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坑。(資料圖) 張天柱 攝
中新網西安12月17日電 (記者 田進)記者17日從陝西文物部門了解到,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了有關秦俑生產模式研究的新成果《秦始皇兵馬俑生產、後勤與供應鏈管理的地球化學證據》。研究發現,秦兵馬俑的生產採用了「多渠道供應」模式。
雙方研究人員採集秦陵出土兵馬俑、陶磚、夯土與青銅水禽陶芯的殘塊,製作巖相薄片,對這些陶土製品的原材料產地與製作工藝進行研究,提出了一種可能的生產模式——秦俑及相關陶土製品的原材料可能來自同一個供應中心;不同的工匠團隊組成獨立的生產單元(作坊),各自負責某一具體門類陶土製品的生產(如陶俑、陶磚、青銅陶範、夯土)。
為深入研究秦兵馬俑的生產模式,研究團隊採用了便攜X射線螢光光譜的分析方法,對秦俑一號坑內保存的文物藏品開展原位無損檢測,獲取其地球化學數據並進行統計分析。
兵馬俑坑。(資料圖) 張天柱 攝
此次研究的對象主要為秦俑一號坑後修復區內的28件藏品,包括19件鎧甲武士俑、2件鎧甲軍吏俑、1件鎧甲御手俑、2件圉人俑、4件陶馬,這28件藏品中的18件帶有陶文,許多帶有「鹹陽」及「宮」字樣。此外,還對2件排水集滲陶帶圈、3塊出土自一號坑的鋪地磚和一號坑沉積土的剖面進行了分析,用以和陶俑的分析數據進行對比。
研究發現:陶俑與鋪地磚、陶帶圈、沉積土的成分顯著不同,這與陶俑原料中大量的砂質羼和料(SiO2)有關,這使得土料中的微量元素比例發生了變化;同一陶俑身體各部位的成分相近,而不同陶俑同一身體部位的成分具有明顯差異,這說明陶俑並非為模塊化生產,很可能由不同的作坊獨立製作;一號坑中鎧甲武士俑的數量較多,而鎧甲軍吏俑、鎧甲御手俑、圉人俑、陶馬的數量較少,二者的成分在本次研究中存在差異,後者的成分分布更趨於標準化,說明這些不太常見的陶俑在製作中可能使用了統一的原材料,甚至可能是由同一作坊在短時間內集中生產的;鎧甲武士俑中,帶有「鹹陽」與「宮」陶文的陶俑,能夠從成分上區分開來,這似乎支持了「鹹陽」與「宮」代表兩個不同作坊的觀點;除了「鹹陽」與「宮」外,本次研究中的其他陶俑,有一些表面帶有數字或單個字的陶文,還有很多表面沒有陶文,這些陶俑的成分與帶有「鹹陽」陶文的陶俑更接近,或許這些帶有其他字樣陶文或沒有陶文的陶俑也是由「鹹陽」作坊所制。
從研究結果看,秦兵馬俑的生產採用了「多渠道供應」模式,由多個作坊生產相同的產品。「宮」作坊的工匠是「中央專家」,他們擁有自己的戳印,可能負責質量要求較高的產品,是秦俑製作工程中官方「內部供應鏈」的一部分。「鹹陽」與其他作坊的工匠提供了更多的補充產品,他們大多在陶俑上刻劃自己的標誌。這種多樣化的多渠道供應鏈管理,很可能是一種「規模經濟」,以便於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項前所未有的工程,減少因技術困難或停工帶來的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