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原領導人卡扎菲一生變化無常,在國際上有「變臉大王」和「不定嚮導彈」之稱,然而平心而論,這樣的評價在2003年之前是不太公允的:雖然絕大多數時間裡這枚「不定嚮導彈」的航向飄忽不定,但是大致的指向還是很明晰的——它的導引頭始終瞄著加拿大以南墨西哥以北的那個國家。
在1969年卡扎菲上臺之前,利比亞掌權的是親美的伊德裡斯王朝,熟悉歷史基本套路的讀者老爺都知道,既然前任親美,那反美就成了繼任者的必然選擇。
當時反美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可以藉此沒收西方國家在利比亞的石油設施,從而掌握大量外匯收入,這對於剛剛上臺立足未穩的卡扎菲至關重要。一上臺,卡扎菲就收回了在利比亞的美國空軍基地,廢除了一系列軍事和經濟技術協定,同時全面接管在利比亞的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石油設施。
當時的利比亞是世界第四大產油國、非洲第一大產油國,日產原油高達330多萬桶,光是原油出口一項,卡扎菲就能獲得數百億美元的收入,這足以讓他解決國內的一切問題。
財大氣粗的卡扎菲很快就將視野轉到了國外,或許那時的他是一位真正的理想主義者,竟然致力於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的烏託邦式的幻想,而美國自然就是這個幻想的最大敵人。
只要稍微有些地緣政治常識,就知道一個掌握著世界絕大多數石油資源的統一的阿拉伯對於美國意味著什麼,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卡扎菲就開始暗中資助反美活動,到八十年代時,卡扎菲與美國已經由之前的暗中較勁激化到了直接的軍事衝突。
1981年8月1日,美國第六艦隊不顧利比亞抗議強行進入錫德拉灣演習,該海灣此前被利比亞單方面宣布為領海,但未獲國際承認。
8月19日,兩架利比亞戰機飛臨演習空域並使用飛彈攻擊正在演習的美軍戰機,被美軍悉數擊落。兩國矛盾全面激化,並於第二年斷交。
1986年4月5日,聯邦德國西柏林一家夜總會發生爆炸,2名美國駐西德士兵被炸死,229人受傷,其中美國官兵多達45人。隨著一名利比亞籍犯罪嫌疑人的被捕,卡扎菲又一次出現在了全世界媒體的聚光燈下。
僅僅10天之後,美國啟動「黃金峽谷」行動,出動大量戰機實施斬首行動,卡扎菲倖免遇難,但是他的一位養女被炸死,兩個兒子受傷。
1988年,美國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在英國蘇格蘭洛克比鎮上空爆炸,機上259人全部遇難,其中189人為美國人。事發之後,2名利比亞人被指控。
1989年,法國聯合航空772號班機在撒哈拉沙漠上空爆炸,機上170人全部遇難,含多名美國人。事發之後,6名利比亞人被指控。
從上面情況來看,卡扎菲與美國不說是不共戴天,但也算是仇怨極深,再加上卡扎菲本人與美國利益背道而馳的政治理想以及作為反美鬥士的「崇高」聲望,他與美國的和解,在外人看來絕對是難以想像的。
然而,到了2003年,一場戰爭讓一切不可能成為了可能。
這一年,伊拉克戰爭爆發。隨著伊拉克的迅速戰敗以及薩達姆的狼狽被俘,一生反美的卡扎菲出現了意料不到的轉變。
這年的12月19日,薩達姆被俘還不到一周,卡扎菲就宣布放棄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計劃,並願意接受武器核查。
幾天之後,不顧多年的反美人設,他將利比亞掌握的幾百名「基地」組織和其他極端分子的情報交給了美國——這些人不久前還是他的忠誠戰友。
這年的12月30日,卡扎菲公開表示,願意重新融入國際社會,並且希望美國為利比亞提供安全保障。
卡扎菲做出的一系列表態讓全世界瞠目結舌,短短十二天,他由一位戰鬥了三十年的反美鬥士搖身一變,成為了美國的親密戰友。
其後的八年,卡扎菲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對美國的建議「從善如流」:放棄核計劃、合作打擊極端主義,重新建立外交關係,賠償空難受害者……
美國也對利比亞的「善意」投桃報李,賠償「黃金峽谷」行動中的利比亞受害者,支持利比亞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支持利比亞出任非盟主席。
卡扎菲與美國一道,打造出了讓全世界驚愕不已的「利比亞模式」。這一切的一切,魔幻得就好像狗血言情劇,兩個累世冤家突然間成了你儂我儂的愛侶。
歷史的恩怨似乎已經完全消散於無形,卡扎菲似乎徹底擺脫了薩達姆的命運,然而到了2011年,兩者關係在轉瞬間又峰迴路轉,隨後發生的一切,想必讀者老爺們很熟悉,龍馬君就不贅述了。
英雄這種東西,最大的毛病就是活得太長。假若卡扎菲在2003年死去,那他至少還是個反美鬥士,可他活到了2011年,還剩什麼呢?
歡迎關注,與龍馬君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