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352場瘟疫,中醫是如何做的

2020-12-25 澎湃新聞

據天津中醫藥大學的王玉興教授2003年發表的《中國古代疫情年表》統計,從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裡,中國共發生有史可查的瘟疫352場。在戰勝歷史上為數眾多的大規模瘟疫的過程中,中國傳統醫學沒有一次缺席。

那些懸壺濟世的醫生,古往今來均為世人所景仰,人們尊稱他們為「郎中」「大夫」(古代官職名稱);對於拯救蒼生的「大醫」,老百姓敬他們為「醫聖」「藥王」,世世代代感念其恩德。

第一位「坐堂醫」,衙門裡看病

東漢末年,時局動蕩,戰亂頻發。

旱災、蝗災、地震接踵襲來。

 

瘟疫一觸而發。

 

157年(漢桓帝永壽三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當時全國人口總數為5648.6萬;到了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一百餘年間,人口跌至1616.3萬,簡直可以說是「斷崖式」下降。

 

人口銳減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頻繁發生的瘟疫。

 

僅在公元196年—220年(漢獻帝建安年間),有史可查的大規模瘟疫就發生了5次:

 

196年(建安元年),北方大面積爆發瘟疫;

 

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徵荊州遇瘟疫,「吏士多死」;

 

215年(建安二十年),孫權徵合肥遇瘟疫,「吳疾疫」;

 

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江淮流域大疫;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江東地區大疫。

 

當時,南陽郡涅陽縣(今屬河南省鄧州市)有一個張姓家族,全族總人口有200多,從建安初年開始,不到10年,2/3的人身亡,其中死於傳染病傷寒的佔70%。

 

將上面這件事記錄下來的是這個家族裡一名叫張機的人。

 

張機,字仲景。

 

《傷寒雜病論序》記載: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瘟疫是各種傳染性疾病的總稱,人們稱這種病為「溫病」「熱病」「傷寒」。

 

張仲景原本已被舉為孝廉,仕途前景一片光明。孝廉是漢代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通過察舉,推薦在孝與廉方面表現突出的人來做官。這個名額相當寶貴,20萬人口以上的郡國每年只能推薦1人,20萬人口以下的每2年推薦1人,全國每年只有數十人有幸得到這個機會。

 

然而,目睹身邊的人連遭不幸,張仲景立志從醫,拜本郡名醫張伯祖為師,沒日沒夜地刻苦鑽研醫術。

 

他在醫學方面展露出驚人的天賦,醫術逐漸超過了老師。他的主攻方向就是瘟疫,取得了許多診斷和治療的經驗。

 

《襄陽府志》記載: 

「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一個人本事再大,在大規模疫病面前也是杯水車薪,懂得瘟疫防控與治療的醫生越多,老百姓的生命才越有保障。為此,張仲景撰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

 

他將各種「傷寒」分為6大病種,並根據其臨床上的不同表現再逐一細分,針對每種病分別給出治療手段和藥方。

 

《傷寒雜病論》中載有方劑113個,張仲景的另一部醫學著作《金匱要略》中載有方劑262個,除去兩書重複,實收方劑269個,有些至今還在被人們所使用。

 

比如:

 

白頭翁湯:治療痢疾;

 白虎湯:治療乙型腦炎;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肺炎; 

大黃牡丹皮湯:治療急慢性闌尾炎; 

茵陳蒿湯: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烏梅丸:治療膽道蛔蟲症;

 炙甘草湯:治療心律不齊;

 ……

不僅如此,《傷寒雜病論》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制定了診斷標準和治療規範,這種先「辨證」再「施治」的方法一直被後世中醫所推崇。

 

更值得後人欽佩的是,在擔任長沙郡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期間,張市長每天要處理很多公務,忙得不可開交,即便如此,他仍堅持給百姓看病。

 

平時還好,瘟疫流行時,大量染病的老百姓就醫無門,張仲景想了個辦法——每個月留出固定時間,官府衙門不處理其它公務,讓百姓們進來看病,診斷、治療的地方就設在官府大堂上。

 

張仲景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坐堂醫」。

首部「抗疫手冊」,老百姓的救命書

晉朝有一位著名醫學家,名叫葛洪。

 

他13歲喪父,家境貧寒,早早扛起了養家的擔子。可貴的是,在困境中葛洪也沒有放棄學習,他用砍柴所得換回紙筆,一有時間就學習,尤其精研醫術,常至深夜。

 

鄉人稱他為「抱樸之士」——堅守初心、懷抱純樸、不受制於物慾的人。葛洪遂以「抱樸子」為名號。

 

在葛洪的一生中,有多次仕晉機會,本可以當很大的官,但是,葛洪潛心懸壺濟世、無意於官場。在行醫過程中,他接觸到大量身染「急病」的百姓。

 

「急病」也是當時人們對瘟疫的一種叫法。

 

人們對這些洶洶來襲的傳染病非常恐懼,稱之為「天刑病」,認為這是天降的災禍,是鬼神作怪。

 

葛洪不以為然——生病跟鬼神有什麼關係?是因為中了外界的毒氣!民間急需解毒救命的藥方!

 

這位醫生不僅研發出對症的良藥,還處處設身處地地為貧苦的老百姓著想。比如:

 

考慮到普通人吃不起珍貴又稀罕的藥材,他精心挑選出許多容易找到、價錢不貴的藥材來治療「急病」;

 

考慮到大眾文化程度,他寫藥方和療法從不故弄玄虛,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寫下來,成就了著名的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

 

「肘後」,意為可以常常備在肘後,隨手可以拿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抗疫應急手冊」,它改變了之前那些救急藥方不易懂、藥難找、價錢貴的弊病,成為老百姓的「救命書」。

 

書中記述了當時較為流行的各種急性病症的治療方法,其中對天花、恙蟲病、腳氣病以及恙蟎等的描述均屬首創。

 

書中還給出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其中之一是殺掉咬人的狂犬,取出腦漿敷在患者被咬的地方。

 

《肘後備急方》記載:

 

「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

這是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辦法,為了不患上某種同樣的疫病,人們用搗碎、研磨等物理辦法把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等製成「藥物」,其作用相當於原始疫苗。

 

大約1500年以後,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受感染動物的腦組織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將其接種到兔子的腦中,終於研製出狂犬病疫苗。

救命藥方,為何刻在石碑上?

被後世尊為「藥王」的孫思邈,少時喜歡讀書,涉獵廣博且天賦極高,7歲能識1000多字,在那個時候十分了不起,又能背誦許多典籍,被人稱為「聖童」。20歲時能暢談老子、莊子學說,精通道家經典。

 

但是,他很早就身患疾病,為了治病幾乎傾家蕩產。在這樣的環境下,孫思邈逐漸留意醫書,進而立志從醫。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

 

「吾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

北周時楊堅執朝政,聽聞孫思邈名聲,欲招其為國子博士,孫思邈沒有接受,一心致力於研究醫術。

 

唐朝建立後,太宗皇帝李世民也想召他來京師長安授予爵位,仍被孫思邈拒絕。與當官相比,他更願意在鄉間為百姓醫病。

 

唐高宗時,朝廷授予孫思邈諫議大夫一職,皇帝希望他留在太醫院,礙於情面,他推薦了徒弟劉神威入職,自己終身不仕。

 

他平時親自上山採藥,又窮搜民間驗方、秘方,針對各種流行性疾病進行了深入研究,經常冒著被傳染的風險親自為病人診治。

 

孫思邈不斷總結臨床經驗,撰寫了《備急千金要方》等著作,為對抗瘟疫和醫學科技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備急千金要方》是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式的巨著,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在中國乃至世界醫學史上創造了許多項「第一」。

 

比如:

 

第一次系統而完整地論述了醫德;

 

第一次提出「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

 

第一次倡導建立婦科和兒科;

 

第一次系統地研究和治療麻風病;

 

第一次提出複方治病理論;

 

第一次提出多樣化用藥治療牙病;

 

第一次提出用草藥餵牛用其牛奶治病;

 

第一次提出針灸在防病中的作用;

 

第一次提出並試驗成功野生藥物家種;

 

第一次用胎盤粉治療疾病;

 

第一次用砷劑治療瘧疾病;

 

第一次提出霍亂由飲食所引起;

 

第一次發明和使用了導尿術;

 

……

 

《備急千金要方》又稱《千金方》,取「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之意。雖貴比「千金」,但孫思邈從不以此牟利,全部無私地奉獻給社會,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

 

後來,人們乾脆把書中最常用的方劑刻在石碑上,供更多的人傳抄和使用。

 

孫思邈晚年隱居於家鄉京兆華原五臺山(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藥王山)。現在,人們來到陝西銅川藥王山,還可以看到多通刻制於古代的石碑,上面有從《千金方》中摘選的重要急用藥方近千副。

金錢、地位、權勢,在孫思邈心裡,全都比不上「濟世活人」。

 

孫思邈認為,品德、醫術俱優的醫生,為人治病時一定要安定神志,無慾念、無企求,對病人有慈悲同情之心;

 

不管病人貴賤貧富、老幼美醜、是仇人還是親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人還是一般朋友、是愚笨的人還是聰明的人,都要一視同仁,當作親人對待;

 

醫生看到病人的煩惱,要像自己的煩惱一樣,不避忌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不能推託和擺架子。

 

做到了這些,才能稱得上「大醫」——心系蒼生的好醫生。

 

孫思邈《大醫精誠》記載: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

散盡千金,不當首富當「大醫」

被譽為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自幼聰穎,喜歡讀書。其家族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是本地詩禮傳家的豪門望族。李杲這一支是當地公認的「首富」。

 

他年輕時與許多有名的文士交往,無論做官還是從文、經商,都有一個錦繡前程,直到20歲的一場悲劇,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那一年,母親王氏在一場瘟疫中不幸染病,請來了醫生,卻不治而故。李杲痛悔自己不懂醫術而痛失母親,於是立志學醫。

 

李杲家鄉附近有一位名醫,名叫張元素,號稱「燕趙名醫」。於是,李杲不惜捐千金拜其為師,不久後「盡得其學,益加闡發」,名聲超過老師。

 

那時候瘟疫很流行,有一種俗稱「大頭瘟」的傳染病很難醫治。得了這種病的人憎寒發熱、頭面紅腫、咽喉疼痛,繼則惡寒、口渴、煩躁不安,咽喉腫痛加劇,嚴重者導致死亡。

 

醫生們查遍方書,也未找到對症藥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人一個個無助地死去。李杲感到悲痛,更加廢寢忘食地探求該病的發病原因及治療辦法,終於制出特效方劑,療效十分顯著。

 

這可是「救命藥方」,如果以此獲利,肯定瞬時暴富。

 

但李杲卻讓人把藥方刻在一塊木板上,懸掛於人群聚集之處,供大家抄寫和使用。

 

李杲臨終前將平生所著醫書一一交給弟子,特別囑咐他們做好保管和普及推廣,讓自己的研究心血惠及萬千百姓。

族長自學,成「瘟疫剋星」

明朝末年,大疫流行。

 

崇禎十五年(1642年),全國瘟疫大爆發,乃至「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

 

醫生們用前代積累起來的治療瘟疫的經驗去應戰,療效不很理想。原因不難理解,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在發展,疾病也在變化,一些過去的疾病出現了新變異,一些過去沒有的疾病出現了,要戰勝疫病需要醫學創新。

 

一位專攻瘟疫的名醫扛起了重任,他的名字叫吳有性。

 

據《淨志庵碑記》記述,吳有性是明末清初之際江蘇吳縣的一名族長,他的父親是一位鄉村醫生,善於治療疑難雜症。受到父親的影響,又目睹了當時大面積爆發瘟疫的慘狀,吳有性開始刻苦研究醫術,立志找到戰勝瘟疫的方法。

 

以往的醫生大多認為,「五行之氣」是瘟疫發病原因——一年各季中時序有提前或錯後,會造成「非其位則邪」,因而致病。

 

經過長時間研究和臨床實踐,吳有性認為,此說不足以概括所有瘟疫發生的原因,進而提出:天地間還存在著—種「異氣」,或稱為「厲氣」「疫氣」,這種「氣」每年都存在,其盛衰多少與所在地區不同、四時變化等有關,一旦感受這種「異氣」,可使老少俱病。

 

該理論後被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所證實。

 

在此基礎上,他撰寫了《瘟疫論》一書,是中國古代瘟疫學的集大成之作。書中不僅詳細解說了瘟疫產生的機理,還重點介紹了治療各種疫病的方法,形成了系統的瘟疫學體系,這一成就較西方領先了至少200年。

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   作者:陳忠海 

相關焦點

  • 歷史上,中國戰勝了321次大瘟疫
    《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 由於中醫的有效預防和治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
  • 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在《歷史視角看瘟疫》課程中,講述了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中國古代最早發生的傳染性瘟疫是在什麼時候,我們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也就是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蠱」「瘧疾」「疾年」這些文字的記載。特別是「癘」這個字,在中國古代文字中就是瘟疫的意思。
  • 工作坊︱重審瘟疫和人的關係,疫情中的西醫與中醫
    另一方面,希望從歷史的梳理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具體而技術上的答案,可能並不現實,科學技術、物質材料、生態環境乃至社會結構等都處在不斷發展變動之中,具體的歷史經驗其實很難有效救濟現實。人們只能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做出反應,即便古人不能有效控制疫病,努力應對本身對於穩定社會心理、彰顯文明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減緩疫病的傷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新冠疫情之下,是時候重新認識一下中醫了!
    這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似乎是在說,是時候重新認識一下中醫了!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借著這場疫情,來重新認識一下中醫。一、人類歷史上幾次大的瘟疫縱觀世界歷史,曾發生過幾起非常大的瘟疫,分別發生在非洲,歐洲等地。
  • 人類歷史上十次最嚴重的瘟疫
    ▽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普遍認為是由一種名為鼠疫的細菌造成的。但最近有人認為是由其它一些疾病引起的。關於鼠疫的起源在專家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它在歷史上被確定為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引起的大面積黑死病,由人通過跳蚤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1665年這場傳染病是淋巴腺鼠疫在英格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爆發。 瘟疫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來自法國,1665年4月,兩個法國海員昏倒在倫敦西區特魯裡街與朗埃克路口,後來他們身上攜帶的病毒引起了大範圍的傳染。
  • 歷史上那些可怕的瘟疫最後是怎麼消失的?最後一種敗在奶牛腳下
    這一切現在在還不得而知,但也許我們能通過回顧往昔,仔細觀察歷史上每一場瘟疫的「興起」與「沉默」來指導我們現在的生活。 那接下來陳扒皮就來帶你看看歷史那些可怕的瘟疫最後都是怎麼消失的。
  • 外國文學與歷史上的瘟疫
    1、黑死病下的吶喊歷史上,瘟疫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各國文學作品的創作,為它們提供了寫作背景和創作靈感。1347年至1353年期間席捲全歐洲的「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在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文化中,聖塞巴斯蒂安是瘟疫受害者的守護者。正如美國作家約翰·凱利在《大型死亡:黑死病的歷史》中所言,「對於(當時的)許多歐洲人來說,瘟疫是造物主的懲罰」。傳說中,每當瘟疫即將降臨,聖塞巴斯蒂安都會為世人祈禱,保佑正直之人免受瘟疫的懲罰。而聖塞巴斯蒂安也受到了許多藝術家的青睞,成為眾多歐洲畫家勾勒筆觸下的男主角。
  • 王階委員:中國曾發生過350次瘟疫,中醫都挺過來了
    5月21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一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王階分享了中醫藥抗疫的經驗和啟示。記者問:請問王階委員,在過去幾個月裡,全國人民都看到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 中醫是靠什麼預測瘟疫的?中醫的「三觀」和「五運六氣」了解一下
    華夏民族的生態觀念也就是從天人關係的處理上展開的。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在天人關係的處理上是一致的,而這種理念簡單概括就是天人合一。 輔仁君看到一位中醫2019年6月的會上的發言就談到了中醫「五運六氣」在預測瘟疫中的運用。他是怎麼說的呢? 他說:「要觀天地之象,觀萬物生靈之象,觀疾病健康之象。所以,今年大江以南,暴雨成災。厥陰風木司天,已經描述了太虛元象。上半年,是比較和緩的。
  • 《白鹿原》裡的大瘟疫是什麼病?瘟疫如何消失的?
    這個災難是一場大瘟疫,從感染者症狀來看,上吐下瀉,是一種急性腹瀉性傳染病,應是霍亂。小說中的瘟疫有多可怕?疫病十分可怕,白鹿原家家戶戶都有人死去,甚至有不少家庭絕戶,男主白嘉軒的愛妻仙草也死於這場瘟疫中。這場瘟疫,讓白鹿原差點覆滅,也讓剛正漢子白嘉軒,膽顫害怕起來。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瘟疫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疫病,是中國歷史上對流行性傳染病的統稱,包括因病毒、細菌、寄生蟲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多種疾病。而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疫病則稱為瘟疫。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疫災的國度。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中,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
  • 歷史上的這一次瘟疫,竟被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大滅絕」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但是,你知道人類歷史上最嚴重幾次瘟疫嗎?
  • 中醫視角如何看待「新冠肺炎」?京東健康邀姜良鐸教授、王蘭主任...
    從中醫視角如何看待"新冠肺炎"和SARS的區別?在不便直接接觸的情況下,中醫又如何對患者進行問診?2月8日,京東健康"名醫直播"特別邀請了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名老中醫、東直門醫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姜良鐸教授和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常委、東直門醫院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主檢專家組成員、北京中醫系統肺炎防治專家組成員王蘭主任,為民眾解讀中醫如何應對"新冠肺炎"。
  • 盤點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那些讓人膽寒的「疫情」
    二、漢末大「瘟疫」漢末大瘟疫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瘟疫,雖然沒有蔓延至全國,但是大半個中國,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生活在疫情的陰影之下,關於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有記載說是5000萬,也有說2000萬,雖然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數上千萬,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最駭人的疫情,在全世界的各大瘟疫中也是排得上號的
  • 我們和瘟疫的戰爭,從來談不上勝利
    張仲景所經歷的這場奪走了無數人生命的「傷寒」,便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建安瘟疫。 青年歷史研究者劉滴川的《大瘟疫:病毒、毀滅和帝國的抗爭》(下稱《大瘟疫》)這本著作,便是從建安瘟疫開始延展的。
  • 明末「老鼠」大瘟疫是如何爆發的?比瘟疫更可怕的是人心!
    由此很多人認為,大明其實就是亡於鼠疫,而鼠疫大流行又是因為異常的天氣,寒冷的天氣讓明朝晚期的旱災持續不斷,低溫和乾旱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蝗災、瘟疫盛行。萬曆年間其實有過3次大旱並產生瘟疫,但到了崇禎時期,氣溫幾乎低到了歷史極值,也引發了持續6年的更嚴重旱災,史稱「崇禎大旱」。
  • 上海迄今20例新冠肺炎患兒純中醫治療痊癒,中醫治小兒瘟疫將發揮...
    中醫治療小兒瘟疫,自古就是診療的重要內容。今年正遇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在兒童患者中的治療凸顯獨特療效。今天,記者從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等承辦的相關論壇上獲悉:新冠肺炎患兒中,一半以上運用中醫藥共同參與治療。
  • 聊一聊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20次大瘟疫
    隨著500年前新航路的開闢(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新型傳染病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並最終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大瘟疫。下面就請跟隨我一起來看一看人類文明史上最嚴重的20次大瘟疫,以及它們最終是如何結束的。1.
  • 【歷史上的瘟疫】摧毀盛世帝國夢的一場瘟疫
    拜佔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復原圖(公有領域)542年春,一場瘟疫侵佔了這個戰爭都難以攻破的都城。有錢人擔心死後和窮人一樣被拋萬人坑,或暴屍街頭被野狗啃食,出門時就會在項鍊和手鐲上掛上證明自己身份的標籤,期待自己發病倒斃街頭時,親友們有認領的憑證。帝國的城市裡,幾乎所有人家都門戶緊閉。大街上看不到行人,如果見到一個人,那他一定是扛死人的。富人家窮人家,瘟疫都會整戶整戶地消滅。在巴勒斯坦的一些城市和村莊,全城有半數以上的居民死亡,有的地區無一倖存。
  • 中國歷史上的防疫鬥爭
    一、歷史上的瘟疫之害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多不勝數,《中國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輯錄1840年以前就有826條記錄,其中有不少疫情對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過重要影響。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曹操軍隊敗於孫劉聯軍,背後其實有《三國演義》沒有寫的重要影響因素——瘟疫。《三國志》載:「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