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利用在北歐的旅行,探索了人種學、考古學和環境變化等領域

2020-12-17 吳海韻說歷史

1931年,當英國拖網漁船"柯林達號"的漁網從北海的萊曼和奧爾海岸一帶撈出一塊泥團時,船長罵了起來。但是,當船員彎腰把黑乎乎的那團東西扔到甲板上時,泥團裂了開來。一個褐色帶刺的物體掉到甲板上,上面仍然掛著黑泥。

船長頓時大感興趣,他把撈出來的東西帶回了港口——對科學界來說這是件幸運的事。最終,這件東西到了諾裡奇博物館,經那裡的專家鑑定,這是在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石器時代的獵人做的一個典型的骨質魚叉。這件物品在1932年的東安格利亞史前社會討論會上展出。在觀眾中有一位來自劍橋的年輕考古學家,名叫約翰·格雷厄姆·道格拉斯·克拉克(1907—1995)。

克拉克少年時代在馬爾伯勒學院求學時,因為迷戀石頭工具和動物骨骼,他的綽號就是"石頭和骨頭"。他首次接觸到考古學是從收集取火石工具開始的——這樣狹窄的領域。那時的考古學主要還只是限於業餘愛好者們,他們在採石場和河灘的石頭堆中尋找石制工具和陶器。這些人的興趣範圍有限,但克拉克在與他們的聯繫中學到了很多知識。

考古學界在當時還是主要關注本地的遺址。只有少數像戈登·柴爾德這樣的學者有著較為廣闊的視野。柴爾德認為,在歐洲過去的歷史形態中,是人而不是手工製品,才是最主要的。克拉克發現,這遠比僅僅描述石質工具要有趣的多。

劍橋大學在20世紀20年代還沒有專門提供三年的考古學學位課程,因此,當克拉克於1926年去那裡上學的時候,他頭兩年學的是歷史——這是一個寶貴的經歷,因為他接觸到了一些傑出的學者,其中包括世界史學家喬治·特裡維廉;經濟史學家麥可·波斯坦也讓克拉克了解到了中世紀經濟史的最新研究,這對他後來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當克拉克開始為期兩年的考古學高級課程時,他不僅有了史前史的知識,而且還了解了生物和社會人類學。很自然地,他能運用交叉學科來觀察過去。這是一種不尋常的方法。

當時,劍橋的考古學幾乎只關注歐洲。但克拉克有幸在倫納德·伍利的課上聽他講烏爾的葬禮,聽格特魯德·卡頓-湯普森講有關她在埃及的法尤姆省早期農耕村莊的考古見聞,還有戈登·柴爾德有關歐洲青銅時代的講座。當時許多考古學家認為,史前文化在任何地方都是以同樣的方式發展的;因此,在歐洲發現的東西,在別處也會一樣。

克拉克在1928年聽到另一位英國考古學家多蘿西·加洛德,在東英吉利史前協會的報告中大膽地說:情況不是這樣的!他們所珍視的歐洲文化與中東的截然不同。石器時代研究,習慣於以歐洲為中心,這(多蘿西·加洛德的觀點)可不是一個會受到人們歡迎的想法。克拉克卻熱切地吸納了這一切。他還在路易斯·利基的實驗室花了很長時間,來鑑別來自非洲的石質工具。他在講座和實驗室裡看到的東西讓他了解到:遠離自己家裡的考古工作——國際化的考古,逐漸成為全球的一個共同熱點。

克拉克的劍橋導師鼓勵他研究從冰河時代結束到農耕時代到來那一段石器時代的英國文化。這個時期被稱為"中石器時代"(Mesolithic,希臘語中,"mesos"是"中間"的意思,"lithos"是"石頭"的意思),這個"中石器時代"被人們認為是在農業出現前的一個過渡時期。克拉克在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看到過數以千計的燧火石小箭頭和鋒利的石頭倒鉤。他的論文不可避免地只是有關小型石制工具的枯燥研究;文物中的大部分物品是從地面隨意收集的,而不是從文化層裡發掘出來的。不過,克拉克的著述《英國中石器時代考》(TheMesolithin Age in Britian)一書在1932年出版,使他成為這個冷門領域的一個權威。

作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克拉克在斯堪地那維亞廣泛地旅行,他感覺到自己需要了解在北海的另一邊發生了什麼。在那裡,由於澇漬沼澤更好地保護了遺址,中石器時代文化的記錄更加豐富。他在那裡發現了易腐的東西,如鹿角和尖骨矛。在淺水覆蓋的古人棲息地裡,甚至還發現有魚籠和漁網的殘片。

克拉克還沿著位於現代海平面邊的海灘散步,以前波羅的海的面積比今天的要大得多。這像一個警鐘,因為他意識到,緊接在冰河時期之後,北歐環境急劇變化的嚴重性。要了解當時的人類社會,你常常不得不把那些社會放到滄海桑田般的變化環境中去。

寫博士論文的那幾年對克拉克來說是很忙的,他對那些沉迷、糾纏於工藝瑣事的業餘收藏家們越來越不耐煩。克拉克毫不猶豫地批評現狀,他和斯圖爾特·皮戈特——另一位後來在埃夫伯裡做出了大事的人,當時還是在大學裡言辭激烈的年輕叛逆者——一起發聲。儘管年紀輕輕,但他們的聲音卻越來越有影響力。克拉克在《英國中石器時代考》一書的最後一份附錄中指出,在劍橋附近的沼澤地裡,就有很值得進行考古研究的地方;而這種研究必須包括植物學家、地質學者和其他行業的專家,而不僅僅由考古人員組成。萊曼和奧爾海岸一帶魚叉的發現,讓克拉克的研究走向一個新的、令人振奮的方向。

在北海發現的魚叉,啟發了克拉克和其他人到東安格利亞沼澤地的泥炭層去尋找中石器時代的遺址。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克拉克就和植物學家哈利與瑪格麗特·戈德溫夫婦成了朋友。戈德溫夫婦是英國生態學創始人物亞瑟·坦斯利的學生。坦斯利建議他們學習孢粉花粉分析學。該方法利用泥炭沼澤中的微小花粉顆粒來研究冰河時期以來植被的主要變化。這門學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瑞典植物學家倫納爾特·馮波斯特開創的。戈德溫夫婦研究了附著在萊曼和奧爾海岸一帶發現的魚叉上粘的泥炭,證明該魚叉與丹麥發現的類似武器時期相同。他們是克拉克新項目的理想搭檔。

戈德溫夫婦、克拉克等人在1932年組成了"沼澤研究委員會"——一個多學科的研究小組。克拉克是其中最活躍的成員。他開始在伊利東北部11公裡的"種植園農場"裡的一個遺址進行發掘。克拉克在沙地上發現了燧火石;然後往下挖,在這塊曾經的、沼澤中的一個沙島上,發現了散落著的石質工具。他們通過發掘發現了兩個泥炭文化層——被高海平面帶來的細砂分隔開來。遺址的年代從石器時代延伸到了青銅時代。

克拉克和戈德溫夫婦在1934年發掘了附近的另一個文物點"孔雀農場"。他們在泥炭層挖了一條壕溝,這次挖到了寶貝。一些中石器時代的燧火石散落在石器時代的罐子碎片下面一層的文化層上。在這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上,是早期的青銅時代陶器。他們出土了一個罕見的序列文化層,涵蓋了許多的史前時代。通過分析花粉樣品和軟體動物,這一小群研究人員記錄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重大環境變化。這是英國進行多學科環境考古學的第一次嘗試。

克拉克於1932年成為劍橋大學彼得學院的研究員,不久之後成為考古學的助理講師。他在劍橋待了一輩子。從1932年到1935年,他的研究獎金使他不用再承擔教書的任務。他用這個時間在北歐廣泛遊歷,主要靠騎自行車出行。在那裡,他學會了鑑別用木頭和其他有機材料製成的各種易腐的文物。他對受水淹浸的遺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認為,如果假以時日,他在英國也能找到一個這樣的遺址。

克拉克利用在北歐的旅行,探索了民俗文化、人種學、考古學和環境變化等領域,並寫了出版於1936年的第二本書:《中石器時代的北歐定居》(the Mesolithin Settlement of NorthernEurope)。在這部輝煌的著作中,他指出,古代的人類社會與其環境進行了互動。它們可以被認為是更大的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眾多因素相互影響。這在當時可是一個激進的想法。這本佳作的研究主題著眼於生態和環境。

相關焦點

  • 訪談︱徐堅:中國早期考古學和博物館的日本淵源
    因此,我將我心儀的學術史寫作稱為「回望來時路」式探索,其目的正是尋找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其他可能性,供當下博物館超越局限,走出困境借鑑參考,也就是為了「去路」探索「來路」。其次,身處學科內部的作者寫作學術史時無法與其學科立場割裂開來,因此,我將《暗流》表述的考古學史稱為「考古學的考古學」,而把《名山》表述的博物館史稱為「闡釋多元的博物館觀的歷史版本」。
  • 人種的差異
    這五個人種是: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高個子澳大利亞人種(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矮個子澳大利亞人種(小黑人——安達曼群島的居民等),高個子剛果人種(非洲黑人)、矮個子剛果人種(非洲俾格米人)和開普茲人(所謂布希族和霍屯督族)。庫恩認為,這些種族是各自獨立進化的,他們是從同一個種族進化而來的。
  • 印度人究竟是什麼人種
    那麼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必然會有一部分高種姓的雅利安人和高種姓的達羅毗荼人通婚。達羅毗荼人本身就是尼格羅人種和原始澳大利亞人種混血繁衍產生的,再與皮膚白皙的雅利安人種混合後反演出如今的印度斯坦人。所以今天的印度斯坦人儘管是雅利安人的直系後裔,但其中也必然會混有一定的達羅毗荼血統。
  • 黑色人種及白色人種的形成原因
    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迄今為止在人與大自然(環境)的競爭與合作中,人類還是弱勢的一方。一個物種(包括人類)在新的環境中必然遵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只有生物不斷進化,適應自己的生存環境才不至於被淘汰。膚色也是人類不斷適應周遭環境,經過十數萬年長期進化發展而來的。一,黑色人種。
  • 陝西成為日本青少年修學旅行重要「打卡地」
    研討會邀請了中日相關代表、修學旅行領域專家、學者,通過交流發言的形式,總結中日青少年修學旅行的成果,探討面臨的問題,深入推進中日青少年修學旅行發展。陝西成為日本青少年修學旅行重要「打卡地」陝西省政府有關領導在致辭中表示,西安是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古都,也是中日友好交往歷史的見證者。
  • 人類源流——蒙古利亞人種1
    學者們還把蒙古人種和北歐白人的混血種叫烏拉爾人種或北極白海人種。把中亞的黃白混血人種叫南西伯利亞人種或中亞人種或突厥人種。對於南方的蒙古利亞人種,還可大致分為南亞蒙古人種和馬來蒙古人種,但兩者區分不大。在廣闊的太平洋上,生活著的蒙古人種和赤道人種的混血種,學術界一般把他們稱為玻利尼西亞人種。愛斯基摩人被稱為北極蒙古人種。歷史上,蒙古利亞人種的種族特點出現的非常早。
  • 考古學空間性研究:從文化史到聚落形態的多重空間建構
    空間是自然的, 而空間性是指以社會為基礎的社會組織和生產人造的空間。空間組織和意義是社會變化和社會經驗的產物 [1]。人類社會的古代文化遺存中常常包含著大量的空間性信息, 對這些空間信息的分析和處理是考古學研究和文化遺產管理的重要內容[2]。  20世紀50年代以後, 西方考古學完成了物質文化史的構建。
  • 交流互鑑 共促發展 西安已形成18條修學旅行主題和線路
    在中日青少年修學旅行交流研討活動上,西安市文旅局介紹了我市修學旅行交流發展現狀。目前,西安已形成了包括18個方向在內的修學旅行主題和線路,如:紅色革命遺蹟,歷史名勝,絲綢之路研究,秦嶺文化研究,自然和野外活動體驗,非物質文化考察,食品和傳統小吃體驗等。
  • 考古學重建古史的尺度
    考古學可以重建中國史前史,充分體現了考古學學科特點:善於長時段的、歷史與文化發展進程角度的宏觀考察,避開了對精確年代和具體歷史事件的把握。《遠古時代》對中國史前史社會發展脈絡的全面梳理,高屋建瓴,氣勢恢宏。中國古籍中有不少關於農業發明人的傳說,神農、烈山氏、棄、黃帝等,不一而足。這些傳說人物都是考古學無法考證的。
  • 藍色人種,科學如何解釋
    他們用獸皮和樹葉遮體,樣子就像是非洲的土著人。唯一不通過的是,這些人的皮膚好像是藍色的。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藍色皮膚的人種?考察隊員感到非常疑惑,當他們打算靠近些觀察時,卻不幸被這些原始人發現了。這些原始人對他們怒目而視,他們立即拔腿就跑。 回到營地後,考察隊員仍然不太相信這個世界有藍色人種存在,他們懷疑是不是這些人身上塗了藍色的染料。
  • 《月球旅行記》:從電影對未知探索
    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人類從未停息。從神話傳說夸父逐日到民間傳說萬戶飛天,人類對未知領域充滿了好奇與想像。1860年代,人類進入第二次科技革命時代。愛迪生發明了電燈,讓世界從此變亮。福特製造了內燃機汽車,從此人類交通工具迎來重大變革。
  • 神奇的印度人到底是什麼人種?膚色怎麼和全世界都不一樣?
    我們印象裡印度人皮膚光澤黝黑,比非洲人白,比黃種人黑,有的又和歐洲白人差不多。沒錯,印度有個神奇號稱——「人種博物館」。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還有幾百少數民族。理論上,200個印度人一起用本族語言吵架,他們中任何一個,都聽不懂另外199個人說啥。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也希望與在座的更多高校開展更多的合作,逐步完善山西的文明基因庫建設,跨領域民族融合的山西模式。還要打好基礎,以事業單位改革整合為契機,繼續爭取各地黨委和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支持,實行人才提升計劃,將現有的人才推進到一流的研究機構和高校進行交流學習。還要積極引進高學歷人才、高素質人才,培養壯大專業人才隊伍,探索專業人才績效激勵機制。
  • 環球 | 日本修學旅行:國民教育的「必修課」
    在朝夕相伴的過程中,學生們獲得獨特的生活體驗,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正確的生活態度;學生們還會接觸到一些與平時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感受那裡別樣的自然與文化,既可以增長自身的見聞,又可以學到有關集體生活和公共道德方面的知識。A.
  • 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種
    世界上最優秀的人種是東方人。這裡講的東方人,就是東亞人(蒙古人除外),就是中日韓。東方人一、東方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種。這個是地理位置決定的。現在主宰世界,遍布世界的白人,都是來自歐洲,甚至大部分是從北歐殺下來的野蠻人。
  • 芬蘭旅行,體驗真正的北歐風設計,感受極簡主義風格
    說到北歐,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北歐風。 北歐風是指歐洲北部國家挪威 、丹麥 、瑞典 、芬蘭及冰島等國的藝術設計風格,起源於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設計風格,因此也被稱為「斯堪地那維亞風格」,具有簡約、自然、人性化的特點。
  • 修學旅行|芬蘭,我們來啦!
    不少孩子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踏上遠途,但是沒有關係,老師們和小夥伴們都會伴你同行。短短一上午的時間,孩子們已然彼此熟悉,成了無話不聊的朋友。除了熟悉小夥伴,同學們可沒忘記給自己的「修學旅行手帳」素材收集,一路用手機拍照記錄。從上海浦東機場到莫斯科機場轉機,再到赫爾辛基機場,輾轉於三個機場的同學們,拍下了三個機場的不同。
  • 日本修學旅行的終極目標
    「修學旅行能讓學生體會和平的尊嚴,感知勞動的喜悅,感受大自然的威脅與溫暖,這些都是修學旅行的終極目標。」  此外,還有針對中小學生的各種戶外夏令營、海外交流旅行等活動。有些學生出於個人興趣和愛好,甚至會通過暑假的學習活動來獲得某種國家技能資格。童年「必修課程」  日本政策明文規定的「修學旅行」,是最普遍也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暑期選擇。
  • 《少女終末旅行》「和絕望好好相處下去吧!」
    動漫推薦:《少女終末旅行》。(含劇透)這場旅行,直到結束為止都不會結束。這個世界,要往何處去呢?曾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他們去哪裡了呢?我們在這其中,又要如何活下去呢?——《少女終末旅行》這是一場有著兩位圓滾滾的少女,以及一片殘破的世界和一場看不見終點的末世之旅,這部作品所講述的,便是上述的故事。
  • 日本修學旅行讓孩子觸摸真實的世界
    1886年,東京師範學校開展「長途遠足」,學生徒步到千葉縣,進行了為期數天的古蹟參觀、生物採集研究等活動,同年出版的雜誌也正式將此類活動命名為「修學旅行」。這次旅行被「日本修學旅行協會」認定為是日本真正意義上修學旅行的開始。其後,長野縣和山梨縣等地也組織了觀測日食、富士山登山等住宿旅行活動,修學旅行很快在全日本普及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