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以前做的都是不應該、表示悔恨;悔就是將來也不造,這叫懺悔。懺悔包含過去跟未來,當然也包括現在,它是全方面的一個改正。
2.同樣的文字你用智慧的來念,那就不會流於形式;你用得失心來念,那就會有得失;如果是心念,光是嘴念心不相應,那就流於形式,這看你的心。
3. 你通過懺悔的話,把這個內心的習氣——不光是對現象進行懺悔,對內心的習氣也淨化一遍;那下次的話你的習氣就不一樣,它至少會淡一點,所以流於形式的話主要是你心口不相應、心口不一,心上面沒有相應啊。
4.無相密打坐其實也是種懺悔啊!懺悔就是說回到本來的這種光明自在、慈悲的這麼一個佛性,叫懺悔啊!
5.「罪從心起將心懺」,我們的罪啊是從無明的心、妄心而起的,執著而起的,所以我們要懺罪的時候要破除執著、破除無明,用破除無明來進行懺悔,回復到我們佛性的光明自在、本自的覺性。
6.「心若滅時罪亦亡」,心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無明、無明心,無明如果破除的話,那這個罪的根本才真正的進行轉化,它指的是無明,不要把它以為是光是表面的分別或者不分別,那是表面的意識,能夠用意識去意識到的。
開示正文:
老師:就是我們說懺悔,那什麼叫懺?就是以前做的都是不應該、表示悔恨;悔就是將來也不造,這叫懺悔。懺悔包含過去跟未來,當然也包括現在,它是全方面的一個改正。因為我們眾生的智慧不夠、實力不夠,所以它有各種各樣的法門來幫助我們進行,甚至還有這個密法咒語的一些儀軌來幫助我們、來做這個懺悔,淨化以往的業障、開智慧。這個有很多的,《大悲懺》、《梁皇寶懺》,都有很多的。
學人1:我們平時有很多的業障,往昔所造。
老師:對。還有六祖的那個《無相懺》。
學人1:那會不會流於形式?
老師:流於形式嘛,同樣的文字你用智慧的來念,那就不會流於形式;你用得失心來念,那就會有得失;如果是心念,光是嘴念心不相應,那就流於形式,這看你的心。
學人1:有的時候會經常把這個、好像一不小心做錯事,然後就是「我要懺悔…」。
老師:剛才你說:「你要懺悔」,當時「我要懺悔」,只是走了個形式。剛才講的這個懺悔,它的內涵是什麼?不光是說我以前做了我不該做的,同時悔呢?就是我將來也不再做了,這兩方面。這當時說「我要懺悔」,這句話有沒有包含這兩方面的意思啊?他最多是說:「我以前做得不好、我不該做了,我不能做了」,其實潛意識就是儘量不要報應,是吧?潛意識就是這樣子。
學人2:那麼懺悔,就是等於心境一發,就可以懺悔?
老師:對。發生的時候就是,你懺悔要有兩方面的認識,即對過去表示悔恨,還有表示將來不再造了;對將來的決心這方面,一般大家有很多他都是缺的、空缺的。
學人1:會不會一不小心就造一個錯,然後又懺悔,然後懺來懺去懺個不停……
老師:其實這個是有懺沒悔,是吧?是有懺沒悔,只是過去做了不該做的,你沒有下決心將來不再做了;如果有這麼一個決心的話,將來至少這個習氣它會越來越淡,這是自己的問題。你只是說造了之後,自己警醒了一下「不該這麼做」,你還要知道將來我不要再這樣做了;你自己的心不相應呀!心沒有相應。很多只是啼啼哭哭,心沒有相應,只是流於形式嘴巴念了一下。沒有從認識上知道「哦,這個過去做的不該做,如何不該做?將來我再也不做了」,心要相應。心相應懺悔一次你的心就開一次智慧;你心不相應的話,就是嘴巴上念一下子,過一個形式,下次還是這個心面對境仍然再造業,還是這個習氣。如果同樣發生這樣一個事情,你通過懺悔的話,把這個內心的習氣——不光是對現象進行懺悔,對內心的習氣也淨化一遍;那下次的話你的習氣就不一樣,它至少會淡一點,所以流於形式的話主要是你心口不相應、心口不一,心上面沒有相應啊。
學人2:那我們現在這個懺悔的話,如果說我們通常就是說那麼幾句話……
老師:同樣的話,有的人說的有力量,有的人說的徹底;有的人他就是敷衍一下。
學人2:我們在佛堂裡面說:「啊,佛菩薩,我們已經做了錯事了,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就是那麼幾句話,這樣行不行呢?
老師:懺悔最好能夠針對哪件事情,我今天那件事情做得不對,是什麼原因?
學人:對,那就是說自己那件事情做得不對要說出來。
老師:要說出來,具體的要說出來,這樣相對來講會更好一點。
學人3:那比如說這個過去世因造得罪業比較大,那這種懺悔最好是……
老師:懺悔是種心態,你不要說我懺了之後就跟你沒關係了;但是至少你當時造的時候是個執著於貪、嗔、痴的心態。我現在通過懺悔,我至少對這件事情不再是貪嗔痴的心態了,結果它報不報,那是它的緣,但是我的心態已經轉變了。
學人1:我的意思就是說:如果這個業我造了,過去不懂現在懂了,就是您剛才也說過了,其實我剛一開始接觸佛法就是因為害怕報應,「那個完蛋了,我就要墮地獄了,」那種感覺。但是然後一想,確實從對方的角度去看,的確是傷害了他;然後像這種懺悔,就是感覺罪比較大的那種,懺悔力度的話,比如說我可能是痛哭流涕,然後一次是不是就夠了,還是……
老師:你心安之後才算夠了,你如果不夠的話,你就有時候、你甚至要主動地去找他,去把這個事情彌補過來。(學人1:找不到了)找不到,那有時候就要做功德回向,做這些才能彌補。有的時候那只能下輩子再……,反正這個緣就是這個緣吧,但是你一旦修行的話,你肯定一輩子一輩子都不一樣了,還是在進步的。同樣的,你如果通過修行的話,再次面對他的話或者相遇的話,那你就相對來講就不會那麼愚痴啦,這一點是肯定,主要在修行。
學人1:像我們這種才開始學,還沒有修到時間太長的那種,這個懺悔法門我個人認為是不是要多修、還是多做、還是……
老師:我們這個無相密打坐其實也是種懺悔啊!懺悔就是說回到本來的這種光明自在、慈悲的這麼一個佛性,叫懺悔啊!
學人1:我再具體一點,我現在是念的是《地藏經》,然後每次的話都會有懺悔,但是一開始好像懺悔會比較透徹一些,但是現在……,所以我說會不會流於形式,但是我每天不講這個,我又覺得好像是不是沒做到。
老師:心力不夠,就是有時間就要修行,要實修。實修的話你就更有力量,你光靠一些聞思上,這個還是有限,力量還是有限。
學人2:她剛剛說到懺悔嘛,我想有一句話請老師父給我講解一下,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是不是就是說我們如果已經到了那個「心若滅時」,就是所有的這些罪就已經消掉了,對吧?
老師:我們對這句話蠻多的地方它有誤解,誤解什麼?它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就是說這個罪是我們分別而有的,「心若滅時罪亦亡」,我如果分別心沒有了那就沒有罪啦!這實際上是不正確的,那就是變成一個主觀唯心主義了。我分別就有罪,那我想辦法不分別、變成無意識、變成木頭石頭就沒有罪啦?不會的。因為它在阿賴耶識裡面的,它不是靠你意識分別有和沒有,你意識不分別它還在、種子還在的,到一定時候還要推你起來,起這個分別,業境現前了你逃不掉的。所以它是指的什麼呢?它說「罪從心起將心懺」,我們的罪啊是從無明的心、妄心而起的,執著而起的,所以我們要懺罪的時候要破除執著、破除無明,用破除無明來進行懺悔,就剛才講的回覆到我們佛性的光明自在、本自的覺性。「心若滅時罪亦亡」,心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無明、無明心,無明如果破除的話,那這個罪的根本才真正的進行轉化,它指的是無明,不要把它以為是光是表面的分別或者不分別,那是表面的意識,能夠用意識去意識到的。
學人2:所以需要把無明破除掉。
老師:這是根子,這是罪的根子:執著,破除執著。無明根本破除之後,同樣的環境裡面,對某些眾生它可能是他的罪,但在某些眾生呢,他不是罪可能是功德,因為他破除了無明。像地藏菩薩在地獄裡面,地獄是他的功德。那眾生在地獄裡面那就是他的罪,他逃不掉的,他的業力所感。那是根子,他的智慧不一樣,根子就是不一樣。所以這個心要理解得要深一點,不是說:「我分別不分別、我分別不分別?」那他修行就會走入誤區,要想辦法把念頭壓住、不讓它起來,那我就沒罪啦,還是有罪。你壓、壓到一定時候壓不住的。當業力呈現的時候,你這個念頭壓得再死它還會爆出來的,壓不住的。
學人3:就算你懺悔了,但是你造的這個業很大,然後到時候你要受報……
老師:你不是靠壓制的,要靠智慧,從根本上破除自己的執著、無明來轉化。
學人3:如果說你造的這個業很大,然後當你要受報的時候,他是不是必須還得受,就算你懺悔了,你也還是要……
老師:那不一定的,各種各樣的情形不一樣。他一個業的話他多方面的,要很多的緣來促成的,在這過程中他也會有很多的緣來轉化它的。你不是說是一根筋的,那種一顆種子它還結幾個瓜呢,你不是說種一顆種子只結一顆果實吧,它都會變化的,因和緣之間有關係,但是也有變化。
錄入:張小瑜2016.11.2
錄音校對:佛明 2016.11.3
校核:胡海2016.11.13
審核:沈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