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為什麼錯過了大航海時代?

2020-12-22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大航海時代,是指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船隊在世界各國的海面上,尋找新的貿易夥伴和路線,促進經濟的繁榮的時代。在這期間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麥哲倫等。正是因為這些航海家們的勇於探索,讓世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將整個世界的各個大陸,都聯繫到了一起。

但遺憾的是,在這場探索世界的盛宴當中,中國卻最終缺席了。而且,正是因為缺席了大航海時代,才導致近代中國長時間落後,淪落到被列強欺負的地步。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缺席了大航海時代呢?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也有多次的對外航海探索活動。在春秋戰國時期,吳國,越國和齊國,就曾在海上進行運輸貿易。漢武帝為加強統治,統一沿海地區,發展海洋貿易,組建了水師,進行七次巡海。東晉及南北朝,佛教的使者期間乘著商船來到中國,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船舶與發展。還有就是鄭和七下西洋,明朝永樂三年,朱棣派遣鄭和出使西洋,組織大規模的船隊,出使各國宣揚德化和進行貿易。

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前前後後一共七次,最遠到達東非紅海等地區,鄭和的七下西洋影響,加強了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繁榮,對當時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推進作用。

而且,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距離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其實也就只差了幾十年而已。正是因為這幾十年的差距,導致中國錯失了海洋時代的開端。在後來的發展當中,逐漸落後於世界。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主要是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中國的社會環境原因。

古代中國一直是以傳統農耕文明為主,可以自給自足,對外界幾乎沒有任何貿易需求。由民間組織的船隊,因為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往往很難進行遠洋航行,最多也就是到東南亞的那些島國進行貿易,不可能抵達歐洲甚至是美洲。官方組建的船隊,力量倒是足夠強大,也有能力進行遠洋航行。明代鄭和七下西洋,便是其中的代表。但問題是,官方組建的船隊,其目的往往不是為了貿易,而是為了揚我國威。這種很難帶來太多經濟回報的遠洋航行,在永樂盛世的時候,國家的財政還可以支撐。但是再往後,隨著明朝財政逐漸吃緊。就算是中央政府想組織,也是力有未逮了。

反觀後來的歐洲,歐洲當時組織遠洋航行,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中亞政權的崛起,導致東西方的陸上絲綢之路被切斷。我們當時對歐洲的東西沒什麼需求,但歐洲對東方的商品,比如茶葉、瓷器、絲綢等東西,需求可是很大的。正因為這個原因,西方迫切需要從海上再開闢一條新的商路。有了經濟利益的趨勢,西方當時從官方到民間,都十分熱衷於航海,這才有了後來大航海時代的開端。

至於明王朝和後面的清王朝,反倒是會為了出於鞏固政權的目的,打壓民間貿易,組織民間自發的出海了。

其次,是中國的貨幣原因。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歲月裡,其實都是用銅作為貨幣的。至於用金銀作為貨幣,尤其是用銀作為貨幣,其實是從明朝中期以後才開始的。因為中國不是一個盛產金銀的國家,金銀的儲量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民間支付活動。

但是,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尤其歐洲殖民者發現了美洲之後,在南美洲發現了大量的銀礦。當時西方對中國的商品極度熱衷,這就使得歐洲殖民者在南美發現了白銀之後,用南美開採出來的白銀,來中國買各種商品,這就出現了明朝中後期,大量白銀湧入中國,白銀開始逐漸成為主流貨幣的局面。

剛開始的時候,明王朝的統治者,對此也是十分熱衷的,甚至還由官方出面,主動和歐洲貿易商團進行貿易。因為這樣可以從外面賺來大量的白銀,充實國庫。但很快,到了明朝後期,統治者們就發現了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名字,當時明王朝的統治者,還不知道叫什麼。但是幾百年後,在現代經濟學領域,它有一個專有的名字,叫做貿易順差。

當時西方和中國的貿易,從表面上來看,是雙贏的。因為中國賺了白銀,而西方帶去了大量的商品。但問題是,當時中國對西方幾乎沒有任何貿易需求,我們不需要歐洲的商品。這樣一來,歐洲人就等於是在用一些礦石,換走了我們辛苦生產出來的商品。我們手裡的白銀,在不斷地貶值。而我們辛苦生產出來的糧食和布匹,反倒被歐洲人給帶走了。

銀子確實很值錢,但問題是,銀子不能吃,也不能穿。通俗的來說,就是錢只有花出去了,才是真的錢。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這個人有一座金山,那這個錢也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封閉的文明來說,也是如此的。

可惜當時的統治者們,不懂如何用關稅、貿易來平衡這種貿易順差。所以到了清朝之後,康熙皇帝直接下令,封關禁海,禁止和歐洲貿易!普通百姓不能和歐洲人貿易,但是清朝官方可以。清朝官方以廣州十三行為出口,從歐洲繼續賺來大量白銀,繼續充實國庫。但稍微有點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在不斷剝削國內的人民。

但從當時的社會角度來說,封關禁海,禁止貿易,其實是很明智的一個選擇。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我們辛苦生產出來的糧食,就會都被歐洲人給買走。但同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清王朝獲得了暫時的安穩,卻徹底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等到後來再次打開國門的時候,卻發現世界已經變得那麼陌生。原本強大的清王朝,這時只能稱為列強眼裡的一塊肥肉了。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比如歐洲離美洲更近;比如歐洲當時國家

林立,而中國則是大一統的時代居多;比如歐洲尤其是西歐,一直被海洋、山脈、河流分割,這種地形使得他們自古以來就習慣了航海,習慣在地中海上進行貿易……

但如果究其根本的話,這些原因,都只能算是次要原因。真正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我們自身。

因為古代的中國,不需要大航海,所以才錯過了大航海時代。

相關焦點

  • 中國,為什麼錯過大航海時代?
    但為什麼中國卻錯過了探索新大陸,開啟新航路的大航海時代?雖然當時的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是遺憾的,但原因也有許多方面。地理因素:中國錯過大航海時代的客觀原因大航海時代的關鍵在於:發現新大陸並且開啟殖民。地緣政治:中國錯過大航海時代的根本原因14-16世紀,中國與歐洲的最大區別在於:統一與分裂。
  • 從中西方差異對比來看,古代中國為何會錯過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又名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的一系列活動。在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全世界不為人知的地區,哥倫布到達美洲,達伽馬到達印度,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而在同一時代下,處於明帝國統治時期的中國為何會錯過此次大航海時代呢?
  • 古代中國為什麼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物質力量足夠,但路徑依賴無緣
    中國的物質力量足以率先開啟大航海時代,但中國的路徑依賴卻只能與大航海徹底無緣了。所謂大航海時代,是指15世紀末到17世紀,歐洲人通過貿易和殖民,發展新貿易秩序和發現新大陸的歷史過程。大航海,是區分大陸時代和海洋時代的重要事件。以前,世界的角逐平臺是大陸;之後,世界的角逐平臺則是海洋。
  • 為什麼是歐洲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這給中國造成了什麼影響?
    大航海時代其實是日本的稱呼,中國和西方一般稱為地理大發現或新航路的發現。因為日本動漫和遊戲的影響,這個叫法比較流行,在此沿用這個叫法。大航海時代,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中國並沒有與之絕緣,明朝中晚期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出現在東南沿海,大量白銀在1567年隆慶開關後湧入中國,歐洲火器技術東傳和在中國大規模模仿。
  • 明朝為什麼沒有參與大航海時代?
    遺憾的是,雖然在1405年,明朝就開始了浩浩蕩蕩的鄭和下西洋,早於比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規模,也遠遠大於亨利王子、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船隊。但是,明朝仍然與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沒有參與到這項人類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文明進程。那麼,明朝為什麼與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呢?
  • 「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在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
    12月28日,參觀者在航海文物展上「南海一號」出水的宋代金項飾展櫃前駐足觀看。當日,「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在位於上海臨港新城的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當日,「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在位於上海臨港新城的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匯集來自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和海南等地25家博物館的160餘件航海文物,在「聯通大洋」「異域奇珍」「海貿物語」等不同主題展區內,從科技、歷史、貿易、文化等角度展現中華航海文明。
  • 為何我國會錯過「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時代,伴隨新航路不斷開闢的同時,是對新大陸資源的野蠻掠奪與人口遷徙。其在西歐地區引起了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促使了西歐封建經濟體制的解體與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也是西歐國家崛起,我國落後於西方的重大轉折點。
  • 「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開幕
    「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開幕發布時間: 2020-12-29 08:59:51 | 來源: 國家文物局 | 作者: | 責任編輯: 秦金月 為講好中國航海故事,增強航海文化自信,12月28日,「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在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
  • 探索中國航海博物館!跨越時空疆界,體驗大航海時代的無窮魅力
    理想如晨星,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茲抓住暑期的尾巴,在這個季節帶孩子去趟中國航海博物館,一起來一次航海曆險記!當夢想在藍色海洋上乘風破浪,一條條新的航線連接起陌生的大陸,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航海畫卷。
  • 同樣是遠渡重洋,為什麼鄭和下西洋,沒能讓明朝進入大航海時代?
    然而這一現象,終究還是被打破了,來自歐洲的幾位探險家,帶領著各自的船隊,跨越過重重汪洋大海,將這一片片相互陌生的大陸連接起來,隨之而來的是殖民擴張,歐洲諸國近乎瘋狂地擴張著自己在全世界的領地,再將殖民地的財富全都據為己有,最終,資本主義改革、工業革命接踵而至,自此,整個歐洲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動,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大航海時代」。
  • 《中國通史》分享會舉辦 探討明朝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與終結
    《中國通史》作者之一、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百家講壇節目嘉賓陳時龍,與本書責任編輯、社科院歷史學博士杜曉宇就《中國通史》第五卷鄭和下西洋專題做主題為「明朝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與終結」的分享會。  五卷本《中國通史》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李學勤、閻崇年、毛佩琦等近百名學者作為受訪嘉賓深入解讀歷史。
  • 我們的徵途是大海與新世界:哥倫布與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
    每個民族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古代中國有「中國中心論」,而古代的歐洲自然是「歐洲中心論」。但是從1400年開始的兩百年間,西方探險者筆下的世界地圖,從獨立、模糊、不清的小塊,開始變成一個整體,變得與現代文明地圖非常的接近。
  • 從大航海時代到RCEP全球經貿新格局,中國經歷的兩次世界大變局
    從「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一段浩浩蕩蕩的歷史進程。我們把RCEP放到這段大歷史進程裡,才能明白這件事為什麼是裡程碑。RCEP是東協十國發起、中、日、韓、澳、新參加的15國自由貿易協定。
  • 大航海時代︱中國人錯過的不是大航海,而是對當時世界的理解
    其實,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金銀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不夠堅韌,無法撐起大梁;無法用來改善合金的性質;導電性能很好,卻比銅貴出太多;化學上沒有多少活性,起不到催化作用。只是黃金白銀相對稀有,光澤閃亮,不易腐蝕,易於鑄成各種形狀,因而成為顯示身份高貴的裝飾品,又進一步成為大家公認的儲值貨幣,也因此在人們心目中有特別的位置,成為財富的象徵。
  • 大航海時代同期,還有一個太平洋絲綢之路!
    同時期大規模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人們通過海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地進行「大型」與「官民」兼具的外交與商貿活動交通路線。「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同為國家行動,是以「和合文化」為特色的外交活動。古代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傳播文明,與周邊政權和平共處,建立友誼。其實在晚明同時的大航海時代,還有一個以運銷中國商品為主的太平洋絲綢之路。
  • 精品講座│海洋傳奇——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與海上絲綢之路
    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合作主辦的「格致•考工•源流——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名家講座
  • 永恆的經典 大航海時代3
    1994年大航海時代2橫空出世之後獲得了大量好評與熱銷,而光榮公司則是不遺餘力的推出一款新的大航海時代系列遊戲,這就是大航海時代3。3代的側重點與2代不同,它注重探險和發現,而非是貿易,玩家主要獲取資金的手段來源於向自己的委託人匯報探險發現物,貿易只能夠賺取一些微薄的資金。
  • 《大航海時代OL》開通你的海上絲綢之路
    由天戲網絡和光榮特庫摩聯合推出的全球海洋冒險之作《大航海時代OL》「追憶服」即將於4月20日迎來全新版本「東方文明」。在該版本中將會迎來一系列更新,「南蠻交易」也將同步開啟。
  • 《大航海時代5》海市蜃樓引領仙境傳奇
    即大明朝著名的七下西洋的英雄鄭和推出之後,此次將又有位中國的航海士登陸到大家的視線中,讓大家一覽海市蜃樓的傳奇!在西方神話中,蜃景被描繪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兇兆,我國古代則把蜃景看成是仙境。本次我們的主人公不遠萬裡來到蓬萊閣,在此找尋海市蜃樓的傳說。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多管金屬火器——三眼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多管金屬火器——三眼銃 2020-09-09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