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葉落滿地金!棗莊滕州千棵銀杏樹美不勝收

2020-12-17 湘湘愛旅行

銀杏有「植物界的大熊貓」的美稱,是研究古代地球地質演變的活化石,是我國特有的古老而珍奇的名貴樹種。每年的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棗莊滕州市官橋鎮魏樓村近千棵的銀杏樹進入最佳觀賞期,一片片金黃色的樹葉點綴枝頭,美不勝收。

醉美染初冬,相遇銀杏林。行走在銀杏樹林,陣陣的微風與飄飛的落葉,如油畫一般的田園風光,美的令人沉醉。遠遠望去,如同行走在一條金色的道路上,行走在詩的意境裡。

「下一步,我們將培育壯大鄉村節會品牌,把官橋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和特色種植融為一體,打造全域旅遊示範鎮、文旅特色鎮,讓更多的市民、更多的群眾,來官橋鎮休閒觀光、體驗採摘,學文化、讀歷史,共享鄉村振興的成果。」滕州市官橋鎮黨委書記陳偉泰說。

【來源:閃電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上海到處開下「銀杏雨」!滿地落葉如灑金!
    每每到了這個季節,上海許多地方就會被金色的銀杏葉刷屏,一瞬間,整個城市都會被金色點綴得耀眼無比。這也讓不少上海人滿心歡喜!到處走走看看,感受冬日裡這一抹溫暖的金色~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在2020年12月的冬季,邂逅上海絕美的「銀杏雨」吧~ 圖說:上海交大徐匯校區,掉落的銀杏葉隨處可見
  • 葉落千年散金光,微風靜寺夢盛唐——西安千年銀杏樹
    終南山下,有一棵千年歷史的銀杏樹你知道他在哪裡嗎?對,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他就是我們西安古觀音禪寺院中的一株1400年歷史的銀杏樹,據傳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的,每年銀杏落葉的時候,都會吸引很多朋友一睹他千年的風採。
  • 桂陽:銀杏樹下「金」滿地 孩童學詩書聲琅
    紅網時刻12月9日訊(記者 姜姿 通訊員 廖詩卉 黃磊)初冬時節,桂陽縣歐陽海鎮振南村的千年古銀杏迎來最佳觀賞期,村裡振南小學的孩子們來到古杏樹下賞美景,學詩歌,感知自然的變化。在歐陽海鎮振南村,高25米,樹圍9米的千年銀杏樹披上了「黃金甲」,露出醉人的風姿,金黃色的樹葉綴滿枝頭,熠熠生輝,美不勝收。片片黃葉猶如串串金色風鈴,掛滿樹梢,搖曳生姿。微風吹過,葉片優雅輕盈地飄落,給大地鋪上一層金色的「地毯」。孩子們在銀杏樹下讀起新學的《樹之歌》和《四季歌》,拾銀杏葉,玩遊戲。
  • 醴陵城邊,有棵「一樹落葉滿院黃」的銀杏
    醴陵城邊,有棵「一樹落葉滿院黃」的銀杏 醴城邊 一個叫銀杏山莊的地方 有一棵樹齡80餘年的銀杏你信嗎
  • 一樹燦然、滿地金黃!滬上41所高校銀杏美圖等你賞
    此時,正是銀杏樹最美的季節,和小布一起來欣賞滬上41所高校的銀杏美景吧~   復旦大學 那一顆顆敬業的銀杏樹,奮力伸著枝椏,將那一片片金色的「小太陽」舉得高高的,照暖了程園,照亮了工程大學子奮進的心。
  • 銀杏·百年記憶|據說銀杏樹是作為菩提樹的替身與佛教結緣的
    文 | 老唐今天上午我按圖索驥,見到了新豐鎮域內四棵古銀杏樹。銀杏和佛寺有緣。據說銀杏樹是作為菩提樹的替身與佛教結緣的。佛門弟子只好選用一些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樹種代替菩提樹,北方的寺院多選用銀杏樹作為佛門聖樹。當然銀杏樹被選作佛門聖樹不是出於偶然。植物界「活化石」的美譽,生長慢、壽命長的特質使銀杏樹本身就自帶光環,充滿靈性。
  • 「味道山鄉 杏福滿地」 來富陽萬市邂逅秋天
    秋風拂過,「吹」黃了富陽萬市鎮楊家村的銀杏樹。層層疊疊的銀杏葉落下,鋪就了一條鄉間「黃金毯」。深秋時節,富陽萬市鎮迎來了最美的季節。 11月11日,2019杭州富陽「味道山鄉·杏福滿地」暨第十一屆銀杏之秋開幕式在楊家村銀杏主題公園隆重舉行。
  • 上海|滿地像是披上了金燦燦的毛毯,這一抹銀杏黃太亮了!
    在冬日暖陽下的上海音樂廳戶外南廣場,坐在金色銀杏樹下,踩著金色的天然地毯,落葉紛飛、漫天黃葉......本周末,還有一場銀杏音樂會將在樹下舉行。公園內共種植百餘棵銀杏,分別分布在果園路附近,一級園路等。每到深秋,公園內仿佛被打翻的調色盤,金光燦爛,洋洋灑灑,美不勝收,一抹抹金黃鋪滿大地,成為了公園不可錯過的風景。
  • 石家莊元氏深山裡藏著一棵千年銀杏樹,現在正是滿樹金黃時
    石家莊已經入了冬,外面風吹葉落,室內溫暖如春,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很多曾經過往,遇到過的人,走過的路,看過的美景,就比如那個有千年銀杏樹的白果寺。還沒到山門遠遠便看到一片金黃映在已經不綠的山前,前面的幾棵柿子樹掛滿了紅果,那種大自然的美麗讓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走到跟前,是一扇紅色的鐵門,門大開著,一棵很粗大的銀杏樹赫然眼前。滿樹的葉子金黃,粗大的樹枝伸向各向,彰顯著古樹的滄桑和力量。午後的陽光透過滿滿的枝葉傾瀉而下,熠熠生輝,我不禁眯起眼睛,看著眼前的一切,幻若隔世。
  • 銀杏樹,蘇州古城的水印
    有沒有純粹名勝景觀,有,且是有生命的,銀杏樹。在蘇州雙塔、西園寺、天平山等古剎、能見到猶如烈士暮年的古銀杏。樹齡有的高達800多年。800多年是什麼概念,人生代代無窮已,能記載八百年前先祖的人家寥寥無幾。我對銀杏的了解如同我中、小學階段天天要途經的平江路一樣熟悉。
  • 銀杏翻黃又一年
    初冬的早上,我打開窗簾,看見有幾片銀杏葉飄落在窗臺上,不經意地向窗外看去,只見樓下幾株高高直直的銀杏樹不知何時已換上了一身金羽衣。「滿地翻黃銀杏葉,忽驚天地告成功」。那黃燦燦的銀杏葉,最能觸動人的心弦,我再也坐不住了,匆匆下樓走到銀杏樹下。
  • 滕州實力雄厚,若棗莊市區遷往滕州,魯西南第一城眾望所歸
    滕州市區公園很多朋友覺得,棗莊發展到如今的地步,已經達到了瓶頸,而依靠外力幹涉,為棗莊的發展注入活力,那麼棗莊的新生指日可待!而撤市設區,把省級代管縣級市滕州市撤銷為棗莊下屬的「第六區」滕州區的話,那麼棗莊可以依託滕州發達的工業基礎,為棗莊的五區注入新的生機。而滕州撤市設區也有先例可尋,畢竟濟寧市的省轄縣級市,也是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市已經撤市劃為兗州區了。
  • 紅葉緋紅、銀杏金黃,周到君推薦幾處申城深秋好地方,讓你拍出最美...
    進入12月申城的冬天似乎是來臨的時候,街頭綠地的銀杏變成金黃,法國梧桐飄落滿地黃葉,等待許久的美麗秋色終於來臨了。暖暖的初冬柔和的陽光下,邊走邊拍,留住那冬日裡最後一抹秋景。今天周到君給大家推薦幾處最容易拍攝出秋景大片的地方。
  • 蘇州相城區有棵千年古銀杏,滿樹金黃,遊人如織,素麵19元一碗
    文圖|秋嫣旅行初冬,正是欣賞銀杏葉的最佳時節。滿樹葉片變得金燦燦,宛若一抹金色霞光,異常鮮豔奪目。在蘇州相城區太平老街上,有棵千年古銀杏樹,高大挺拔的樹幹,氣勢非凡。古樹旁邊,有座小小的太平禪寺。據資料記載,這棵古銀杏樹是本地樹齡最長的古樹之一,相傳是王皋次子檢校尚書郎王鐸種植的。古銀杏樹枝繁葉茂,樹枝向四周伸展,宛若一把巨大的金黃色大傘。這棵古老的大樹樹圍大約4.5米,主幹直徑1.44米,根部周長5.8米,樹高近30米。真是冠蓋雲天,蔚為壯觀。
  • 西安古觀音寺有棵千年銀杏樹,傳說是李世民親植,獨樹成林太壯觀
    這幾年在西安的街頭巷尾,公園小區都能看到一片片銀杏樹。這已經成了西安街頭一景。在西安要看銀杏樹,當然要去看長安區羅漢洞村終南山古觀音禪寺內的千年銀杏樹;古觀音禪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距今約有1400年歷史,為終南山千年古剎之一。傳說,這棵銀杏樹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已有1400年光景,因有遊客拍得太漂亮現在已經成網紅樹了。
  • 2020年東京欣賞銀杏的最佳十個景點,你去過幾個?哪裡最美?
    了解最新旅遊資訊,就點上方藍字關注我們作者/飄雪天氣雖然炎熱但是阻擋不了秋天的到來,秋日的東京都被覆蓋在銀杏的金黃燦燦種,東京都都有哪些地方的銀杏更壯觀震撼,跟著我去看看吧!交通便利!在「和田倉噴泉公園」,還可以欣賞到銀杏和櫸樹等紅葉。可以背對皇宮和丸之內的高樓大廈欣賞銀杏的景色。此外,在日比谷大道兩側種植銀杏樹的和田倉護城河,倒映在水面上的生動的銀杏樹造就了美麗的風景。
  • 成都這些千年銀杏,黃了
    在南北方各種版本的府州縣誌和宋代以後的農書及植物書譜中均有銀杏樹的記載不僅如此,銀杏樹在1983年的時候成為了成都市的市樹更是成為除熊貓、芙蓉花之外成都的又一張名片如今,銀杏作為成都秋天不可錯過的風景「夫妻銀杏」每逢深秋銀杏全黃之時,慈雲寺中的秋色仿似被打翻的調色盤,那一抹抹金黃的鋪展忽而風起,片片葉落,光從銀杏葉絲絲漏下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來的格外有韻味 俯瞰慈雲寺掩映在崇山峻岭間
  • 曹長美:銀杏樹的傳說
    建陽巖下古村生長著一叢鬱鬱蔥蔥的銀杏樹,其中一棵要兩人才可合抱得住,另一棵或者說是另兩棵是連體的銀杏樹,則至少得四人才能合抱得住。那棵連體樹在一人多高以下部位是融合在一起,到了上面才又分化成兩棵脈脈相望的樹。關於這叢銀杏樹還有一個悽美的傳說。很久以前,兵荒馬亂,社會動蕩不安。
  • 嘉興兩棵千年古銀杏,同時栽種以雌雄區分,隔河相望就像一對情侶
    在嘉興的梅花洲,就有這麼兩棵神奇的銀杏樹,分為一公一母,很多人出於好奇都會來這裡看一看,所以梅花洲也成為江南欣賞銀杏最佳的地點之一。梅花洲其實是一個有著燦爛文明的千年歷史遺址,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發源地。
  • 植物園最老百年銀杏樹「黃」了
    秋天走了,銀杏黃了,合肥的大街小巷趁著大家不注意,都偷偷染上了黃色。在合肥植物園有一棵近百年的銀杏樹被稱為「鎮園之寶」。這棵歷經艱難險阻,遷居植物園的老銀杏在精心培育下,又一次長滿金黃的葉子,迎來了它的「金」彩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