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講座|馬雄教授剖解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治疑難問題

2020-12-05 臨床肝膽病雜誌

近年來,自身免疫性肝病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逐漸成為研究的新熱點。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以及IgG4相關硬化性膽管炎(IgG4-SC)等,但由於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指標,使得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面臨諸多難題。針對這些問題,「消化界」邀請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馬雄教授,就「自身免疫性肝病診療難點」發表自己的觀點。

疑似AIH且採用簡化系統不能確診的患者,應該如何診斷?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中AIH、PBC是最主要的兩個疾病,此外,還需要關注PSC及IgG4相關硬化性膽管炎(IgG4-SC)這兩個相對罕見的疾病。AILD漏診較多,目前診斷的病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的病例需要去發現。

AILD最關鍵的是早診早治。通過精準的診斷及恰當的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病情,延長生存期。而基層醫院在AILD早期診斷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把更多知識推廣到基層醫院。AILD診治專業性較強,診斷複雜,雖然不能要求所有基層醫生都能掌握這些知識,但至少有這樣的意識,在遇到疑似患者時,要儘快轉診,這是非常重要的。

AIH診斷無特異性指標,需結合自身抗體、免疫球蛋白G(IgG)、轉氨酶及組織學檢查綜合診斷。馬教授認為,目前有兩個瓶頸限制了AIH的診斷和普及,一是自身抗體的檢測以及醫生對其的理解;二是肝臟穿刺(肝臟組織活檢)的開展及病理科醫生對疾病的認識。

目前AIH有兩個積分診斷系統,一個是較早提出的綜合診斷積分系統,另一個是2008年提出的簡化積分系統。簡化積分系統包括4個方面,轉氨酶升高、IgG升高、肝組織學特點及排除肝炎病毒感染,每個方面有兩分,達到6分及以上疑診為AIH,7分及以上則確診為AIH。但是,對於那些只有病理表現和排除病毒感染,以及抗體陰性的不典型AIH患者,使用簡化標準進行診斷易漏診。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綜合診斷積分系統,評分大於10分則疑診為AIH,大於15分則確診。如果診斷特別不確定,可考慮將患者轉診至專科醫院或有經驗的專家門診進行診斷。馬教授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積分系統都是有用的,可以使用,但不要被積分系統所限制。

對於在組織學上非常吻合AIH並出現慢性肝細胞損傷的患者,在非常謹慎的情況下,可以啟用糖皮質激素的試驗性治療。在排除諸多因素依舊找不到病因,且肝臟炎症明顯,出現界面炎、漿細胞浸潤、玫瑰花樣改變等一些特徵性表現時,加用糖皮質激素,會顯著改善肝功能。這也是診斷的一個方法,即從治療反應進行診斷性治療,可能部分患者的診斷可以明確。如果治療療效好,可以啟用療程為三年的標準化糖皮質激素治療,可改善部分不典型AIH患者預後。

血清抗線粒體抗體( AMA) 陰性PBC患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如何進行?

PBC的診斷很大程度依賴於AMA。一般認為,在PBC患者中,AMA陽性的患者達到95%,只有5%~10%的患者可能表現為AMA陰性。在AMA陰性的情況下,特異性的抗核抗體,例如抗gp210及抗sp100抗體,具有補救診斷價值。

在馬教授小組隨訪的3000多例PBC患者中,gp210陽性率達到48%。在典型的AMA陽性的PBC患者中,gp210陽性的患者病情更重、進展更快,且應答不良,因此,gp210可能具有預測預後的價值。在AMA陰性的患者中,如果gp210陽性,鹼性磷酸酶高,甚至出現膽管炎,可考慮診斷為PBC。對於AMA陰性的患者,如果肝臟穿刺發現膽管周圍炎、膽管炎等膽汁淤積表現,對於診斷非常關鍵。

如何預測PBC患者對熊去氧膽酸(UDCA)的治療應答?

對於PBC預後,UDCA的應答非常關鍵。一般認為,如果患者對UDCA應答良好,則其預後與正常人沒有區別。患者對UDCA的治療應答,是很重要的預後預測因素!但是,有1/3的患者對UDCA應答不完全,需要開發更新的治療藥物,例如奧貝膽酸以及非諾貝特等,通過使用這些藥物,可改善患者的生化應答。

如何判斷患者對UDCA的治療應答呢?比較通用的方法是使用巴黎Ⅰ和巴黎Ⅱ標準。巴黎Ⅰ標準可概括為321原則,即:UDCA治療1年後,鹼性磷酸酶(ALP)≤3倍正常值上限(ULN),穀草轉氨酶(GGT)≤2×ULN,膽紅素≤1×ULN。事實上,巴黎Ⅰ標準提出時間較早,指標相對寬鬆,後來研究者在巴黎Ⅰ標準的基礎上提出了巴黎Ⅱ標準,認為ALP及GGT都應≤1.5×ULN,膽紅素正常。治療一年後,能達到這類標準的患者,大部分預後良好。

近年來,英國PBC小組及全球PBC小組,分別推出了UK PBC積分系統以及global PBC積分系統。在2017年,馬教授小組使用這兩個積分系統,對300例PBC患者在5年、10年及15年發生不良事件進行預測,發現這兩個系統比巴黎Ⅰ和巴黎Ⅱ標準具有更高的預測價值。

UDCA應答不佳的PBC患者,應該如何治療?

首先,UDCA 13~15 mg/(kg.d)足量長期使用是PBC的標準治療,但是轉診到馬教授門診的患者中,大部分患者UDCA使用劑量不足,因此,判斷應答並不準確。對於這類患者,馬教授建議先嘗試足量治療一段時間觀察療效。如果應答良好,則採用UDCA單藥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有1/3的患者對UDCA治療應答不完全。對於這類患者,首先要判斷應答不完全的原因。對於患有重疊症候群的患者,如果出現轉氨酶和IgG的明顯升高,組織學顯示中度及以上界面炎,可加用糖皮質激素;如果出現嚴重的炎症反應,可加用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嗎替麥考酚酯等聯合治療。對於未合併重疊症候群的UDCA應答不佳患者,推測其膽管損傷嚴重或出現膽管缺失,影響對UDCA的應答。

對於UDCA治療應答不完全的患者,如果出現膽汁淤積表現,可以選擇老藥新用的貝特類藥。該類藥物是一類過氧化物酶體增殖體激活受體-α(PPAR-α)激動劑藥物,也是降血脂藥物。其中,苯扎貝特和非諾貝特能夠較好地改善膽汁淤積情況下的ALP和γ-穀氨醯轉肽酶(γ-GT)升高。在使用這類藥物後,轉氨酶會有一過性升高,需要加強監測,長期觀察。如果使用後ALP能夠恢復到正常範圍,可以繼續維持治療。

將來有哪些新藥可用於PBC治療?

新藥方面,FXR激動劑奧貝膽酸在西方使用廣泛,能夠較為顯著地緩解ALP升高。但奧貝膽酸可導致明顯的瘙癢發生,且價格昂貴,影響了藥物的推廣使用。此外,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9(FGF19)模擬劑及迴腸頂端Na+/膽汁酸聯合轉運體(ASBT)抑制劑也在研究開發中,期待更新的藥物出現。

馬教授小組發現,作為一種陰離子交換樹脂,考來烯胺(消膽胺)能夠把膽汁絡合排出體外。對於疾病進展期或伴有黃疸的患者,發現考來烯胺能夠降低膽紅素水平,緩解患者體內的疏水性膽汁酸。馬教授表示,希望這些研究能夠早日和大家見面。

腸道菌群在PBC發病機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近年來,馬教授團隊從遺傳和環境因素方面,對中國人群的PBC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他們對2000餘例患者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了15個遺傳位點與PBC發病相關聯,其中6個遺傳易感位點是在全球首次發現,包括IL-21及IL-21受體、CTLA-4及IL-16等,這些位點都跟B細胞和T細胞激活相關。此外,馬教授團隊還發現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也參與了PSC中細菌的移位。克雷伯菌通過在腸黏膜打孔,遷移到腸繫膜淋巴結,進而影響局部的腸道黏膜反應,導致肝內炎症加重。馬教授團隊期望將治療前移到腸道黏膜屏障,通過對腸道菌群進行幹預,緩解肝內的天然免疫反應,達到「肝病腸治」的目標。

關於PSC的診治,您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PSC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疾病。在馬教授團隊隨訪的患者中,AIH患者有1000多例,PBC患者4000多例,PSC患者只有200多例。雖然PSC的流行率相對較低,但馬教授認為,目前發現的病例數遠遠低於真正的流行率。事實上,由於PSC的診斷複雜,缺乏早期的診斷方法,需要通過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檢查出現明顯狹窄時,才意識到PSC的存在,而此時患者往往已出現肝硬化,這對後面的幹預帶來很大影響。此外,PSC發展到進展期,出現膽管狹窄和明顯的膽汁淤積,預後較差,且發生膽管細胞癌及結腸癌的機率較高。因此,馬教授呼籲國內應加強對PSC的重視程度,早診早治及監測非常關鍵。

PSC和炎症性腸病關聯密切。在PSC患者中,可能有50%的患者會發生潰瘍性結腸炎(UC),而在UC患者中,有5%的患者會出現PSC,因此PSC疾病是研究「腸肝對話」非常好的模型。

對於PSC的治療,目前認為UDCA療效不確切。但馬教授認為,對於PSC早期患者,UDCA仍然具有較好的療效。有1/3的PSC患者可能合併AIH,對於這類患者,可使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製劑聯合治療,可改善患者的肝內炎症和生化指標,但長期預後還有待觀察。PSC合併AIH的患者中,青年男性較為多見,導致患者勞動力喪失,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需要加大關注力度。

對於出現顯著狹窄的PSC患者,如果膽總管直徑在1.5 mm以下,或肝管直徑在1 mm以下,會引起上遊膽管中膽汁的顯著淤積和膽管擴張。此時應結合內鏡幹預,例如氣囊擴張和短暫性的支架植入。最近的研究發現,氣囊擴張的幹預療效並不比短期支架差,因為氣囊擴張不需要切開放支架,因此能夠保留患者的十二指腸括約肌功能,且能預防後續細菌性膽管炎的發生。馬教授建議,對於該類患者,最好採用氣囊擴張,而不是放支架。

氣囊擴張和UDCA聯合治療,能夠部分緩解患者的症狀。如果患者出現失代償期表現,則需要密切監測膽管癌(CCA)的發生。CCA的早期發現非常困難,CA19-9雖然能夠幫助診斷,但敏感性較低。因此,馬教授認為,對於CCA的監測,除了早期關注,可通過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活檢或螢光原位雜交(FISH)等手段進行早期診斷。當患者出現嚴重併發症或CCA,可考慮肝移植。

相關焦點

  • 自身免疫性肝病醫生排名2.0
    北京市中西醫肝病專業委員會、傳染病委員會委員,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中醫學會中醫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中醫學會中醫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中醫學會感染病委員會委員。【診療特長】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臨床疾患頗有研究,尤其擅長對頑固性肝腹水、酒精性肝病、B肝病毒變異的中醫治療,療效顯著。
  • 公衛·快報 | 2020年肝病精準診治和轉化醫學高峰論壇暨慢性肝病...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肝病臨床研究中心協辦的2020「肝病精準診治和轉化醫學高峰論壇」暨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慢性肝病精準診治新技術新理論學習班(2020-03-08-022)和CCLD公衛·華山專場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成功舉辦。
  • 揭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神秘面紗
    由於病毒性肝炎(如B肝、C肝)、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已逐漸被大家認知,在此筆者著重介紹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與病毒性肝炎不同,AIH並非傳染獲得且不具備傳染性,它是由自身免疫系統異常所引起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乏力、黃疸、噁心、食慾缺乏、皮疹等。
  • 我院馬雄、黃一樂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稱號
    >我院消化科主任醫師馬雄、手術室主管護師黃一樂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稱號。>馬雄,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於1995年9月參加工作。馬雄是一名出色的研究型臨床醫師,是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專家。
  • 國際國內專家來渝研討消化免疫疾病學術論點,精彩!
    會上,空軍醫科大學西京醫院吳開春教授、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曹倩教授、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劉佔舉教授、中山醫科大學第六醫院郅敏教授、上海瑞金醫院鍾捷教授、芝加哥大學兼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肖書淵教授、上海仁濟醫院馬雄教授、重慶新橋醫院郭紅教授、重慶西南醫院石穎教授等知名消化、病理、免疫疾病專家,分別就《中國IBD的多學科團隊建設》《IBD治療後高熱的鑑別診斷》《IBD臨床和基礎研究熱點》《烏司奴單抗治療
  • 馬雄教授: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標準治療和潛在治療靶點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種肝臟實質性炎症,由針對肝細胞的自身免疫反應所介導,特點為高免疫球蛋白G血症、血清自身抗體陽性、肝組織學上存在中重度界面性肝炎[1]。臨床上多表現為慢性、隱匿起病,少數表現為急性發作甚至引發肝衰竭,未經治療者可進展為肝硬化。
  • 什麼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感染難辭其咎,做好3件事,或可遠離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肝病,是因為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所引起的。其主要包括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另外大部分患者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炎和糖尿病,那到底是什麼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呢。
  • 馬雄:《2019年AASLD關於自身免疫性肝炎診斷與治療的指南》解讀
    2019年美國肝病學會(AASLD)發布的實踐指引和指南是對2010年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指南的更新,從而在現有證據和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為AIH的診療提供指引,並在系統回顧文獻和證據質量的基礎上為相關臨床問題提供指導。
  • 專家論壇|王建設:兒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診治進展
    2018年歐洲兒科胃腸、肝病和營養協會(ESPGHAN)[3]提出了青少年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評分標準,這基於綜合及簡化評分系統[4-5]不適用於青少年AIH,不能區分AIH-1型和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膽管炎(ASC)[6],且青少年診斷AIH相關的自身抗體滴度通常低於成人的陽性臨界值。
  • 自身免疫紊亂會引起肝病嗎?答案是肯定的,您對其有多少了解呢?
    導語:肝病問題是近幾年來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疾病,而且肝病的種類也是非常多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最近患病率比較高的一類肝病,出現這種狀況與身體的免疫功能紊亂有著比較大的相關,也與環境因素的影響有著比較大的關係,嚴重時也可誘發多種併發症,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那麼自身免疫性肝病如何進行檢查與治療呢?
  • 北京協和與浙大一院舉行遠程聯合查房,共同診治一例罕見疑難心血管...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兩個中心均組織了精銳專家團隊,用心為患者解決難題。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在心血管系統罕見病及疑難病領域享有盛譽,浙大一院心內科也是國內頂尖心血管病中心。北京協和醫院張抒揚書記高度重視,親自參加,心內科朱文玲、嚴曉偉、田莊、徐希奇、郭瀟瀟等專家,以及病理科梁智勇教授、核醫學科霍力教授、放射科王怡寧教授都悉數到場,通過視頻聯線與浙大一院的專家團隊展開熱烈討論。
  • 關於自身免疫性肝炎,你需要掌握這些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是一種由針對肝細胞的自身免疫反應所介導的肝臟實質炎症,以血清自身抗體陽性、高免疫球蛋白G和/或γ-球蛋白血症、肝組織學上存在界面性肝炎為特點,如不治療常可導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 專家論壇|閆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體的研究進展
    自身免疫的血清學檢測是診斷和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關鍵指標。在國內外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指南或共識中,自身抗體都是不可或缺的診斷指標之一[1-2]。利用自身抗體的靶抗原進行動物實驗或體外實驗研究是認識AIH發病機制的重要途徑。
  • 三大作用機制,幹細胞療法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前景廣闊!
    而幹細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幹預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讓諸多肝病治療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看到了希望,多項幹細胞療法幹預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研究在全球範圍內開展。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自身免疫反應介導的慢性進行性肝臟炎症。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血清轉氨酶升高、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體陽性,組織學特徵方面主要為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為主的界面性肝炎,嚴重病例可快速進展為肝硬化和肝衰竭。此外,自身免疫性肝炎多發於女性,男女之比為1:4。
  •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蒼南醫院皮膚科主任丁振幹談疑難皮膚病的診治
    造成皮膚病的原因也很複雜,包括精神方面,如果長期勞累,或者家庭紛爭、親人的逝世、經濟問題等使患者精神過度緊張,情緒抑鬱,均可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導致患者的內分泌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了皮膚病的發生與發展,皮膚病長年反覆發作,病程遷延日久耗血傷精,肌膚失養,枯燥瘙癢,傷神失眠,摧殘身體。今天請到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蒼南醫院皮膚科主任丁振幹來為我們講解疑難皮膚病的診治。
  • 第六屆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病國家繼續教育培訓班暨我院神經內科2020...
    (青島)神經內科2020年TOP 10疑難病例報告會,在初冬的青島圓滿落下帷幕。為了能讓更多的神經內科醫生了解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病,提高對這些疾病的診治能力,特別是能夠識別出其中可防、可治的疾病,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病國家繼續教育培訓班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
  • 國家級消化道專家親臨白石肛腸醫院一對一疑難解惑
    、中國炎症性腸病聯盟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學良教授來到煙臺白石肛腸醫院,為預約患者開展疑難複雜胃腸疾病診治及早癌精準篩查,為煙臺疑難複雜胃腸疾病患者帶來福利。  作為煙臺地區唯一的江學良教授工作室,煙臺白石肛腸醫院已經與江教授及其團隊在消化系疾病的各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江學良教授今後每月來煙一次,為廣大百姓進行講座、現場診斷、開展胃腸鏡等一系列活動,真正造福港城百姓。
  • ...風溼病醫院受邀參加2020濟南醫學會風溼免疫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
    大會在濟南醫學會主委李法新教授主持下盛大開幕   來自省內外風溼疾病診療的學者教授依次分別作了關於《類風溼關節炎的分層治療》、《高尿酸血症與痛風》、《脊柱關節病SPA的規範診療》等學術報告,並結合自己的多年臨床經驗對風溼疾病疑難案例作了精彩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