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到底有多牛?一文搞懂各種良渚玉器的區別和來頭

2020-12-24 斜陽浪遊記

我這篇文章主要通過故宮的良渚大展來介紹良渚玉器,關於故宮這次展覽的背景和良渚文明的整體介紹詳見上一篇:良渚與古代中國:修城築壩做手工,中國最早的文明是什麼樣的?

提到良渚文明,最有名的自然是精緻的玉器了。雖然中國範圍內最早的玉器並不在良渚,但良渚的玉無論是做工還是反映出的宗教、等級意義,在新石器時代文化中都有極高的地位,也明顯影響了後世其他地區玉器的形制。

本次展覽的重頭戲也正是玉器。在良渚社會中,玉器並不是一種實用物,也不單純為了裝飾,而是一種有著極強文化意義的器物,背後是一整套社會規範。其中許多玉器都出土自當時的墓葬,通過不同墓葬的對比和玉器擺放的位置,我們大概能知道不同的玉器象徵著不同的權力,它們的數量和形制也代表了墓主人不同的身份等級。

除此之外,良渚玉器上的紋飾也非常引人注目。尤其是頻繁出現的神人獸面紋,為我們揭示了良渚人的精神信仰世界。

這次展覽最大的亮點便是良渚遺址群中反山 12 號墓(良渚王)和瑤山 11 號墓(良渚王后)的首次整墓展出。通過這些王者之玉,我們便能弄明白玉在良渚文明中到底扮演了怎樣的重要角色。

01良渚王之玉

1986 年,考古人員在良渚古城莫角山宮殿區西北處發掘出了 11 座良渚文化時期的大墓,墓葬等級甚高,隨葬玉器花樣繁多。這處墓地就是反山王陵。其中 M12 (12 號墓)出土的玉器尤其讓人驚嘆,不僅數量多,個大又精緻的寶貝的也不少。這其中就包括浙博入選國家寶藏的大玉琮和目前唯一雕琢有神人獸面紋和鳥紋的玉鉞,分別被譽為「琮王」和「鉞王」。據推測,它的墓主人就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良渚王。

展廳中的大陣仗:琮王與鉞王分列兩邊

考古發掘時,每件器物所在的原始位置都至關重要,能給我們帶來許多重要信息。雖然年代久遠,墓主人早已屍骨無存,但通過器物的位置分布我們就能還原出墓中的玉器和石器原來位於身體的哪個部分,從而推測它的用途。

反山 12 號墓器物分布圖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玉器三件套:玉琮、玉鉞、玉璧,在後來商周的玉禮器中也經常見到。而它們最早成體系地出現就是在良渚文化時期。良渚墓葬中的三件套意味著身份和地位,尤其是玉琮和玉鉞,足以證明墓主是個大人物。

這裡面知名度最高的要數下面這件重達 6.5 公斤的「琮王」了,為良渚玉琮之首。玉琮上常雕有神像紋飾,象徵著神權,只有王和大貴族才能擁有。它的形狀可概括為內圓外弧凸有四角,凸起的四角為節面,兩節面之間為直槽。通常被雕琢城上大下小。這件琮王被放置在墓主人頭部,有可能入葬時枕於頭下。通過上面的分布圖,我們知道玉琮有的放在身體側邊,有的作為臂穿佩戴,有的作為器座來插放其他器物。

圖:琮王(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琮王結構(來源:方向明《成組玉禮器與良渚文明模式》)

玉琮的形狀也反映了良渚人的宇宙空間觀念。玉琮上部的上射面與下部的下射面將空間分為上界、中界和下界。上界象徵天,下界象徵地,中間的射孔則貫穿了天地。中界的直槽和節面上雕有神像,神居於中間,有著溝通天地的意義,直槽和折角也象徵著不同的方位。同時射孔也是一個轉軸,玉琮的四面均勻分布著神人、神獸、神鳥,需旋轉才能看完整,產生一種世界在動態旋轉的效果。

圖:琮王表面雕刻的神人獸面紋和鳥紋

良渚玉器上最為常見的便是神人獸面紋(也稱作「神徽」)。上面神人頭戴的介字形大羽冠代表「天」,下面的神獸融合了早期龍與豬等動物的特點,可能是多種動物的抽象,其中的圓形大眼是太陽的象徵。這個組合很可能象徵著著太陽神。在河姆渡文化時期,鳥就作為太陽的載體。在琮王的節面上就雕琢有鳥紋,鳥身上也有大圓紋樣,可能就是「太陽鳥」。這種紋飾在良渚玉器中反覆出現,也反映出整個社會已經形成了較為統一的宗教信仰,極有可能是一種一神教。

雕有神人獸面紋的玉器通常位於高等級墓葬中,這也意味著神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些人也因此具有極強的統治力。琮王的直槽與節面上都雕有神像紋飾,頗為罕見,表明它的主人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圖:琮王上神人獸面像的圖像解讀(來源:方向明)

玉琮象徵神權,玉鉞則象徵著世俗權力:王權與軍權。鉞由斧演變而來,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就是由鉞的形狀演變而來的象形字。完整的一套玉鉞包括鉞瑁、鉞鐓和鉞柄,鉞柄是木頭做的,所以大都朽壞,消失於茫茫歲月中。這件「鉞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雕有神像的良渚玉鉞。

圖:玉鉞(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鉞身上的神人獸面紋與鳥紋

在良渚高等級的男性墓葬中,也常放置石鉞,反山 12 號墓中一共有五件。

圖:石鉞(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玉璧是一種扁平的環狀玉器,象徵著財富,在墓葬中常常成組出現。這種璧環類的玉器在早於良渚文化的紅山文化中就有出現,寓意著對太陽的崇拜和天地的觀察。

圖:大孔玉璧(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高等級男性墓中的玉器,以頭飾最為複雜,主要包括了成組錐形器、三叉形器、冠狀器、成組半圓形器,這些玉器的組合通常也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與地位。(下面這個復原想像圖有一處小錯誤:額冠上半圓形器的半圓方向應是朝下。)

圖:反山 12 號墓頭部玉器與良渚王頭飾復原想像圖(來源:王帥)

其中成組錐形器具有強烈的身份標識,只在男性權貴墓葬中才有,僅發現於良渚遺址群和周邊的臨平遺址群。它的數量可以很直觀地用來判斷墓主人的身份等級,通常有 9、7、5、3 四種,數量越多等級越高。這些錐形器都帶有榫頭,應當是插於某種底座上,作為頭飾。反山 12 號墓有 9 件錐形器,證明這是最高等級的大人物。除了成組的形式,錐形器也有單件獨立的(反山 12 號墓中就有)。

圖:成組錐形器(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三叉形器通常配有一根插在上面的長玉管,本身安置在簪類飾物的上部,作為冠飾。有些三叉形器的表面會雕刻精美的神像或神鳥的紋飾。這種器物僅出土於男性權貴的墓中,是典型的男性貴族身份的標識。它的分布也有明顯的地域特徵,主要出土於良渚遺址群和周邊地區。

圖:三叉形器與雕有八組弦紋的長玉管(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雕有神人獸面紋的三叉形器(餘杭瑤山 7 號墓出土,良渚博物院藏)

冠狀器其實是一種玉梳背,卯銷或鑲插在骨質或象牙質梳子上,整體作為一種頭髮上的插件,用於束髮。冠狀器在高等級墓地中往往每墓一件,看起來並沒有性別之分。許多冠狀器也會雕刻神人紋,與介字形頭冠往往合為一體,插在墓主人頭上有可能寓意著人神溝通。

圖:冠狀器(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帶獸面紋與鳥紋浮雕的冠狀器(餘杭反山 22 號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圖:瑤山 2 號墓出土的帶紋飾冠狀器(來源:方向明)

成組半圓形器極具地域特徵,僅出土於瑤山和反山,與墓主人性別無關,但只在高等級墓葬才會有。反山 12 號墓的成組半圓形器一共有四件,是唯一一組雕刻神像的,足見其墓主人地位之高。半圓形器正面弧凸,背面有隧孔,可見原先應該是呈等距縫綴在皮革或絲麻等載體上,很可能是墓主人頭上佩戴的額帶或冠帽的主件。

圖:雕有神像的半圓形器(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頭部下方通常就是一堆掛飾了,包括玉管串、玉珠串等等。這些除了掛在身上,還可作為隨葬的棺飾或縫綴在布料上的附件。玉管串通常是把一長段玉管切成多個串起來,有不同的連綴方式,下面就展示了兩種不同的類型。

圖:玉管串(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玉管串(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玉珠串(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在良渚王的墓中,還有一件很霸氣的器物,就是豪華型權杖。和玉鉞一樣,權杖頂端為玉瑁、底部為玉鐓,連接兩者的主體部分也是木製的,已經腐朽不見。出土的時候,權杖的鐓置放於一件玉琮的射孔內。玉瑁與玉鐓上都雕有神像,表明權杖主人的地位。

圖:豪華型權杖的玉瑁與玉鐓(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權杖復原圖

上海博物館有一件良渚文化時期的象牙權杖,上面雕有諸多的神人獸面紋,這次也展出了它的複製品。

圖:象牙權杖(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上海博物館藏)

墓中的其他玉器也各有其用,但由於有機質載體已不存,許多器物的復原尚無法確定。柄形器一端為扁榫狀, 一端有小穿孔,可能是插在腰間的某物上。玉卯孔端飾和玉貫孔端飾出土時相距不遠,可能是成對的端飾,安置在某種長條器物的兩端。玉鑲插端飾應當是插在某種特殊器物上,僅出土於反山擁有成組半圓形器的四座墓葬。玉琮式管通常較長,形狀類似玉琮,分為多節。

反山 12 號墓出土的各種小型玉器

02良渚王后之玉

瑤山墓地位於良渚古城東北不遠處,是迄今年代最早的最高等級良渚墓地,發掘於 1987 年。其中的 11 號墓是一處女性墓葬,等級頗高,應當是良渚王后之墓。這個時期,男女墓葬已經有了明顯的差異。女性墓葬中沒有玉琮、玉鉞、三叉形器、成組錐形器等玉器,也意味著此時女性地位已不及男性,而玉璜、成組玉圓牌、玉織具這些器物則屬於女性獨有。

瑤山 11 號墓器物分布圖

玉璜是女性權貴身份的象徵,主要見於良渚早期,中晚期就逐漸消失了,也意味著女性地位的進一步下降。玉璜形式多樣,有單獨一件的,也有與其他玉器成組搭配的。瑤山 11 號墓一共出土了四件玉璜,其中三件位於頸部,應為頸飾。

王后頭飾、頸飾復原圖

下面這件透雕玉璜為頸飾之一,做工精良,乃良渚透雕的經典之作。雕琢出的紋飾需大開腦洞方能辨認,有人認為是背對背的兩個龍紋,也有人認為是一個獸面。

圖:透雕玉璜(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下面這件橋形的玉璜上鑽有小孔,出土時與玉管串飾相連,組成頸飾。這種玉璜與玉管串相連的組合在許多墓葬中都有發現,是很常見的佩飾。這件玉璜下弧緣的窄面上還雕了四個帶有犄角的龍首紋裝飾,龍首紋一般出現在良渚早期的玉器中,有學者認為其是獸面紋的前身。

圖:玉璜管組佩(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下圖這件半璧形玉璜也位於頸部,與胸前佩飾可能連綴在一起。把中間的鏤空雕飾和小孔合到一起看,有一種迷之萌感。

圖:半璧形玉璜(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下面的半璧形玉璜上下搭配一組玉圓牌,玉璜與玉圓牌上皆有小孔,應當是串起來掛在墓主人胸前的飾物。其中有個玉圓牌上有三個龍首紋浮雕,鼻子、眼睛和犄角一應俱全。

圖:半璧形玉璜搭配成組玉圓牌(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女性墓葬中玉鐲和玉鐲形器也出現較多,通常戴在手腕和手臂上。下面的這件絞絲紋玉鐲用現在的眼光看也絕對是顏值頗高的精品。

圖:玉鐲與玉鐲形器(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在瑤山的另一處墓葬中發現了龍首紋的玉鐲,可以看到,眼睛的兩重圈樣式和獸面紋中的大眼很像。

圖:龍首紋玉鐲(餘杭瑤山 1 號墓出土,良渚博物院藏)

女性墓葬中還會有很多有趣的小玩意,比如下面這件玉織具,用玉雕琢成紡輪的樣式,讓我們得以了解五千年前的紡織生活。

圖:玉紡輪(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一組神秘的玉彈形器,形似子彈,中空,可能是某杆狀物的頂端飾件。

圖:玉彈形器(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玉手柄,現在還無法斷定其用途,有可能是某器物的端飾。

圖:玉手柄(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柱形器也是很常見的一種玉器,中有小孔,有的會在柱面上雕獸面紋。其中有些柱形器帶蓋,蓋通常頂部為弧凸形,底平面中心鑽有一對隧孔,具體用途尚不明確。

圖:獸面紋玉柱形器(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圖:帶蓋玉柱形器(餘杭瑤山 11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03制玉以造神:玉器上的權力

看過如此讓人眼花繚亂的展品,便能明白玉在良渚文明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在石器時代,要雕琢一件玉器可不容易,玉石本就稀缺,先得進入深山仔細尋找,然後一路運到作坊,最後耗費大量精力精雕細琢,方能成型。玉器可以說是當時社會中最為貴重的器物,同時又有著來自深山的神秘氣息,鑑於此,它被當作身份和權力的象徵。

在那個時代,為了支撐這樣一個龐大的社會,需要有共同的文化認同,這認同便是良渚人對神的信仰。玉器上雕刻的各種神像,正是神的化身,玉器也成為神在人間發揮作用的媒介。花費大力氣,用全社會最為高端的東西造神,也就成了良渚人制玉的目的。

良渚社會等級示意圖

另外,玉器也代表了不同人的地位和身份,區隔了階層,這是隨著良渚社會擴大規模、提高效率必然產生的現象。從反山王陵到良渚古城外郭的文家山、卞家山墓葬,再到周邊的臨平遺址,玉器類型基本相同,但豐富程度和成組玉器的數量有了明顯的差異。再往外玉器類型也有了變化,嘉興地區三叉形器尚有分布,但是成組錐形器就很少見;冠狀器的分布一直擴展到上海地區,但是蘇南地區就不多見。而琮、鉞、璧則得到了普遍的認同,也得以傳播得更遠。這些現象既反映了社會中階層的存在,也展現了一種從中心到區域中心的輻射。從這些意義上來說,玉器顯然是我們揭開良渚文化社會組織結構以及運作模式的一把關鍵鑰匙。

參考資料:

[1]《浙江餘杭反山良諸墓地發掘簡報》 王明達

[2]《餘杭瑤山良諸文化祭壇遺址發掘簡報》 牟永抗、丙國耀

[3]《反山 M12 再思——良渚遺址群顯貴者墓葬個案的研究》 方向明

[4]《王的葬儀 良渚文化反山王陵 M12 的王冠復原》 方向明

[5]《成組玉禮器與良渚文明模式》方向明

[6]《良渚用玉的等級和身份》 方向明

[7]《良渚玉器神人獸面像的真相》 方向明

[8]《玉見良渚,超時空的精神與藝術》 方向明

相關焦點

  • 星光下的良渚(散文)
    當然,良渚文明尚未破解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但展館中展示的大量玉器、陶器、石器上刻有的各種圖符,實際上已經較為完整地呈現了良渚文字的雛形,由良渚博物院編著的《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一書,收入「帶有刻畫符號的器物」圖片計約554件,更是直觀地讓我們對良渚文字有了浪漫的想像。
  • 良渚陶文:五千年文明的歷史書寫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80年來餘把這八個字當作一句俚語,從未引起過足夠的重視。前幾日攜友去了一趟良渚博物館,偶然在接待大廳看到了一冊《良渚文化刻畫符號》,打開一看,竟然有不少古文字映入眼帘,有象形文字,更多的是表意文字。
  • 通過文化密碼探尋中華文明之光 ——盧前發現良渚玉礦之源始末
    作者/盧忱5000年前,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國家在良渚這片土地上逐漸形成,被稱為良渚文明,良渚文明以良渚玉器著稱於世,良渚人所造玉器以其數量之多、品類之豐、雕琢之精,達到了中國史前玉器文化的巔峰。
  • 明天是首個杭州良渚日,這一年良渚又有什麼新發現
    一年前的7月6日,全世界都聽到了一記實錘。北京時間2019年7月6日,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得到全世界的廣泛認可。
  • 良渚申遺成功一周年:美麗洲渚 探源中華
    在大莫角山頂還發現有7個面積約為300至900平方米的良渚文化時期房屋臺基,五千年前,這種以莫角山為中心的城市營造特徵,體現了統治階級「以中為尊,以高為崇」的政治理念,也奠定了五千多年來中國曆朝歷代的城市布局。  劉斌說:「環太湖地區共發現1000餘處良渚文化遺址,良渚古城是其中最大的聚落中心和唯一的一座城址,因此可視為整個良渚文化的核心和良渚文明的都城。」
  •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周年 首個「杭州良渚日」活動開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一年前的7月6日,在亞塞拜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木槌落定,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進一步提升良渚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激發全市人民了解良渚文化、熱愛良渚文化、保護良渚遺址的濃厚氛圍,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依法作出決定,將每年7月6日定為「杭州良渚日」。今天下午,首個「杭州良渚日」暨首屆杭州良渚文化周啟動活動,共賀良渚申遺成功一周年。
  • 良渚博物院:走近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原點 一起揭示屬於良渚的這些...
    背靠丘陵起伏的天目山,面朝河網縱橫的平原,在蘊藏了豐富資源的山地,在土壤溼潤肥沃、益於耕作的平原,五千年前,先輩們正是在這塊山環水繞之地,營建了良渚古城。即使經過了五千年,現存殘斷的城牆仍有四米的高度,根據推測,在當時,城牆高度達到了六至七米。」 很多人都會好奇,在鬆軟的淤泥上,如何堆建長達六公裡的城牆?講解員劉若珊揭秘了答案。
  • 良渚考古八十載:被銘記與被遮蔽的
    1981年,王明達接手了良渚的考古工作。良渚距離市區有20多公裡,沒有公交車,往返需一整天。據說考古隊員當時分成東邊一組西邊一組,兩個組分別拉一個板車,板車上放著鍋碗瓢盆,還有鋪蓋。晚上在路邊店吃一下,然後住在供銷社的小店。小店的閣樓上面是放貨的,下面開店,他們有時候就拿著自己的鋪蓋住在上面。
  • 浙江良渚,5000年前的神王之國,如今被歷史遺忘
    原創聲明/不易君子為文史地理愛好者原創投稿徵文平臺,文章原創性均通過作者保證與原創工具檢測,若您發現作者文章有抄襲、洗稿等嫌疑,請將線索發送至後臺,我們會嚴肅處理!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悠悠中華五千年。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
    在建房前,因為良渚遺址的特殊重要性,考古隊先進場試掘。誰料一挖下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考古隊員先發現了良渚時期的古河道,又發現了幾塊人工堆築的石塊。由於這一遺蹟位於良渚的最重要地帶---莫角山遺址西側平行約200米,考古人員推測這可能是莫角山遺址的西城牆。於是,省考古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了在莫角山周邊的考古調查,並得到了批准。
  • 華夏與世界文明起源:以玉祭文化為標誌,以古良渚玉器為核心
    他們以玉為飾、頭插羽毛,一如古代印度聖尊主奎師那總是頭插孔雀羽毛那般。在節日時、在神像前、在音樂中,祭司手執琮、鉞與璧等器物,翩翩起舞以咒為歌,都只是為了取悅神靈。故所有的祭祀活動均離不開玉器。玉璜者,炎黃貴族的尊貴物證。在古華夏各地文化中均有型制各異的玉璜在考古中被發現。於是可以顯示出所有各地的華夏文明都似以玉璜為珠而貫串於一線之中。
  • 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許多都是緣於良渚的「飛鳥與魚」
    用這種方式去觀察五千年前的良渚,詩幾乎無處不在:播種稻穀,就是收穫「大地上的糧食」;磨製玉器,就是踐行「人不學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修建水利,就是還原「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祭天禮地,就是感恩「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我們在這世間最初的驚奇,如此,都留在了良渚的器物上。
  • 【深度解密】良渚為什麼是一個國家
    按照傳統觀點,國家的形成需要有幾個標準,包括城市、文字、金屬冶煉和政治組織等。以此來衡量,國際學術界一度認為中國的文明史最早到達商代,只有3600年,而距今最早4100年的夏代則存疑。然而以商代的高度文明,可以說是「一出生就長了白鬍子」,此前一定有發達而成熟的文明,要釐清中華文明的源頭,只能靠考古發掘。
  • 人文讀本丨良渚不是一個靜止的花瓶 這一年考古又發現了什麼
    亞塞拜然落錘現場 世界迎來首個「杭州良渚日」 為良渚點亮「在看」木槌落下的聲音,猶在耳邊。一年前的7月6日,全世界都聽到了一記實錘。北京時間2019年7月6日,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得到全世界的廣泛認可。
  • 良渚博物院主持編著的首部兒童科普繪本出爐
    5000年前的良渚時代,到底是什麼樣子?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此,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源源不斷地湧入良渚——他們逛良渚博物院、徜徉於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接受來自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的薰習。
  • 良渚古遺址是中國第一城,建築宏偉壯觀,能夠與古埃及文明相媲美
    良渚古遺址是中國第一城,建築宏偉壯觀,能夠與古埃及文明相媲美文 | 笑談眾所周知,杭州是我國六大古都,在這座城市中相繼出土的古物讓我們世人見證了吳越國和南宋時期的歷史文化在上世紀,良渚文明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支古文明,隨著考古學家對這裡不斷發掘和研究,讓世人驚奇的是此地是中華第一城,是中華五千年文明聖地,被稱為良渚古國中心城,此地的發現能夠與古埃及文明相媲美。在2007年的時候,良渚古城就開始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座古城主要是由莫角山遺址 、良渚古城區和外郭區等部分構成。
  • 數龍文化《良渚奇緣:怪獸天目》成功入圍「金猴獎」
    本次入圍「金猴獎」綜合漫畫類的《良渚奇緣:怪獸天目》是數龍文化原創漫畫作品之一,其獨到的原創性與故事表達,再現了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並展示了一段關於成長與抉擇的感人故事。熱點、爆點與無與倫比的畫面感,讓入圍「金猴獎」的《良渚奇緣:怪獸天目》實至名歸。
  • 中國再添良渚古城世界遺產,看看其它的54處大家知道嗎?
    中國再添良渚古城世界遺產,看看其它的54處大家知道嗎?良渚文化屬於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同時也是分布在環太湖流域的以黑陶和磨光石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代表著中國古代稻作文明的興盛。
  • 十年志願路 致敬五千年!良渚文化志願者總隊十周年活動開啟
    當天上午,「十年志願路 致敬五千年」良渚文化志願者總隊年會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良渚國際研學中心舉行。良管委(指揮部)領導張俊傑、陳壽田、金國平、蔣衛東,餘杭區民政局、團區委和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旅遊職業學院、良渚職業高級中學、良渚第三小學、良渚七賢小學、長命中心小學等志願服務共建基地負責人參加活動(與會人員以實際為準)。
  • 你不知道的良渚丨良渚人的朋友圈 流行看圖說話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勤勞為曲、信仰為歌,領唱著中華民族奔騰浩蕩的歷史之歌,積澱下深厚豐富的文化內涵。 浙江新聞客戶端杭州頻道攜手錢江晚報、浙江大學出版社推出《一小鏟和五千年:考古記者眼中的良渚》連載,帶你從記者的角度,貼身觀察,追溯那些發現背後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