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在琴鍵上按下了巴赫《哥德堡變奏曲》著名的詠嘆調「薩拉班德舞曲」的最後一個音符,十秒後,餘韻延伸到音樂廳的各個角落,郎朗緩緩站起,向觀眾微微頷首,臉上帶著如釋重負的微笑。
12月27日晚,國家大劇院上演了年末最為重磅的一場音樂會——郎朗用接近95分鐘的時間,完整演繹了被稱為「音樂的珠穆朗瑪峰」的《哥德堡變奏曲》,別具一格的「朗味」巴洛克風格演繹,徵服了挑剔的北京觀眾。
巴赫於創作巔峰期(1741年)寫下的《哥德堡變奏曲》,由寫給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德琳娜的一首薩拉班德舞曲作為主題和引子,憑藉30個變奏被稱為史上最複雜的變奏曲。今年下半年演出逐漸恢復以來,郎朗已經在杭州、上海、西安等城市舉辦了《哥德堡變奏曲》獨奏會,在每場演出上座率限50~75%的情況下,音樂會門票開票5分鐘內即售罄。北京的這樣音樂會,同樣一票難求,以致於沮喪的樂迷直接在微博喊話郎朗。
當晚的音樂會,一身深色天鵝絨西裝的郎朗,以舒曼的《C大調阿拉伯風格曲》開場,用時近10分鐘,給觀眾也給自己「熱身」。再次上場的郎朗,靜默十數秒後,《哥德堡變奏曲》那熟悉的主題緩緩從他指尖流淌出來。郎朗將這部作品做了個性化的設計和處理,加大了緩與急、靜與動的對比——郎朗在彈奏《哥德堡變奏曲》第二十五變奏「黑珍珠」時,有意放慢了速度,力圖細分出更多層次;而在很多快速乃至炫技的變奏段落,他的演奏如激流奔湧,卻又充滿克制。
以往在音樂會演奏時常表情誇張的郎朗,在演奏《哥德堡變奏曲》的90多分鐘裡,堪稱面沉如水。《哥德堡變奏曲》演奏難度之大,即便對郎朗而言也是一項艱巨的挑戰,彈至中段,他甚至拿起手巾擦去額頭汗珠,才繼續彈奏。而《哥德堡變奏曲》的時長,對於觀眾來說也是考驗,全曲奏完,憋了許久的觀眾,用最為熱烈的掌聲向臺上郎朗致敬。
演奏完《哥德堡變奏曲》後,郎朗走出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拿起話筒的他,又恢復到那個用東北話嘮嗑的爽朗形象。在觀眾熱情的掌聲中,他以一首自己改編的《茉莉花》作為返場曲目——熟悉的旋律響起,為這個充滿思辨性的巴洛克之夜,畫上了一個輕鬆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