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禁令引發國芯反擊戰:對華為封禁,難阻中國半導體黃金十年

2020-12-16 AI財經社

撰文/ 唐煜 鄭亞紅

編輯/ 張澤

疫情尚未結束,中美圍繞華為展開的博弈又起波瀾,也給半導體界帶來新的震蕩。

2019年底以來,美國政府計劃針對華為採取一項新的限制措施,使用美國晶片設備的外國公司,必先獲得美國許可證,才能為華為生產某些晶片。業界認為這個新規主要是阻斷華為晶片到臺積電生產。

消息一出,中美業界認為,如果該項舉措付諸實施,損失的不僅是華為,而是目前半導體第一大出口國——美國。一旦中美出現切割,韓國很可能會替代美國成為世界半導體第一大國。與此同時,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打響反擊戰,加速崛起。

「新禁令」損人不利己

4月6日,來自美國產業界的9個協會和組織發出一封聯名信,敦促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警告新規的落定將重傷美國晶片業,請允許公眾發表意見,再付諸實施,以避免意外後果。

作為代表,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總裁Ajit Manocha在上周五再次向川普致信,稱新舉措將阻礙美國晶片設備企業的出口,讓美國半導體設備行業蒙受每年200億美元的損失。

對於美國屢次傳出修改規則的傳言,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直接指出:「美國政府是希望從源頭上釜底抽薪,不讓華為的晶片在臺積電流片,而華為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表現在晶片上,這意味著華為自研晶片業務可能會犧牲,從而大幅消減華為的競爭力。」

圖/視覺中國

處於風暴中心的華為也在靜默幾個月之後對該新聞做出回應。3月31日,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年度財報會上表示,如果美國真像報導中所說的採取新的限制性舉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對全球化的產業生態可能是毀滅性的連鎖破壞,毀掉的可能將不止華為一家企業。我期望這條信息是假的,否則會後患無窮。」

4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記者會上表示,對於美方這種科技霸凌主義,中國政府絕不會坐視不理。

「在科技產業鏈誰的拳頭大,誰的話語權就更強。美國為什麼一再延長對華為的出口許可權?就是因為華為的體量。我認為新的限制舉措可行性不是特別大,更多意在營造緊張的局勢。」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對AI財經社說。

「但不管禁令能否真的落地,我們肯定要做好最壞的打算。」方競認為。

此前,在去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出口管制實體名單。但令川普政府感到沮喪的是,這一舉措似乎沒有阻斷華為的業績增長。根據上周公布的2019年財報,華為全球銷售收入達到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

但該禁令卻切實地重創了眾多美國半導體企業。許多企業只能另闢蹊徑,通過在海外生產晶片,得以繼續向華為發貨。而此次盛傳的「新禁令」,更是讓產業界感到唇亡齒寒的危機感。

為什麼這次業界的反應會如此激烈?

過去40年,電子產業已在全球形成分工合作大體系。在一本名為《一隻iPhone的全球之旅》一書中,曾描述了一部iPhone手機在全球上演的傳奇人生:它在美國設計,在日本製造關鍵零部件,由韓國製造最核心的晶片和顯示屏,最後在中國大陸富士康工廠裡組裝,再空運到美國和世界各地......一段時間後可能被深圳的手機作坊回收翻新再出售,最後被當作電子垃圾拆解。

半導體業合作分工格局亦是如此。一塊晶片可能在美國設計、由日本提供關鍵材料、由韓國或中國臺灣代工廠製造、在馬來西亞進行封裝,再來到中國大陸被組裝成手機、電腦、汽車......

圖/視覺中國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分析稱,半導體是全球化最徹底的產業,「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這一管制措施真的實施了,勢必將引發全球混亂。

美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產品出口國,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晶片市場,歐日韓的半導體產業也各具特色。

如果這個體系破裂,碎片不僅將扎傷鏈條中的每一環,也將給今天市場上最大受益者美國留下難以治癒的後遺症。

半導體行業專家莫大康對AI財經社表示:世界不是鐵板一塊,大家都要考慮各自的商業利益。目前韓國與美國在半導體產業進行著激烈的競爭。韓國三星和海力士在中國的存儲器工廠還在擴產。

波士頓諮詢集團(BCG)一份報告指出,一旦中美出現切割,韓國很可能會替代美國成為世界半導體第一大國。此外,中國半導體產業也將趁勢崛起。

「我們也有最終手段」

「美國要真使出最終手段,我們也有我們的最終手段。雙方要是真正翻臉,美國的損失不會小,一樣的。」一位半導體資深人士對AI財經社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如果限制美國5G晶片以及含有美國5G晶片的終端和設備進入中國市場,僅蘋果和高通兩家公司,每年潛在損失就至少超過700億美元,「高通極有可能因為市場份額縮水,將無法承擔巨額研發費用,而不得不退出5G市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晶片是美國最大的出口行業之一,也是少數幾個依然保持貿易順差的行業之一,而這主要得益於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長。

波士頓諮詢公司發布的一份新報告顯示,如果停止向中國出口美國的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而中國禁止進口美國電子產品和軟體,則美國企業的年銷售額可能損失830億美元,超過2018年美企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拿晶片巨頭高通來說,2019年它的銷售額為243億美元,其中中國區客戶佔比高達47.8%,約116億美元。當前手機晶片除了高通方案外,三星、聯發科、紫光展銳的5G手機晶片已規模發貨,可以替代高通。

實際上,自去年5月對華為採取禁令後,美國半導體巨頭已遭受重挫。

全球十大晶片供應商之一的賽靈思最近宣布,今年將裁員7%。該公司一位發言人稱,該公司還未從失去華為的狀態中恢復過來,因此有必要進行調整。

「華為歷來是我們最大的客戶之一,即使取消了這些限制,收入損失也會更加持久。」該公司人士稱。自2019年春天禁令實施以來,賽靈思股價也遭遇斷崖式下跌,從140美元到不足90美元,未見回升。

存儲晶片商美光也損失巨大。此前該公司近一半營收來自中國。2019年財年,美光營收同比下降22.98%,第四季度營收更是同比下降42.3%。對於華為來說,DRAM存儲器供應商主要集中在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這三家,美光並非不可替代。

而在國內,由於2019年,美國對華為、海康威視等企業實施禁令,更多行業和企業因為供應鏈安全的顧慮,開始尋找美國晶片供應商的替代者。

德州儀器是全球最大的模擬半導體公司,一位晶片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說,過去幾年德州儀器在中國生意非常好,但從2018年開始下滑,主要是因為競爭對手,比如聖邦微開始打入它們之前的龍頭客戶。

海康威視在被列入美國實體名單後,就開始用其他方案替代美國供應商,「晶片受限制我們換晶片,換不了晶片換組件,換不了組件換方案,而且我們也在做晶片自研」。此前,海康威視就出於商業考量,選擇海思換掉德州儀器。進入實體名單後,海康威視國產化的步伐更堅定,表示為了扶持國產供應商,還會選擇比如拿出10%的訂單,一起合作逐步提升性能。

而處於華盛頓狙擊暴風眼中心的華為,已採購其他零部件取代一些美國供應商。從一些機構的拆解報導中看,2018年華為手機供應商中,美國企業佔了92家,位列第一。但2019年上半年發布的華為P30,使用的美國零部件下滑為15個;8月發布的Mate 20 X 5G,核心供應商只剩四家美國供應商;到了9月,華為Mate 30就只剩兩家。

圖/視覺中國

「美國在半導體領域不斷打壓中國企業,極大增加了國際供應鏈的風險,轉向國產半導體企業尋找供應的電子企業明顯增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於燮康表示。

最終還是看實力說話,鄔賀銓強調,我們不能把幻想寄托在美國,關鍵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一步認識到晶片和製造晶片技術是核心所在,不論花費的時間多長,也一定要把這個技術攻克,這樣才能保證新一代基礎設施,保證我們的基建不會受制於人。」

行業人士觀察到,華為的研發投入2019年飆升30%,達到186億美元,超過了蘋果、英特爾等企業的研發支出。

戰時狀態的中國半導體業

「接下來一定是中國半導體的黃金10年。」璞華資本投委會主席、展訊聯合創始人陳大同相信,由於目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半導體行業進入戰時狀態,發展速度會是平時的多倍。

最直接的一點體現在華為等大企業對於行業的反哺。一位國產晶片人士對AI財經社說,此前,華為對國內產業鏈扶持不夠,但從2018年之後,華為開始轉變態度,積極邀請國產半導體企業進行交流,只要達到產品性能就考慮使用,甚至有的小公司產品質量和指標差一些,也願意給機會。「他們到處去問,你能不能幫我做這個,甚至有的出價比給國外供應商的都高。」

聖邦股份和卓勝微是這波國產替代中的典例,聖邦股份2019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增速66%,卓勝微的增速更是達到135%,這樣的增速和華為等國內龍頭廠商密不可分。

不僅是華為,國內不同行業的龍頭都在改變態度。2019年,一家國內能源大企業在網上主動聯繫國產模擬晶片公司廣芯電子,公司總經理戴忠偉對AI財經社觀察道,「貿易爭端讓客戶採購國產晶片的風險壓力得到釋放,大家也都願意來做這件事。」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副秘書長趙建忠觀察到,過去20年中國IC設計的進步,關鍵有賴於國內應用生態的形成和國家戰略的樹立。

20年前,中國很多行業沒有標準、沒有智慧財產權,也沒有應用生態,「晶片在這樣的條件下怎麼能帶動起來?」趙建忠稱,目前在5G、衛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中國有了標準和智慧財產權,也有了應用市場。「其中華為進步最大,2019年華為運營商業務的收入達到2967億元,有了這樣的網絡應用生態,才會對國產晶片有期待。」

國家戰略的落地更是給行業吃下了一粒安心丸。2000年和2011年,國務院分別推出18號文件和4號文件,指導軟體和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而2020年,集成電路作為國家戰略已經牢固樹立。此外,國家在DRAM存儲器、電動車IGBT等生產線上也進行了布局。

在這一波浪潮中,國內晶片製造、設備材料受到助推。

「中國晶片製造晶圓廠的發展,是這一波力度比較大的,但可以說是『遲來的發展』。」國產設備企業至純科技的董事長蔣淵對AI財經社說,放眼全國最早的時候只有幾家企業在做,其實就是「沙漠」狀態。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發展,人才的累積,「沙漠」變成了「土壤」。最近幾年,有中芯國際、華虹、華潤、長江存儲、長鑫等晶圓製造企業發力,土壤在夯實,未來一定會發展成「生態林」。

蔣淵認為,在這一輪的投資潮中,促進的力量有推力和拉力之分:中興、華為事件的壓力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是一種推力。而更重要的是拉力,像早於中興、華為事件前,國家戰略就已非常明確,大基金成立是一個戰略落地的舉措,還有技術發展和應用多樣對產業有持續牽引的拉力等。「現在產業裡容易做的都做成了,接下來要做更難的事情,這是一個長周期。」

這需要兩頭努力,一些有戰略高度的客戶正轉變意識,支持國產設備,國內設備廠商也要提高良品率,在夠得著的地方先把市佔率提上來,有足夠的用量後再反饋,只有在好的循環中,雙方才能一起建立信心。

「華為事件只是一個契機或者一個助推劑,但背後的是國家晶片質量和研發實力在不斷提升的一個縮影。」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說。他舉例,現在A股上市公司晶豐明源做的LED照明驅動晶片、樂鑫科技做的WiFi MCU都做到全球市場第一,這些此前都是歐美企業長居前列。

方競認為,自從國家大基金設立後,資本市場開始重視半導體了,很多海歸都願意回國創辦公司,人才開始往中國流動,帶來了產品質量和美譽度的提升,進而能把握住這個時代的契機。

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評價:在最先進的工藝上,中芯國際、華虹、華潤做得不錯;存儲器像長江存儲和合肥長鑫也做得不錯;在數模混合方面,民企可以發揮力量。」國企和民企合作分工,比較容易突破國外的封鎖。」

圖/視覺中國

當行業進入戰時狀態,有了政策、市場和資金補貼的加持,這兩年國內半導體產業不斷加速和發展,但要真的實現國產替代,不少行業人士都預測,至少需要10-20年的時間,這場考驗耐性的馬拉松中,行業還需要繼續培育人才,共同培養生態,才能把握機會實現真正的崛起。

相關焦點

  • 華為晶片禁令將延期?外媒傳來訊息,國際半導體協會發文「警告」
    為了遏制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川普政府真的是「壞招」盡出,從最初毫無憑據的情況下,大肆傳播「不安全論」,後更是直接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進行制裁,並在發現效果不明顯後,直接通過強硬幹預的手段,切斷美國企業向華為的晶片出口。
  • 華為被打壓的結果出現,國芯去美化再次加速
    華為被打壓的結果出現,國芯去美化再次加速本文由「科技熱點觀察」原創,獨家發布於「百度平臺」,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讓人非常意外的是,進入今年以後,美方的打壓力度突然加大了,不僅針對華為,而且連360、哈工大等沒有倖免,截止到目前,已經有300餘家企業或機構被打入「名單」之中,嚴重限制了國產科技企業的發展,尤其是華為,打壓更加徹底,8月17日重新推出的四條細則,徹底斷絕了華為自研晶片和外購晶片的道路,這已經達到嚴重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地步。
  • 如美國禁令不變,臺積電確定斷供華為時間,華為如何破局?
    早在今年之前,川普政府就已經宣布禁止聯邦政府機構採購華為、中興、海能達通信、海康威視、大華科技等中國科技公司產品及服務,禁令到今年8月份到期,臺積電錶示今年9月15日起斷供晶片。禁令對日本產業和中國臺灣-臺積電,有很大的影響。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72期:90億美元!英特爾快閃記憶體業務「賣身...
    中國首個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揭牌10月22日,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正式揭牌,這將是中國第一所以集成電路命名的大學。南京集成電路產業服務中心副總經理呂會軍此前曾向媒體表示,這所大學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而是一個開放的創新型產教融合平臺,增強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階段學生實踐環節的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才。
  • 三星職員:美國不及時止損,不珍惜半導體市場,如今或被中國壟斷
    我們國家已經從一開始的科技弱國,成長為現在的科技強國,基本可以說是從零開始發展的,能夠達到現在這個地步已是一個非常傲人的成績了,而且現在中國國內的科研人才也是越來越多,各項科技均衡地發展,將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推進。
  • 華為突然宣布:正式打響「封鎖」反擊戰!孟晚舟委屈一點也不白受
    導讀:華為突然宣布:正式打響「封鎖」反擊戰!孟晚舟委屈一點也不白受!熟悉華為的人都知道,最近這幾年,華為在世界舞臺上憑藉著自己的實力發展得越來越強大了;華為從一個小小的移動通訊企業發展成為如今中國排名第一的民營科技企業,其中經歷的磨難和辛苦也只有無數的華為人自己知道;在任正非的帶領下,華為一直以來都在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正是科技創新才驅動著華為一直向前發展著!
  • 美國制裁禁令傷身!中國華為拆分旗下榮耀打擊市佔規模 臺研究:華為...
    美國制裁禁令傷身!中國華為拆分旗下榮耀打擊市佔規模 臺研究:華為今年排名將跌出全球前六 文/editor2021-01-04 15:52:14來源:FX168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中美科技貿易戰的緊張關係下,中國華為因著國家安全威脅理由,被美國列入禁用其5G設備的黑名單。
  • 雷軍宣布放棄小米MIX Alpha:量產難度太大;餘承東稱華為手機沒晶片...
    這也是華為手機歷史上第一次在同一機型的不同版本上使用不同系統。麒麟晶片不能再生產!餘承東:華為將全方位紮根半導體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透露,今年9月將發布華為旗艦手機Mate 40系列,搭載麒麟9000晶片,但由於美國的第二輪制裁,麒麟9000很可能成為麒麟高端晶片的最後一代。
  • 美國傳來消息,斷供華為引發連鎖反應
    最近一段時間,受美國禁令的影響,華為接二連三傳來壞消息,令人為其擔憂。先是在5月,美國禁令規定,使用了美國技術與設備的廠商,只有獲得了美方許可證才能為華為代工。受此影響,臺積電在公布第二季度財報時宣布,在9月14日禁令生效後,不會再為華為代工。
  • 誰扼住了華為:美日半導體霸權的三張牌
    然而到了2020年8月7日,麒麟系列的高端晶片卻被迫提前退休,餘承東表示麒麟系列中最先進的Kirin 990和Kirin 1000系列,在9月15日之後將無法生產,華為Mate40將成為麒麟高端晶片的絕唱。絕版的原因很簡單:受到美國禁令影響,臺積電將不再為華為代工。臺積電並非沒有抗爭。
  • 聯發科新品「捲入」華為新禁令? 五味雜陳也要淡定回應
    不幸的是,昨晚,美國商務部發布了對華為的修訂版禁令,進一步限制華為,並增加38個華為相關公司的禁令名單。這意味著華為尋求外購諸如聯發科等第三方晶片的方案或將會被阻攔,而每次購買相關產品都需要獲得美國的許可,無異於禁止購買。
  • 歐洲傻眼:我們遵守華為禁令 美國人卻背後捅刀…
    歐洲傻眼:我們遵守華為禁令 美國人卻背後捅刀… 時間:2020年12月25日 07:55:42&nbsp中財網   原標題:銳參考 | 歐洲傻眼:我們遵守華為禁令,美國人卻背後捅刀……  眾所周知,川普政府最近幾年對以華為公司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巨擘實施了嚴厲制裁措施,禁止它們購買美國的先進技術,而且受到制裁的中國公司名單越來越長,就在上個星期,美國商務部又將中國的晶片企業「中芯國際」列入了制裁名單。歐洲許多生產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的企業,都受到了美國制裁措施的影響,因為這些歐洲企業的生產都依賴美國的智慧財產權。
  • 中國軍方因美國晶片禁令感到焦慮?華爾街日報又胡扯
    中國軍方因美國晶片禁令感到焦慮?我們此時還在《亞洲時報》上看到了這樣的標題:「如果中國大陸『佔領』臺灣地區,那美國的科技巨頭就將處於在危險之中。」你覺得呢?讓我們深入分析一下。  首先,請注意,去年中國生產的半導體僅佔其國內消費量的16%。2014年,中國宣布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承諾斥資1500億美元發展本土半導體製造業。但這沒用,因為你不能靠砸錢解決所有問題。
  • 華為連續三大動作,開始全面自救,比爾蓋茨:中國芯破冰指日可待
    華為被美國使用晶片禁令的消息大夥應該是知道的,因為美國的晶片禁令,直接導致華為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大受影響,甚至華為不得不通過出售子品牌榮耀來達到「棄車保帥」的目的,否則的話,華為終究會因為獨木難支而放棄智慧型手機市場。
  • 華為加快上遊布局,再投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為光晶片添火
    9月中旬以後,含有美國技術的供應商斷供,華為面臨缺芯之困,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為降低禁令的影響,我們看到華為剝離榮耀全部業務,同時也看到美國禁令開始,部分供應商恢復供應,華為加碼PC業務;在國產替代方面,華為光晶片工廠封頂,旗下哈勃科技對國內半導體公司的投資明顯加速,一種全新的局面正在形成。
  • 華為員工集體醞釀離職,其他不乏技術大佬,海思半導體或停擺
    認證為北京百家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員工的用戶在下方評論稱,華為海思很多員工跳槽去了高通或intel。也有認證為華為軟體技術有限公司員工的用戶稱,現在從華為離職的人數還不算多,預計5月底華為將迎來離職高峰期,這是因為華為每年5月底發上一年年終獎,年終獎發放之前離職就意味著放棄了年終獎,所以現在很多華為員工並未正式離職,但在找工作。
  • 【頭條】芯和半導體:不做「Me too」的事 下一個十年做大國內EDA...
    (校對/零叄)2.芯和半導體:不做「Me too」的事 下一個十年做大國內EDA「拼圖」經過十年的厚積薄發,從芯「禾」到芯「和」,用代文亮的話形容,公司正從最初的「小禾苗」逐漸成長起來。站在下一個十年的起點,芯和對EDA軟體事業的定位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承擔串聯起從晶片設計到晶片製造的半導體生態鏈的重任,「和」EDA生態圈的各個夥伴無縫交互、「和」半導體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緊密融合,提供覆蓋晶片、封裝到系統設計的全面解決方案,更好地服務全中國乃至全球的客戶。
  • 臺灣打造半導體重鎮:十年後產值翻一番,兩岸差距進一步拉大?
    根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近日公布的未來十年半導體規劃中,預計2030年臺灣半導體產值將達5萬億新臺幣(11990億人民幣),相比2019年的2.7萬億新臺幣,產值將近翻一番。不過隨著聯發科推出的天璣系列5G晶片大受歡迎,加上華為加大了採購量,聯發科在5G領域的領先優勢越來越明顯,未來有望取代高通的市場地位。除了兩大市場龍頭,臺灣半導體領域擁有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其中包括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尤其以半導體材料,晶圓代工,封測企業居多。
  • 美國貿易禁令導致晶片缺貨 華為電視生產零部件訂單減少30%-40%
    8 月 28 日消息 據 Digitimes 報導,業內人士透露,由於美國貿易禁令限制華為獲得半導體零部件,這也影響到了其除晶片和智慧型手機以外的其他業務部門,華為已經將用於電視生產的零部件訂單減少了 30%-40%。
  • 三星手機內存上半年獨霸全球,華為禁令可能對業界帶來衝擊
    三星手機內存上半年獨霸全球,華為禁令可能對業界帶來衝擊 而美國的華為禁令則可能對業界帶來衝擊。《韓聯社》周四 (15 日) 報導,根據研調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 的調查報告,從營收市佔來看,在 2020 年 H1 的智能型手機內存市場,南韓三星電子以 49% 的市佔率維持冠軍地位。名次排在三星之後的,是規模較小的南韓 SK 海力士,以及美國的美光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