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達克的冬季已經降臨,印度駐紮在這裡總數達到20萬的部隊正在遭受嚴寒和飢餓的摧殘,尤其是部署在山區的五萬餘人部隊,正在面臨無處可躲,無力禦寒的情況,為此,印度人竟然想出挖坑道的方法。
印度媒體最新報導顯示,印度軍方的參謀人員在認真研究中國的作戰手冊之後,想出一招,利用拉達克的多山特點,以反斜面坑道防禦來與解放軍對抗,以阻止「越界行為」,同時還能為缺乏帳篷和防寒服的印度一線部隊提供庇護所。
印軍參謀人員發現中國軍隊很早就是用過坑道防禦,保存自己戰勝對手,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果,因此他們認為,印度軍方完全可以借鑑。印軍自豪宣稱,此舉是從「中國的戰爭經驗中摘取一片綠葉」,意思就是借鑑對手的經驗為自己所用。
想法確實不錯,也說明中國的軍事智慧得到了對手足夠的重視。然而印度人能否建成地道網絡與解放軍對抗,就非常難說了。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後期的坑道作戰之所以有聲有色,一個客觀原因就在於朝鮮的多山環境。但朝鮮高原顯然無法和喜馬拉雅山脈相比。因此,拉達克地區的地形就是擺在印度人面前最大的障礙,這種戰術受地質地形影響很大。
拉達克地區山脈到處都是堅硬的花崗巖,想要挖出能夠藏兵禦寒,又能抵禦火力打擊的地下工事系統,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何況,以印度的施工效率,一條十公裡的隧道能挖11年,要想在數百公裡的實控線一側挖大型地道,恐怕不是二三十年能完成的。
目前拉達克地區正值冬季,巖土層都被凍的非常結實,就算使用大型挖掘機械和爆破手段,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更何況很多地方壓根沒有道路,機械設備根本無法到達,只能靠人工作業。
由於印軍後勤薄弱,一線印度官兵穿不暖也吃不飽,正常的巡邏都費勁,哪裡還有力氣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進行土工作業,隨便想一想都知道這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但印度軍方依然表示,可以使用大直徑的鋼筋水泥管道預製件,將其一個個埋入地下,再覆蓋上泥土或積雪,這樣一來,印度士兵就能住在裡面。
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帶來兩個好處,第一,水泥管道比較堅硬,具有防炮火打擊的效果;第二,埋在地下的管道能夠發揮保溫效果,替代不靠譜的野戰帳篷,為前線官兵提供溫暖的,可長期駐守的據點。
對此我們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印軍參謀人員脫離實際的想法到頭來只會讓一線印軍吃更多苦頭。前面我們分析了,拉達克地區屬於山地,而且此時正值寒冬,在凍土層上施工屬於世界性難題,全世界也就是中國擁有豐富經驗,建成了舉世矚目的青藏線,其他國家,包括印度在內均無充足經驗和條件。
別的可以先不考慮,我們很好奇印度軍方打算如何將凍著數噸的大型管道預製件送上高原呢?如果印度有這種本事,幹嘛不直接把糧食和禦寒物資送上去呢?
所以這根本就是印度人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想出的一條昏招,除了留下笑柄讓中國網友挖苦嘲諷,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重要的是,志願軍的坑道作戰並不是在山洞裡貓著,而是在對手的火力優勢下保存自己,在對方發起衝鋒之後展開反衝鋒,為了每個制高點、每個山頭浴血奮戰,反覆爭奪,試問印軍有這樣的堅韌頑強戰鬥作風嗎?
同時我們還要提醒印度一點,現在已不是70年前,解放軍的地面火力密度不僅遠超當年的「聯合國軍」,就是如今的美軍也要甘拜下風。
其實,如果印度靜下心來想一想,他們應該能夠發現,中國根本無意在這裡動手,所做出的所有動作都是印度方面咄咄逼人的結果。印度根本沒必要折騰什麼地道,還要部署20萬大軍裝出強勢的樣子。
和中國握手言和,除了部署在列城的第14集團軍,其他部隊完全可以撤走,印度人會發現,中國對印度完全沒有領土要求,一切都是印度自以為是,到頭來勞民傷財,白白消耗國力,實在是死要面子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