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名為朱舜水,紹興餘姚人。明史之中如此記載朱舜水的家世,「貴胄之後」。他父親朱正則擔任光祿大夫,授總督漕運軍門,在當時權傾一時。
朱舜水自幼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後在官場走得非常順。崇禎十一年,他以「文武全才第一」被薦於禮部任職。後由於東林黨弄權,朝政黑暗,朱舜水便辭官回餘姚隱居。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擊潰李自成,迅速佔領了北方地區。次年,清軍南下,弘光政權一觸即潰,陪都南京淪於敵手。
在這樣的情況下,朱舜水選擇出山抗清,他先後參加了魯王的舟山戰役、鄭成功、張煌言的北伐戰鬥。
但可惜的是,清軍入關大局已定,這幾次戰役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在無可奈何之下,朱舜水做出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那就是東渡日本,向幕府借調兵馬。
相關史料記載,朱舜水曾先後七次前往日本借兵,但由於種種原因都未能成功。公元1661年,朱舜水自覺無顏面對祖先,他選擇了東渡日本,再也不回神州大地。
到達日本後,朱舜水在長崎租屋定居下來,結束了自己的漂泊生活。
對於大儒朱舜水的到來,日本舉國轟動,藩主德川光國親執弟子禮接待,當時日本有名有姓的權貴紛紛以拜入朱舜水門下為榮。
1682年,朱舜水去世,享年86歲。德川光國對朱舜水的去世十分悲痛,他親自下令將其葬在歷代水戶藩主的墓地瑞龍山,也就是現在日本的群馬縣太田市。
朱舜水的影響力在日本一直存在,公元1715年日本刊行了《舜水先生文集》全28卷。後來的日本學者評價說:「天佑以還,儒學以經世治民為要道,不務空理虛論,皆舜水所賜也……不惟後來明治維新受此良好之影響,即於朱氏學說本身發揚而光大之,其功亦偉矣!」
建國後,朱舜水的後代每年都前往日本群馬縣掃墓,每逢他們來,德川家族必定派出青年子弟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