不得不說,本屆奧斯卡讓人看得激情澎湃,電影《1917》無疑是最大的一匹黑馬,IMDB給予8.4分,爛番茄89%。電影《1917》是由導演薩姆·門德斯(Sam Mendes)指導拍攝,並且因為此片力壓了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奉俊昊、昆汀·塔倫蒂諾、託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獲得最佳導演。
奪得了最佳視覺效果以及最佳混音、最佳攝影獎,幾乎囊括了所有電影技術大獎。本以為最後花落本家,卻沒想到被韓國電影《寄生蟲》半路截殺。
那麼《1917》到底輸在哪了呢?我們往下看:
01《1917》劇情單調,尬點較多
說起電影的劇情,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一名傳訊員英勇送信的故事!
電影的背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4月,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斯科菲爾德(喬治·麥凱飾)和布雷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受到指派,執行一場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必須冒險深入敵區,試圖阻止一場對1600名士兵的致命攻擊,這其中包括布雷克的親兄弟。
整部電影美不美,說實話超級美!不得不說,羅傑迪金斯已經將運鏡玩得爐火純青了!鏡頭從開始就沒離開過主角,這也側面地反映了這部電影沒有豐富的支線故事,也沒有補充的回憶畫面,沒有增加氣氛的蒙太奇,那些令我們激情澎湃的剪輯技法,在這部電影裡全部消失不見。猶如小橋流水一般,柔和且細膩地表述故事。又仿佛是一位貼心的摯友用鏡頭,向你婉婉道來,而你看到的,正是他所想講述的。
例如前30分鐘,猶如第一人稱的遊戲使命召喚一般,觀眾跟在兩位主角身邊,靜靜地觀望與追隨。時而平靜,時而緊張,配以長鏡頭的效果加持,代入感超強。敵軍遺棄的陣地,無人區、地窖、老鼠、死屍、地雷……驚險萬分!
但劇情的尬點,還真不少。例如劇中戰友被捅了一刀後,本就流血不停,按照正常人的做法應該是趕快止血,可主人公非但不幫著止血,還不斷地鼓勵他站起來,並且拖拉硬拽一通折騰,戰友疼得吱哇亂叫,這樣的操作,反而更加劇了戰友的死亡速度,結果顯而易見。
尬中之尬另一場景。我們都知道,戰爭中無一倖免,而最倒黴的肯定是無辜的老百姓。而對於士兵而言,女人與生命的延續,都成了奢侈品,可望而不可求。
劇中選用了一名法國女難民與女嬰,劇情略顯單調,並且臺詞很尬,尤其是男主決定離開的時候,女人抱著孩子,喊著:「留下來~!」男主遲疑了一下,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此時我們已經意識到,兩個人剛認識不到五分鐘,就這麼輕易地託付終身了嗎?…總之這段加戲又土又尬。
02《1917》「偽一鏡到底」的花樣噱頭
「一鏡到底」 的英文名為one一 shot,是指用一個攝影機拍攝、在一個鏡頭內表現出整部影片。這部電影一鏡到底的玩家視角,是使用了障眼法的偽一鏡到底,通過運鏡、互動走位等方式,剪輯合成的,如細微觀察的話,也能找到破綻。
其實這種技術並沒有傳言的那麼高超、花哨,因為早先在《鳥人》、《奪魂索》、《俄羅斯方舟》、《9條命》、《人生小節》、《幻樂之城》中,也多有應用。
尤其是《鳥人》中已經玩得爐火純青,例如
開場4分鐘主人公被聚光燈砸的那一場戲,攝影師首先跟隨瑞根的腳步進入排練舞臺,其次一直圍繞著四位演員所坐的圓桌手持移動機位進行拍攝。當鏡頭移動到拉爾夫說話時,瑞根已從後臺步入舞臺,落座開始搭戲。其後,攝像機保持移動狀態,一方面表現說話、語態、神態,另一方面展現其他演員此時的面部表情。拉爾夫正在說話,攝像機並沒有給拉爾夫鏡頭,反而捕捉到瑞恩眼睛詭異地向天花板望去的鏡頭,等到攝像機再次移動到拉爾夫說話鏡頭時,沒過幾秒,一盞聚光燈便從空中落下,將拉爾夫砸倒在地。
這段長鏡頭以及演員的細節表演,真實與演技,二者全都佔了,不得不說,爐火純青!
所以,此時再來吹捧這個老套的技術,確實有點過了。但如果拋開技術不談,從題材上來說作為戰爭片《1917》算是開了一個先河,技術的「含金量」難免大打折扣,本片對於技術的突破並沒有得到升級。
對於這部電影,很顯然,導演薩姆·門德斯是用一鏡到底的戰爭片來競選奧斯卡的,在宣傳的噱頭與口碑上都得到了完美的答案,大膽選用新人,並沒有演技上的對決與臺詞細節的刻畫,讓這部電影成為了一幅帶有戰爭悲慘色彩的連環畫,我想這才是《1917》與奧斯卡擦肩而過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