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音樂關停
1月5日,在傳聞發酵近一個月後,蝦米音樂宣布一則重磅消息,由於業務調整,蝦米音樂將在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音樂服務。
此消息一確認,引起一片譁然,因為蝦米留有很多老用戶的回憶,對細緻領域的劃分深受小眾音樂用戶的喜愛,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陪伴我們十二年後,蝦米音樂終究要在時代潮流中說再見了。
阿里收購「怪圈」
蝦米音樂關停的消息也將阿里巴巴推上了輿論的浪尖,畢竟這並非阿里收購的創業公司第一次掉隊。早在2015年,阿里大手一揮,花重金收購了當時中國前二的視頻網站優酷和土豆,整個網際網路為之震動,本以為這次強強聯合會把蛋糕做得更大,然而隨著土豆創始人王微出走,優酷土豆開始了一系列迷之操作,用戶大量流失,市場幾乎被後起之秀騰訊視頻,愛奇藝和B站分食殆盡。
事實證明這次合併並未成功,不僅如此,其他軟體如豌豆莢,口碑等被阿里收購後,也是非死即殘,日子很不好過,很奇怪,獨角獸們被阿里收購後,總是陷入市場中逐漸失勢,甚至銷聲匿跡的怪圈。
阿里收購怪圈現象一度出名了,於是,就有業人士調侃,但凡覺得自己尚有前途的企業,都不會願意被阿里收購
是何原因
當然,調侃歸調侃,雖然被收購公司後續發展不順,公司內部因素有著重要影響,不過阿里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這點從被收購的企業調整中可以看出。
阿里投資的公司,多數都會爭取到控制權,然後通過空降阿里人才將其揉碎消化,並重新植入阿里文化,這也是阿里一貫的策略,能最大程度強化阿里系統的生態鏈,但這種文化輸入對原創團隊傷害很大,因此多數創始團隊要麼選擇拿錢離開,要麼調換崗位。
阿里以電商起家,電商是整個阿里系的核心,電商基因早已刻在阿里骨子裡,被收購應用為淘寶導流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當年優酷極度傷害用戶體驗的「邊看邊買」就是阿里的引流的代表,這種行為對收購企業造成傷害難以逆轉。
此外,當阿里系收購企業屢屢折戟沉沙後,騰訊對外投資的優勢逐漸顯露,馬化騰投資企業基本是開放式收購,不會對企業原有管理層做出太多改變,而馬雲則是兼併式收購,這也導致在創收和投資回報上,被收購公司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在過去一段時間,騰訊投資近700家企業,有超過122家成為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這些企業已經成為騰訊資本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