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宋朝相距短短的53年,為什麼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2020-12-14 騰訊網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與宋朝好似兩個極端,一個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一個卻總是因積貧積弱而飽受詬病。

在後人的眼中,這是兩個氣象迥異的王朝,迥異的讓人不敢相信,其實唐朝與宋朝之間,僅僅只有半個世紀的斷代。

▲長安城

血火燃燒的時代

在公元907年,朱溫廢黜了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帝,自己建立了後梁王朝,由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在五十三年之後,身為後周重臣的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隨後逼迫後周小皇帝退位,自己登基為帝,建立了在中國歷史上堪稱最具爭議性王朝的宋朝。

回味盛唐氣象,再來俯察北宋,讓人頓覺恍如隔世。為什麼兩個相距只有半個世紀的王朝,會讓人產生這樣的錯覺呢?

筆者認為,雖然唐朝與北宋兩個王朝之間相距的時間很短,但其中的所穿插的時代卻也風雲詭譎。

五代十國

從朱溫代唐開始,中原大地一共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王朝,歷經五姓十三帝,而在其他地區,又出現了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南楚、吳越、閩國、南漢、南平、北漢等十個國家。

除此之外,此時的中原還面臨著來自諸如契丹與吐蕃等國家的威脅。

五代之中,後唐的疆域是最為廣大的,而後梁則是最小的。在十國之中,南唐版圖最大,南平則最小。

天下裂席之際,此時的中原也陷入急劇的動蕩之中。子殺父、臣弒君,如同家常便飯。

朱溫廢黜唐哀帝,而他本人也被次子朱友圭所殺;李存勖兵滅後梁,自己卻也慘死內亂之中。

在中原一片血火之時,吐蕃已經逐漸衰靡,但契丹卻如同一輪新日般蓬勃。

趙匡胤

在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相繼掃平八國,基本一統中原。此時的吐蕃勢力已經退出隴右,只餘下北宋與契丹持續對峙,而這也是接下來上百年歷史的淵藪。

動蕩與紛爭,死亡與新生,短短的五十三年時間,歷史翻過了一頁有一頁,也無怪乎在人們的眼中這是漫長的半個世紀。

兩百年滄桑

如果僅僅只是動蕩不安,還是猶顯不足,中國歷史上比五代十國更為混亂更為短暫的時期也不是沒有。讓人們覺得唐宋如隔世的更深一層的淵源,或許還要追溯到唐朝。

人們之所以會覺得唐宋如隔世,無非是因為在大家的印象中盛唐與弱宋反差過於強烈,北宋的積貧積弱或許是常態,但盛唐氣象卻並非貫穿唐朝歷史的始終。

大明宮

唐朝最鼎盛的時期莫過於「開元盛世」,但那已經是公元八世紀前期的往事了,距離北宋建國已然過去了兩百年。

在人們的印象中,唐朝的剪影似乎只有貞觀長歌、一代女皇、繁華長安,而自安史之亂後,唐朝依舊存在了一個半世紀之久。

關於唐朝的後半程歷史,在人們的認知中過於陌生,而這才是唐宋如隔世印象形成的真正原因。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這場長達八年的叛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這場動亂幾乎全面影響了唐朝整個社會,皇權崩塌、政治失序、經濟紊亂、民生凋敝、國土崩裂、文道中衰。

唐中後期地圖

王維有詩云:「九重閶閭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但現在,這樣的氣魄僅僅存在於唐人的追憶之中,代之而來的是與唐朝博弈了數十年的吐蕃發動瘋狂反撲,河西失守,安西陷落,帝國腹地幾近邊疆;

而在帝國的內部,九州裂土,一個又一個的藩鎮繼之而起,與朝廷分庭抗禮;在宮廷之中,閹豎作亂,把持朝綱,乃至於皇帝都如同傀儡。唐朝在無休止的內耗中消磨著最後的精力。

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徵的長安城,那個吸引了無數人為之側目的帝國樞紐,自安史之亂起,接連七次遭受戰火的洗劫,曾經舉世矚目的大唐皇帝,在這個亂世之中,九次逃離了首都,惶惶不可終日。

而這,正是大唐王朝最後的一百五十年的悲情命運,相較於前期的歷史,確實顯得太過悽惶,悽惶到很少被人提及。

唐憲宗與韓愈

但要說這一百五十年中,唐朝就真的一無是處,那倒也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中,唯二的唐朝人就是韓愈和柳宗元,而這兩位就生活在唐朝中後期。

也正是在他們生活的時期,唐朝迎來過一段復興的時光,那就是唐憲宗的「元和中興」。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唐朝終於在唐憲宗的手中完成了對藩鎮的馴服,使得一度衰頹的皇權有了振興的跡象。

只是可惜的是,由於唐憲宗晚年的昏聵,這大好的局面頃刻間便化為烏有,唐朝再次陷入了藩鎮問題的困擾之中。

藩鎮割據、宦官擅權、黨爭不斷,在政治矛盾全面爆發的時候,來自下層社會的怒火再次重擊了已經虛弱不堪的唐王朝,並將其拖入滅亡的深淵。

藩鎮割據示意圖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是黃巢的詩,也正是他領導的起義,為這個腐朽不堪的王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作為黃巢部將的朱溫,選擇了背叛黃巢,並和唐軍一起鎮壓了黃巢起義,以至於唐僖宗賜他「全忠」之名。

但諷刺的是,正是這個「忠臣」最終在公元907年廢黜唐哀帝,自立為皇帝,取代了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

唐末形勢圖

總結

歷史總是沉重的,唐王朝在經歷了前期的強盛之後,也經歷了漫長的衰落期,其在一個半世紀之中緩慢的走向了崩潰。

唐王朝的崩潰,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又一個棘手的難題,皇權的衰微、藩鎮的膨脹、經濟的敗壞、邊疆的動蕩......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著持續五十三年的五代十國的歷史,也影響著後來的兩宋王朝。

北宋在建立之後的一系列舉措,都是對「後唐朝時代」社會的重構,而因為北宋在重構社會秩序的時候過於矯枉過正,又給北宋帶來一系列的新問題,這也是我們所認知的北宋社會現狀的歷史歸因。

相關焦點

  • 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為何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唐朝和宋朝相距只有短短的53年,但為何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唐亡後天下大亂,出現了五代十國劇烈的社會動蕩,中原大地極度混亂 唐朝滅亡之後,中原大亂,雖然才過了短短的53年,卻發生了太多的故事,產生了一堆的短命王朝,歷史上被稱為五代十國,這段歷史也是中國古代的一段黑歷史,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暴」「亂」,不要說老百姓日子過得悽慘
  • 日本敢對強大的唐朝和明朝開戰,為何卻不敢打宋朝?有一致命原因
    但是縱觀歷史,我們卻能發現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那就是日本還是比較懼怕宋朝的,在宋朝時期,日本不敢與我國為敵,或與我國相抵抗,那這個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很多人都認為,古代中國最繁盛的唐朝是不能和其他朝代相比較的,的確,唐朝的確是中國歷史上十分繁盛的一個朝代。
  • 日本為何不像唐朝時與宋朝交往?從貿易發展對政治影響的角度分析
    唐朝時日本的情況:日本在白村江之戰遭到慘敗後,天智天王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外交政策,重新開始於唐朝的幫教,積極排除遣唐使,全面地學習唐朝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可以說日本此時與唐朝的交往主要是為了改變自身的弊端好維護天王自身的統治,可以從側面看出唐朝的強大以及中日關係在此時只是「師徒」的關係。
  • 宋朝軍神救了他,35年後他兒子恩將仇報,禍害中國百年!
    翻開中國歷史,可以看到很多恩將仇報之事,比如唐朝收留安祿山,結果卻遭遇安史之亂;明朝收留努爾哈赤祖上,卻遭遇滅國之災;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國人積極幫助,卻遭遇日本侵華等等。事實上,只要人類存在,那麼農夫與蛇的故事,就會永遠的上演下去。
  • 詩鬼李賀寫「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接,宋朝時才現下半句
    據史料記載,公元813年(唐元和八年),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由京赴洛。途中詩人「百感交並,故作非非想,寄其悲於金銅仙人耳」,寫下了詩篇《金銅仙人辭漢歌》。詩人借金銅仙人辭漢的史事,來抒發興亡之感、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 此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李賀的代表作品之一。
  • 日本人最喜歡的朝代為什麼是宋朝而不是唐朝
    因為,宋朝的經濟有了井噴式的發展,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和過去幾十年,我們形容一個富豪是「萬元戶」一樣,如今在胡潤富豪排行榜上,哪個富豪沒有個幾百億身家,都不好意思上榜。但是,蹊蹺的是,別看宋代經濟這樣發達,竟然也鬧起了「錢荒」!01經濟發達鬧「錢荒」是為啥?
  • 清平樂:唐朝公主權傾朝野,為何宋朝公主「有名無權」,受制於臣?
    宋朝好我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著尊師重教的風氣,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可就是這樣文化風氣濃厚的王朝卻不像唐朝公主權力那樣大,宋朝的公主權力受到旁落,公主權力一再壓制。一、為什麼宋朝公主的權力旁落作為皇室成員,公主從生下來就自帶皇家的光環,雖說古代是一個男權社會女性地位一般都很低,但作為公主享有的特權還是比一般人多的,公主的物質生活還是很奢華的,古代公主的權力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唐朝公主的更是權侵朝野,權力很大。
  • 「裡坊制」從《清平樂》看裡坊制如何在宋朝瓦解的
    後來宋朝又是如何改進的?這一期我們就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長安和《清平樂》中的宋東京,來看看古代城市建設從「裡坊制」向「街巷制」的轉變過程。坊都是正方形或矩形, 有封閉的坊牆和定時開閉的坊門。裡坊是在四面築坊牆,所以當我們在唐長安城大街上走的時候,街道兩旁是只有高立的坊牆。唐朝的宵禁制度非常嚴格,只有在特定節日,比如劇中的上元節,才會暫時取消宵禁。城內臨街的坊有圍牆,臨街的坊不準開門,更不準作為商鋪。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張小敬走在西市和東市時,一片熱鬧繁華的盛景;而到了坊間,則多安靜蕭條。
  • 從東漢到唐朝,輝煌700年的士族門閥,為什麼隨著唐朝一起滅亡?
    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審視古代社會,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以隋唐科舉制度的實行和繁榮為界,隋唐之前、東漢之後,中國實行的是以門閥士族為主的「皇權——貴族」的統治模式,從宋朝開始,則實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皇權——官僚」的統治模式,兩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前者代表著門閥士族對權力的壟斷,而唐朝,恰好是兩種模式的過渡時代,也是門閥士族逐漸衰落的時代。
  • 宋朝之後,遊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說出來有點不相信
    比如漢朝和匈奴之間,漢朝為了打垮匈奴,整整一百年都在和匈奴大戰,而漢武帝也因此差點亡國,漢武帝後期之窮兵黷武比之秦朝末年都不遑多讓;而同樣的,在晉朝也是一樣,公元269年至280年,強大的鮮卑族肆虐河西,直接影響了伐吳大業,為了平息「秦涼之變」,晉武帝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換了四任都督才算徹底平息;隋唐時期也是,為了對抗強大的突厥,李世民不得不和突厥可汗籤訂「
  • 由《燕雲臺》所想到的:宋朝和遼朝誰有資格做大唐的繼承者?
    也不知道說什麼好,或許是真的因為現在網絡中的一些年輕人的思維比較活,比較喜歡用一些非常獨特的視角來看待歷史,比如說以邊疆民族的視角來看待中原,但是問題就來了,如果沒有翔實的史料作為基礎,只憑臆想或者自己的好惡,那就很容易出現令人噴飯的暴論,比如遼金夏之流居然都有了和宋朝爭奪大唐繼承者的資格,甚至,宋朝居然成了所謂的「割據政權」。
  • 宋朝在歷史上僅三百年,但曾是世界最文明繁華強大的國家
    宋朝不只是代表著華夏傳承,而是代表了當時所知道的整個世界最先進的文明。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漆俠曾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這一點也得到了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的認同,就連日本國內的宋史學家宮崎市定也認定: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傳說宋太祖趙匡胤,自幼武藝高強、性情豪爽、行俠仗義、樂遊好施,廣交四方人傑。唐朝末期年少輕狂的趙匡胤因得罪朝廷而闖蕩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
  • 李賀的代表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續,宋朝才出現下半句
    李賀雖然只活了短短的27年,但他的詩卻以另一種方式在人們的心中實現了永生。在整個盛唐時期,出現了無數文人墨客,自唐玄宗起湧現了一大批詩壇奇才,如李白、杜甫、王維、岑參、高適,自此之後,詩歌雖算不上沒落,但由於前面的人實在太過於厲害,把能寫的詩都寫到了化境,後人再怎麼努力,也不過是狗尾續貂,難其出右。
  • 在宋朝,為什麼男人寧願去擺地攤也不去當兵?
    最出名的就是唐朝的長安城了,我們可以從下面的這張圖裡清晰地看到,唐長安城採用嚴格的「裡坊制」。「裡」是居民區,嚴禁任何人在「裡」裡面做生意,商業和手工業只能在「市」裡面開展,更要命的是唐朝城市一般還實行宵禁制度,一般天黑了就不允許商人們擺攤和開店了。
  • 宋朝公主們的婚姻不幸,卻無力反抗,為何與唐朝同行相差這麼遠
    歷史傳奇劇《清平樂》終於降下了帷幕,它和去年熱播的《知否》一樣,有別於我們習慣了的清宮戲。除去文華風流的盛世景象之外,劇中徽柔和駙馬的婚姻悲劇也是後半段最重要的主線。
  • 幾百年都沒爛的柏木棺材屬於陰沉木嗎?為什麼?
    那麼,那些歷經幾百年都沒有腐爛的柏木棺材屬於陰沉木嗎?為什麼?與此同時,這些木材在成千上萬年之後,反而因為漫長的碳化過程變成了密度高、耐腐蝕、尺寸穩定性好、鮮豔有光澤、含有較多精油和樹膠、且擁有特殊相為的一種特殊天然木材。
  • 為什麼說歷朝歷代中,名將最多的就是宋朝?
    兩宋立國三百年,外憂一直不斷,先是和契丹人打,接著和西夏人打,再和金人打,最後和蒙古人打,如果沒有名將,這三百年是怎麼挺過來的呢?而且,兩宋經歷過兩場開國、兩場滅國,稍微懂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知道,大凡開國和亡國,都是名將輩出的年代。北宋雖然是趙匡胤黃袍加身得來,但北宋開國功臣,並不比其他朝代少。
  • 唐朝時名氣極大的唐刀,殺力巨大,為何到了宋朝就沒人用了?
    宋朝是出了名的「重文輕武」為國策。這樣的國家運用的朝廷重臣也幾乎都是文臣。文臣不會在意軍隊士兵們用的刀具用得好不好,需不需要加強。相反的,文臣肯定是不會贊成下血本重金,為士兵們鍛造武器。第二、性價比唐刀的造價屬實是過於昂貴,對於這種消耗性的東西,肯定是要追求一個定價比的了。
  • 德國考古學家在非洲發現宋朝古銅錢,宋錢在800年前就是世界貨幣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在非洲發現宋朝銅錢。早在1888年,英國人已在坦尚尼亞的桑吉巴島發現了宋代銅錢。 那麼,我們的疑問是,宋朝和非洲相距甚遠,為什麼大宋的銅錢會流通到非洲?而且到處都有?
  • 為何說此帝國比唐朝厲害?作為歷史上的第二王朝,我都想穿越過去
    在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排行榜中,你會清晰地發現,唐朝活了290年,宋朝活了320年,明朝活了277年,兩漢最長400多年。而這些朝代中,很多人眼裡只有漢唐。這不僅僅是因為漢唐時期佔領的地盤大,還因為在整個漢人王朝裡,漢唐一直都是對外擴張的。再看看後來的中原王朝宋和明,簡直被人欺負得不成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