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良渚丨良渚人的朋友圈 流行看圖說話

2020-12-24 浙江在線

2020-01-29 06:50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李如

編者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勞為曲、信仰為歌,領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之歌,積澱下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

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攜手錢江晚報、浙江大學出版社推出《一小鏟和五千年:考古記者眼中的良渚》連載,帶你從記者的角度,貼身觀察,追溯那些發現背後的人和事。

2015年5月28日,考古圈出了一本書,故宮博物院、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還有浙江考古界的一大批專家都趕到了杭州,為這本書的出版捧場,還聚在一起開了個研討會。

什麼書值得如此興師動眾?

這本名為《良渚文化刻畫符號》的圖錄,包括目前發掘出土的良渚文化時期刻畫符號656個,符號種類超過340種,填補了良渚刻符的研究空白。

那麼,既然良渚刻符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它是不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恐怕還不能這麼說。」中國考古學會會長張忠培說。

既然還是個謎,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下:5000多年前,良渚人沒事的時候,就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發發朋友圈。他們到底說了點什麼呢?

朋友圈裡的第一張圖,大眼睛,小鬍鬚,貌似豬的鼻子,萌萌的。看樣子,這應該是某種小動物?

泥質黑陶罐,子母口,口殘,黑衣大部分剝落,灰黃色胎體表明陶土質量好、燒制溫度高。五個象形動物符號沿腹部一周排列,為燒前刻畫。

1972年,有人在江蘇澄湖採集到了這個陶罐,口子上已經殘破了,但令人驚喜的是,罐身上一圈有五個圖案,仔細看,似乎都是不同的動物形象。比如這隻,有學者覺得是貓,你看像不像?難道是這個罐的主人的寵物?

這些圖案都是罐在燒之前刻的,用的是竹管或者斷掉的蘆葦管,線條流暢,而且五個圖案大小差不多,留白合理,很明顯之前已經設計好,不是即興發揮。

鳥立高臺刻符圖(左) 鳥立高臺墓本(右)

鳥崇拜,在新石器時期是很普遍的現象,到了良渚文化時期,更達到一個新高度,到處都是「鳥語」。當然,它不會隨隨便便出現在任何器物上,只會挑高級的地方待,比如玉璧、玉琮上,這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

朋友圈中第二張圖中的這隻鳥就被刻在玉璧上,而且還站在一個高臺上,高臺上還刻了類似龜、蠍子的圖形。起的名字很直白:鳥立高臺。這個玉璧可能與祭祀有關,可能是巫師和以鳥形象出現的天神之間交流的密碼。

但有意思的是,古埃及第一王朝國王傑特的名字居然就是這個logo!你如果去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就能在一塊陶塊上看到這個標誌。到底是誰抄襲誰?大家幾乎是同時期的小夥伴啊。

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出土石鉞(右上角有「鄭」字)

看到第三張圖中的這個字,不用多說,你一定會脫口而出:這不是「鄭」字嘛!

這個「字",就出現在平湖莊橋墳遺址一塊石鉞的角落上,旁邊還有一些凌亂的線條,但仔細看看,又有點像鳥。

「鄭」只是我們的猜想,良渚刻畫符號裡,能和現代文字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這個字了。而656個符號裡,跟甲骨文有點像的,也只有30多個。其實,這個看似「鄭」的左右兩邊隔得比較開,中間留的空間有點大,所以這個符號很可能是兩個單獨符號。

浙江餘杭南湖遺址採集圈足罐(左) 浙江餘杭南湖遺址採集圈足罐上的12個刻符(右)

人家都是發個圖, 這個餘杭南湖的良渚人居然在圈足罐上發了一句話,12個「字」! 

這是其中一個圖案,很明顯又是一一個小動物,你猜是什麼?

其中一個刻符,為燒後刻畫。

歷史學家李學勒認為是「虎」,只是略瘦弱了點。他還讀出了其中八個字:朱旗踐石,網虎石封。

這並不能連成一個有完整意思的句子。其實,多個符號成組出現,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已經可以成詞成句了,從原始文字的發展階段來看,已經很高級了,說明那時的良渚人會用符號表述完整的句子了!

只是,他究竟要說什麼呢?有專家覺得,可能是「人拿著勞動工具鉞去抓老虎」。不過,良渚人不一定是從左到右「打字」的哦。

1580251811000

相關焦點

  • 人文讀本丨良渚不是一個靜止的花瓶 這一年考古又發現了什麼
    專題講座、稻香節、入泮禮、遊園會、研學活動,幾乎每周你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家人的良渚文化活動。這一年,我們多了一個在家門口就能穿越5000年的時光機。你終於可以登上王的宮殿區,感受王者之氣。你這才發現,5000年前的河流,依然在流淌。5000年,近在眼前。
  • 餘姚施岙村又發現了良渚人的水稻田 還有完整的阡陌交通
    考古考古,往往考的是土、泥、泥炭層、洪水淤積層——這些我們不care的東西,才是考古人最珍視的,它們會說話。這種顏色的淤泥,含有很多腐殖物,說白了,就是植物的殘骸。大家圍著看,像,像水田。為了配合相岙村地塊土地出讓建設,2020年1月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此地做了先期勘探。
  • 明天是首個杭州良渚日,這一年良渚又有什麼新發現
    良渚古城核心區布局過去,考古學家認為,南城牆既然是陸城門,就是在陸地上可以進出的城門。但發掘後發現,不對啊,城門的東西向,可以走通,是陸地。但一出南北,門的內外竟然都有水,是人為挖低後形成的一個低溼地的環境。雖然水比較淺,不像古河道那麼深,但如果不架棧橋,人是完全走不進去的,只得每天淌水進城上班。
  • 【深度解密】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實施這樣的大型工程,需要非常強大的規劃、組織、施工和保障體系,因此國際考古學界才普遍認為,良渚文化已經達到了成熟的國家文明階段。  那麼良渚人如何做工程?考古發現,他們使用一種草裹泥的辦法,把泥巴裝進三四十釐米的草包裡,再用蘆葦綑紮起來,用這樣的草裹泥來堆築土臺和修建堤壩。
  • 良渚申遺成功一周年:美麗洲渚 探源中華
    第五期,我們帶你去良渚古城遺址。  「莫角山上建殿宇,匯觀瑤山祭昊天。防洪先建塘山壩,禦敵高築大城垣。」  當代史前考古學引領者嚴文明先生賦詩讚美的,便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實證地——良渚。  良渚古城遺址,坐落於杭州市餘杭區一處面積約1000平方公裡的C形盆地的北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 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許多都是緣於良渚的「飛鳥與魚」
    可是,爺爺卻頭也不抬地說,「我對它自有想像。」我相信,良渚人就像這個自信的爺爺一樣,對很多事物都自有其想像。他們會憑著某種先知般的經驗去認知並改造這個世界。用這種方式去觀察五千年前的良渚,詩幾乎無處不在:播種稻穀,就是收穫「大地上的糧食」;磨製玉器,就是踐行「人不學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修建水利,就是還原「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祭天禮地,就是感恩「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如此,都留在了良渚的器物上。
  • 中國再添良渚古城世界遺產,看看其它的54處大家知道嗎?
    中國再添良渚古城世界遺產,看看其它的54處大家知道嗎?良渚文化屬於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同時也是分布在環太湖流域的以黑陶和磨光石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代表著中國古代稻作文明的興盛。
  • 浙江良渚,5000年前的神王之國,如今被歷史遺忘
    但實際上,長久以來國際上公認的中國歷史卻只有3500年,以大禹作為開國君主的夏朝因為一直沒有發現文字和確鑿的遺址,其存在一直不被世界所認可,就更不要說三皇五帝,炎黃部落的神話傳說時期了。但是就在2019年,浙江良渚古城順利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在讓世界承認中國5000年文明史的進程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良渚這個夏朝之前就活躍在江南大地上的神王之國逐漸被世界所矚目。
  • 《夢幻西遊》看圖說話知識老人在哪裡 看圖說話答題答案大全
    導 讀 夢幻西遊看圖說話知識老人在哪裡,看圖說話知識老人是遊戲中新上線玩法所需要使用到的npc,相信不少小夥伴都不知道看圖說話知識老人位置在哪,小編這就為大家分享下夢幻西遊看圖說話知識老人位置介紹
  • 良渚古遺址是中國第一城,建築宏偉壯觀,能夠與古埃及文明相媲美
    然而如果我們想把歷史再繼續向前推進一步的話,那就是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北距杭州主城區約20公裡,當時也被譽為「中華第一城」的良渚古城。在上世紀,良渚文明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支古文明,隨著考古學家對這裡不斷發掘和研究,讓世人驚奇的是此地是中華第一城,是中華五千年文明聖地,被稱為良渚古國中心城,此地的發現能夠與古埃及文明相媲美。在2007年的時候,良渚古城就開始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座古城主要是由莫角山遺址 、良渚古城區和外郭區等部分構成。
  • 良渚的記憶寶盒|兩人,三餐,四季,一生
    關於良渚,你的長輩有哪些「獨家記憶」呢? 良渚博物院聯合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共同發起「良渚記憶寶盒」口述歷史徵集活動。以良渚為主題,向社會公眾徵集視頻或者圖文,最終製成「爺爺奶奶的光輝歲月」紀錄片,記錄良渚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今天,我們推出第三位口述人與良渚的故事。
  • 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到底有多牛?一文搞懂各種良渚玉器的區別和來頭
    在良渚社會中,玉器並不是一種實用物,也不單純為了裝飾,而是一種有著極強文化意義的器物,背後是一整套社會規範。其中許多玉器都出土自當時的墓葬,通過不同墓葬的對比和玉器擺放的位置,我們大概能知道不同的玉器象徵著不同的權力,它們的數量和形制也代表了墓主人不同的身份等級。除此之外,良渚玉器上的紋飾也非常引人注目。
  • 平凡中見精神 細微處見崇高 在良渚「玉」見最美的你
    17位平民英雄用自己的行動譜寫大美良渚佳話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在這裡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先進文明;5000多年來,良渚人勤勞、善良、開拓、創新的美好品質始終不曾改變。而今,良渚街道高舉精神文明建設的火炬,一大批平民英雄在各行各業湧現,他們用自己的善舉溫暖社會,成為續寫人間大愛的生力軍。
  • 考古學家劉斌:良渚古國為什麼忽然銷聲匿跡?
    我認為該圖案所表現的應該是一個整體的神的形象,而不應該有人獸之分。通過良渚文化神徽與鳥紋的認識,再回頭看河姆渡文化所謂的「雙鳥朝陽」圖案,其鳥身所展現的也絕不是太陽或鳥卵,而應是他們所信奉神靈的眼睛。」「良渚文化與河姆渡文化雖然相隔數千年,但是這兩種文化對於頭戴弓形冠的神靈形象以及以鳥作為載體的表達方式的傳承,表現出了非常強的繼承性,這種繼承性是一種文化根脈的接續與認同。」
  • 老父親是如何被「看圖說話」給氣吐血的
    最近遇到麻煩了,遇到的麻煩是:語文的題目中開始出現:照例句寫句子、看圖說話了。不僅孩子覺得麻煩,我也覺得頭疼和麻煩,不知道要如何教孩子。 記得第一次出現照樣子寫句子,題目的例句是: 例句:我喜歡冬天,因為冬天可以堆雪人。
  • 二年級語文看圖說話(一):仔細看圖,用幾句話寫出來
    看圖說話看圖說話看圖說話,是我們小學語文中常見的題目,目的在促使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得到協調發展。從今天開始跟著老師一起學習吧。今天老師給二年級小朋友講一講看圖寫話。我們如何看圖寫話呢?就是要注意觀察圖畫中內容,分析圖畫所表達的主題,然後結合圖畫進行合理的想像組織語言說話。我們一起看一下這道題。這是什麼季節?圖上都有誰?他們在幹什麼?心情怎麼樣?仔細看圖,用幾句話寫出來。
  • 在良渚新城,企業是絕對的主角
    「目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最積極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崛起」,吳彬用龍永圖的話作為開場,聊到目前世界宏觀環境正面臨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但不平衡中又蘊含眾多機會。」他表示,過去幾十年,經濟全球化為全球帶來了極大的利益,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國正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基於政策提振以及技術創新等原因,他總結:「我們對2020年中國經濟保持樂觀。」
  • 良渚博物院:走近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原點 一起揭示屬於良渚的這些...
    5月15日,活動的第三站將鏡頭聚焦了良渚博物院。在第二展廳的「文明聖地」,真實還原了良渚文化權力與信仰的中心。「良渚人選擇了西高東低的自然山體。東部的低洼地用河道淤泥填平,淤泥周圍板築,青膏泥填充,黃土堆築,形成莫角山臺地。」 朱靜靜生動地比喻,「莫角山宮殿的營建,就像一個豆沙包。南方特有的淤泥是豆沙包的餡,黃土是豆沙包的皮。」
  • 老父親是如何被「看圖說話」給氣吐血的
    最近遇到麻煩了,遇到的麻煩是:語文的題目中開始出現:照例句寫句子、看圖說話了。不僅孩子覺得麻煩,我也覺得頭疼和麻煩,不知道要如何教孩子。記得第一次出現照樣子寫句子,題目的例句是:例句:我喜歡冬天,因為冬天可以堆雪人。
  • 被稱為「治癒系網紅」,良渚遺址公園的明星鹿媽媽生下了第一隻寶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通訊員 搖慧敏今天下午,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鹿苑傳來好消息。其中一隻已經懷孕的鹿媽媽,生下一隻鹿寶寶。大家對動物都不太專業,明天要請杭州市動物園的專家來看看,順便指導一下寶寶的餵養方法。另外幾隻大著肚子的鹿,估計不出半個月,也會生產。不過,自打鹿媽媽們集體懷孕後,它們有時候會比較兇,公園怕鹿群不小心傷到遊客,白天放它們出來遛彎的時間,就比往常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