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峰
二戰時日軍的牛肉罐頭確實是純正的肉製品,但後期日軍物資短缺,後勤供應不足,這種牛肉罐頭只能供高級軍官享用。後來日本人連牛肉都儲備不足了,就把牛血和各種雜糧混在一起冒充牛肉罐頭,普通的日軍士兵只能就地取料,每次「掃蕩」除了打擊八路軍遊擊隊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打秋風」,搶老百姓的雞鴨牛羊改善夥食。

日本明治維新國家富強,又在甲午戰爭打敗中國獲得了巨額賠款,開始野心膨脹學習西方列強對外擴張發動侵略戰爭。戰爭初期日本軍人的夥食還是很不錯的,牛肉罐頭和壓縮餅乾管夠,這在當時相對於國軍的夥食要高出一大截,而且很注意營養搭配。日本軍部還為了日軍士兵的健康制定了專門的夥食條例,每個日軍士兵夥食標準每天不少於500克精米、150克糙米、300克肉和250克醃製的菜類。

可是到了二戰後期分給他們日本兵的罐頭越來越輕,吃起來越來越難。罐裡的肉很少,甚至聞不到肉的味道,裡面什麼也有,牛血,豬血,腐竹,薯條,就是沒有肉。不僅僅是偷工減料,還有怪味。只知道的是午餐肉罐頭,不知道還以為是豬食。這種罐頭不但吃得不飽,有時還會反胃,鬧肚子。但丟了又不捨得,因為肚子實在餓得慌,只能湊合吃。後來為了減少糧食運輸量,日本軍部下達了所謂「現地自活」的運動,例如種植蔬菜,飼養家禽等命令,但背地裡日本士兵更多還是劫掠中國居民的糧食和家畜,就是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鬼子進村。

日本牛肉罐頭是分等級的,士兵,軍官,將軍,根據等級不同,罐頭裡肉和麵粉的比例也不同,士兵級別的也就有點肉味而已,而罐頭是配給野戰部隊的,大部分日軍還是就地自行解決糧食。
為什麼日本士兵的戰地罐頭前後質量差異這麼大?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它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就是侵佔他國領土,掠奪資源。開戰時,日本信心十足,以為日軍戰無不勝,不久就會滅亡中國。誰知道實際情況卻大出日本人所料,陷入了中國抗日洪流之中。由於日本貪心不足蛇吞象,在中國和東南亞戰場上泥足深陷不能自拔,加上美國對日本的實行鋼鐵、糧食封鎖,日本經濟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到了二戰後期,美軍還對日本本土的工業設施和大城市進行大規模空襲轟炸,後方安全都沒有保障,工廠都不能開工,前線日本兵能好過得了嗎?前線士兵能吃上豬食罐頭已經不錯了,還敢有什麼奢望,美味可口的午餐肉罐頭只能在夢裡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