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中國動畫水平跟日本在同一個水準嗎?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原標題:中國動畫水平跟日本在同一個水準嗎?

  一部風靡全亞洲、讓人聯想到大師宮崎駿的動畫終於來到了中國。11月22日,新海誠攜《你的名字。》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交流發布會,並宣布開啟各大購票平臺的電影預售。截止到11月20日,這部電影累計票房達189.8億日元,並已在日韓港臺等國家和地區創造各種紀錄。《你的名字。》讓「新海誠」這個名字第一次走向中國內地大銀幕,當然,他早就在中國的日本動畫迷中擁躉無數了。

  發布會當天,當談到中日動畫電影的差距時,他說自己抽空看了一下《大魚海棠》和《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預告片,「並沒有覺得日本的技術有多麼領先中國」,「無論使用軟體也好、技術也好,基本上都是在同一個水準上的」。此言一出,爭議無數,一面是挺中國動畫的「自來水」覺得得到日本大師級動畫導演的肯定油然而生了民族動畫的自豪感;另一面是粉日本動畫和迪士尼動畫的觀眾據理力爭來否定。

  那麼,中國動畫水平真的跟日本在同一個水準嗎?

  如果翻譯準確的話,新海誠導演原話指的是「軟體和技術」。這話沒有任何問題,也沒有任何可以值得爭論的,因為軟體和技術早就全球化、網絡化了,更重要的是資本化了。對於一點都「不差錢」的中國電影產業來說,應該已經可以擁有一般電影工業技術水準了。「五毛特效」的國產電影時代似乎要終結了,比如正在熱映的《奇異博士》的英國特效公司Framestore以1.87億美元的價格被中國文投控股公司收購,這家公司有成龍、馮小剛、張國立、黃曉明、李冰冰、曾志偉、唐季禮等娛樂圈大咖加盟。

  「技術水準」和資本直接相關,而運用技術的能力及創意創作能力才是決定「作品水準」的根本所在。中國資本走向全球,各地藝術人才的跨平臺合作是極平常的事,不過本國本民族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主要還是靠自身。所以,既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也沒有值得指責和沮喪的。但凡看過《大魚海棠》《大聖歸來》以及對日本動畫有所了解的中國觀眾,都會知道新海誠這段話是來自一個日本人的謙遜品質。而且拿近十年來觀眾反響最好、製作質量較高的一部作品與日本動畫的平均水準作品相比,都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西遊記大聖歸來》宣傳時說8年醞釀、3年製作,《大魚海棠》更是說從12年前就有了想法,這些都被冠以「情懷」的標籤,然而也暴露出中國動畫產業化水準低的現狀。新海誠導演兩到三年產出一部作品,而且水準日進。從《她和她的貓》(1999年)、《星之聲》(2002年),到我們熟悉的《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2004年)、《秒速5釐米》(2007年),再到《追逐繁星的孩子》(2011年)、《言葉之庭》(2013年)和《你的名字。》(2016年),這不僅是一個導演創作能力的體現,更是動漫產業良性發展的象徵。

  動漫已是日本第三大產業,年營業額達230萬億日元,佔GDP的10%。而且,日本動漫產業是動畫、漫畫、遊戲不分家,基本齊頭並進。漫畫家在著名漫畫周刊上連載的漫畫成為人氣作品後,就會逐步進入電視動畫化、DVD化(OVA)、電影化(劇場版)等多種媒體形式,並進一步開發龐大的衍生產品如玩偶、遊戲等。而我們的動畫創作及產業還是一個作坊式的、散養的狀態,還存在著大量模仿乃至抄襲的現象,更不用提粗製濫造、匆忙立項換取國家政策補貼的惡劣情況。

  《喜洋洋與灰太狼》《熊出沒》《巴拉拉小魔仙》《鎧甲勇士》等作品有中國特色,也很受中國觀眾的歡迎,但這些動畫作品相比日本動漫還是有一定不足的。而不管是《火影忍者》《海賊王》,還是《陰陽師》不僅風頭正盛,有的更是經久不衰,這就不難理解日本動漫引領的「二次元文化」在中國從非主流向主流的邁進。正所謂師以夷技以制夷,中國動畫人需要做的是將技術和情懷以真正融會貫通的藝術力結合起來。二三十年前開始,日本足球就是這樣趕超中國足球的。所以,《你的名字。》上映之際,中國動畫要做的是學會如何用心創作,步步為營,努力追趕,而不是沉浸在誇獎中沾沾自喜,或者迷茫於彈幕海洋中不知所措。

相關焦點

  • 京華時報將休刊 盤點這兩年休刊的傳統媒體
    今年11月,有著15年歷史的北京老牌都市報《京華時報》宣布2017年1月1日正式休刊。《京華時報》休刊,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說明了市場競爭的殘酷,在新媒體發展的洪流之下,不斷改革創新才是媒體發展的趨勢。
  • 中國動畫片什麼時候能趕上日本的水平?
    動畫這個產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追上的,揠苗助長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就如當年的大煉鋼鐵趕超英美,把鍋都拿去熔了湊產量,最後大鍋飯沒得吃自己做飯也沒了傢伙。再看當今各種報導還總是擔心國內鋼鐵產能過剩,穩居第一多年了,就是這幾十年徐徐發展的功勞,哪怕當今也不用減產也不用縮小規模,而是升級創造銷路。
  • 現在國內2D的製作水準,相當於日本几几年的水平?
    #日本動漫(說的不對的請輕噴)從2D動畫來說,國內製作水平已經不屬於日本了,好故事也有很多。我們缺少的是經驗,和一些會講故事的導演。就像我之前說的,日本動畫變得越來越商業,一個動畫被製作的前提是「回本」,確定了受眾群會大量的加入受眾群所喜好的東西,比如「妹子」「微黃」之類的。
  • 中國為什麼做不出好動畫?真的是因為製作水平嗎?
    今早上看《刀劍亂舞/花丸》續的時候,在ed中偶然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在滾動播放演職員表的時候出現了中國動畫公司的名稱。回想下,其實很早就知道其實日本動畫中有很多部分都是外包給中國的公司做的,剛剛從網上查了下,特別是美工部分,很多都是外包給我國很多最底層的美工去做的。
  • 盤點日本十大動畫製作公司,原來這些人氣動漫都出自同一家公司?
    (排名不分先後) 原創/阿Z醬京都動畫(京阿尼)京都動畫成立於1981年,在日本業界乃至中國都享有盛名,京阿尼的動畫幾乎每部都是高品質,堪稱「業界良心」。因高水準的動畫製作也被稱呼為「日本動畫界的原創良心」。社內有好幾個國寶級的原畫,BONES保持著一年出品2~3部作品左右的水平,屬於低產量、高質量的類型的動畫製作公司。代表作:《野良神》《血界戰線》《文豪野犬》、《我的英雄學院》《櫻蘭高校男公關部》《鋼之鍊金術師》等。
  • 《鏢人》動畫來襲,這部「世界級水平」的國漫精品能否延續輝煌?
    日本的動漫製作水平在業界一直享有盛譽。自上世紀80年代,日本動漫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日本動漫的名氣一直與日俱增。從最初的《鐵臂阿童木》到前些年的《火影忍者》,再到《你的名字》、《打上花火》等一系列精品動畫電影,日本動漫已經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了相當廣泛的影響力。可以說,在動漫產業,日本動漫可以用一覽眾山小來形容。
  • 日本金融家:2050年中國人均GDP超日本
    所以我擔心中國經濟最大的懸念——泡沫破滅,如果真的有泡沫經濟的話,那麼有可能是比日本晚30年到40年破滅。因為現在中國民間債務跟GDP的比例超過了200%,已達到日本泡沫經濟末期的水平。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是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金融評論家、《日本人為什麼變得貧乏》《日本的正確未來》的作者村上尚紀則對中國的未來表示樂觀。
  • 京華時報:《航海王之黃金城》劇場版動畫的成功案例
    在《航海王之黃金城》上映之前,輿論有一種聲音,此前上映的多啦A夢、蠟筆小新等等80後懷舊日漫的劇場版票房都沒有特別出色,《航海王之黃金城》會翻盤嗎?事實上,《航海王之黃金城》上映首日便以2435萬票房成績成功打破日本電影在國內市場首日票房紀錄。完全讓那些擔心日漫劇場版在中國「疲軟」的人放了一百二十個心。一部動畫片的劇場版能在多大程度上炸出自己的粉絲,最終還是取決於作品的質量。那些動輒喊著販賣懷舊的製作人,不少都遭遇了票房失利。箇中原因,還是貨不對板,你沒有把產品打造成一個足夠勾起觀眾懷舊的「魚餌」,觀眾自然不買帳。
  • 力壓「二馬」,亞洲新首富的傳媒往事與恩怨京華
    鍾睒睒與傳媒的第二段重要「緣分」則到了2013年,當年5月7日起,京華時報連續28天,73個版面怒懟農夫山泉,創造了媒體史上罕見的景觀。之後雙方對簿公堂拉鋸多年,ye 就有了鍾睒睒與京華時報當面對質的「三問三答」,現摘錄如下:京華時報:為何只標地方標準,不標國家標準?鍾睒睒:國家強制標準無需標示,強制執行,也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刑事法,無需在帽上蓋上我是中國公民,就要執行這個標準。這種強制標準不是你可以選擇性的,只要有這個標準一項存在,任何標準,任何企業都必須自動執行。
  • 有中國元素,要表現出中國主題的動畫,才叫作「中國動畫」嗎?
    以上央美院長對於中國動漫發表的談話(其實應該是中國動畫,大叔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分不清楚動畫和動漫,不要自認為高級的動畫就要稱為動漫,「動漫」是動畫和漫畫的總稱),從始至終,句句扣著「中國元素」,強調中國動畫要表現出中國主題,立足於中國本土文化。雖然說,我不反對中國動畫裡有中國元素,但是中國動畫就非要有中國元素,變現出中國主題才能被叫作「中國動畫」嗎?
  • 三維動畫與手繪動畫:新冠疫情是否將改變日本動漫行業?
    目前各個動畫工作室遭受了數百萬美元的損失,中國微博用戶建議他們放棄傳統手繪動畫,向三維動畫轉型。按照中國《環球時報》(Global Times)的數據,新冠肺炎疫情撼動了超過80%的日本動畫工作室。日本動畫行業因各個項目延遲而遭到的損失可能達到187萬美元到370萬美元之間。
  • 真正追趕迪士尼的動畫作品,中國動畫的最高水準——《姜子牙》
    《哪吒》首先取材於中國古典神話,這個受眾比較廣,畢竟大多數國人或多或少都聽過哪吒鬧海這個故事,也相對來說比較了解,這就節省了很多介紹背景的篇幅,讓更多的人迅速融入到這個故事裡,然後是創新,《哪吒》不同於以往的橋段,而是改編劇,但是並沒有魔改,總體來說還是講哪吒,背景什麼的用哪吒的設定,但是故事則是全新的,再則該劇偏向搞笑風格,劇中很多場景不禁讓人捧腹大笑,綜上所述
  • 一集動畫,可以看出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
    在動畫中,選擇這種方式來日本工作的年輕人,基本都是生活在「地獄中」(動畫原話),他們面對慘澹的生活,不得不遠走他鄉,被迫接受黑心工廠慘無人道的剝削。故事到這裡其實我還能接受。雖然動畫把中國一些地方視為有著「地獄般的悲慘生活」,但正如目前最新公布的數字那樣 ,我國現在仍然有6.1億人,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所以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此刻還是非常淡定的。可後面的劇情卻讓我直反胃。
  • 中國電影票房滿倉 原創劇本卻鬧「饑荒」
    版權容易獲得嗎?如何做好本土化操作?京華時報記者近日採訪了眾多業內人士,在製片人戢二衛看來,翻拍確實進入瘋搶階段,這也一定程度折射了當下電影原創劇本匱乏,以及電影產業的不夠成熟之處。   看中經典故事內核  伯樂營銷參與了電影《新娘大作戰》,談及為何選擇改編《結婚大作戰》,伯樂營銷總裁張文伯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表示:「這部影片在北美很受歡迎,票房和口碑都好,兩位演員演完後事業都有提升,是很好的素材。這個改編跟遊戲、漫畫、電視劇的改編是一樣的。」
  • 3次登上日本NHK,被贊世界級水平的中國動漫,《鏢人》要出動畫了
    《蠟筆小新》的前主編慄原一二,只看了一眼畫風和設定,立即不管不顧跑來中國,發的微博第一句話是——日本人求推廣中國漫畫NHK,被盛讚為「世界級水平的中國動漫精品」。而這也是許先哲創作《鏢人》的初衷:「中國歷史那麼多朝代,有那麼多精彩人物和文本,只要有心深挖,都可以變成好故事。(我們)不要模仿日本式故事,而應該用屬於中國的故事來決勝負。這裡說的不是畫風,而是文化內核。」
  • 3次登上日本NHK,被贊世界級水平的中國動漫,《鏢人》要出動畫了
    再後來《鏢人》的風潮吹到了漫畫大國日本,高橋留美子等一眾骨灰級漫畫家成為了它的「自來水」……漫畫中粗獷的線條和大特寫畫面營造出的力量感,與跳躍的分鏡、流暢的動作展現出的速度感完美結合,撲面而來的狂氣讓人看了就放不下。
  • 日本動畫電影真的在國內市場水土不服?
    這個殊榮屬於《我的英雄學院》,作為刊登在日本知名漫畫雜誌《周刊少年Jump》上的連載漫畫,以其熱血的故事風靡日本。首部劇場版《我的英雄學院:兩位英雄》去年3月8日在日本上映,票房1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760萬元。早早就闖進日本動畫電影前十五位的《我的英雄學院:兩位英雄》,一年後也登陸國內大銀幕。在日本本土票房勢頭可觀,到了中國明顯就顯得「馬力不足」。
  • 《環球時報》專訪日本新任駐華大使垂秀夫:日本的未來取決於對華...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編者的話:今年初,在中國抗疫的關鍵時刻,日本援華物資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詞句一度帶給很多人感動與撫慰。但僅八九個月後,一項中日聯合調查顯示,兩國民眾對彼此國家的好感度有著冰火兩重天般的落差。2020年對全球來說都是特別的一年,中日關係也經歷了明顯溫差。
  • 中國珍罕瓷器舊藏家坂本五郎東京辭世
    信息 中國珍罕瓷器舊藏家坂本五郎東京辭世 2016-08-17 09:53:24來源:京華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