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一鏡到底並不是簡單地炫技,但它確實也限制了故事

2020-12-22 帶魚先生

談起《1917》,總難免會提到一鏡到底。顧名思義,一鏡到底就是不需要任何的剪輯,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底。

但顯然《1917》並非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由多組長鏡頭組合拼接在一起,部分場景也並非實拍,比如士兵跳到河裡去的那個鏡頭。

2002年的《俄羅斯方舟》才是真正的一鏡到底,影片一共拍了四次,最後一次才算是拍攝成功,也沒有太多的穿幫。

《俄羅斯方舟》講的是電影人跟隨外交官在聖彼得堡宮殿的一次藝術之旅。而《1917》講的是兩個士兵在一戰中的一次送信之旅。

如果說《俄羅斯方舟》是對一個鏡頭進行時間深度的嘗試,是對人類未來的探索,那麼《1917》更像是對一個鏡頭對空間廣度的嘗試,是對人類戰爭的思考。

一鏡到底並不簡單

雖然《1917》不是真的一鏡到底,但其製作難度不亞於真的一鏡到底。

《1917》的一鏡到底使得戰場非常真實,跟隨著兩個士兵的視角,我們慢慢地了解到戰爭的全貌,也感到戰爭的恐怖。

儘管我們始終無法忽略攝像機的存在,但我們卻能夠有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也許你以為不就是一鏡到底嘛,拍攝起來很簡單,無非就是緊隨著主角即可。但實際上,越是看起來簡單的手法,做起來卻極其地麻煩和複雜。

首先,拍攝需要天時。

一鏡到底對天氣和光線等條件要求更高更嚴苛,如果天氣是大晴天的話,那麼就無法完成拍攝,因為都是戶外,會有各種影子啥的,一旦不小心加入各種人影,整個拍攝就要考慮重新來過。

這或許就是骨諾米牌效應,一處出錯,處處都是錯了。

《1917》的幕後花絮,就說了不少關於影片的拍攝難度。例如拍攝需要陰天,至少不能是大太陽,趁著有雲遮擋的時候就趕緊拍攝,當然,下雨天也會是挺麻煩。

其次,拍攝需要地利。

跟《俄羅斯方舟》不一樣,拍攝的場景已經有了,而《1917》的布景不只是一兩棟建築,面對的是一個大型戰場,場景的搭建和設計都要十分地詳盡。布景不僅要遵循史實,還要足夠真實,包括一些假肢的分布,擺放等。

這是個大工程,更有難度的是,這些場景裡還加入了許多設計,如炸藥、地雷、飛機、流彈等,以及老鼠、烏鴉等動物,給整個拍攝加入很多的變量。

隨便舉個例子,比如影片中那隻扯了地雷線的老鼠,就讓整個地下道土崩瓦解。一個小的失誤就可以讓整個鏡頭重來。

最後,拍攝需要人和。

人還是一鏡到底最大的變量,專業演員的話還好一些,能夠完成指定的動作,最怕的就是群眾演員,一個不小心就穿幫了。

本片的演員除了專業演技之外,還要講狀態和運氣的,比如影片中有些危險動作如果演員做得不到位就得重來,動作表情稍有不慎也得重來。

影片中最經典的一幕莫過於開戰時主角向攝影機奔跑過來的長鏡頭,如果你看得足夠仔細就會發現,演員在奔跑過程中不慎跟其他人撞到摔倒了,這本來不是在設計當中的。

然而,演員非常敬業和順利地完成這個鏡頭的拍攝。有趣的是,這個鏡頭不但沒有減分,反而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更加增添了影片的真實性。

此外,說一鏡到底並不簡單,是因為除了真實性和沉浸感和技術難度外,還需要兼顧藝術上的美感,且不會讓人感覺到暈眩和混亂,這點也是極其難的。

影片中夜晚時分男主角醒來,獨自站在燃燒的建築物面前那一幕特別地美,我仿佛看到了末世下人性的光輝,看到了耶穌的現身。

這一幕跟《銀翼殺手2049》裡的一個鏡頭風格特別地像,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同一個攝影師羅傑·狄金斯。他不僅拍了《銀翼殺手2049》,也拍了很多經典電影,像《肖申克的救贖》、《朗讀者》、《美麗心靈》等。

所以,他憑藉《1917》拿到奧斯卡最佳攝影,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滿足於炫技

《1917》一鏡到底並不簡單,但不滿足於炫技,大家也別因為技術而忽略了故事。

實際上,一鏡到底的手法還是很貼合影片要講的故事,一個鏡頭,一個士兵,一封信,一次冒險之旅,一次奔跑。

在整個送信過程中,影片裡也不乏讓人對一戰有許多的反思。

比如德國飛行員被擊落,兩個士兵拯救了他,但飛行員卻把他們中的一個給刺死了。一切都是那麼地突然,那麼令人猝不及防,一個小小的細節就足以讓人看見戰爭和人性的可怕之處。

比如男主角躲到一間屋子裡,發現裡面躲著一個法國女人,那個法國女人還撿了一個嬰兒,嬰兒嚎啕大哭,男主角哄他,法國女人說他需要喝牛奶,而碰巧的是,男主角最初在路上就裝了一壺牛奶。

這一幕讓我直接想到了耶穌,那個法國女人不就是聖母瑪利亞嗎?男主角像是獲得了耶穌的感召,決定繼續上路,畢竟他直接決定1600人的生命。

比如當男主角歷經各種驚險終於到達了那片森林,在森林裡的那首歌裡唱的Jordan便是耶穌受洗處,男主角在河流中漂浮實際上是代替了耶穌受洗,代替了人類。

此外,影片中還有許多細節都是富有隱喻性的,像飄落的櫻花,像大火旁的十字架建築,像男主角在戰場橫向奔跑與衝鋒的士兵所形成的「十字形狀」等等,這些細節的設計都是值得你品,細細品。

總而言之,影片不僅以一鏡到底的手法展現戰爭的殘酷和恐怖,也通過男主角這一路的苦難帶領我們去尋找救贖和希望。

除了講人性和神性之外,影片其實也是富有詩意的,像結尾男主角又再次獨自依靠著一棵樹,與片頭所對應,一切仿佛又都回到了原點。

受限於一鏡到底

儘管《1917》主要放在一鏡到底的製作,也沒有忘記故事的完整敘述和表達,但始終讓人覺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受限於一個框架,像戴著鐐銬跳舞的士兵。

換言之,影片讓我們直面戰爭和人性,但這些都是基於一鏡到底的框架裡,不僅缺乏節奏,也沒有更多的突破。

一鏡到底對於部分觀眾來說,就是一眼望到底的劇情,就是枯燥無味的推演,就是沒有太多的層次感。

為了一鏡到底,部分劇情的設計也是圍繞著它而進行下去的,像飛機被擊落恰好就衝向了兩個士兵,而兩個士兵逃跑的方式也是攝像頭的方向,以及影片中一些士兵的到來也是顯得特別地突兀,沒有任何動靜一樣,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既定的軌跡中移動,沒有意外,因為意外大都是早已設計好。

▲《1917》跳河一幕

就連影片中的男主角也不過是服務這一切的工具。男主角的形象離我們很遠,我們看到了他整個跑酷過程,卻始終沒有能夠進入他的內心。

只有當他終於停了下來,靠在樹底下,我們似乎才發現原來這也是一個鮮活的人啊。

這或許就是部分觀眾認為《1917》比較做作的原因吧。

《1917》雖然最後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但也拿了最佳攝影和最佳視覺效果以及最佳混音三個獎,這已經足以證明影片在技術上的成功。

你也許會被《1917》的技術所震撼,但你可能會不太喜歡這樣一個故事,甚至你可能都忘記了故事講了什麼。

如果說離奧斯卡最佳影片還差一步的話,那可能還是敗在了故事主題上,不太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 往期回顧:

《半個喜劇》:人只有說真話,才能認真活下去

《肥龍過江》:我仿佛看了一部王晶拍的90年代喜劇動作港片

《寄生蟲》:奉俊昊這次終於成功逾越了界線

關注「電影觀後感」,一個記錄個人觀影的地方,可能如實,也許主觀,但一定不是影評。

相關焦點

  • 《1917》一鏡到底
    其實在《1917》拍攝過程,並不是真的一個鏡頭拍到底(也不可能),而是運用了巧妙的運鏡和特效,把22個鏡頭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長鏡頭是電影語言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除了在表現力上有短鏡頭所達不到的效果之外,通常也是導演炫技裝逼的重要手段,因為隨著一個鏡頭時長的增加,在演員演技,場景搭建,拍攝技術等方面的困難也成倍增長,拍攝一個完美的長鏡頭的成本和工作量,不是一個幾秒鐘就過的短鏡頭能夠相比的。
  • 《1917》:「一鏡到底」的反戰宣言
    undefined◆ 運用示範戰爭,從來不是一個人拯救一群人的英雄故事這麼簡單,就像電影但影片《1917》卻刻意反其道而行之:英國士兵和法國女人,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卻彼此領會;他們初次見面,卻相互信任;他們身處絕境,卻為對方提供彌足珍貴的一線生機。現實中,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人們更需要團結在一起,共同面對生存的挑戰。#「一鏡到底」:形式大於內容的炫技?
  • 一鏡到底《1917》,紀實的戰爭電影,還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一鏡到底好不好?1917在今年獲得了金球獎的最佳影片和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在豆瓣和IMDB的評分都是8.5,但也引起很多人的質疑。因為全片最大的特色,不是它的故事本身,而是拍攝的手法,一鏡到底。電影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送信。
  • 索亞斌做客《今日影評》點評《1917》「偽一鏡到底」
    作為影片最大的宣傳點所在,「一鏡到底」既是賣點、也是爭議。「一鏡到底」的運用,是否真能令觀眾身臨其「戰」?  8月11日,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專業評點電影《1917》之餘,針對其中「一鏡到底」的技術應用,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深度探討。
  • 《1917》的「一鏡到底」是實力還是炫技?
    真正讓《1917》得以成功的,莫過於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顧名思義,所謂"一鏡到底"就是指電影拍攝過程中鏡頭沒有中斷,並且不通過剪輯等手段來切換場景。用薩姆·門德斯導演的話說,「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們共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而'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這種拍攝方式不僅對於攝影師是一大挑戰,對於整個劇組來說都是不容出錯的高難度任務,為此在電影拍攝開始前,演員們花了6個月時間排練,劇組人員耗時9個月真實還原了戰爭場景。
  • 說到《1917》,還是得談談一鏡到底的藝術
    有時電影若執意為了一鏡到底而一鏡到底,其拍攝效果其實未必會比高明的剪接來得好。除非電影祭出更高明的一鏡到底拍攝技術。而《1917》便是非常高明的一鏡到底電影。必須解釋的是《1917》並非全片一鏡到底,它是一部透過特殊取景和剪輯設計而完成的「偽」一鏡到底電影。
  • 拋開「一鏡到底」,《1917》還有這些
    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1917》究竟是部怎樣的電影?看過影片的觀眾都知道,《1917》是一部偽一鏡到底的偽戰爭片。2014年岡薩雷斯的《鳥人》同樣是119分鐘的偽一鏡到底,但其影片大多場景在室內,相較於《1917》戰場外景,難度無法相比。可以說門德斯導演把攝影、鏡頭、場景調度、剪輯等技巧做到了目前能做到的極致。這些造就了最終的一鏡到底。可除了一鏡到底呢?好像並沒有什麼真正讓人記住的點。這點後面再說。偽戰爭片。
  • 偽「一鏡到底」,《1917》除了炫技,還有這些看點
    可是當我們看完電影會發現,這些在預告片中佔據了大量戲份和對白的大牌明星及其所扮演的高級軍官並不是故事的主角,電影的主角是兩個在殘酷戰爭中艱難求生的年輕士兵。正是這兩個士兵的充滿真情與血性的動人故事使得這部本來是以技術為重的頒獎季電影在「一鏡到底」的炫酷之外,還夾雜著令觀眾深有感觸的成長主題和人性抉擇。
  • 《1917》終於上映,它的「一鏡到底」,究竟有沒有意義?
    後來,節奏化的剪輯方式和分鏡手段已經滿足不了他了,《奪魂索》的「偽一鏡到底」就是他突破分鏡桎梏的第一步。那麼《奪魂索》和我們要說的《1917》有什麼關聯呢?既然都是以「一鏡到底」為噱頭的電影,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還是需要提一提的,這其中,對節奏的精確把握最重要。
  • 除了「一鏡到底」,《1917》的故事為何能衝擊奧斯卡?
    《1917》拿下了10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經過此前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後,觀眾對於《1917》的態度就是「一鏡到底」的戰爭題材,視覺體驗肯定會格外突出。《1917》本文就讓我們拋開《1917》使用的技術手法,以劇本解析的角度深入探索一下作品的內容,它究竟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角色在其中又是如何成長,導演兼編劇薩姆·門德斯又是如何在滿足拍攝限制的框架下
  •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在《1917》中,門德斯與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勇於嘗試突破,他們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這也是該拍攝手法首次完整運用到戰爭片中,360度的還原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而面對某些對於該片「炫技」「激戰場面不過癮」的評論,門德斯曾表示本片的主題「角色的目標不是屠殺儘可能多的敵人,而是要回家。」
  • 《1917》:提前鎖定奧斯卡最佳影片 「一鏡到底」有多厲害
    放在所有提名的影片裡,《1917》不是最高(《愛爾蘭人》9分),和《極速車王》持平,排在第三位。 繞不過去的技術 要說《1917》就要說它的「偽一鏡到底」,在一鏡到底前面加上「偽」字說明它不是真的一鏡到底,而是經過剪輯加工的。
  • 《1917》「一鏡到底」背後,最長鏡頭只有8分鐘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在近年的院線上,很少有像《1917》這樣在技術上驚豔的電影。整部影片利用"偽一鏡到底"的手法,看起來像是一個近兩小時的單獨連續鏡頭。《1917》根據導演山姆·門德斯的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歷改編。
  • 《1917》:「一鏡到底」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1917》天然帶有雙重矛盾。 它當然是技術向電影,在「一鏡到底」的概念確立之時,它就是一場技術冒險。 全劇組都將為這場冒險支付超出普通電影5部的工作量,以完成「全片只有一個鏡頭」這樣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 《1917》:「一鏡到底」的野心和魄力
    作為全國影院復工之後第一部上映的重量級新片,《1917》自8月7日開畫以來,前3日票房已經突破3300萬,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一鏡到底」是《1917》全片的最大亮點,在沉浸式的觀影體驗中,讓人獲得了奢侈Vlog跟拍或是大成本VR遊戲的既視感。但同時,《1917》也陷入了「技術大於內容」的質疑。
  • 「一鏡到底」給「奧斯卡遺珠」《1917》帶來了什麼?-虎嗅網
    但與此同時,對《1917》來說,「沉浸感」也並不全是好事。我們在年初翻譯了《電影手冊》前主編Stéphane Delorme對《1917》的「猛烈檄文「:獲得三座奧斯卡,原來它和《復仇者聯盟》是同一種電影?評論區也非常熱鬧地「吵了一架」。「一鏡到底」到底給《1917》帶來了什麼?
  • 《1917》的「一鏡到底」,更像是一場角色扮演「遊戲」?
    在近期上映的一系列電影裡,《1917》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作品。《1917》以其精湛的攝影和剪輯製造了「一鏡到底」的沉浸式觀影體驗(事實上是經過非常精密的計算,由無數個鏡頭構成的效果),為銀幕前的觀眾展現了一場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視覺奇觀。它再次證明了電影和影院的共生關係——觀眾只有在電影院IMAX銀幕前才能真正領略「一鏡到底」的美感;這也表明,電影院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之一。
  • 奧斯卡10項提名電影《1917》,不僅僅是「一鏡到底」
    01 「一鏡到底」的沉浸式體驗回想電影誕生之初,《火車進站》中正面衝向鏡頭的火車讓觀眾驚呼逃離,當時的攝影機就像導演的眼睛,通常以正面拍攝的紀實手法來記錄大千世界。《火車進站》海報《1917》的故事原本來自薩姆·門德斯祖父的親身經歷,根據自己多年的舞臺劇執導經驗,他在創作之初就確定了「一鏡到底」的呈現形式,這顯然是對拍攝的極大挑戰。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
  • 從《1917》的「偽一鏡到底」看《俄羅斯方舟》的「真一鏡到底」
    但今天我們要聊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在拍攝手法上最讓人稱道的「一鏡到底」。那什麼是「一鏡到底呢」?雖然很多觀眾也都有所了解,但也有部分觀眾並不清楚。在這裡雲哥就來稍微通俗的解釋一下,所謂的「一鏡到底」,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個鏡頭拍到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長鏡頭」,只不過這個長鏡頭是貫穿整個影片的。那長鏡頭有什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