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李世民同樣擁有臨敵持重,從不驕傲自滿的素質,毛主席在馮夢龍的《智囊》一書中,關於李世民和朱元璋的評價是這樣的「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是朱元璋。」可見朱元璋是多麼的能幹了。
朱元璋的指揮藝術得到充分發揮的戰役代表,不得不提下這兩次戰役:一是對陣陳友諒和張士誠;一是北伐戰爭。第一場戰役中,他先拿下陳友諒再攻張士誠,變被動為主動,將腹背受敵的戰局轉為一線作戰,將消耗降到了最低。第二場戰役中,攻取魯豫、封鎖關中地區是關鍵,解決了後顧之憂,然後剪除敵軍遊兵散勇等小股部隊,直取元朝首都大都,滅亡元朝最後勢力。這兩次戰役充分展現了朱元璋的臨敵藝術,將審時度勢和把握戰局時機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元末時期,群雄並起,而在這些梟雄中,陳友諒又是朱元璋最大的對手,他不僅擁有眾多的地盤,軍備也是最好的。為了剪除朱元璋勢力,陳友諒聯合長江中下遊的張士誠,東西合擊同處長江流域的朱元璋。一時之間,應天(今南京)城內人心惶惶,文武群臣張皇失措。
此時的朱元璋面臨兩個選擇:將兵力分開,分別抵禦東西來犯之敵;或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這兩種戰術的優劣顯而易見,第一種,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分兵去兩線作戰是必敗之局,而在第二種方法中,還有一線生機,俗話說「置之死地而後生」,賭上一局說不定能成,但是面對兩個強敵,先搞掉哪個才能扭轉局勢呢?
經與軍事劉伯溫商量,朱元璋權衡之後決定「避弱擊強」。這樣的選擇自然有其道理的,此時的陳友諒兵強馬壯,大有傲視群雄的驕態,而且陳友諒的心胸狹隘,都說狂妄者好事,但心胸狹隘又怕事,有了這樣的主將,軍隊的慨況也大致瞭然。這樣的選擇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攻強時,弱隊未必敢趁火打劫;但你攻弱時,強隊必然會權力出擊,那時所面對的就將是徹底的腹背受敵了,弱隊為了生存而破釜沉舟,強隊痛打落水狗,結局不言而喻。
大的方針已定,就剩排兵布陣了。於是,朱元璋一面派兵抄陳友諒的後路,另一面又以重兵埋伏,設計誘敵深入,將陳友諒殺得狼狽而竄。此時的張士誠看到陳友諒大敗,自然不敢輕易去摸朱元璋這個老虎的屁股,東西合圍自然瓦解。
在南方局勢穩定之後,有將領建議朱元璋直搗元大都,但朱元璋不是這樣認為的。他有自己的打算,攻取山東等於撤掉了大都的屏風;拿下河洛地區則是剷除了敵人的幫手;佔據潼關則是鎖住了敵人的咽喉。這樣佔據東西南三面,以合圍之勢直逼大都,心理上局域劣勢的大都就會望而生畏,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朱元璋的原則是,以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最起碼可以將自己居於不敗之地,從而達到穩操勝券。熟知交戰雙方的實力,選擇正確的作戰方針,永遠都是克敵制勝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