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已經燃燒了46億年,為什麼還能穩定地發光發熱?

2020-12-14 科學探索菌

隨著地球的自轉,太陽每天東升西落,滋養著地球上的生靈。不管是恐龍時代,還是現代,太陽母親都在穩定地向世界播撒著光和熱。

太陽是一個懸浮在宇宙空間中的大火球,這個火球中的物質都處於等離子態,就是處於高溫電離狀態的氣體,閃電就是等離子體,它已經燃燒了46億年。

根據日常經驗,燃料加的越多,火燒的越旺,燃料的消耗速度也就越快。世界上並不存在天長地久,太陽卻擁有這麼長的壽命,就在於燃燒得緩慢和穩定。太陽的質量是有限的,太陽燃燒了這麼久都沒有熄滅,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太陽的燃燒過程能夠長期保持穩定且緩慢呢?

在談及這些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太陽燒的啥燃料,太陽能夠發光發熱的原因。

太陽通過「燃燒」氫釋放光和熱

在20世紀,隨著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人類的科學知識也得到了迅猛提升。科學家們利用核物理知識,製造出了原子彈和氫彈。這些武器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就在於產生能量的方式,原子彈靠的是核裂變,氫彈則包含核聚變過程。與氫彈產生能量的方式類似,太陽也是依靠氫聚變為氦的過程產生能量。目前,氫大約佔太陽總質量的73%,氦大約佔25%,其餘2%是其它元素。

雖然太陽燃燒的是氫,但與普通燃燒過程不同,太陽中進行的是核反應,而通常所說的燃燒是一種化學反應。燃燒在化學中屬於氧化反應,傳統燒火做飯過程中使用的燃料是柴草,其實還需要氧氣和足夠的溫度,否則火是燒不起來的。氫如果和氧氣發生反應,燃燒後的產物則是水,反應發生於原子級別,原子核的結構不會發生變化。核聚變反應過程中只需氫參與反應,更準確點來講是氫原子核,原子核結構會發生變化,氫元素會變為氦元素。核聚變反應能夠釋放出大量能量,光(光和熱本質上是一樣的,都屬於電磁波)就是這些能量的主要載體。

1千克鈾238裂變後釋放的能量,就相當於2000噸優質煤燃燒後所釋放的能量。相同質量下,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通常比核裂變更多。可見,同樣是發光發熱,原理不相同,反應時釋放的能量大小也不相同。在核反應過程中,一部分質量會轉變為能量。據估計,太陽每秒鐘大約消耗400多萬噸的氫,經過了46億個年頭,太陽也就損失了100多個地球質量的氫,但這還不到太陽質量的0.1%。

上圖是鈾235的裂變反應,鈾238與之相似。

燃燒反應的發生需要足夠的溫度,核反應也十分類似。既然在同等的條件下,核聚變能夠釋放出更大的能量,所需要的反應條件也必然比燃燒反應更苛刻。科學研究表明,核聚變反應只有在超高溫、超高壓條件下才能進行,當恆星的質量足夠大時,才能在內部保持高溫高壓環境。根據科學家的估測,太陽內部核反應區的溫度至少在1500萬攝氏度,核心處的壓力則比地球大氣壓高3000億倍。

其實木星和太陽很相似,主要都是由氫構成的,木星的質量如果再大上80倍,木星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就足夠開啟氫聚變。正是如此苛刻的條件,才使得人工可控核聚變難以實現。

如上圖所示,人工氫核聚變,將氘和氚聚變為氦。

說到這裡,就該向大家介紹太陽在燃燒過程中能夠保持穩定的原因了。

一場拔河比賽,勢均力敵才能保持平衡,輻射壓和重力的平衡使太陽保持穩定

在拔河比賽過程中,當雙方的力量相當時,誰也拗不過誰,此時就處於二力平衡狀態。在一個系統中,如果存在多種力量,要想使系統保持穩定,這些力量就必須要處於平衡狀態。太陽能夠穩定地燃燒,其實就是力的平衡結果。

要想了解太陽在核聚變過程中為啥這麼穩定,就必須了解具體的反應原理。

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強,高溫高壓就是靠引力產生和維持的。太陽主要由氫構成,在這個過程中,某一臨界點時,會引發氫核聚變反應,氫原子核通過一系列的反應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除了光子以外,在這個過程中,太陽還會釋放出中微子等粒子。如果此時沒有保持平衡,太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核心處的溫度和壓力會繼續升高,核反應速率加快,聚變反應也將變得更加劇烈,直至引發猛烈的核爆炸,太陽也將就此消亡。

太陽能夠保持穩定,必然還有另外一種力同重力相抗衡,這便是核聚變過程中產生的輻射壓力。輻射壓和重力就是拔河比賽中的甲乙兩隊,這兩個傢伙的馬拉松比賽決定了太陽的命運軌跡。

輻射壓就是氫聚變過程中產生的輻射所形成的壓力,這些輻射產生於太陽內部,大部分輻射被太陽自己吸收後,會引起太陽的體積膨脹,也就是受熱膨脹。只要太陽內的氫燃料充足,輻射壓和重力就能夠保持動態平衡。正是這種巧妙的平衡關係,才使得恆星能夠持續而穩定地發光發熱,只是偶爾會抽一下風,搞個耀斑啥的。

這種平衡關係也是太陽能夠保持緩慢燃燒的原因之一。下面來為大家揭秘太陽緩慢燃燒的另一個秘密。

量子效應助力太陽緩慢燃燒,這便是太陽長壽的秘密

太陽很大,不僅體積大,質量也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不過,太陽能燃燒這麼久,並不是因為它的質量很大。相反,質量越大,恆星的引力也就越大,恆星燃燒的就越劇烈,恆星內部的氫消耗的也就越快。因此,大質量恆星非常短命,那些短命的恆星有些只有不到100萬年的壽命。不過太陽的質量在宇宙中並不大,科學家估計太陽大約有100億年的壽命。據估計,有些質量很小的恆星壽命可達1萬億年。

太陽真的很大,太陽內部大約可以容納100萬個地球。位於太陽中央的核反應區,僅佔太陽半徑的1/4。雖然佔地面積不大,但是物質密度卻很高。氫1或氕(一個質子)只有在這個區域才有條件聚變為氦4,這個過程並不是直接發生的,需要經歷一系列中間過程。下圖就揭示了這麼一個過程。

如上圖所示,質子形成氦2(雙質子)後,由於不穩定,會迅速發生貝塔衰變,有機會轉變為氫2(氘,含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然後其它質子再和氘結合成氦3(含兩個質子、一個中子),最終變為氦4(含兩個質子、兩個中子),這就是氫聚變為氦的全過程。其中,雙質子也有可能會衰變並分裂,重新成為自由質子。中子不能直接由自由質子衰變而來,只有在原子核中,質子才會發生衰變。所以,貝塔衰變概率也是決定核反應速率的重要因素。

太陽核反應區雖然達到了反應條件,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量子隧穿效應。質子雖然能夠發生碰撞,但並不一定能夠結合。原因在於,質子帶正電,同性相斥,質子結合就必須要克服庫侖斥力,而恆星內質子的平均熱動能還不足以克服庫侖斥力。庫倫斥力就相當於隔在質子中間的一堵牆,但是這堵牆上面卻存在一些可以讓質子通過的孔,微觀粒子存在的不確定性,使得質子有機會穿過這堵牆。這個隧穿概率便是決定核反應速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上圖展示了量子隧穿效應的變化過程。

總結一下,主要是量子隧穿和貝塔衰變這兩種量子效應,決定了太陽內部氫的燃燒速率。說到這兒,相信大家對上面介紹的引力導致恆星收縮,恆星核反應速率會加快,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

太陽的未來

在這些因素的限制下,太陽還能穩定燃燒50~60億年,就會離開主序星的階段、轉變為紅巨星,主序星階段佔太陽生命歷程近90%的時間。

不過,在這46億年的時間裡,據科學家估計,由於太陽的體積在緩慢增大,亮度至少提升了30%。從短期來看,太陽還是十分穩定的。未來每10億年太陽亮度還會增加10%,30億年後地球可能就不適合生命生存了。

當太陽核心處的氫消耗殆盡,只剩下氦和外層氫殼,輻射壓不足以抵抗重力,太陽外層的物質會向內猛烈收縮,就會引發另一種核聚變——氦聚變。劇烈的變化,不僅點燃了氦,還點燃了氦核之外的部分氫,此時輻射壓佔了上風,劇烈的核反應又導致太陽外層物質迅速發生膨脹,形成紅巨星。太陽在紅巨星階段會待上幾億年,然後就會變為白矮星,直至宇宙終結。

上圖展示了太陽的生命歷程。

好了,這就是太陽能夠持續穩定地發光發熱的原因,也是太陽能夠長壽的秘密。

熱愛科學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太陽燃燒了將近50億年,還沒有熄滅,它使用的到底是什麼燃料?
    太陽燃燒了將近50億年,還沒有熄滅,它使用的到底是什麼燃料? 也在不斷的維持著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為地球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時至今日,太陽已經在宇宙當中燃燒了整整50億年之久了,而此時的太陽還處於壯年時期,還能夠發光發熱近
  •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2000萬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融化。鍾武律介紹,中國的「人造太陽」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個能夠承受住1億度、甚至超過2億度高溫的裝置。
  • 為什麼太陽能夠燃燒50億年而不滅?它使用的究竟是什麼燃料?
    可是太陽的燃燒時間卻非常漫長,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太陽形成於50億年前,燃燒到現在已經有50億年的時間。按照太陽質量的標準,它還能夠繼續燃燒約50億年左右。為什麼太陽能夠燃燒50億年而不滅?它使用的究竟是什麼燃料。任何物質的燃燒都需要燃料,一旦燃料沒有了,這個燃料過程就會終結,太陽同樣也是如此。
  • 太陽發光是因為核聚變,為什麼它不像氫彈瞬間爆炸並燃燒殆盡?
    而植物主要是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化」,支持地球生命的生存,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太陽是萬物之源,否則生命很難出現和繁衍壯大。太陽是一顆普通的黃矮星,根據太陽質量天文學家預估模型,太陽有100億年的壽命,目前已經過去了50億年。恆星的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的數千萬年,長的數百億年甚至更久,這主要跟恆星的質量有關。
  • 「造太陽的人」鍾武律:為何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
  • 成也太陽敗也太陽,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了,只剩10億年
    所以說是太陽孕育了生命,生命的出現得益於發光發熱的太陽。但是另一方面,太陽不會總是像今天這樣,一隻穩定的發光發熱,它跟地球上的生命一樣,也逃不過生老病死的法則。但唯一不同的是,生命越到晚年越會失去活力,而太陽正好相反,隨著它年齡的增大,它會變得越發的暴虐。
  • 宇宙中沒有氧氣,為何太陽會「燃燒」出火焰?
    在我們的認知中,太陽就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在「燃燒」著的大火球,但是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燃燒都是需要氧氣的參與,然而在太空卻是沒有氧氣的存在,那麼太陽是如何燃燒起來的,又為何能燃燒50億年呢?「燃燒」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
  • 太陽已燃燒46億年,將來燒盡時,地球的命運會如何?看完漲知識了
    太陽已燃燒46億年,將來燒盡時,地球的命運會如何?
  • 同樣都是天體,為什麼太陽會發光,地球卻不會?是誰點燃了太陽?
    不同的質量會導致天體的一生完全不一樣的,即便同為恆星,質量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宿命;行星和恆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因此,如果天體質量不到太陽質量的8%,那它最多只能是一顆行星,超過8%,就可以產生核聚變反應,發光發熱,就是一顆恆星。因此,在宇宙中質量為王。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小「太陽」,只有土星大小,億萬年後仍在發光
    天上當然只有一個太陽,太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那顆恆星的名字嘛。不過在宇宙中和太陽一樣的自己能夠發光發熱的恆星卻有無數個。就拿銀河系來說吧,銀河系中就有大約1500億到4000億顆恆星。我們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絕大多數都是恆星。它們是遙遠的「太陽」。
  • 太陽為什麼能發光?
    太陽每時每刻發射出巨大的能量,給我們地球帶來光和熱,恩格斯說:「我們的地球本身只是由於有太陽熱才得以生存下去」。可是,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陽能,僅僅只佔太陽全部輻射能的約二十億分之一。太陽發出的光和熱,它的力量是如此的偉大。
  • 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能燃燒100億年,而氫彈一下就炸了?
    太陽源源不斷的能量來自於它內核的核聚變反應,這其實和氫彈的原理是類似的。可是你發現沒有?同樣都是依靠核聚變反應,氫彈一下子炸得渣都不剩,而太陽到如今已經燃燒了接近50億年,而且它還會這樣繼續燃燒幾十億年,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太陽將在50億年後燃燒殆盡,科學家公布最終結果,網友:能信嗎?
    太陽將在50億年後燃燒殆盡,科學家公布最終結果,網友:世界末日!浩瀚的宇宙總是留給人類無限的遐想,在這個廣袤的世界,我們渺小的像一粒塵埃。關於太陽,古老的傳說中,就有后羿射下九隻金烏的神話,太陽已經有46億年的高齡了,但是現在的太陽公公還處在中年時期。它的存在使得地球生機勃勃,四季交替。據科學家報導,太陽還有50億年的壽命。這讓人們不禁想到,當50億年後,那個無時無刻不發光放熱的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那個時候的地球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 地球為什麼自轉46億年不停止,它的能量從哪來呢
    億年,這難道不算永動機嗎?地球繞太陽運行地球自轉46億年,表面上沒有外力,這似乎是一種永動機,但如果深入研究,你會發現地球自轉並非由自身造成的,而是需要依靠外力才能產生的,那麼引發地球自轉的外力究竟來自何方?
  • 為什麼有人認為地球是「永動機」?自轉46億年未停,真相意想不到
    我們都知道,地球至今已經誕生超過46億年,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一直圍繞太陽旋轉,自己也在不斷地進行自轉。換句話說,地球已經持續轉動了46億年,按照質能守恆定律,地球運動了這麼久,早該停下來了,然而它卻依然在旋轉,且沒有出現停下來的跡象。好奇的小夥伴們不禁提出質疑:難道地球是一個違背質能守恆定律的「永動機」?
  • 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能夠燃燒數百億年,可氫彈一下就炸了?
    眾所周知,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是圍繞太陽運轉的一顆行星。可以說,地球之所以能夠誕生生命,就是因為有太陽散發著光和熱。按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如果失去了太陽帶來的熱量,那麼就會遭受滅頂之災。正因如此,人類對於太陽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從古代的日心說到現在,人類已經基本上搞懂了太陽燃燒的原理,但也有疑惑: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能夠燃燒數百億年,而氫彈一下就炸了?製造核彈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製造威力強大的爆炸,所以會刻意追求核聚變的劇烈反應,但太陽這種恆星是不同的,它的核聚變是極緩慢極穩定的,這就讓它可以持續地向宇宙散發光和熱。
  • 太陽發熱效率比人體還低,核心溫度1500萬度就能維持穩定核聚變!
    氫彈爆炸的中心溫度高達2億度以上,人類製造的託卡馬克裝置約束的等離子體電子,已經能持續一定時間保持在1億度以上,約束的等離子溫度能在5000萬度以上,太陽中心溫度大約是1500萬度。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太陽1500萬度就能持續進行核聚變反應,為何我們製造上億度的溫度,還是無法實現可控核聚變?
  • 地球已經旋轉了大約46億年,但它不是永動機,永動機不可能存在
    地球已經旋轉了大約46億年,但它不是永動機,永動機不可能存在永動機在科學意義中,屬於永恆運動,它無需外界輸入能量或者說僅需一個初始能量就能永遠持續運動。引來眾多科學家的探索與科研,最終皆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該機器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既然永動機無法存在,那麼,地球為什麼可以運動了46億年之久呢。
  • 地球轉了46億年,它是不是一個「另類」的永動機?
    即使地球轉了46億年之久,它也不是永動機!自46億年前地球誕生至今,它一直在圍繞著太陽公轉,同時也在繞著自己的自轉軸自轉,不然就沒有如今的四季輪迴和晝夜更替。這就讓很多人心生疑問了,既然地球已經不停歇地轉了46億年之久,而且當前仍在高速運轉,那麼它是不是一個「另類」的永動機呢?最早提出永動機想法的國家是印度,此後世界上有不少科學家、物理學家以及機械師等名人都曾嘗試設計製造過永動機,不過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永動機為什麼造不出來?
  • 死去的恆星還能發光發熱?白矮星表面溫度有多高,亮度從何而來?
    提到宇宙中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到恆星,恆星依靠自身的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為周圍的星體帶來光和熱。不過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由於自身質量有限,聚變的過程是不可能進行到鐵元素的,一般認為太陽在燃料耗盡之後,聚變只能夠進行到碳或氧元素,之後便會坍縮,而最終成為一顆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