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是個悲傷的故事,宮崎駿卻用它來告訴我們化解傷痛的秘訣

2020-09-10 夕艾依

宮崎駿的《龍貓》一上映就收穫了眾多票房,更是在上映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高居豆瓣影評TOP100榜單。初讀這部電影,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可愛的龍貓吸引,內心充滿了幸福,可細細讀來,龍貓並不是一個快樂的故事,恰恰相反,這個故事很悲傷。主人公小月和小米的母親得了肺結核(肺結核是當時的不治之症),不得不從繁華的都市遷居到鄉下療養,可是母親的病情一再惡化,出院的日子也是遙遙無期,直至故事的最後,我們也沒能看到一個康復的母親。

幼年就缺少母親的陪伴,孩子的內心是空虛的,是疼痛的,但宮崎駿用一隻龍貓填補了這份母愛的空白,使得影片呈現出濃濃的溫情感。

擁抱我們的內在小孩,是一生的課題

我們是帶著陣痛出生的,母親痛苦地分娩,拼盡全身力量才能讓我們從身體裡分離出來。因此,對於母愛,我們有著先天性的渴望,而小月和小米無疑是可憐的孩子,缺少了母親的陪伴,她們的內心是孤單的,不安的。

小米曾在狂風大作的夜晚,問父親房子會不會倒塌。或許是有些杞人憂天,但其背後是內心深處的慌亂。一個四歲的孩子,若不是因為家庭沒能給她帶去安全感,沒有得到溫馨的母愛,她又怎麼會擔心房子會倒呢?房子是家的象徵,房子倒了,是不是意味著家也要破碎了?

而搬到新家時出現的黑小鬼(煤球精靈),更是暗示出她們內心的慌亂。人死了才會出現鬼的痕跡,躺在病床上的母親要離開她們了嗎?小小年紀的她們,時刻都能聞到不該屬於她們的死亡氣息。

好在,龍貓出現了,替代母親給了她們該有的陪伴。小米追逐小龍貓,跌入樹洞,遇到龍貓媽媽,並在她身上熟睡的過程,就好像回到了一個人出生前的場景,樹洞是媽媽的子宮,走出子宮,她遇到了疼愛自己的媽媽,獲得了心靈上的慰藉。而龍貓給她們的還有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雨天為她們撐傘,陪她們玩耍,充分地扮演好一個母親的角色。

這個宮崎駿創造出來的龍貓形象,其實也是在治癒自己的童年,他的童年和電影中的小米、小月一樣,因為母親得了肺結核,內心總是少了一塊。龍貓的出現,也是為了彌補內心的缺口。

心理學有個內在小孩的說法,我們的心裡總有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它有著孩子般的敏感、直覺力、好奇心、想像力、天賦智慧和感受感覺的能力,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成長而改變或衰退。他帶著過去未被滿足的渴望與期待,也帶著過去的傷痛。

而龍貓正是宮崎駿治癒內在小孩的最好禮物,它可愛,體貼,符合孩子的所有期待,慢慢地撫平了小米和小月的情感傷痛,也讓作為讀者的我們不自覺地笑出聲來。

我們的內心也有一個小孩,擁抱內在小孩,撫平內心傷痛,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龍貓一直存在,人與自然會一直和諧下去

宮崎駿的作品中總是少不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題,《天空之城》中雷帕特人放棄了天空之城回歸大地後獲得重生,《風之谷》中各地都面臨著疾病和死亡,而唯獨風之谷的村民因為海風的庇護獲得了生存家園,《龍貓》中治癒內心的精靈龍貓同樣來自大自然,擁有自然的神力。

碧綠的稻田、茂密的森林、古老的樟樹、可愛的黑小鬼等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副翠綠的鄉村風景。而在繁華的城市,一片喧囂,夜晚燈火通明,卻不適合患病的母親調養身體。人類容易在現代化的工業進程中忽略自然的好處,但回顧童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最是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覺得自然裡的一草一木都有力量。

萬物有靈,日本人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神明庇護,影片中的父親聽到龍貓的事情後,覺得龍貓是森林之主,還帶著兩個孩子一起祭拜,祈求神明的保護。

龍貓就是森林裡的精靈,它明白孩子的內心所想,充當了孩子的童年玩伴。它們來無影去無蹤,卻可以在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召來龍貓公車,幫助小月尋找負氣離開的小米,帶孩子們去看父母。

龍貓誕生於自然,能和孩子和諧相處,也充分體現了日本人獨特的自然審美觀——面對自然,全身心投入感受自然的一切,與之融為一體。人和自然本來就不該是對立的,而是應該相互扶持,一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影片中有很多關於自然景物的描寫,尤其是小米和小月收到龍貓給的種子,播種到土地上,最後長成一片玉米地的部分,每一幕都體現出人類擁抱自然的快樂,她們播種的不是普通的種子,而是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種子,是希望的種子。

我們也相信,這份希望一定可以延續下去。龍貓和兩個孩子的故事,也會成為人類和自然的溫馨故事。

哀而不傷才是這部影片的主基調

這部影片看似溫情,其實有著一份死亡的淡淡憂傷。母親患病可能時日無多,作為親人的小米和小月是如何應對的?

小月給母親寫信,和小米一同去看母親,在死亡面前,她們反而表現出了積極的心態,相信母親一定會好起來的。即便後來接到母親病重的錯誤電報,小米害怕失去母親,她也沒有過於沮喪,而是想抱著玉米去找母親,潛意識裡認為母親吃了玉米就會好起來的。面對死亡,她們的態度是積極的。

《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影片中的龍貓,有不少人認為是死神的象徵,而新家是鬼屋,裡面有黑小鬼,無處不透露出死亡的氣息。但是小米和小月看望母親,談及鬼屋的事時,母親和她們都表現出不害怕的神情,甚至有點喜歡和期待。她們的父親,小時候的夢想居然是住在鬼屋裡,可見她們對死亡的豁達。

在日本人眼裡,生與死的界限並沒有那麼分明,生命從活著走向死亡,不過意味著另一個輪迴的開始,因此過去的日本武士可以對自己痛下殺手,選擇自殺以獲得尊嚴。影片中的母親雖然在死亡邊緣走了好幾遭,但我們感受到的只有濃濃的溫情。生病的人大多很脆弱,不苟言笑,可母親出現的時候總是滿臉笑容,話語中處處體現著對孩子們的牽掛和關懷。因而影片雖然涉及到死亡這個沉重話題,卻是哀而不傷,是浸泡在淚水中的唯美主義。

萬物皆有情,龍貓是森林中的精靈,不會說話,卻也能夠感知到兩個孩子對母愛的渴望。就連最普普通通的樹林,也能聽到小月尋找妹妹的祈求,幫助她找到龍貓。都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情之所至,一切傷痛也會無處遁形。

《龍貓》這部影片,的確是用溫情治癒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一隻可以替代母親、神通廣大的龍貓,有情的自然和親人,創造出一個奇妙而玄幻的世界,並且不斷地傳遞這份溫情。

相關焦點

  • 龍貓明明是個悲傷的故事,宮崎駿怎麼就營造出了溫情感?
    宮崎駿的《龍貓》一上映就收穫了諸多票房,更是在上映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高居豆瓣影評TOP100榜單。初讀這部電影,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可愛的龍貓吸引,內心充滿了幸福,可細細讀來,龍貓並不是一個快樂的故事,恰恰相反,這個故事很悲傷。
  • 《龍貓》:我們小時候的夢,原來宮崎駿知道
    「只有心靈純潔的人才能看到龍貓,幸好,我們每個人都能「看到」。」一個47歲的動畫導演,通過一部簡單治癒的作品,帶我們找回了童心。據說,只有心靈純潔的人才能看到龍貓,永遠保持童心的宮崎駿導演用他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傳說中的龍貓,也將我們拉回了「心靈純潔」的小時候。
  • 龍貓是每一個孩子心中的夢,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悲傷故事
    龍貓國內海報還記得第一次看宮崎駿作品的時候,那是在大學時期,就被那種雄奇的想像力所折服,當時就找來了宮崎駿所有的作品。宮崎駿畫筆之下那個瑰麗多彩的世界,充滿了童心和想像力,而又不乏對現實世界的深思。姐妹倆發現了鄉下很多神奇的事物,小「煤灰」、森林裡的小精靈、龍貓還有貓巴士。故事從妹妹小梅和姐姐小月爭吵之後,開始進入高潮,小梅跑去找生病住院的媽媽,途中迷了路。而姐姐四處尋找妹妹,只好求助於龍貓。善良溫和的龍貓喚來貓巴士,載著姐姐找到 了迷路的妹妹,乘著龍貓電車,妹妹把親手摘的玉米放在媽媽病房窗前,希望她早日康復。
  • 宮崎駿和他的龍貓來了!
    即日起,鄂爾多斯大劇院以下演出的座位數加開至75%:演出時間演出名稱11/28《龍貓和它的朋友們》「「冬天來了,我們都需要一點宮崎駿。因為他的溫柔,是我們不能錯過的暖!」化去了離別的傷感,試圖用輕鬆的語氣去教會我們面對這一切,面對過去,面對未來,重新上路去擁抱未知和美好。
  • 淺談《龍貓》背後的故事及宮崎駿的生態觀
    關於《龍貓》最廣泛的謠言,應該是狹山兒童失蹤案,在這個說法流行起來後,龍貓便從森林的守護者淪為死神的符號。因為可以看見死神,梅和月一下子成為了已經死掉的孩子,影片從歌頌孩童豐富多彩、自娛自樂的田園生活變成了父親臆想孩子依舊還在的悲傷故事。同樣的套路,我在《蠟筆小新》也見過,然而都是創作者親自澄清。
  • 淺談《龍貓》背後的故事及宮崎駿的生態觀
    關於《龍貓》最廣泛的謠言,應該是狹山兒童失蹤案,在這個說法流行起來後,龍貓便從森林的守護者淪為死神的符號。因為可以看見死神,梅和月一下子成為了已經死掉的孩子,影片從歌頌孩童豐富多彩、自娛自樂的田園生活變成了父親臆想孩子依舊還在的悲傷故事。同樣的套路,我在《蠟筆小新》也見過,然而都是創作者親自澄清。
  • 宮崎駿的龍貓,只有小姐妹能看到龍貓,是來自真實的故事嗎?
    宮崎駿的龍貓,只有小姐妹能看到龍貓,是來自真實的故事嗎?說到癒合動畫,很多人第一次想到宮崎駿的作品。每次我看到宮崎駿的動畫、精緻的繪畫風格、優美的音樂、連貫的故事情節、交織在一起的演繹節奏,總是能觸及我們內心深處。
  • 從3個「來源」解讀《龍貓》,說它是「死神」真是誤會了宮崎駿!
    影片中小梅與龍貓初次相見時,便是她意外身亡的時候。 對此,我個人認為,「龍貓」這個形象確實有「死亡」的層面在內,但若就此將《龍貓》解讀為一個「恐怖故事」,或者單純將「龍貓」看作「死神」,便是曲解了宮崎駿創作這部影片的「出發點」。本文中,我將用《龍貓》的三個「創作來源」,從自己的角度解讀這部影片。 個人拙見,僅供參考。
  • 龍貓的創作靈感是什麼,告訴我們什麼人生道理
    宮崎駿曾經說過:「有人問起龍貓的創作靈感是什麼?他甚至說他不知道為什麼。」所以今天讓我們試著破譯龍貓的真相。龍貓這個形象又高又呆萌不能說話,宮崎駿曾經說過:「她最喜歡的日本作家是宮澤賢治」宮崎駿最喜歡的是一個叫《橡子和山貓》的童話,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叢林裡遇見山貓的故事。
  • 小時候看《龍貓》,真沒發現這是一個如此悲傷的故事
    《龍貓》何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無疑,《龍貓》是溫馨和純真的,然而它不僅如此。不同的觀眾能從中讀出不同的內容,如下文作者體會到的「悲傷」。這種多重解讀的可能性本身,也是《龍貓》能成為一部偉大作品的重要原因。核心焦慮:如果父母死了怎麼辦?龍貓,幾乎是宮崎駿所有作品中,最哀傷,悲劇色彩最濃的一部。
  • 32年的今天龍貓上映了,宮崎駿告訴我們每一個少女都應當倔強勇敢
    32年的今天,1998年4月16日,動畫電影《龍貓》上映。《龍貓》講述了草壁達郎在妻子住院以後,帶領孩子草壁皋月和草壁米去鄉下居住的生活,兩個孩子嘻嘻哈哈的住進了「鬼屋」,與「灰塵精靈」作樂,與龍貓相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 龍貓:30年前宮崎駿創造了它,30年間它風靡世界,它何以稱神?
    宮崎駿真是個內心柔軟的天才,能給這個殘酷的世界這麼多溫暖。龍貓真像童年時的一場夢,長大之後似乎忘記了,突然看見它毛茸茸的身軀,就想起了所有的奢望,這大概就是我們得以在孤獨中相互告慰的東西吧。30年前,宮崎駿先生創造了它,一舉挽回面臨破產危機的吉卜力。30年間,它風靡世界,俘獲多少少年少女的心。當時有人還在一味模仿西方動漫作品,不停製造出各種山寨作品的時候,龍貓橫空出世,以極具東方美學的形象,反過來影響皮克斯和迪士尼。
  • 動畫《龍貓》:宮崎駿隱喻的細節,及那些被幻想掩藏的殘酷現實
    《龍貓》不同於宮崎駿的其他動畫作品,很多人認為它簡單溫馨,沒有反派,沒有衝突和災難,是一部淨化人心的治癒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姐妹倆充滿童真與歡樂美好之下,是被掩藏掉的殘酷現實,歡笑不停的片段裡,那些不美好的細節不經意間被人忽視。
  • 宮崎駿的「龍貓」,到底是什麼?
    影片中,小梅遇到「龍貓」後,覺得它很像自己看的畫冊中的「多多洛」怪獸,叫聲又是「TO…TO…RO」,因此以此來稱呼它。 而「多多洛」,就是龍貓一詞的日語發音。04 龍貓的大小 在宮崎駿的設定中,龍貓的身高在兩米以上。
  • 遲到30年,你的鄰居龍貓終於來了!
    今天,這部1988年在日本首映的《龍貓》終於在中國上映,這是宮崎駿作品第一次在國內上映,好多小夥伴不禁感嘆,「欠宮崎駿的這張電影票,終於可以還了!」《龍貓》幾乎是宮崎駿故事情節最簡單的作品了,但是30年來龍貓的形象卻深入人心,甚至一直作為吉卜力工作室的logo。
  • 《龍貓》:宮崎駿動漫中的自然之美、治癒之美
    住在隔壁家的婆婆看起來像個女巫,但她很慈祥很有愛心。在小月一家人未住進房子前,她經常來打掃房子。小月一家人來到之後,經常幫忙照看小梅。還帶著小月和小梅一起去菜園摘菜--黃瓜西紅柿玉米等。黃瓜讓冰涼的井水浸泡過之後又脆又涼又甜,那是無汙染純綠色自然的味道。宮崎駿之所以打造了影片中的自然之美,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
  • 《龍貓》:治癒系傷痕童話,致我們漸行漸遠的童年
    如果你也是一個影視迷,那恭喜你,你來對地方了,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我會理性中帶著點感性地分享追劇感受,不管電影、電視還是動漫,國內的、日韓的、歐美的,在這裡,你都能看到我發自內心的點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啟漫漫追劇之旅吧。
  • 這個夏天,你看宮崎駿的《龍貓》了嗎?
    >宮崎駿的電影真的是一如既往的溫暖人心,他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世界,在那裡有豐富多彩的童話森林,有天真無邪的浪漫時光,有單純的直擊人心的真、善、美。也有網友說「我以為龍貓是兒童電影,看完後發現是成人電影」,這一點我深有同感。雖然很多人覺得龍貓過於「低齡化」,但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帶我們回歸童話世界,帶我們回歸純粹的生活、純粹的人際關係、純粹的生活與幻想。它告訴我們成人的世界其實很複雜,有時候也需要回歸單純。
  • 32年來我們都誤解宮崎駿了!不是單純的孩子才能看見《龍貓》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裡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這是宮崎駿幼年時在家鄉聽到的傳說。正是因為這個美麗的傳說,我們才能親眼看到《龍貓》這部動漫給我們帶來的單純和美好。
  • 宮崎駿的《龍貓》,大家有沒有觀看過呢,故事內容很治癒
    相信很多的朋友們都看過日本宮崎駿的電影,那可以說是能稱作一代人的經典了,無論是一些溫情治癒的動漫電影,還是其他的一些小故事。我們都能夠從宮崎駿的畫風上,感受到良心製作,還有動漫電影裡面給我們呈現出的別致形象。因此很多人在提到宮崎駿的電影,那簡直就是愛到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