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哥本哈根,Amagerbrogade購物街上,有一家名為Wefood的超市,開業僅3周便在Facebook上吸引了3萬多名粉絲,還吸引了丹麥王妃和食品環境部門大臣到場參加。
中國,上海四川北路上的新海食品商城裡生意火爆,甚至有人專門橫穿整個上海市區來新海食品淘貨。
雖然所在城市相距10000多公裡,但新海食品與Wefood有著一個共同點——售賣臨期食品。
從線下不斷增長的門店到線上陸續新興的平臺,近兩年來,臨期食品成了許多人看中的「財路」,還有些商家甚至是專門做起了臨期食品的生意。曾經積壓、難處理的臨期食品,為什麼能夠成就如此可觀的商機?其背後所支撐的龐大市場到底可靠嗎?
臨期≠過期,
便宜一半的價格,你會買嗎?
什麼是臨期食品?就是臨近食品的保質期限,還沒有過期的食品,也就是說,臨期食品還在食品的保質期之內。
在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裡,有一個題為「你會覺得買臨期丟人嗎?」的帖子,幾百多人在那個帖子下面分享自己購買臨期食品的快樂,省錢、實惠成為他們選擇臨期食品的理由,他們各自分享自己的經驗,那裡更像是一個「臨期食品種草小組」。
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我們在淘寶app搜索「臨期食品」發現,相關店鋪數量眾多,排名最靠前的店鋪,銷量第一的商品是今年9月到11月生產的蛋黃酥,保質期為三個月,售價最低僅1.35,月銷量高達4萬多。
曾幾何時,購買臨期食品似乎是老年人的習慣性行為,如今年輕人也加入其中,但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購買臨期食品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價格,以較低的價格讓更多的消費者享受到了味蕾的滿足,同時也減輕了商家的庫存壓力,可謂是一種「惠而不費」的消費新選擇。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舉兩得,不過還是會有不少人提出疑問,畢竟是要吃進肚子裡的,安全是一回事,食品的口感、新鮮度則又是另外一回事,食品保存的時間越長,口感肯定會越來越差,保質期限又不等於賞味期限,尤其是像牛奶、酸奶這種保質期本來就短的食物它們的食用期限更要重視,因此,關於購買臨期食品這種做法是否安全是否值得提倡,暫時還有待商榷。
臨期食品賺的是誰的錢?
根據業內人士介紹,食品流通一般會經過品牌商(或進口商)、經銷商、零售商等多個環節。通常情況下,線下商超和線上電商為了降低庫存積壓風險,不收超過保質期限1/3的國產食品和超過保質期限1/2的進口食品。
但是,因為市場情況的不斷變動,商家們一般很難做到精準預測,在批發、供貨和售賣等各個環節都可能產生臨期但還未出售的產品,這就直接導致了滯銷品積壓的局面。
對於企業來說,臨期食品原本是一種產業過剩造成的負擔品,處理不當還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而臨期食品市場的出現,則是一種盤活企業庫存、加快資金周轉、變可能浪費為現實價值的有效止損。
而對於專注臨期食品市場的人來說,供應商虧損的錢,就是他們賺的錢。據了解,更多的經銷商並不願意將手頭上的臨期貨品賣給自己的正常客戶,而是更願意以便宜的價格出售給專門囤臨期食品的二手供應商和店主,有臨期食品的店主算過,如果除掉運輸、人工、場地等損耗之外,他們最終到手的利潤可以達到40%,而毛利率就更不用說了,基本上能夠高達70%左右。
臨期,是賣點,也是痛點
獨特的資源節約優勢,誘人的性價比吸引力,中國人崇尚節儉,臨期食品市場的發展有一半歸功於此。
消費理念符合流行趨勢,消費群體也具備超強的購買力,表面看,臨期食品具備了一門好生意必需的外在條件,但事實果真是這樣嗎?如此優惠的價格,是否是正品?距離它的保質期限到底還有多久?又是如何保證的貨源?
對於消費者而言,品牌和價格固然是吸引他們購買的重要因素,但這並不代表保質期不重要,然而,一些臨期食品折扣店通常會利用顧客的這一心理去鑽漏洞,不會明確標明產品剩餘保質期,甚至還有一些無良商家會打著臨期的名號售賣一些價格低廉的假冒偽劣產品,成為坑騙消費者的道具與噱頭。
在這方面,拼多多平臺就曾遭遇過關於「臨期奶」的風波事件,曾經一張「拼多多平臺7.5元售賣原價888元某知名品牌奶粉」的圖片在網絡廣為流傳,引發輿論對拼多多出售假奶粉、過期奶粉的關注。
之後,對於此次「臨期奶事件」,拼多多相關發言人表示,針對臨期嬰幼兒奶粉,拼多多將統一標註「臨期」字樣,實時提示到期時間,以提醒消費者謹慎購買,並在真正保質期到來之前先行下架。
在行業內,臨期食品一直處於灰色地帶,食品企業和商家更是對「臨期」二字諱莫如深,在臨期食品的正確概念還未被廣泛普及的今天,關於臨期食品的售賣更是需要把握好產品質量與日期之間的臨界點,而像拼多多某商家這樣為了一己之心而去急於求成的衝動性做法,必然是會觸及到消費者痛點,尤其是關於嬰幼兒食用的臨期奶粉,無疑是在挑戰消費者的心理底線。
價格便宜,
臨期食品會否影響市場的調節與平衡?
食品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經過一系列流通環節,雖然大家都希望商品在保質期前全賣出去,但是這考驗各個環節的市場判斷、營銷、管理能力,現實中很難實現。畢竟,在食物管理方面,僅僅依靠市場自發調節,不免出現低效甚至失靈的情況。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400億美元。
將每年損失上億元的臨期食品變成熱銷商品,對商家與消費者而言,都是互惠互利的好事,臨期食品市場的出現,不僅是對資源的再次配置,減輕了產品的成本損失,而且從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市場空缺,對於盤活企業庫存方面來說也是一種看得見的利好。
臨期食品變成「大生意」,是商品市場日趨成熟的一種表現,也是市場發揮「變廢為寶」的一種自我調節能力的體現,是在盤活閒置資源,在大力倡導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當下,臨期食品本身就有很好的品牌概念,所以不論是從產品本身出發,還是市場環境來看,臨期食品這門生意還大有可為,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供挖掘。
結 尾
當然,作為流通環節中的止損手段,將銷售臨界期轉化為消費窗口期的臨期食品,只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節約彌補,若是成為了大多數人的首要消費選擇,那必然會損害原價商品的銷售,因此,從廠家生產、商戶進貨等層面入手減少浪費才是治本之策。
在全社會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大背景下,雖說臨期食品市場存量巨大,但是,就當下而言,臨期食品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規定指導價,大眾對臨期食品的接受程度、臨期食品的貨源、臨期食品的合理回收期限等,都是擺在我們眼前的客觀問題,這不僅需要相關部門重視臨期食品的市場監管,更是需要那些銷售臨期食品的商家本身以消費者利益為先,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以此實現臨期食品的利益最大化。
納食整理自公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