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七姐。
要說近期最火的表情包,跳舞熊必須穩穩地C位。毫無負擔的扭動著水桶熊腰,誰看到都想跟著它一起跳,可愛程度快趕上tatan額幾了!
不難發現,表情包已經成為我們在線溝通交流中除文字、語音之外的第三種語言。表情包在所有網民的共同創造中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一種正在流行的文化價值符號。
今天,七姐就跟大家來聊聊表情包背後的傳播學秘密。
01表情包的發展歷程
(#^.^#)
符號表情階段
1982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用一串ASCII字符「:-)」來表達微笑的情緒。這個需要扭頭觀看的表情符號開創了表情包的歷史。
與此同時,這種由字符組成圖形來表達情緒的溝通方式很快在全球範圍內流行起來。隨後,這些表情符號傳入日本,日本民眾將倒下的表情扶正,採用橫排的方式組合多種語言符號的顏文字(kaomoji)出現了。
圖形表情符階段
很快,顏文字這種系統字符組合的表情符號不能滿足人們的情感表達需求。1999年,日本電話電報公司(DoCoMo)設計了一套標準化的12px*12px的表情圖標加到手機鍵盤中,被視為emoji的前身。
隨著2011年6月蘋果發布的iOS5.0將emoji設置為系統輸入法的內置字符,這一表情圖標在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上得到迅速傳播,並風靡全球。QQ、微博等國內社交媒體也借鑑emoji創造了一套自己的表情體系。
自定義表情階段
Web2.0時期,用戶開始擁有創造內容的能力和渠道,表情包也開始成為傳遞情緒的新形式。網民通過截取圖像、添加文字等方式進行表情包創作,以這種幽默、詼諧的方式表達個性、觀點和感受,在網際網路社交平臺流行起來並引發熱潮。
從最初用純字符組合成的表情符號, 到後來圖形化的表情符, 再到當下豐富的表情包,表情手段的發展也從一個側面映射了網絡文化的更迭。
02表情包的傳播特徵
背後蘊含複雜的情感表達
表情包發展至今已經慢慢脫離原來的單純表達情感的範疇, 而轉變為各種通過符號拼貼、嫁接、挪用等在社會語境中重新賦意。
在個體層面上,表情包能夠增進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還能成為負向情感的減壓閥, 具有心理自我治療的功效。
以「葛優癱」表情包為例,其原本只是電視劇《我愛我家》中葛優飾演的一個招搖撞騙的二混子賴在別人家沙發上不走的畫面,但現在被網友引申為頹廢、無感、麻木等多種情緒。即便如此,青年群體在使用該表情包時本質上只是自嘲和狂歡,而非消極、頹廢和自我放棄。通過自嘲和解嘲,巧妙地宣洩了一些負向情感,達到自我治療的功效。
在社會層面上,表情包背後透露出的社會情感是社會現實的間接反映,是社會運行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表情包作為一種典型的亞文化,具有天然的抵抗性。惡搞、塗鴉、拼貼元素實際上反映出一種草根群體普遍共有的戲謔的社會情感。這種情感是草根群體長期以來對精英群體高高在上、擁有絕對話語權和控制權的不滿,表現出對精英群體建構的主流文化的諷刺、反諷和嘲笑。
網際網路情景中的符號狂歡
狂歡理論是前蘇聯學者巴赫金的核心理論。在他看來,狂歡具有四個範疇的內涵:第一是不同等級和階層的人們在廣場上可以打破等級的壁壘,發生親暱的接觸,營造平等自由的氛圍;第二是用插科打諢的方式來挑戰官方等級權威;第三是在等級社會中相互牴觸和矛盾的東西又重新結合起來,如「神聖同粗鄙、崇高同卑下、偉大同渺小、聰明同愚蠢」;第四是用不雅的語言對神聖的形象進行反諷。
表情包作為一種象徵符號,其所表達的含義大多不僅僅停留在表層。表情包提供了自由開放的介質,使得網民能夠對於圖片和文字進行進行解構和再創造,通過隱喻、比喻、諷刺、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表情符號的創作也開始慢慢褪去元事件的意義,衍生出新的意義。
二次創作後的表情包,其語言風格帶有獨特的調侃與戲弄元素,成為了網民用以釋放和宣洩現實壓力、發表對於事件看法的窗口,通過其廣泛的流傳,實現著網民的狂歡。
作為社交表演工具的表情包
美國學者戈夫曼將日常社交互動視作一種表演行為,表演主要在前臺進行,這種表演是為了展現個人的良好形象,而給前臺表演做準備的區域則是後臺。對應的,人們也有兩種不同的行為語言:一種是非正式的或後臺行為語言,另一種是在表演場合使用的行為語言。
相比文字,表情包更適合表演。它去除了咬文嚼字的麻煩,可以使發出者和接收者各取所需。發出者可以用其掩藏自己的不良情緒,但接收者卻可以從中進行積極解讀。
03對表情包的冷思考
侵害他人權益
雖然我們對表情包的使用日益常態化,但網絡的匿名性為不負責任的行徑提供了便利條件,在許多表情符號中都可以看到帶有侮辱性和攻擊性色彩的表述和呈現方式。當表情包中的惡趣味被漸漸放大,不僅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且極易引起當事者的不悅,侵害當事者的權益。
比如周杰倫就說過,「你見過知識分子科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玩表情包的嗎?我不管別人玩不玩,只是別來打擾我。表情包是把文藝作品中的角色低俗化、惡搞化,這是對作品的尊重嗎?」
幼稚化的無意義溝通
相信你也一定有過和朋友表情包大戰的經歷。在無數個回合的鬥圖後,你已經對著手機不知道笑了多少次了。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和你的朋友都獲得了短暫的快感。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場對話還是沒有產生實際的交流意義,沒有傳遞真正的信息,也無法進行更深度的表達。
網絡表情符號的過度使用,使人陷入表面化和幼稚化的溝通狀態,最終讓網絡交流和文化呈現淺平化的特徵。表情符號的確降低了網絡世界中人與人交流的難度,但是也加厚了深層次交流的屏障。
過度娛樂化使嚴肅社會問題失焦
絕大多數狂歡的背後似乎都會引發對娛樂底線的討論。2017年8月,在慰安婦紀錄片《二十二》播出後, 有網民為博眼球, 將「慰安婦」倖存者截圖並配上「無語凝噎」「我真的委屈啊」「不知所措」等文字製作成表情包。這種泛娛樂化的表現已經遠遠超過社會道德準線所允許的範圍,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作為該系列表情包傳播的社交平臺,QQ空間也及時發布了道歉聲明,並將所有配圖下線。
正如尼爾·波茲曼所擔憂的那樣,我們逐漸變成了一群娛樂至死的人。
今日編輯 | EDITOR
Jerry
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底部三連。作為一個正在成長中的自媒體人,每一個閱讀和關注都是七姐運營的動力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參考文獻:
1.彭蘭.表情包:密碼、標籤與面具[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01),104-110+153.
2.梅雨竹.後現代語境下表情包的傳播與反思[J].新聞世界,2020(03).
3.谷學強,張子鐸.社交媒體中表情包情感表達的意義、問題與反思[J].中國青年研,2018,(12),26-31+108.
4.彭肇一.狂歡理論視閾下網絡表情符號的傳播與反思[J].傳媒,2019,(18),90-93.
5.王薇.狂歡理論視域下的網絡表情包研究[D].廣州: 暨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