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9 06:50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李如
編者按: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勞為曲、信仰為歌,領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之歌,積澱下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
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攜手錢江晚報、浙江大學出版社推出《一小鏟和五千年:考古記者眼中的良渚》連載,帶你從記者的角度,貼身觀察,追溯那些發現背後的人和事。
2015年5月28日,考古圈出了一本書,故宮博物院、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還有浙江考古界的一大批專家都趕到了杭州,為這本書的出版捧場,還聚在一起開了個研討會。
什麼書值得如此興師動眾?
這本名為《良渚文化刻畫符號》的圖錄,包括目前發掘出土的良渚文化時期刻畫符號656個,符號種類超過340種,填補了良渚刻符的研究空白。
那麼,既然良渚刻符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它是不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恐怕還不能這麼說。」中國考古學會會長張忠培說。
既然還是個謎,我們不妨腦洞大開一下:5000多年前,良渚人沒事的時候,就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發發朋友圈。他們到底說了點什麼呢?
朋友圈裡的第一張圖,大眼睛,小鬍鬚,貌似豬的鼻子,萌萌的。看樣子,這應該是某種小動物?
泥質黑陶罐,子母口,口殘,黑衣大部分剝落,灰黃色胎體表明陶土質量好、燒制溫度高。五個象形動物符號沿腹部一周排列,為燒前刻畫。
1972年,有人在江蘇澄湖採集到了這個陶罐,口子上已經殘破了,但令人驚喜的是,罐身上一圈有五個圖案,仔細看,似乎都是不同的動物形象。比如這隻,有學者覺得是貓,你看像不像?難道是這個罐的主人的寵物?
這些圖案都是罐在燒之前刻的,用的是竹管或者斷掉的蘆葦管,線條流暢,而且五個圖案大小差不多,留白合理,很明顯之前已經設計好,不是即興發揮。
鳥立高臺刻符圖(左) 鳥立高臺墓本(右)
鳥崇拜,在新石器時期是很普遍的現象,到了良渚文化時期,更達到一個新高度,到處都是「鳥語」。當然,它不會隨隨便便出現在任何器物上,只會挑高級的地方待,比如玉璧、玉琮上,這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
朋友圈中第二張圖中的這隻鳥就被刻在玉璧上,而且還站在一個高臺上,高臺上還刻了類似龜、蠍子的圖形。起的名字很直白:鳥立高臺。這個玉璧可能與祭祀有關,可能是巫師和以鳥形象出現的天神之間交流的密碼。
但有意思的是,古埃及第一王朝國王傑特的名字居然就是這個logo!你如果去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就能在一塊陶塊上看到這個標誌。到底是誰抄襲誰?大家幾乎是同時期的小夥伴啊。
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出土石鉞(右上角有「鄭」字)
看到第三張圖中的這個字,不用多說,你一定會脫口而出:這不是「鄭」字嘛!
這個「字",就出現在平湖莊橋墳遺址一塊石鉞的角落上,旁邊還有一些凌亂的線條,但仔細看看,又有點像鳥。
「鄭」只是我們的猜想,良渚刻畫符號裡,能和現代文字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這個字了。而656個符號裡,跟甲骨文有點像的,也只有30多個。其實,這個看似「鄭」的左右兩邊隔得比較開,中間留的空間有點大,所以這個符號很可能是兩個單獨符號。
浙江餘杭南湖遺址採集圈足罐(左) 浙江餘杭南湖遺址採集圈足罐上的12個刻符(右)
人家都是發個圖, 這個餘杭南湖的良渚人居然在圈足罐上發了一句話,12個「字」!
這是其中一個圖案,很明顯又是一一個小動物,你猜是什麼?
其中一個刻符,為燒後刻畫。
歷史學家李學勒認為是「虎」,只是略瘦弱了點。他還讀出了其中八個字:朱旗踐石,網虎石封。
這並不能連成一個有完整意思的句子。其實,多個符號成組出現,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已經可以成詞成句了,從原始文字的發展階段來看,已經很高級了,說明那時的良渚人會用符號表述完整的句子了!
只是,他究竟要說什麼呢?有專家覺得,可能是「人拿著勞動工具鉞去抓老虎」。不過,良渚人不一定是從左到右「打字」的哦。
15802518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