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MTI教育聯盟」是天津外國語大學於2018年4月發起成立的,其宗旨為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促進京津冀地區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為進一步凝聚京津冀高校MTI教育力量和資源優勢,交流互鑑,共促發展,由「京津冀MTI教育聯盟」主辦,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北京大學MTI教育中心、天津外國語大學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北京語言大學國際語言服務研究院和北京悅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協辦,「中國語言服務40人論壇」提供學術支持的「第三屆京津冀MTI教育聯盟高層論壇」於4月18日下午召開,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全面凝聚抗疫合力,加強京津冀語言服務合作」。論壇通過「譯直播」平臺向全球同步直播,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新浪網、鳳凰網和中國網為論壇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媒體支持。
此次會議是疫情之中外語界第一次學術會議、第一次大規模網上論壇和第一次現場直播。與會專家圍繞「應急語言服務與教育」、「跨學科視域下的MTI教育」、「翻譯專業博士(DTI)項目建設」、「國家黨政文獻外譯的歷史使命」、「全球化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語言服務學科建設和發展」和「京津冀語言服務企業的機遇與挑戰」等7個議題進行了研討。
「京津冀MTI教育聯盟」理事長、天津外國語大學王銘玉教授在題為「文明互鑑·文明互譯」的發言中指出,要建好「文明互譯」之橋,走好「文明互鑑之路」,以「文」化問,讓世界了解中國,以「明」揚名,讓世界感知中國,以「鑑」促建,讓世界友好中國,以「譯」立意,讓世界讀懂中國;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黃友義先生做了題為「公共突發事件和外宣翻譯」的發言,他指出,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以來,翻譯界展示了良好的責任意識和業務素質,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要求;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楊雪冬副主任在「黨政文獻翻譯與『理論中的中國』構建」的發言中指出,「理論中的中國」是講好中國故事背後更富有吸引力、更加「深邃」的故事,在構建「理論中的中國」 過程中黨政文獻翻譯具有基礎性作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寧琦教授在題為「面向語言服務的MTI學科轉型與發展」的發言中指出,隨著人工智慧翻譯的快速發展,國家對語言服務需求的日益迫切與多元化,對MTI專業的既有建設定位和專業健康存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有必要對MTI專業人才培養所涉及的諸多方面進行及時、深刻的總結和反思;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王立非教授在「開放合作,全面加強京津冀一體化應急語言服務教育」的發言中指出指出,加快推進京津冀一體化語言服務教育,需要完善京津冀應急語言服務教育「一網三庫一課」建設,應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補充應急語言服務教育、科研、人才「子規劃」,編制出臺《京津冀一體化應急語言服務標準》,組建京津冀一體化應急語言服務人才隊伍,大力提升京津冀一體化應急語言教育與服務能力,加強京津冀應急語言服務教育國際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任文教授做了題為「語言服務中的倫理和倫理教育問題」的發言,她指出,當今世界的兩大特點: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強大力量,以及各種災疫的日常生活化和快速全球化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可能讓人類行為的結果超出行為者的道德想像,個體責任或被「集體責任」和「集體政治」所取代,因此需要我們引入新的倫理觀,以彌補既有倫理模式之不足;在題為「應急語言服務: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的發言中,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李晶教授指出,應急語言服務應與高校四大職能相融合,應急語言服務保障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應包括:樹立語言服務共同體意識,建立應急語言服務協同聯動機制,打造應急語言服務人才儲備長效機制,滿足突發公共危機對緊急語言救援的需求,開展應急語言服務「產學研傳」機制建設,對應急語言服務相關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對外傳播進行多維考量;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葉慧君教授分享了題為「『外語+』人才培養背景下地方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路徑思考」的發言,她提到對於地方院校而言,「外語+」人才的培養應該立足現實,從「多元化人才」的單一目標走向「人才多元化」的多類目標,從學生自由發展形成的「被動多元化」走向由培育者精心設計的「主動多元化」模式;北京悅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蒙永業董事長在「京津冀語言服務企業的挑戰與機遇」的發言指出,目前中國語言服務行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受疫情影響,大部分企業首先考慮生存與自保,疫情過後,行業的陣痛有可能從片面追求規模的企業開始,行業的福利可能轉移到服務質量過硬的語言服務細分領域領頭羊企業上。
此次網上論壇的形式上有較大創新,議題切合MTI教育的熱點問題,受眾面廣,社會影響力大。除京津冀外,廣州、上海、黑龍江、武漢、安徽、江蘇、新疆、澳門等地的學者和師生觀看了直播。收視率突破14000人次。(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