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恆星還能發光發熱?白矮星表面溫度有多高,亮度從何而來?

2020-12-14 科學信仰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提到宇宙中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到恆星,恆星依靠自身的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為周圍的星體帶來光和熱。

遺憾的是,恆星的聚變反應並不是無休無止的,當恆星上的氫元素耗盡之後,氫核聚變便會轉變為氦核聚變,緊接著聚變過程會逐漸向更重的元素推進,大質量的恆星通常能夠將聚變過程推進到鐵元素,由於鐵元素的聚變會由釋放能量轉為吸收能量,於是輻射擴張壓消失,整個恆星便會急劇坍縮,在經歷超新星爆發之後,形成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

不過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由於自身質量有限,聚變的過程是不可能進行到鐵元素的,一般認為太陽在燃料耗盡之後,聚變只能夠進行到碳或氧元素,之後便會坍縮,而最終成為一顆白矮星。

白矮星也好,中子星也罷,它們本質上都是恆星燃料耗盡後的殘骸,所以在想像中,它們應該代表著黑暗與寒冷,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它們依然有著光和熱,而且比原本的恆星還要熱。

太陽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恆星,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地球上所有的光和熱都來自於太陽,地球上一切生命所需的能量也都來自於太陽,而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其表面溫度大約在6000攝氏度左右。而目前在宇宙中,通過觀測已知的白矮星,表面溫度全部超過了10萬攝氏度,而中子星的溫度就更高了,根據現有的數據限制,目前已知的所有中子星表面的溫度都可以達到數十萬攝氏度,更有甚者,有些中子星表面的溫度竟然可以達到數十億攝氏度,這遠遠超過了恆星的表面溫度。

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恆星的殘骸,可為什麼二者表面的溫度卻比恆星高了這麼多呢?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就是反應過程中留下的餘溫。

以中子星為例,中子星是由恆星通過超新星爆發坍縮而來的,而超新星爆發是一種極為強烈的天體活動,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溫度可以達到上千億攝氏度,而在超新星爆發之後,星體急劇坍縮,但溫度卻留了下來,當然,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溫度會逐步降低,但這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

中子星如此,白矮星也是如此,天文學上將徹底冷卻的白矮星稱之為黑矮星,而一顆白矮星冷卻成為黑矮星所需要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宇宙的年齡,這就是為什麼至今宇宙中也沒有黑矮星存在的原因。白矮星初始溫度太高,而冷卻的時間太長。

中子星和白矮星仍然保有熱度和亮度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二者表面的核聚變反應了。

等等,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恆星坍縮後的殘骸,怎麼還會存在核聚變反應呢?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極為緻密的天體,具有極強的引力,一般來講,恆星在死亡坍縮的過程中會在宇宙空間中留下一些氫離子云,而這些氫離子云以及其它的宇宙物質會在白矮星或中子星引力的作用下被吸引,當這些宇宙物質被吸附到星體表面的時候,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核聚變反應再一次被點燃了,而這些核聚變反應也就成為了白矮星或中子星能夠發光發熱的原因之一了。

不過這些聚變反應只是存在於星體的表面,並不意味著這些恆星的殘骸會重新死而復生。不過,如果有大量的宇宙物質被它們所吸引,那就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

根據美籍印度裔天文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的計算,當一顆白矮星通過吸引宇宙物質使自身的質量達到1.44倍太陽質量的時候,白矮星表面便會再次發生氦閃,同時從點燃氦核聚變,之後在白矮星內部碳爆的作用之下,整個白矮星便會灰飛煙滅,而這一過程就被稱之為la型超新星爆發,而1.44倍太陽質量也被稱之為錢德拉塞卡極限。

白矮星有一個極限,中子星同樣也有著一個極限,這個極限被稱之為奧本海默極限,當一顆中子星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3倍的時候,中子星也會上演一場壯觀的大爆發,與白矮星不同的是,爆發後的中子星並不會消失於無形,而是會變為另一種更為強大的天體,那就是黑洞。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足夠大,那麼在燃料耗盡之後,也可以通過超新星爆發直接坍縮為一個恆星級黑洞。

相關焦點

  • 太陽已經燃燒了46億年,為什麼還能穩定地發光發熱?
    燃燒反應的發生需要足夠的溫度,核反應也十分類似。既然在同等的條件下,核聚變能夠釋放出更大的能量,所需要的反應條件也必然比燃燒反應更苛刻。科學研究表明,核聚變反應只有在超高溫、超高壓條件下才能進行,當恆星的質量足夠大時,才能在內部保持高溫高壓環境。根據科學家的估測,太陽內部核反應區的溫度至少在1500萬攝氏度,核心處的壓力則比地球大氣壓高3000億倍。
  • 太陽成為面冷心熱的紅巨星後,核心是怎麼變成一顆白矮星的?
    這些額外的輻射壓力,會使恆星的半徑增加到原來的10到100倍。在膨脹的過程中,外層氫持續降溫,最終表面的溫度降到原來的1/2。由於恆星表面的溫度降低,使得它看起來比主序星階段更紅。宇宙中的紅,意味著低溫,而不是我們日常認知的高溫。
  • SCP系列|SCP-037:白矮星:閃耀,璀璨,爆發
    今天斑斑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SCP系列中的SCP-037:白矮星項目代號:SCP-037項目名稱:Dwarf Star(白矮星)收容等級:Euclid白矮星體積小,亮度低特殊收容措施:SCP-037被強效電磁場收容在被稱作Site-22的複合地下室
  • 揭秘宇宙:關於年老星團中的年輕恆星的起源
    宇宙大揭秘:年老星團中的年輕恆星從何而來圖解:NGC 6752 (來源:歐洲航天局、哈勃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如果您想知道星團的年齡,您要做的就是測定該星團中的天體的顏色和亮度。在21個藍離散星中,有7個有白矮星伴星。圖源:K.加曼尼, F. 哈澤,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大學天文研究聯合組織天文學家們結合較早的研究,重新審視了藍離散星。
  • 第4262回:白矮星密度極端高,印錢德拉塞卡極限
    白矮星形成時的溫度非常高,目前發現最高溫的白矮星是行星狀星雲NGC 2440中心的HD 62166,表面溫度約200,000K,但是因為沒有能量的來源,因此將會逐漸釋放它的熱量並且逐漸變冷,這意味著它的輻射會從最初的高色溫隨著時間逐漸減小並且轉變成紅色
  • 天上的星星都是恆星嗎?1000億億顆恆星形態各異,共同點是什麼?
    ,銀河系有1000億顆恆星,宇宙有1000億億顆恆星。恆星有些很大,比如盾牌座UY,直徑是太陽的1700倍;有些恆星很小,比如2MASS J0523-1403,直徑不到太陽的1%,比木星還小,只有土星那麼大;有些恆星很亮,比如RMC 136a1,它的亮度是太陽的870萬倍;有些恆星很暗,它們被稱為「暗恆星」,亮度僅有太陽的百萬分之一;有些恆星發出的光穩定而持久,有些恆星喜歡「眨眼睛」,發出的光呈現規律的脈動,有些恆星則時不時就會發
  • 恆星從誕生到終結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這其實要看它的總質量
    科學家設想的太陽星雲隨著氫越來越多,開始越變越大。外圍的氫都想要衝到中心去,中心的氫堵在裡面又不容易出來。於是中心的溫度和密度就不斷變高,當中心溫度超過一千萬度時,處在中心的氫突然核聚變點火。1911 年,丹麥天文學家赫茲伯侖和美國天文學家羅素先後發現恆星的光度與表面溫度有一定的聯繫。他們把光度與溫度作成一個圖,圖的橫坐標表示恆星的光譜型,因恆星的光譜型與表面溫度有關,因此橫坐標也就表示恆星的表面溫度;縱坐標表示恆星的絕對星等,因絕對星等是光度的一種量度,因此縱坐標也表示恆星的光度。他們把大量的恆星按照它們各自的光譜型和絕對星等在圖上點出來,發現點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
  • 肉眼看到的星星有幾種,它們是自發光還是反射光,亮度怎樣劃分?
    我們看到天上的星星大致有三種,就是行星、恆星、星系;而用專業的大型望遠鏡,則除了上述天體,還可以看到類星體、黑洞、中子星、白矮星、各種各樣的星雲。今天我們在這裡只討論肉眼看到的天體。自發光的是恆星,恆星是組成宇宙可見物質的主體。
  • 恆星中有特殊的天體,分別是什麼?「超新星爆發」是怎樣的過程?
    在巨星階段,恆星的體積將膨脹到十億倍之多。稱它為「紅」巨星,是因為在這恆星迅速膨脹的同時,它的外表面離中心越來越遠,所以溫度將隨之而降低,發出的光越來越偏紅。    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種很特殊的天體,它的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 恆星死去後,宇宙會變得更加宜居?整個宇宙都會成為我們的花園!
    恆星死去後,宇宙會變得更加宜居?根據天文學家的預測,50億年後,太陽會膨脹為一顆紅巨星,在緩慢變暗前會吞沒整個內太陽系,但這僅僅是未來時一瞬間的畫面。實際上,這個瞬間無窮短,但這並非意味著終結。恆星形成這個宇宙現象,確實在很久之前就已經過了它最光輝的時期,但宇宙並未死去,奇異的新物種將會進入天文學家的動物園。
  • 宇宙中的天體真的會達到上億溫度嗎?它的能量是怎麼形成的?
    科學家知道太陽上的高溫要比它的發光原理要早一些,按一般科學規律的認知流程,這並沒有什麼大毛病,但卻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值得大家了解一下!
  • 為什麼宇宙中總有新的恆星出現?一口氣讀懂恆星的一生
    區別恆星的方法有很多,光譜法只是其中最被認可的一種,宇宙中還有很多恆星是沒有被人類發現的,或許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神奇的恆星。那麼,宇宙中的這些恆星都是從何而來?,恆星本身就是由大量的氫和氦凝聚而成的等離子球體,促使這些物質凝聚在一起的本質是引力,在恆星的內核密度足夠高后,就會發生穩定的核聚變反應,這個時候恆星就被「點亮」了。
  • 黑洞的溫度是多少?最高只比絕對零度高5000萬分之一度!
    黑洞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們會把光吞噬掉,而且本身也不會發光,這使得它們在電磁波上是完全黑暗的,我們其實是看不到黑洞的。之所以天文學家能夠拍攝到黑洞的照片,是因為有些大型黑洞周圍存在發光的吸積盤,由此可以襯託出黑洞的輪廓。在宇宙中,幾乎所有的天體都會發光,或者反光。
  • 在2083年這顆恆星將會爆炸,成為宇宙最亮的星,你有機會見證嗎?
    在2083年這顆恆星將會爆炸,成為宇宙最亮的星,你有機會見證嗎?宇宙當中的星球數量是非常多的,雖然它們的體型比較大,但是在宇宙當中,沒有任何的物體可以逃得過宇宙的規律,那就是衰弱和死亡。你是否可以觀測到這顆恆星爆炸的過程呢?美國的天文學教授表示,在未來的幾十年時間內,這顆恆星變亮的速度逐步的加快。一直到2083年,身上的一些物質都會降落到白矮星上,產生一陣大質量的風,導致這顆星球的亮度要比天狼星還要亮,甚至會超過金星。
  • 為什麼恆星會發光,行星卻不能?是誰在宇宙中點燃了它們?
    不過,在地球的夜空中,除了太陽系中的幾顆行星之外,其餘閃閃發光的星星,它們的本質都是恆星,地球在內的各類行星都是不發光的,拿地球來舉例子,地球上的一切光芒,都是來自於太陽。那麼,為何同樣都是天體,卻只有恆星會發光?究竟是誰在浩瀚的夜空中點燃了它們呢?
  • 新星和超新星是剛出生的恆星嗎,Ⅰ型和Ⅱ型超新星有什麼不同?
    其實新星就是超新星,其中主要的有Ⅰ型超新星和Ⅱ型超新星,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兩種超新星的來歷。Ⅰ型超新星是超新星的一個次型,主要是光譜中缺乏氫線,包括la型、lb型和lc型超新星。la型超新星主要是白矮星吸積導致的爆發。白矮星是中小質量恆星,太陽質量左右到太陽8倍質量以下的恆星,死亡後的屍骸就是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