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秦始皇兩千年前製作兵馬俑的靈感,來自古希臘雕塑

2020-12-18 無齋公子曰

朋友,閱讀本文前,請您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將是我最大的動力。

自1979年第一座秦俑博物館開放以來,已有上億中國人和近兩千萬外國遊客前往臨潼「朝聖」。導遊會以各種形式向遊客講述兵馬俑被發現的故事:

1974年,陝西遭遇了一場百年大旱,因此,幾位年輕的農民決定挖一口新井。在挖掘過程中,這幾位農民挖出一個完整的人俑,此時他們意識到,這就是幾千年來盜墓者們一直在尋找的秦始皇陵!

01

今天,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很多海外遊客紛紛表示:沒有去過西安,就不算去過中國,沒有去過兵馬俑,就不算去過西安。

如果你想知道兩千多歲的西安長什麼樣子,那就去看看兵馬俑。如果說,西方的大衛、擲鐵餅者等雕塑,讓人記住了古希臘乃至古羅馬的男人們的模樣。而兵馬俑就讓我們知道,大秦帝國的男人長什麼樣子,我們的祖先長什麼樣子。

賈平凹對兵馬俑最有感情,他曾經說過:「陝西人的好武真是有傳統,而善武者沉默又是陝西人善武的一大特點。兵俑的面部表情都平和,甚至近於木訥,這多半是古書上講的愚,但忍無可忍了,六國如何被掃平,陝西人的爆發力即所說的剛,就可想而知了。」

七千多件武士俑,數萬件青銅兵器,所向披靡的帝國之師,聚集在地下兩千年,最終成為人類文明的巨大遺產。文明和權力,分裂與統一、和平和殺戮,傳奇與未知。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的縮影,也是人類文明與權力較量的結晶。時光定格了他們歷史的怒吼,但秦俑給予人類的啟迪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依舊振聾發聵!

《秦俑兩千年:關於秦俑的一切想像、現實與未知》,是一本由陝西省文物局全力支持,由英國著名作家愛德華·伯曼歷時三年寫成的史學著作。這部鴻篇巨製一經問世就在西方引起轟動,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位列亞馬遜歷史類暢銷書排行榜首位,成為英語世界最重要的一部介紹秦代歷史和秦俑的專著。

該書由秦史、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秦代以及兵馬俑的最新考古發現及研究動向三部分構成,以西方學者獨特的視角對秦代歷史與文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釋與解讀,對西方讀者了解這段歷史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已經成為西方人講述中國故事的典範,同時也為中文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秦代歷史與文化的不同角度。

02

關於兵馬俑,最讓人們深思的問題之一就是:創作這些栩栩如生的任務的知識和靈感源於哪裡?

在建造兵馬俑的年代,中國還沒有雕塑的傳統。除了兵馬俑之外,中國最古老的已知雕像來自幾百年之後的漢朝。那麼,秦始皇是怎樣產生建造兵馬俑的靈感呢?

2013年,一位名叫盧卡斯·尼克爾的學者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到:「這些兵馬俑形象真實、規模龐大,不符合當地的傳統,這就要求我們考慮創造這些兵馬俑是受到外部因素的推動。」

那麼,外部因素來自哪裡呢?尼克爾認為,希臘雕塑是兵馬俑靈感的重要來源和推動力量。

中國和希臘文化之間的第一次接觸,始自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成立於公元前250年的巴特克利亞王國,是由國王狄奧多特一世創建的,在之後的20年間,巴克特裡亞王國通過塔裡木盆地南部的絲綢之路,在新疆、甘肅等地與中國開展了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

亞歷山大徵服巴克特裡亞王國之後,希臘文化的元素就通過絲綢之路,逐漸傳入新疆、甘肅等地區。其中,甘肅正是秦國的發源地,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合理地推測,大秦帝國確實曾從遙遠的希臘吸收了一些文化碎片,並融合在自己的文化當中。

2006年至2008年之間,在甘肅渭河以北的馬家塬墓地發掘出大量戰國末期的文物,這些文物帶有大量明顯的異域風格,例如,戰車上裝飾著典型的歐亞大草原上的金、銀、玻璃珠,但漆面又運用了周朝的塗漆工藝;個人裝飾品使用了波斯風格的鑲金和花絲,而非內陸傳統的玉石;老虎背上的獅鷲和鳥頭的裝飾圖案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的巴澤雷克文化;眼珠形狀的物品則來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鑑於此,愛德華·伯曼在《秦俑兩千年》這本書中指出,「甘肅是一個真正的文化熔爐,是秦國最初崛起的地方。毫無疑問,這是受到強大的跨文化或者亞歷山大來此時帶來的知識和他的偉大功績的影響。」

03

據史書記載,秦國一直與一支「來自西部的軍隊」保持著神秘的聯繫。這隻軍隊就是滅掉西周的「犬戎」。

西周末期,由於周幽王廢嫡立庶,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結果周幽王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都城豐鎬也被犬戎佔領,曾經強盛一時的西周王朝就此覆滅。

不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犬戎一族充當著「溝通的媒介」,他們建立了秦王朝與西域最早的文化交流走廊。在秦國統一中國之前的一百年間,馬其頓人、希臘人、波斯人、塞西亞人、帕提亞人、索格狄亞那人,正是通過犬戎一族據守的廣大中亞、西域等地區,和秦王朝建立起早期的經濟、文化交流。

在《史記》中有一個長期懸而未解的歷史謎團,司馬遷簡短而神秘地記錄道:秦帝國境內收繳的所有武器被收集並帶到鹹陽,在那裡,它們被熔化並重鑄成「十二金人」。

讓很多歷史學家感到迷惑的是,12這個數字在中國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為什麼秦帝國要鑄造12尊金人,而沒有選擇寓意「九鼎」、「九州」的9尊呢?

但如果我們注意到,秦王朝和亞歷山大王朝這兩個同時崛起於東西方的強大帝國,曾經通過某種神秘渠道建立過聯繫時,我們就能解釋這個謎團了。

希臘人崇拜12位奧林匹斯之神,因此亞歷山大大帝曾建造了12個大祭壇,來標記他軍事行動的東部邊界。同樣的事情很可能發生在秦始皇身上,讓他選擇了12這個數字,來標註自己所取得的偉大軍事功績。

在甘肅出土過一個直徑達31釐米的鍍金銀盤,它被發現于靖遠北灘和馬家塬區域,而那正是秦國的發源之地。盤子正面用精緻的筆觸繪製了12位希臘主神,他們坐在一隻被葡萄包圍的豹子身上——這個希臘化鎏金盤,似乎可以證明我們的猜想。

公元前329年至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接連徵服了中亞的巴克特裡亞和索格狄亞那兩個王國,與此同時,秦惠文王也致力於推行對外擴張政策,並徵服了四川盆地,加速了秦國稱霸的腳步。

亞歷山大大帝的戰績和傳說,很有可能通過沙漠商隊傳到中亞地區,然後又被遊牧部落傳到甘肅,最後被秦國的王室得知。也許年輕的秦始皇曾經在自己的領地裡,聆聽一位旅行者講述有關世界第七奇蹟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一定能激發起這位雄心壯志的帝王的好奇心,讓他盡其所能地獲取更多信息。

正如愛德華·伯曼所說的那樣:「在亞歷山大大帝東行的路上,他們親眼看到埃及的金字塔、哈利卡爾那索斯的陵墓,以及同樣位列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古巴比倫空中花園,而這一切,都通過吟遊詩人之口,被一個希望超越所有這些的人——秦始皇——知道。」

不管怎樣,亞歷山大早已作古,他的龐大帝國也隨之徹底化為烏有。在世界五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連續地走過五千年,而且依舊蓬勃向前。雖然地下的銅車馬已永遠被塵封定格,但自此,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發展的巨輪再無停歇!

秦俑,這個「地下軍團」,神秘的文化寶藏,似乎正蘊藏了推動這個大國一往無前的源源動力!而今天,我們所能破解出的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所蘊藏的一切,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更多神秘未知尚需等待後人開啟!

相關焦點

  • BBC稱兵馬俑靈感源於古希臘:中西方接觸於公元前3世紀
    參考消息網10月14日報導 英媒稱,中國和歐洲最早的接觸,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13世紀的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但陝西秦陵的兵馬俑提供的新線索可能把這個時間提前到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人比馬可波羅早1500年就開始跟中國接觸、交流。
  • 最新研究發現:秦兵馬俑生產採用「多渠道供應」模式
    最新研究發現:秦兵馬俑生產採用「多渠道供應」模式 央視新聞12月16日消息,近日,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科技考古期刊 Archaeometry
  •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兵馬俑是「整裝」而非「拼裝」!
    近日,國際著名科技考古權威期刊 Archaeometry上刊登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發布最新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後勤與供應鏈管理的地球化學證據》。
  • 兵馬俑竟然也能組裝!最新研究發現秦兵馬俑採用「多渠道供應」模式
    近日,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科技考古期刊 Archaeometry上發表了有關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後勤與供應鏈管理的地球化學證據》,該研究表明:秦兵馬俑的生產採用了「多渠道供應」模式,
  • 最新研究發現秦兵馬俑採用「多渠道供應」模式,標準化生產
    近日,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科技考古期刊Archaeometry上發表了有關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後勤與供應鏈管理的地球化學證據》,該研究表明:秦兵馬俑的生產採用了「多渠道供應」模式,由多個作坊生產相同的產品。
  • 研究發現秦兵馬俑生產採用了「多渠道供應」模式
    (資料圖) 張天柱 攝中新網西安12月17日電 (記者 田進)記者17日從陝西文物部門了解到,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了有關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後勤與供應鏈管理的地球化學證據》。研究發現,秦兵馬俑的生產採用了「多渠道供應」模式。
  • ...專家研究成果表明 秦兵馬俑由不同作坊獨立製作而非「流水線...
    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科技考古期刊 Archaeometry 上發表有關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後勤與供應鏈管理的地球化學證據》,印證秦兵馬俑生產採用「多渠道供應」模式,即由不同生產單元(作坊)獨立完成所負責陪葬品的生產製作
  • 歷史揭秘:秦始皇為何非要打造兵馬俑?
    歷史揭秘:秦始皇為何非要打造兵馬俑?在中國的歷史上,秦始皇絕對是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所創立的秦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度,而秦朝對於後世的影響,也絕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的。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正是秦始皇陵兵馬俑。
  • 秦始皇兵馬俑的「復活」:被村民從井中挖出,搬到農田裡當稻草人
    秦始皇召集江湖術士煉丹,委派五百童男童女出海遠航蓬萊,據說都為了尋訪長生不老藥。怕死的秦始皇直到死了也沒找到。可他那些不怕死的士兵,卻像吃了長生不老藥似的,通過雕塑而獲得了永生。
  • 除兵馬俑,「手辦達人」秦始皇,還有哪些珍藏?
    目前兵馬俑坑中共發現立射俑173件,僅有1件發現於一號坑第11號過洞,其餘172件都分布在二號俑坑東部弩兵單元。立射俑屬於輕裝步兵俑,他們頭綰髮髻,身穿戰袍,腰束革帶,腳穿短靴,整個裝束顯得輕便靈活,身高都在1.8米以上。
  • 兵馬俑製作並非模塊化,而是統一標準定製化,由多個工坊定製完成
    提起兵馬俑大家都不陌生,也被稱為秦始皇兵馬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別的國保都按個來算,而兵馬俑得按照坑來算,一坑一坑的兵馬俑,兵馬俑同時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名副其實的世界第八大奇蹟。
  • 兵馬俑是由真人燒制而成?一尊兵馬俑裂開後,專家揭開了歷史謎團
    史記當中曾經對秦始皇陵的極盡奢華進行了正面的描寫,但是卻隻字未提秦始皇陵兵馬俑,而這些惟妙惟肖的陶俑軍隊,究竟埋藏著怎樣的秘密未被人們揭開呢?上世紀七十年代,一個村民在自家打井時無意發現了一隻埋藏千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經過當地的文物局鑑定之後發現,這竟是埋藏了兩千多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並對其申報了《世界遺產名錄》。
  • 兵馬俑用真人燒制而成?專家對殘缺的兵馬俑進行研究,終真相大白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大家應該聽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故事,秦始皇也是我國第一個稱為皇帝的統治者,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爭議數不勝數,但不得不承認他在統一六國這件事上起到絕對的作用,功不可沒。
  • 秦始皇「手辦」兵馬俑的秘密:「地下軍隊」如何煉成?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上官雲)46年前,經過考古隊的發掘,震驚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橫空出世,備受矚目。最近,結合多年一線考古日記,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許衛紅把自己參與發掘兵馬俑、秦都鹹陽城的故事寫進書中,取名為《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與城》。
  • 研究發現秦兵馬俑生產採用「多渠道供應」模式 多個作坊生產相同產品
    研究團隊在兵馬俑一號坑現場開展分析工作(資料圖片)12月15日,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科技考古期刊 Archaeometry上發表了有關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
  • 兵馬俑識別指南:秦始皇的「手辦軍團」
    其前腿微弓,後腿緊繃,作射擊姿勢。裝備:弓弩兵種:輕裝步兵技能:作為前鋒,射擊在前。爵位:未知05御手俑出土位置: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外觀:頭戴單板長冠,外披鎧甲,甲衣的雙肩無披膊。雙臂前伸,雙手作攬轡狀。
  • 秦始皇的幽冥大軍——西安兵馬俑有哪些特別之處?揭秘!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兵馬俑古代人認為人死後會進入地府,而作為中國封建皇朝第一位大一統的皇帝,秦始皇認為他在死後可以繼續在地府中重新進行一次統治,而兵馬俑就是這位偉大君主的軍隊和後盾。
  • 維多利亞時代畫家戈多德作品,從古希臘雕塑女神中尋找靈感
    戈多德受到古希臘雕塑的影響,他描繪的美貌古典女性,都是在這些古希臘雕塑女神身上找到的靈感,也由此確立了自己繪畫的方向!在倫敦的工作室,戈德用大理石做裝修,收藏了很多古代雕像和古董物品。然後他把這些裝飾也帶進了自己的畫作裡!
  • 20座世界經典雕塑,你認識幾座?
    《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條文,是人們研究古代巴比倫經濟制度與社會法治制度的極其重要的文物;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是西方最具著名的雕塑之一。 作者:米隆(Myron),活動於約公元前480-前440年,古希臘雕刻家。 整個形體有產生一種緊張的爆發力和彈力的感覺。形體造型是緊張的,然而在整體結構處理上,以及頭部的表情上,卻給人以沉著平穩的印象,這正是古典主義風格所追求的。
  • 一個你未曾見過的彩色世界——還原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的「中國色彩」
    當年7月15日,陝西省組織考古隊進駐西楊村,隨後兵馬俑被發現。當年的領隊袁仲一今年已經85歲高齡、被稱為「兵馬俑之父」。  兵馬俑的發現震驚了世界:這個來自秦朝的泱泱軍團「勢若彍弩,節如發機」,似乎只待一聲令下,就將「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豁」,洶湧澎湃,觸之者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