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不僅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而且從1999年起當了15年華人首富,作為房地產大亨,李嘉誠在房地產業賺了無數桶金,但是靠房地產發家的他,有一句名言廣為人知。
這句話就是「決不賺最後一塊銅板」,這句話在房地業被無數人奉為圭臬,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李嘉誠的的「道德底線」,是一種做人留一線的商業道德,其實不然。
正所謂「無奸不商,無商不奸」,李嘉誠是商人,不是聖人,他之所以不賺「最後一個銅板」,其中涉及了經濟結構問題,因為如果房地業連「最後一個銅板」都不剩,那李嘉誠本人也會「一個銅板都不剩」。
看看日本當年就知道了,其實,李嘉誠也害怕!
日本賺完了「最後一個銅板」,結果如何?
有很多國家都是通過房地產業完成經濟騰飛的,例如隔壁的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籤訂了著名的「廣場協議」,日元代替美元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貨幣,日元得以大幅增值,日本也得以大舉進軍國際貿易市場。
經濟的發展,也順帶刺激了日本房地業的發展,在當時的日本,有一個概念特別流行「土地永遠不會貶值」,受其影響,商人們瘋了似的湧入房地業行業,都希望能分一杯羹,甚至不惜榨乾房地業的「最後一枚銅板」。土地價格一路飆升,房地產泡沫大規模膨脹,具體膨脹到了什麼地步呢?當時僅僅只是東京23個區的土地總價,就足以購買美國的全部國土!
如此誇張的泡沫,一旦破碎後果也是嚴重的,九十年代初,隨著經濟危機到來,房產業泡沫也隨著破碎,許多公司紛紛倒閉,其中房地業行業受災最為嚴重,整個日本經濟受其影響出現了大倒退,從1991年開始到2020年這三十年間,經濟幾乎都在原地踏步,沒有過任何增長。
中國的「最後一枚銅板」在哪?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無獨有偶,相似的情節也在中國開始上演。隨著經濟發展,國家也開始通過房地業刺激經濟發展,例如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為了緩解其對中國的影響,國家就向房地業注資了4萬億元,那之後,隨著房地業的蓬勃發展,國家經濟開始有了上揚之勢,最後更是跟著房地業一起坐上了上升的「快車」,一路狂飆。
以及2016年時,為了助力經濟發展,國家一邊大力推進「棚改計劃」刺激購房需求的同時,一邊放寬買房政策和資金,讓房價坐上了真正的「快速通道」,國家經濟受其影響也跟著水漲船高,2016-2020這五年是房地業行業高速發展的五年,也是國家經濟騰飛的五年,中國從「世界工廠」一躍成為足以撼動美國經濟地位的新「世界經濟中心」。
雖然中國經濟騰飛,房地業的刺激功不可沒,但如果任由中國房地業繼續「野蠻生長」,等到「最後一枚銅板」出現時,那就為時已晚了,有日本這個前車之鑑在,國家不可能放任不管,隨著房地業紅利逐漸褪去,各種弊端開始顯現,國家也開始加大力度管控房地業。
為了能有效管控房地業,國家通過紅頭髮出了兩項聲明:
「經濟重心開始向高新科技行業轉移」,這意味著國家正在逐步減少房地業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一旦轉移完成,國家便可對房地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再通過房地業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這項聲明的出現,意味著我國再也不會對房地業進行金融救助,該聲明最後更是印證了筆者的看法「今後將嚴格限制資金流入房地業」。
事實上,在國家發布相關通知之前,很多企業家就已經發現了「最後一枚銅幣」的問題,互相奔走疾呼,其中呼聲最大的,莫過於著名慈善家曹德旺。
曹德旺本人十分「痛恨」房地產業,他曾數次炮轟房地業行業,並且表示,自己從來不做房地產業,不僅僅不會做,如果偶然一項或者兩項賺到錢了,自己也不會要的,會扔出去。
他還認為,中國要想和發達國家競爭,關鍵在於製造業的競爭力,必須要保護和鞏固製造業,如果房地業問題不解決,那資金和勞動力都會流向房地產業市場,進一步擠壓製造業的生存空間,所以應該嚴格限制資金流入房地產業。
對於樓市的「最後一枚銅板」問題,你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留下你的意見。
(本文由財料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