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14日訊 12月12-14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與中國旅遊協會聯合舉辦的「2020中國旅遊集團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13日下午,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發表題為《文化引領 科技創新 奮力開創旅遊集團發展新格局》總結性發言時稱,2020中國旅遊發展論壇的召開,進一步明確了新發展階段旅遊業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堅定了新發展階段旅遊業的前行方向,進一步謀劃了新發展階段旅遊業的重點任務。
戴斌認為,2020中國旅遊集團發展論壇與會者用兩天的時間集體學習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交流分享了過去一年旅遊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業的成就與經驗,分析研判了2021年旅遊業發展形勢和旅遊集團未來五年的發展思路。
一、進一步明確了新發展階段旅遊業的指導思想
黨和國家一直重視旅遊工作,新中國成立不久,就在廈門成立了華僑服務社,後改為中國旅行社,負責接待回國探親訪友、商務旅行和文化交流的海外僑胞,為往返內地的港澳同胞、往返海峽兩岸的臺灣同胞提供旅行服務。1957年又成立了中國國際旅行社,服務原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各國對華友好人士。這個時期的旅遊業主要服從和服務於外交工作,作為民間外交的組成部分。以上兩家旅行社,還有「在商言政」的香港中國旅行社,現在都成為旅遊央企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初期,為創匯而加快發展的旅遊業開啟了市場化進程,旅遊企業在沿著商業化和專業化的方向大踏步前行。1999年國慶節七天假期,標誌著我國進入了國民消費為基礎的大眾旅遊新階段,為旅遊企業的市場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市場基礎和強勁的發展動能。200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明確了旅遊業發展的戰略導向。回過頭來看,無論是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的入境旅遊,還是後二十年的大眾旅遊,都突出強調經濟屬性,特別是消費拉動增長的經濟功能。市場化、商業化和專業性也是我國從旅遊資源大國發展成為旅遊大國,推動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的成功經驗。
2018年中央和國家機構改革,組建了文化和旅遊部,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國家戰略,「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為文化和旅遊系統的工作要求。在過去的三年裡,以下觀點已經形成了理論共識: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大數據成為連結旅遊市場和文化資源的關鍵突破口,以旅遊集團為代表的市場主體是文化自信的踐行者和現代旅遊業的推進者。在新發展階段,旅遊應當也可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和提升社會文明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讓人民在旅程中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是旅遊業的責任與擔當。這就要求旅遊戰線的同志們在發展規劃和工作部署中著力加強文化引領,增加優質產品供給,提高服務效能,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文化和旅遊部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培訓班動會上,胡和平部長提出了重點構建社會文明促進和提升工程,建設好現代旅遊業體系等重點任務,今天上午的開幕講話闡述了新發展階段旅遊業的新形勢、新舉措和新要求。
作為共和國長子的中央和地方國有旅遊集團,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是承載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的資源整合平臺,是現代旅遊業體系的基礎建設者。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推動成長的旅遊集團、上市公司、創業創新企業,是滿足人民對美好旅遊生活需要,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主力軍。無論是長子、嫡系部隊,還是主力軍,在新發展階段都必須與國家戰略相向而行,並在新的語境下言說自己的戰略使命和價值取向,進而樹立起中央放心、人民滿意、行業標杆的旅遊集團新形象。這樣的旅遊集團應當是深入貫徹並自覺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了人民的小康社會旅遊夢而努力奮鬥的政治機關。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只是在商言商,更要在商言政,自覺守護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促進文明旅遊和文化自信。這樣的旅遊集團應當是文化引領、科技支撐、公司法理現代化的市場主體。不能只是念念叨叨有多少資源、多少資產、多少員工、多少收入、多少利潤這些財務報表上的數據,還要談研發投入、價值創造、企業文化和公司治理這些大文章。未來的旅遊不再只是自然空間,更是生活場景,是戲劇場到菜市場的全方位、高品質的生活場景。繼續盯著傳統的自然資源和歷史資源,忙於升星、申A、要牌子,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強做優新發展階段的旅遊集團。經此一疫,旅遊業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去旅行社化、去星級酒店化、去景區化,可能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趨勢。不要一聽這些論斷就跳起來,良藥苦口利於病啊,同志們。這樣的旅遊集團應當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生態體系。為什麼我們會關注《夜上黃鶴樓》《南京喜事》《一路有戲》《故宮以東一見如故》這樣的項目?因為它們盤活了城市的文化資源,讓城市形象更加豐富了,讓旅遊業更有活力了。這樣的旅遊集團應當是能夠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國際遊客體驗傳統文化之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好、促進國際旅遊交流和港澳臺旅遊合作的商業平臺。國家發展入境旅遊的決心從未動搖,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則為入境旅遊注入了新動能,旅遊行政主管部門也正在和外交、外宣、移民、財政等部門研究推動入境旅遊發展的政策儲備,旅遊集團應當也必須成為振興入境旅遊的主力軍。
二、進一步堅定了新發展階段旅遊業的前行方向
堅持文化引領,推進融合發展,融入大眾旅遊新時代和小康旅遊新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15個部分和60條意見,應當說都與旅遊的發展目標、工作任務和環境支撐有關,其中直接提到旅遊的有兩處。第四部分第13條,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遊、體育、家政、物業等現代服務業。第九部分第34條「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對新發展階段旅遊供給體系,從景區、度假區、城市、街區、紅色旅遊、鄉村旅遊、講好中國故事,發展入出境旅遊等方面做了具體而豐富的闡述。無論是發展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還是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都要求我們以更大的力度推動大眾旅遊大發展,小康旅遊新發展,進而形成支撐旅遊集團發展的堅實而強大的國內旅遊市場。這個市場有多大呢?我們初步的測算是100億遊人次、10萬億元消費。這麼大的市場肯定會有溢出效應,不可能只靠旅行社、酒店、景區等傳統業態去滿足。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產品供給,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融合發展這件事上,要有更加開放的思維,旅遊加出去就是新業態,別的產業加進來,也是新業態。今天的旅遊已經成為國民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選項,遊客到了目的地則廣泛進入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不再有純粹的本地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間,也不再有純粹的外來遊客的異地體驗空間。結果就是一個空間,即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從這個意義上,做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同時也要做休閒消費規劃。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規劃空間拓展了,企業的市場空間自然也就延展了。
堅持科技創新,升級智慧旅遊,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山山水水的自然資源和歷史遺存的人文資源,適應並推動了入境旅遊和大眾旅遊初級階段的觀光需求。全面小康時代的旅遊,將面臨旅遊需求個性彰顯、組織方式日漸離散、產業供給更加多元的全新挑戰,融合化和數位化正在成為包括旅遊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的雙重特徵。到目前為止,還有不少同志沒有完全理解「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間」,甚至「推進國有重點景區門票下降」有不同的看法。希望同志們從更高的政治站位理解為什麼要「讓老百姓玩得起」,為什麼要「更多的國民參與,更好的品質分享」,從面向未來的市場思維去理解什麼是現代服務業。什麼是未來?推進智慧旅遊,加強關鍵技術應用,營造外來遊客和城鄉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間和消費場景,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就是未來。在此基礎上,創新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研學旅遊、專項旅遊等產品體系,增加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完善旅遊公共服務,提升旅遊服務質量,推進行業轉型升級。旅遊集團的十四五規劃如果看不到這一點,並加以重點布局,很可能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旅遊業沒有什麼天生的嫡系部隊,也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主力軍,誰能與國家旅遊發展戰略相向而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對美好旅遊生活的新需要,誰就國家旅遊業的嫡系部隊和主力軍。如果橫亙在遊客和市民之間的玻璃牆已經倒塌,那麼劃分傳統旅遊企業和其它類型市場主體的產業邊界也終會消失。時刻把「遊客滿意度高不高、市場主體競爭力強不強、產業發展動能新不新」放在心上,落實在市場實踐上,高質量的發展目標也就不遠了。
堅持轉型升級,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強大的旅遊市場主體。沒有強大的旅遊市場主體,就沒有旅遊強國的未來,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現代服務業體系就會失去重要支撐。過去四十年,通過國有企業改革、國際投資和管理品牌引進、房地產和資源型企業轉型進入、「網際網路+旅遊」的創業創新,我們初步建成了與大眾旅遊市場相適應的產業組織體系。以旅遊集團20強和上市公司為代表的領導企業,以旅遊飯店集團60強為代表的旅遊住宿業,以旅行社100強為代表的旅行服務業,以5A級旅遊景區和主題公園為代表的旅遊娛樂業,加上免稅、餐飲、目的地交通、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共同構成了現代旅遊業的生態體系。這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成就,也是現代旅遊業體系建設的商業基礎。我們也要看到,與國際一流旅遊企業和世界級的服務品牌相比,與遊客滿意度和獲得感的期待相比,旅遊集團大而不強、中小型企業品牌影響力較小、小微型企業專業化較低,都是業界急待解決的現實課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市場主體建設,財政和金融、工業與信息化、發展與改革等經濟部門,以及國資委、工商聯,對旅遊領域的市場主體建設都給予了積極支持。地方黨委和政府在營造營商環境,培育市場主體下了很多功夫,出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文件。從所有制角度看,不存在「國進民退」,也不存在「國退民進」的問題,無論是「共和國長子」,還是「自家人」,都是人民美好旅遊生活需要的,都是旅遊市場平等競爭的商事主體。從企業規模看,大型國有旅遊集團、專業化的中小型企業、創業創新的小微型旅遊企業,要共同成長,一起發展,共享大眾旅遊和小康旅遊的市場紅利。將來我們還要面臨更加開放的市場,還要面臨來自國際企業的競爭,還要在世界舞臺與國際旅遊企業進行在地化競爭,必須從現在就做好思想、資本、技術、文化、人力資源和品牌建設等多方面的準備,並在十四五規劃編制中予以體現。
三、進一步謀劃了新發展階段旅遊業的重點任務
一是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過去三年,文化和旅遊系統在組織機構、幹部配置、發展理念、工作部署、實踐指導等方面做了很多打基礎、立長遠的工作。也要看到,如何更好地讓遊客在旅程中感受文化之美、增強文化自信,如何通過旅遊發展促進文化事業的效益和文化產業的效益,如何加強線上線下旅遊市場監管,打擊不合理低價和欺客宰客,抵制不文明旅遊,切實增強廣大遊客和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與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相比,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今年七月,中國旅遊研究院的團隊做了一次大型調查,形成了《文旅融合怎麼樣,聽聽遊客怎麼說》的專題報告。來自一線的數據表明,持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的真融合、深融合和廣融合,仍然是任重道遠的現實課題。若且唯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先進文化武裝起來的旅遊集團,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兩者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相向而行的時候,文化和旅遊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才可能真正實現。我們既不能把中央確定的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要求口號化,也不能用旅遊演藝、景區文創、非遺線路等產品層面的創新,把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表象化。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都是為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這是人民為中心的本質規定,也是政治要求。依靠旅遊集團為代表的各級各類市場主體,才可能實現文化和旅遊的真融合、深融合和廣融合,才可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以大數據為突破口,以社會效能和經濟效益為導向,重構旅遊市場和文化資源,可能才會真正打開文化和旅遊融合的現實突破口。
二是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黃石國家公園、大英博物館、普羅旺斯、大堡礁、蘭貴坊、環球影城、海洋世界等世界級旅遊景區,夏威夷、普吉島、蓬特卡納、迪士尼、地中海俱樂部等世界級旅遊度假區,在於它們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到訪,在於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遊客在口口相傳中匯集而成「世界級」,或者說「世界級」的口碑。這就要求我們以多元發展、包容共享的心態借鑑國際旅遊發展經驗,以免籤證、落地籤證、一籤多行、在線籤證等政策創新便利世界各地的遊客到訪中國。在項目建設上,不一定都是大投資、大開發,而是要走環境友好、社會共商、社區共享的發展模式,既可以是大而全,也可以是小而美。在實施路徑上,既要強調有為政府,也要強調有效市場。到2025年,要建成層級合理、對旅遊強國有力支撐的休閒度假供給體系,離不開連接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旅遊集團的相向而行,以及專業團隊的市場化運作。這是旅遊集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機遇,也是新發展階段的使命擔當。
三是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城市具有旅遊客源地、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多重特徵,街區、商圈、文化中心、市民公園、郊野公園則旅遊供給體系創新的重要節點和關鍵支撐。城市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設和旅遊利用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生活更幸福。只有生於斯、長於斯的人民生活幸福了,遊客才願意到訪,才會有更高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圍繞城市和街區的旅遊開發、項目建設和市場推廣,要致敬歷史,尊重文化,不能天馬行空地為創新而創新。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是這一代旅遊人的歷史責任。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不能只是中心城市的專屬,中小型城市和縣域中心城市也擁有同樣的入場券,旅遊集團的空間布局要有針對性地下沉。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不僅指向過去,也同樣指向未來,現代都市的時尚商圈都可以納入我們的視野。紐約第五大道、東京銀座、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以及香港的蘭貴坊、臺北的忠孝東路,還有上海的南京路、廣州的天河路、重慶的解放碑、成都的春熙路等世界知名的商圏和街區,既是本地市民留連忘返的休閒空間,也是外來遊客購物休閒的好去處。昨天下午發布的文化和旅遊融合創新項目研究成果,就包括廣州正佳廣場從購物中心到旅遊休閒中心的轉型。無論是歷史文化名城、古村古鎮、歷史街區,還是現代都市、衛星城鎮、時尚商圈,只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傳承歷史和繁榮文化,都是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都可能成為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
是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建構國家記憶,承載家國情懷,保護好蘊含偉大革命精神的遺址、遺存、遺蹟,把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融入紅色旅遊全過程、各環節,是新發展階段旅遊業的指導思想。旅遊集團和廣大市場主體要用好紅色旅遊數據,講好紅色旅遊故事,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近紅色旅遊景區。要善於利用投資、技術、文化和市場力量,為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鄉村旅遊,不僅僅是城裡人下鄉體驗,鄉下人服務接待那麼簡單,也不只是看看油菜花、住住農家樂、採摘些水果蔬菜那麼傳統。隨著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戰略的推進,廣大農村居民開始成為日漸增長的包括自駕、休閒、研學和親子旅遊市場的新興消費力量。市民下鄉旅遊帶來的外來消費,農民進城和本地休閒拉動的內生需求,共同構成鄉村旅遊市場的基礎。這將是影響未來五年的市場結構和供給模式的鄉村旅遊發展大趨勢,文化和旅遊系統要主動聯繫農業農村部門,深入研究和系統把握這個大趨勢。旅遊集團的領導人要重點關注《建議》第七部分,把鄉村振興的成果與鄉村旅遊的市場結合起來。第25條「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確提出:「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第26條,「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則要求:「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這些規劃要求都將從優化發展環境、創新發展動力和擴大內生市場等多個方面助力鄉村旅遊的新發展,並有效拓展旅遊集團發展新空間。
五是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加強對外文化宣傳和旅遊推廣,招徠吸收更多外國人、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來訪,是文化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尤其是旅遊推廣機構的法定職責。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謀劃和部署入境旅遊新方略,當然有擴大旅遊服務貿易出口的任務,更有面對面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當代中國故事的責任。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的入境旅遊高峰過後,特別是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入境旅遊一直處於相對低迷態勢。相當長時間裡,我們的旅遊推廣聚焦於傳統文化、自然景觀,空鏡頭比較多。在國門剛剛打開的時候,這樣的講述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第一個百年中國夢的實現,讓世界各地遊客可以實地感受歷史悠久、山河壯麗的中國,也能近距離觀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的中國。在話話方式上,要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語題。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和旅遊消費市場,也是影響世界旅遊發展格局重要力量。旅遊集團要關於利用市場邏輯,發揮商業力量,與海外合作夥伴共同努力,提升服務品質,最大限度地保護出境旅遊者的合法權益。在雙邊、多邊合作平臺和國際旅遊組織中,加強與政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的配合,推動旅遊企業走出去,有效擴大產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
(伍策 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