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造世界級巨型水電站,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50萬噸!

2021-01-07 洋子話科學

我國的基建技術在世界上都是遙遙領先的,這些年我國的發展是非常快速的,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越來越完善的,這些基礎設施建設讓中國社會變得更加先進,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也更加便捷。我國建造了很多了不起的建築,都受到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稱讚,西方媒體還稱我國為「基建狂魔」,很多外國人看到我國的基建技術都紛紛感嘆,但是我國對基建技術的建設並沒有止步,我國還打造了一座世界級的巨型水電站。

這個水電站就是烏東德水電站,它位於我國雲南省祿勸縣和四川省會東縣的交界處,烏東德水電站是中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了1020萬千瓦,壩頂高程988米,最大壩高270米,底厚51米,厚高比僅為0.19,是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級特高拱壩。

烏東德水電站所用到的技術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這座大壩中還用到了很多黑科技,在建造過程中也克服了很多困難。烏東德水電站採用混凝土雙曲拱壩,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雙曲薄拱壩,雖然大壩比較薄,但是大壩還是非常堅固的,全壩採用低熱水泥混凝土,這項技術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厲害的,因為水泥混凝土的澆灌很有講究,在澆築過程中,混凝土的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在澆築過程中會因為較大的溫差變化導致混凝土的開裂,這樣不利於大壩的安全。因此我國在修建這座水電站的時候,在這個水電站中使用了黑科技,放置了9700多個監測傳感器,通過這些傳感器來對水電站大壩的各個部位進行數據分析,並且控制混凝土的溫度,使混凝土的溫度保持恆定。

烏東德水電站的修建過程,充分利用了智能技術,通過智能數據分析,確保水電站的安全進行、實施。但是烏東德水電站由於位置比較特殊,位於金沙江下遊的深峽谷,兩側的山體比較陡峭,坡度達到60至70度,邊坡高度達到1500至1800米,經常有碎石滾落,加上雨水常年的衝刷,山體並不牢固,為了防止出現山體滑坡等安全隱患,我國的施工團隊對山體也進行了加固,將山體表面的碎石清理後,用錨杆和錨索來對山體進行固定,之後在對山體鋪設防護網,這樣的層層防護解決了安全隱患問題,同時也保證了烏東德水電站的安全。

烏東德水電站的技術是非常先進的,運用了諸多全新科技技術創新,這座水電站也充分展示了中國築壩技術智能建造的最高水平,我國修建這座水電站創下了多個世界奇蹟,不得不感嘆一句:厲害了我的國!烏東德水電站給我國帶來的積極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它是流域開發的重要梯級工程,起到了防洪、航運和攔沙作用;它增加了下遊梯級電站的保證出力和發電量,並且還將有助於改善了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推動地方的發展。另外烏東德水電站也是我國打造的全球最大能源工程,它的建成可以為我國每年節省標煤約1220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3050萬噸、二氧化硫10.4萬噸,毫無疑問它是一座世界最大綠色能源工程基地。

烏東德水電站於2015年全面開工,並在2020年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總庫容達到了76億立方米,烏東德水電站還有很多建築結構都隱藏在山體裡和地下,其地下電站主廠房位於兩岸山體中,並各安裝6臺單機容量為850MW的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0200MW。烏東德水電站展現了超高技術,我國建造基建的技術也是越來越成熟的,烏東德水電站也克服了很多技術難題,它的安全性能是完全不用擔心的。技術管理部高級工程師劉科說「很多新技術的應用,已顛覆了傳統,這樣的變化是革命性的」,他還表示,現場的人員和設備,都安裝有定位識別系統,一旦人員設備進入非安全區域,系統立即自動報警,可有效避免事故的發生。

這項龐大的工程的建築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座水電站建造的背後,有這群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辛勤的汗水,這些人也值得贏我們的掌聲。相信在未來,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我國一定會更加壯大、更加繁榮。那麼大家對於這件事情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

相關焦點

  • KROHNE科隆助力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打造世界級精品工程
    烏東德水電站是金沙江水電基地下遊河段四個水電梯級——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中的第一梯級,壩址左岸所處河段隸屬四川涼山州會東縣,右岸隸屬雲南昆明市祿勸縣。工程於2011年開始籌建,2015年底核准開工建設,是我國開工建設並建成投產的首個千萬千瓦級世界級巨型水電工程,開發任務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航運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 勇闖世界水電技術禁區超級工程烏東德水電站建設背後
    像這樣勇於挑戰世界水電技術「無人區」的例子,在烏東德水電站建設過程中不勝枚舉。近年來,烏東德水電站先後創造大壩單位壩頂弧長洩量世界第一、地下廠房高度世界第一等7項「世界第一」,外加12個「全球首次」,攻克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800兆帕高強鋼焊接等系列世界級難題,高標準高質量實現建設精品工程目標。
  • 外媒:捕捉二氧化碳,把它變成原材料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導外媒稱,二氧化碳的價值毋庸置疑。人們已經能夠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用於工業流程,生產合成燃料和其他可再生產品,這將為實現期待已久的「淨零排放」作出貢獻。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2月9日報導,一個看似荒謬但並不荒謬的事實是:作為人類對抗氣候變化需要戰勝的「敵人」,二氧化碳已然成為構建更加可持續的世界的「盟友」。已有多項技術可以從大氣中回收二氧化碳,然後將其用作原材料,生產「淨零排放」的合成燃料,或製造汽車座椅或坐墊泡沫的聚合物。報導稱,這就是負排放技術(NET)。
  • 空氣汙染物、短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是什麼關係?
    在燃燒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排放是長期氣候變化的原因;然而,燃燒過程也會排放空氣汙染物,其中一些是短期氣候汙染物(short-lived climate pollutants ,簡稱SLCP)。因此,減少甲烷排放對氣候變化、健康和農業有三重好處。黑碳是另一種SLCP,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燒產生,也可引起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黑炭還可形成小顆粒物(PM2.5)的一部分,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因此,減少黑碳排放既有利於氣候變化,也有利於人類健康。在減少對健康的影響方面尤其有效,因為降低黑碳排放問題還能減少形成PM2.5的其他空氣汙染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有機碳。
  • 低碳生活不是夢 富碳農業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富碳農業可以有效改善環境   富碳農業是指,在人工密閉環境中,利用光、氣、溫、水、肥、種等最佳條件組合,創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環境,將二氧化碳作為氣肥大量使用,生產出豐富的糧食作物供給人類生活他說,低碳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減少排放,即生產生活中儘量節約或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或者儘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進而減少CO2的釋放;另一方面增加固定,也就是通過擴大植物的種植面積或提高單位面積作物的產量來儘量多的固定空氣中的CO2。設施蔬菜高效固碳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即是通過提高蔬菜產量從而實現多固定CO2。
  • 報告:上半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領域投資首超化石能源
    據統計,中國在光伏、風電、水電、熱能等領域已與全球超過100個國家開展了合作,在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額每年均維持在20億美元以上。在中東歐國家,一批批綠色低碳、可持續、惠及人民的清潔能源合作項目持續推進,綠色成為「17+1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鮮亮底色。
  • 太原西山焦化二廠停產 每年可減少各類汙染物排放344噸
    據了解,該廠使用清潔熱回收焦爐,設計焦炭產能60萬噸/年,同時配套建設2臺15兆瓦餘熱發電機組,產生的熱煙氣用於回收發電。隨著我省減量置換和「上大關小」政策的實施,焦化行業不斷加快過剩產能退出,特別是我省提出太原及周邊「1+30」區域的重點縣(市、區)力爭全部退出炭化室高度4.3米及以下焦爐,西山煤氣化焦化二廠的關停進入議事日程。
  • 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減碳...
    核心閱讀「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這意味著,我國在持續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做貢獻的基礎上,按下了減碳的加速鍵。
  • 一分鐘了解三峽水電站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三峽水電站,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三峽工程。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段與下遊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
  • 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那些事兒,你了解嗎?
    該工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工建設並建成投產的千萬千瓦級世界級巨型水電工程,開發任務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航運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烏東德水電站成功建設,是三峽集團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在管理好運行好三峽工程的同時,建造的又一個大國重器,是落實「一個標誌、三個典範」重要論述的又一重大成果。
  • 伊士曼公布可持續發展目標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3
    12月7日,伊士曼發布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承諾到2030年將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絕對值之和減少1/3。伊士曼同時發布了2020年可持續發展報告。該報告闡明了伊士曼為實現2020年目標所取得的進展,以及為實現2030年承諾所制定的具體計劃。
  • 道縣月巖風電場首批風機併網發電 一期全部建成每年可發電12450萬度
    道縣月巖風電場坐落於月巖林場轄區內,地處都龐嶺山脈與江永縣交界,由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特變電工集團投資建設,規劃總裝機容量100兆瓦。11月28日實現首批8颱風機併網發電,預計12月中旬可完成一期工程全部16颱風機併網發電。一期工程建成後,每年可提供上網電量12450萬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98萬噸;相應每年可減少多種大氣汙染物的排放,其中,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764.3噸,一氧化碳約10.6噸,碳氫化合物4.3噸,氮氧化物434.1噸,二氧化碳9.4萬噸,減少灰渣排放約1.2萬噸。
  • 五大看點,六種顏色,烏東德水電站原來這麼颯!
    正式投產發電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工建設並投產的首個千萬千瓦級世界級巨型水電工程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儀式以視頻方式舉行,在北京設主會場,雲南、四川等地設分會場,儀式上傳達了習近平重要指示。點擊圖片查看詳情由三峽集團、中國能建、中國電建等中央企業打造的烏東德水電站到底有多颯呢?
  • RFC:俄羅斯狹鱈配額將每年減少5%,中國工廠三月底可恢復100%產能
    RFC:俄羅斯狹鱈配額將每年減少5%,中國工廠三月底可恢復100%產能2020-03-06 09:38:00,較2020年(176萬噸)減少30萬噸。在挪威卑爾根舉辦的北大西洋海產論壇(NASF)期間,Temme在報告中提及:「從明年開始,我們預計俄羅斯狹鱈TAC將每年減少5%。雖然鄂霍次克海和巴倫之海生物量比較穩定,但問題是魚類規格普遍偏小。」
  • 世界級火電新標杆誕生
    這一串數字讓由中國能建東北院(以下簡稱「東北院」)設計的——世界首座六缸六排汽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百萬千瓦燃煤機組成為世界級火電新標杆。對創造這一記錄的載體東北院大唐東營電廠來說,在「碳中和」目標約束下,傳統火電項目市場份額將逐步降低,如何打造新優勢,尋找出路已經成為傳統能源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 中國華電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首颱風機吊裝成功
    國務院國資委9月10日發布消息,由中國華電集團打造的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福建福清海壇海峽海上風電項目首颱風機近日順利完成吊裝,實現了中國華電海上風電從「無」到「有」的跨越。該項目位於福建省福清市龍高半島東北側的海壇海峽中北部,總裝機容量300兆瓦,年發電量約11.3億千瓦時,投產後每年可節約標煤31.9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3.91萬噸。該項目於2016年12月獲得核准,2019年11月主體工程正式開工,計劃於2021年全面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