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科技考古期刊 Archaeometry 上發表有關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後勤與供應鏈管理的地球化學證據》,印證秦兵馬俑生產採用「多渠道供應」模式,即由不同生產單元(作坊)獨立完成所負責陪葬品的生產製作,而非傳統認知中的流水線式生產。
早期學術界曾推測秦兵馬俑採用模塊化生產,手臂、腿、頭等部位進行批量生產,經組裝處理後形成如今所見的形態。
為探索秦代手工業生產相關問題,秦陵博物院與UCL研究人員採集秦陵出土兵馬俑、陶磚、夯土與青銅水禽陶芯的殘塊,製作巖相薄片,對這些陶土製品的原材料產地與製作工藝進行研究,提出秦俑及相關陶土製品的原材料可能來自同一個供應中心,不同的工匠團隊組成獨立的生產單元(作坊),各自負責某一具體門類陶土製品的生產(如陶俑、陶磚、青銅陶範、夯土)。
研究人員以此為基礎,採用便攜X射線螢光光譜分析方法,對秦俑一號坑內保存的文物藏品開展原位無損檢測,獲取其地球化學數據並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同一陶俑身體各部位的成分相近,而不同陶俑同一身體部位的成分具有明顯差異,這說明陶俑並非模塊化生產,很可能由不同作坊獨立製作。鎧甲武士俑中,帶有「鹹陽」與「宮」陶文的陶俑,能夠從成分上區分開來,這似乎支持了「鹹陽」與「宮」代表兩個不同作坊的觀點。
秦俑生產及秦始皇帝陵建造採用的多樣化、多渠道供應鏈管理,很可能是一種「規模經濟」,以便於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這項前所未有的工程,減少因技術困難或停工帶來的風險。參與此次研究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職員楊瑩表示:「秦陵的修建和兵馬俑等陪葬品的製作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背後一定存在著系統的生產力組織,而這些保留下來的文物材料就是我們了解這種組織形式和秦代社會其他方面非常好的實物依據。」
(記者 師念)
【來源:陝西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