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偷師志願軍,在拉達克構築反斜面坑道要堅守到底?如今已不是70...

2020-12-14 騰訊網

拉達克的冬季已經降臨,印度駐紮在這裡總數達到20萬的部隊正在遭受嚴寒和飢餓的摧殘,尤其是部署在山區的五萬餘人部隊,正在面臨無處可躲,無力禦寒的情況,為此,印度人竟然想出挖坑道的方法。

印度媒體最新報導顯示,印度軍方的參謀人員在認真研究中國的作戰手冊之後,想出一招,利用拉達克的多山特點,以反斜面坑道防禦來與解放軍對抗,以阻止「越界行為」,同時還能為缺乏帳篷和防寒服的印度一線部隊提供庇護所。

印軍參謀人員發現中國軍隊很早就是用過坑道防禦,保存自己戰勝對手,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果,因此他們認為,印度軍方完全可以借鑑。印軍自豪宣稱,此舉是從「中國的戰爭經驗中摘取一片綠葉」,意思就是借鑑對手的經驗為自己所用。

想法確實不錯,也說明中國的軍事智慧得到了對手足夠的重視。然而印度人能否建成地道網絡與解放軍對抗,就非常難說了。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後期的坑道作戰之所以有聲有色,一個客觀原因就在於朝鮮的多山環境。但朝鮮高原顯然無法和喜馬拉雅山脈相比。因此,拉達克地區的地形就是擺在印度人面前最大的障礙,這種戰術受地質地形影響很大。

拉達克地區山脈到處都是堅硬的花崗巖,想要挖出能夠藏兵禦寒,又能抵禦火力打擊的地下工事系統,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何況,以印度的施工效率,一條十公裡的隧道能挖11年,要想在數百公裡的實控線一側挖大型地道,恐怕不是二三十年能完成的。

目前拉達克地區正值冬季,巖土層都被凍的非常結實,就算使用大型挖掘機械和爆破手段,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更何況很多地方壓根沒有道路,機械設備根本無法到達,只能靠人工作業。

由於印軍後勤薄弱,一線印度官兵穿不暖也吃不飽,正常的巡邏都費勁,哪裡還有力氣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進行土工作業,隨便想一想都知道這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但印度軍方依然表示,可以使用大直徑的鋼筋水泥管道預製件,將其一個個埋入地下,再覆蓋上泥土或積雪,這樣一來,印度士兵就能住在裡面。

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帶來兩個好處,第一,水泥管道比較堅硬,具有防炮火打擊的效果;第二,埋在地下的管道能夠發揮保溫效果,替代不靠譜的野戰帳篷,為前線官兵提供溫暖的,可長期駐守的據點。

對此我們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印軍參謀人員脫離實際的想法到頭來只會讓一線印軍吃更多苦頭。前面我們分析了,拉達克地區屬於山地,而且此時正值寒冬,在凍土層上施工屬於世界性難題,全世界也就是中國擁有豐富經驗,建成了舉世矚目的青藏線,其他國家,包括印度在內均無充足經驗和條件。

別的可以先不考慮,我們很好奇印度軍方打算如何將凍著數噸的大型管道預製件送上高原呢?如果印度有這種本事,幹嘛不直接把糧食和禦寒物資送上去呢?

所以這根本就是印度人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想出的一條昏招,除了留下笑柄讓中國網友挖苦嘲諷,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重要的是,志願軍的坑道作戰並不是在山洞裡貓著,而是在對手的火力優勢下保存自己,在對方發起衝鋒之後展開反衝鋒,為了每個制高點、每個山頭浴血奮戰,反覆爭奪,試問印軍有這樣的堅韌頑強戰鬥作風嗎?

同時我們還要提醒印度一點,現在已不是70年前,解放軍的地面火力密度不僅遠超當年的「聯合國軍」,就是如今的美軍也要甘拜下風。

其實,如果印度靜下心來想一想,他們應該能夠發現,中國根本無意在這裡動手,所做出的所有動作都是印度方面咄咄逼人的結果。印度根本沒必要折騰什麼地道,還要部署20萬大軍裝出強勢的樣子。

和中國握手言和,除了部署在列城的第14集團軍,其他部隊完全可以撤走,印度人會發現,中國對印度完全沒有領土要求,一切都是印度自以為是,到頭來勞民傷財,白白消耗國力,實在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相關焦點

  • 反斜面坑道口立功
    這也就是「反斜面坑道口」在防禦作戰中的厲害之處,其實在上甘嶺戰役打響的第一天,在我軍駐防的537.7和597.9兩個高地上,表面陣地即告全部失守,因為美軍的炮火和空中打擊實在強度太高,兩座山頭都被削去了一米以上,在這種強度的火力覆蓋之下,沒有什麼人能夠在表面陣地上生存下來,戰壕和散兵坑已然毫無用處
  • 同是坑道攻堅戰,為何美軍在硫磺島和上甘嶺的遭遇大相逕庭?
    而志願軍方面,直到該處戰鬥達到戰役級(志願軍規定軍以上規模稱為戰役),才以後面山谷中的村莊命名為「上甘嶺」。順帶講一下,上甘嶺是五聖山的前哨,從軍事價值看,五聖山才是真正要害之地。它是朝鮮中部最高點,如美軍越過五聖山,便會到達平康平原,縱深200公裡內志願軍再無險可守。且五聖山海拔1000餘米,山勢更為陡峭。
  • ...上炮聲隆——謹以此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的那場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中國人民志願軍近20萬將士血染疆場,把生命留在了異國他鄉的三千裡江山,其中還包括開國領袖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烈士。是血與火鑄就了我們這個不屈的民族。歷史不會遺忘。
  • 中國故土拉達克,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為何如今被印度控制?
    清朝建立後,莫臥兒帝國開始衰落,清朝政府派兵向西發動戰爭收復失地,拉達克回到了祖國懷抱,清政府把他列為西藏的一部分,西藏向其提供保護,而拉達克每年要給西藏進貢。清朝後期,英國人開始了殖民統治擴張,而由於清政府綜合國力的下降,西方列強也將矛頭對準了中國。1834年日不落帝國英國,支持錫克帝國出兵攻打拉達克王國,以達到自己殖民擴張的目的。
  • 「挖坑道」改變戰爭走勢,志願軍構築地下長城,創造戰場奇蹟
    「夏秋季防禦作戰」結束以後,我軍指揮機關判斷,韓戰停戰談判不會一蹴而就,戰爭將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進入到以陣地戰為主的式,因此,要求參戰各部隊都要樹立「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思想,做好不斷加強和鞏固防禦陣地,積極開展坑道工事構築的工作。於是一場更加聲勢浩大,全力以赴的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熱潮開始了。
  • 中國空軍拉達克附近巡航,被清朝丟失的小西藏,印度要納入中央!
    而近期,中國空軍在拉達克附近巡航,印度竟然如臨大敵,派出蘇-30MKI飛機緊急飛行,監視我直升機動向,實在痛心。好在雙方對峙幾分鐘,就分出了勝負,印度空軍鎖定我軍直升機後,被我軍防空系統反向鎖定,最終選擇倉皇逃離。
  • 神秘的拉達克和印度第14軍、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發源於阿里地區岡仁波齊的獅泉河進入拉達克後被稱為印度河,它的英文名Indus India一詞的詞源就來自此河,並不是先有印度再有印度河。印度河向西北斜穿整個克什米爾,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西段的南迦帕爾巴特峰後折向西南,為巴基斯坦乾旱酷熱的印度河平原帶去生命之水。
  • 俄軍新型火箭炮,可垂直下落打山體反斜面,適合印度但有致命缺點
    這樣的奇特的打擊方式,主要作用於在山體的反斜面、防空掩體甚至峽谷中的目標,完全能夠實現真正的無死角地打擊各種目標。據悉,其所用彈藥包括帶可分離彈頭和可有效擊中敵方裝甲車的自動瞄準聚能裝藥的子母彈。 但官方數據顯示,其他方面也並不遜色。龍捲風- G的最大射程為40公裡,而且將來它還能增加到100公裡。
  • 印度打算在拉達克修鐵路網,自己搞不定請日本人來幫忙
    公路不好走印度已經計劃在邊境地區修建大量的公路,還打算在拉達克修鐵路網,顯然修邊境路不夠用,把鐵路修上高原保證供應。修路不容易一旦遇到大戰的話,以現有的運輸條件,印度根本無法保障大量物資與部隊及時與快速的到達戰場,如今構築宏大的建築藍圖,也算是一個很正常的事兒,如何能執行這個計劃的話,那麼印度基建水平爆發了嗎
  • 抗美援朝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喊出這些著名口號!
    如剛入朝時,第十九兵團起草了以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鄭維山、政治部主任陳先瑞的名義向全兵團發出的《打好出國第一仗的戰鬥動員令》:「這是我們出國第一仗,我們要旗開得勝,全力打好這一仗……我們要在第一仗中經受考驗,要在第一仗中立功。」楊得志在回憶錄中提到:這個動員令樸實無華,激越昂揚,鼓動性大,號召力強,今天讀來仍有一股強烈的戰鬥氣氛。
  • 志願軍文藝兵吳文芳:「我們在坑道裡演,子彈在頭上飛!」
    70年過去了,日記中記錄的那段戰火中的歲月,老人無怨無悔,難以忘懷。「上高山、進坑道、上火線」1946年,剛剛14歲的吳文芳就應徵入伍,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能歌善舞的他被選入部隊文工團。革命戰爭時期的文藝工作隊既是宣傳隊,還是服務隊,也是戰鬥隊。
  • 精密講解,堅不可摧的反斜面陣地,火力再猛也無可奈何!
    導讀:精密講解,堅不可摧的反斜面陣地,火力再猛也無可奈何!文/娜哪的日常世界這麼大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注意,同樣也時常會發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不知道今天又會有什麼新鮮的事情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精密講解,堅不可摧的反斜面陣地,火力再猛也無可奈何!歡迎閱讀!為什麼要設置反向斜面位置?
  • 志願軍老兵回憶,目睹冰雕連,血戰上甘嶺,見識了戰鬥力最強美軍
    提起戰爭歲月,讓我難以釋懷的,不是堅持在運河兩岸的遊擊戰爭,不是艱苦卓絕的淮海戰役,不是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觀場面,不是追敵日行百裡的京、滬、杭戰役,更不是在十裡洋場的上海插上解放的旗幟,而是那場每次與老戰友見面總是痛心疾首、悔恨不已的戰役——長津湖戰役。
  • 韓戰後,全世界都對志願軍展開研究,英國人的評價亮了
    而我軍既無制空權,更無制海權,最終,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裡,殲敵70餘萬人,將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侵略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地區,迫使美帝國主義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成為戰爭史上「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典範。
  • 韓戰後,全世界都對志願軍展開研究,英國人的評價絕了
    而我軍既無制空權,更無制海權,最終,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裡,殲敵70餘萬人,將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侵略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地區,迫使美帝國主義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成為戰爭史上「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典範。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打了一陣,冷靜下來一想,發覺不對,敵人拉的架勢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場的,要穩住陣腳,同敵人打持久戰。" 經過多日的血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不約而同稍作休整,上甘嶺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寂靜。此時美軍雖然佔領了表面陣地,但坑道仍在志願軍手中,而坑道裡的志願軍又隨時可以與反擊的部隊裡應外合,這就對美軍形成巨大的威脅。因此,自20日以後的戰鬥,美軍就以坑道為爭奪目標。
  • 抗美援朝老照片,志願軍戰士們坑道內洗澡,戴防毒面具練習發報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圖:志願軍戰士們在坑道內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