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音樂是離靈魂最近的藝術。
1月5日,蝦米音樂發布官方聲明稱,由於業務調整,蝦米音樂播放器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靠蝦米音樂多年敲打靈魂的粉絲們,一時惋惜聲一片,很多人表示已經用了十幾年,捨不得。
很顯然,蝦米音樂影響力還是有的,不像網際網路時代的其他邊緣化業務,當官方宣布關停的時候,與很多人早已經淡忘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蝦米音樂終成絕唱的原因,很多觀察者早已分析得非常透徹了,認為是涉及版權投入的問題,但背靠阿里巴巴這棵大樹,怎麼會為資金問題發愁?
大,有大的難處。
2013年1月10日,蝦米音樂被阿里巴巴收購,5名創始人,有4名來自阿里巴巴中文站的原運營團隊,也就是說,冥冥註定蝦米音樂與阿里巴巴有著很深的淵源。
被收購後的蝦米音樂,也曾經一度輝煌過,但為啥最終就沒落了呢?僅僅歸咎於版權投入問題,很顯然,不客觀的。
咱家認為,阿里巴巴的收購,顯得沒有靈魂,或是核心問題。
一家企業,都需要有靈魂的,這個靈魂是源自於公司的創始人,公司的創始人在創立企業之初就自己的創業信仰和追求注入公司,就好比《亮劍》精神所謂的領導人賦予團隊的精神一樣。
阿里巴巴的收購,將這種靈魂打散了。
閒閒財經觀察,阿里巴巴對於蝦米音樂注入的是阿里巴巴精神文化,而不是保留蝦米音樂原有的創業文化。
而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很多企業的創始人,開創公司之處就是奔著被收購而去的,這樣的公司很有問題,不值得被收購。
阿里巴巴的問題就是,收購後對企業納入自己的管理框架中來,用自己的一套辦法進行管理,也就是說,阿里帝國,收購一家企業之後,這家企業就成了一個龐大機構的分支。
這聽上去並沒有錯,但這正是最大的問題。
搞音樂的和搞電商的,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在網際網路領域高速更新迭代的當下,創新能力要求非常高,而一旦被納入一個龐大帝國,項目管理者可能是音樂領域的專家,但不一定是創業者,沒有創新的網際網路公司,最終就是被顛覆。
倘若阿里集團對於音樂運作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話,蝦米音樂也不至於沒落,因為財大氣粗,就認為前期光砸錢就夠了,很顯然不行的,不是因為你有兩個錢就可以把業務幹得好的。
另一位問題就是,阿里巴巴收購蝦米音樂的時候,恐怕也沒有對行業做好充足的規劃,對於他們來說,收購企業只是「布局」而已。
這個布局,就是在網際網路行業的某一領域,要有自己的業務,這種做法和不停自我革命的創新,簡直就是天淵之別,創業是玩命,布局是按部就班,不鹹不淡。
阿里巴巴這種生態「布局」的基因,或許來自孫正義那裡,看哪個項目不錯就要投,但又與孫正義不同,人家老孫多數不參與直接經營,而阿里巴巴參與經營的結果,就是扼殺掉了企業靈魂,創新精神。
或許,有人會質疑我這種看似信口開河的說法,但諸多案例不是明擺著的嗎?
別的領域咱家不是太清楚,對於文娛領域,我們每天都接觸的網際網路產品,那就太熟悉不過了。
比如,幾年前最熟悉的UC瀏覽器,這個應用,現在恐怕已經非常少見了,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頭幾年,那幾乎都是人人必備的,閱讀方面的App幾番競爭下來之後,國內已經基本看不到它的蹤影了。
再比如,當年阿里巴巴大手筆收購優酷、土豆,作為一個曾經是優酷幾年VIP的用戶,咱家已經在前不久悄悄地刪掉了,因為的確沒有很吸引人的內容,導致我還要跑到騰訊上去觀看喜愛的欄目。
從蝦米音樂,到uc瀏覽器,到優酷視頻,這都是阿里巴巴看到人家發展勢頭迅猛的時候,收購下來的。
收購後,從突飛猛進,變成了按部就班,扼殺掉了企業持續創新的能力,尤其是文娛類的網際網路產品,不僅需要是形式上的創新,更需要內容上的創新,這種創新不是靠花錢能買來的,而是要用心去做的。
阿里巴巴或許原以為,他們收購了一個非常穩定,市佔率非常高的企業,可以坐收漁利了,到頭來,仍然避免不了沒落的結局。
以咱家對相關產品的感受來看,阿里巴巴收購這些產品,還是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最終推動電商產品銷售,以UC瀏覽器最為明顯。也就是說,UC瀏覽器的宗旨是為了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服務,而不是脫胎於集團之外,讓企業自身尋找更好的發展方向。
這或許是阿里巴巴收購相關公司最終沒落的原因,或許人家阿里巴巴早就將問題想得非常清楚了,收購一家公司的目的並非想要將這家公司做多大,而是要為阿里巴巴的旗下電商平臺,多找了一個營銷渠道而已!
這樣的結果就是,一旦被阿里巴巴收購,企業就喪失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