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豐收味道 | 「中國薯都」迎豐收

2020-12-19 正北方網

編者按:洪範八政,食為政首。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豐收」是底氣。穩糧安農,端牢自己的飯碗,應對國際上的風險和疫情帶來的挑戰,就有了堅實底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就更有毅力。

猗猗嘉禾,今盈我倉。糧豐農穩,盛世和安。

又一年豐收節。烏蘭察布大地上,從400萬畝馬鈴薯到200萬畝燕麥,從紅胡蘿蔔、西芹到小麥、大白菜,自西向東,由南往北,紅綠金黃雪白,田野上一派收穫的希望。

豐收已成定局。

▲在希望的田野上,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七支箭村村民在自己門前的麥場收拾著豐收的小麥。


昔日「窮根」 今日「富礦」

在烏蘭察布40%的耕地上,收割機來來回回,數不清的馬鈴薯翻滾著。立足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小土豆」成了「大產業」,一條從研發、種植、加工到物流營銷的馬鈴薯全產業鏈,將土豆從這裡送向國人餐桌,遞進全國兩會現場話題,更送往世界。「中國馬鈴薯之都」日漸響亮;

200萬畝燕麥鋪滿了大地,金燦燦,沉甸甸。作為全國燕麥黃金產區,烏蘭察布已發展成國人的「健康廚房」。「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從科研、種植,到加工、銷售,當地圍繞燕麥、雜糧雜豆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中國燕麥之都」實至名歸。從莜麵到麥片,烏蘭察布燕麥時尚了,有國際範兒了;

中旗的紅蘿蔔、商都的蔬菜、前旗的西瓜、興和的胡麻、涼城的小麥……昔日除了馬鈴薯啥都長不好的荒涼之地,如今成了全國三大冷涼蔬菜生產基地之一。帶著露珠的蘿蔔青菜,分分鐘運往首都。

這是一年裡最忙碌的時刻。忙也甘美,越忙心越安。

▲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大榆樹鄉民豐種業種植基地的萬畝馬鈴薯喜獲豐收。

集寧區馬蓮渠鄉東園村,65歲的楊勝利摘下一顆顆碩大的捲心菜。今年市場行情好,他種的一畝捲心菜,能淨增收5千元。「飯也吃,苦也吃,老了老了,年年都豐收。」1955年出生的楊勝利,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也即將見證全面小康的勝利。

彈指一揮間,舊貌換了新顏。

天冷風大,長久磕絆著烏蘭察布的腳步。11個旗縣市區,10個曾是貧困旗縣,深度貧困人口一度佔內蒙古的46.2%。

如今,把短板做成優勢,特色化的現代農牧業已成為烏蘭察布實現跨越發展的堅固支點。

65歲的張效玲沒有料到,家鄉土地除了馬鈴薯、小麥還能長出更值錢的東西。而眼前,超市能買到的,她們的大棚也能種。「以前畝產1000斤小麥才收入三四百元,改種冷涼蔬菜後,每畝地平均收入5000元,尖椒、洋蔥這些緊缺蔬菜每畝能收入上萬元。」張效玲說。

▲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烏素圖鎮的紅蘿蔔喜獲豐收,帶動當地群眾從事挖、洗、裝、拉運等工作,月收入可觀。

作為烏蘭察布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貧困人口40%的收入來源於冷涼蔬菜。全市最後7個國家級貧困旗縣全部摘帽。

對科技的信仰可改天換地

改天換地的背後,是烏蘭察布人對科技的信奉。從實驗室到田地,科技的力量無處不在。

實驗室方面,在蔬菜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的支持下,2012年成立了冷涼蔬菜院士工作站,在研發新品種同時,研製冷涼蔬菜專用機械,使種植戶的勞動效率提高10到20倍;

田地方面,每年選聘600餘名科技特派員沉入一線,圍繞農牧業主導產業開展產前、產中、產後全程科技服務。

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吸納了一批有知識、懂技術、善管理的新農人,他們為烏蘭察布農村發展帶來全新的生產模式、市場觀念和創新活力。

「白甜、黑甜、雙色,都是大豐收!」察右前旗海富村,種了十幾年玉米的李軍今年第一次收穫水果奶油玉米。從田間運回車間,再經過高壓清洗、無菌塑封,這些品相更好、價格更高的玉米就要開啟它們的全國之旅。

▲3月26日,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郭晨慧利用網絡直播的方式銷售馬鈴薯。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80後郭晨慧賣掉北京的房子,返鄉賣起馬鈴薯。別人的土豆,用車拉,用麻袋裝。她的土豆,有「衣服」,走郵路銷往全國。幾年下來,她做強了土豆,也做強了胡麻油、莜麵、牛肉乾等特產。2019年,公司線上交易額達800萬元,線下1500萬元,帶動800戶貧困戶受益,她的家鄉察哈爾右翼後旗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

「土豆公主」,成了郭晨慧的新名字。這是烏蘭察布人對她的致意。

給馬鈴薯建一座雕塑

土豆,是烏蘭察布人的鄉愁。饑荒時,它養活了他們。在新時代,它帶來新希望。

在9月20日舉行的郵政「919電商節」上,100萬斤 「後旗紅」馬鈴薯,搭乘中國郵政快車,銷往全國各地。銷售100萬斤馬鈴薯可以讓一家扶貧龍頭企業、一家合作社、500多戶農牧戶受益。在北方馬鈴薯批發市場,可以帶動200戶貧困戶參與集體分紅,直接間接帶動務工人員265人增加收入。

這只是土豆大軍的一小撮。

地圖上,一條綿延250公裡的東起興和縣、西至四子王旗的馬鈴薯產業帶,它清晰地標記著烏蘭察布的位置:國家重要的種薯、商品薯和加工專用薯生產基地。2019年,全市馬鈴薯產業產值達40.3億元,同比提高9.7億元,在產業扶貧中效應凸顯。

土豆不再是貧窮和飲食單一的象徵。隨著暢銷國內20多個省市和地區、走向10多個國家,烏蘭察布馬鈴薯成了「網紅」。

▲馬鈴薯,是烏蘭察布人的鄉愁。在四子王旗魯紅道村的地裡,土豆收割機正在收割熟了的「金蛋蛋」。

農安天下,種為基石。種子是現代農業的基石,更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馬鈴薯作為國人餐桌上的第四大主糧,把薯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裡,關乎國人的飯碗。

內蒙古希森種業商都組培中心是國內最大的馬鈴薯組培中心,每年能繁育馬鈴薯脫毒苗1.5億株,可年產原原種(繁殖良種的基礎種子)3億粒,向全國提供優質脫毒種薯300萬噸。

「馬鈴薯的產量、質量與種薯密切相關,在馬鈴薯栽培過程中,受病毒侵染,植株病毒病會逐年加重,造成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降低。」組培中心車間主任張曉萌說,「我們做的事,就是把種薯病毒去掉,防止馬鈴薯退化。」

2019年,四子王旗、察右前旗成為第二批國家馬鈴薯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端好自己的飯碗,烏蘭察布責任重大。

這兩天,一項投票剛剛結束,它再次標刻出烏蘭察布人對馬鈴薯的情感。為了給「山藥蛋蛋」建雕像,政府不僅聘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董書兵操刀設計,還在微信上組織了一次全民評選。在兩套方案中,42%的投票者傾向第一種方案,33%的人偏向第二種,也有23%的投票者認為兩種方案都襯不出烏蘭察布的「山藥蛋」氣質。

首都的優質農牧場

要致富,農民必須富。讓所有貧困群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小康路上,誰都不能缺席。

▲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三岔口鄉,手捧新採的雪菊,邢云云心裡敞亮。

察右前旗三岔口鄉,雪菊迎來採摘期。67歲的邢云云一大早就奔赴金色的「花海」。等太陽升高了,花就採好了。手上,身上,是雪菊花淡淡的清香。年初,老伴兒去世,兒子抑鬱症加重,貧困交加的邢云云四處找不到活兒。最後,村裡一家雪菊採摘基地向她敞開大門。「多虧村裡有個好產業,真心為咱們老百姓著想,我這日子才算緩了過來,才有了盼頭。」

有了奔頭的烏蘭察布人,眼光放遠了,腳下的路更寬廣了。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這句烏蘭察布人都知道的口號,不僅押韻,也很貼切。

兩地相隔300多公裡,隨著京蒙幫扶項目的深入和經濟生活往來,烏蘭察布漸漸成了北京的優質農牧場。2019年,全市「三品一標」農畜產品及馬鈴薯、雜糧雜豆、特色產品、乳品、肉品、蔬菜等七個大類44家企業優質品牌農特產品,進京銷售累計實現4.03億元。

隨著高鐵開通,從烏蘭察布進京時間縮短至1小時50分鐘。烏蘭察布現代農牧業的計劃表,排得更滿了。

疫情催生的「新農業」

同樣的秋日,不同的歡歌。化德縣1.9萬畝大白菜豐收了,綠油油的菜地裡,十幾個村民忙著砍菜、精選、分類、打包、裝車。種植大戶李飛雲說,受疫情影響,從年初至今,許多村民沒有出去打工,都在菜地裡務工。「今年種了400畝大白菜,每天至少能吸納十幾個村民務工。」

就像沒有什麼能阻擋秋天的收穫,疫情也擋不住烏蘭察布興農的腳步。

冬末春初暴發的疫情給經濟社會向前的車輪按下了暫停鍵,卻也激發了人們「化危為機、危中尋機」的勁頭。借「直播帶貨」東風,烏蘭察布的企業家、小商販、扶貧幹部,甚至政府官員都當起了主播,在鏡頭前坦然吆喝:「咱們的馬鈴薯,倍兒脆、倍兒香、倍兒甜!」

這麼一來,產品銷量反而同比暴增了,扶貧助農有了好抓手,一系列品牌在市場上有名氣了……

趁熱打鐵,乘勝追擊。今年7月9日,中國農影北方網際網路實訓基地暨烏蘭察布網際網路營銷產業孵化基地在烏蘭察布落成,「直播經濟」在烏蘭察布有了大本營。

▲烏蘭察布市商都縣七臺鎮西坊子村的洋蔥種植基地裡,成袋的洋蔥準備裝運,遠銷外地。

農業興、百業興。在烏蘭察布,豐收的遠遠不止土地。站在豐年的這一端,回望那一端,烏蘭察布不會忘。她結結實實挨過貧窮的滋味,更懂得豐收的甘美,糧食的珍貴。

廣闊的土地上,農民忙著收割,裝滿一年的糧倉;城市裡,一場舌尖上的革命在悄然進行,保衛每一顆糧食不被浪費。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條戰線吸納了酒店、餐館、食堂、小賣店,提供「半份菜」、提醒「您點多了」正成為共識和日常,人們宴請不再以「盤子多少、大小」論英雄,吃多少點多少,吃不了兜著走是新風尚。

下一步,烏蘭察布將開通舉報餐飲浪費專欄,市民可撥打12315舉報餐飲浪費,市場監管部門將定期選取典型案例予以曝光。

▲今年葵花也豐收了。在烏蘭察布豐鎮市官屯堡鄉後營村,農忙間隙,農民們席地而坐,談論著葵花的收成情況。

農民的豐收,不僅是農產品豐收,也不僅是收入的增長,還要有宜居的生活環境、豐富的鄉村文化、留得住的鄉情。

一反過去凋敝、寂寞、老齡化的常態,如今,在烏蘭察布,村裡人的節奏不比城裡人慢。除了務農,還要忙庭院經濟、鄉村環境整治、特色產業發展等工作。綠樹繞村、道路整潔、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是讓城市羨慕的詩和遠方。

鬥轉星移,四季輪迴。薯都豐,百姓安。這一年的豐收節,屬於農民,也屬於每一個辛勞工作、勇敢生活的人。在這何其艱辛的一年,收穫土地,收穫知識,收穫智慧,收穫一往無前的勇毅。這才是豐收的真意。

歲稔年豐,家國同慶,幸甚至哉。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姚亞兵]

相關焦點

  • 分享豐收味道|「中國薯都」迎豐收
    「中國馬鈴薯之都」日漸響亮;200萬畝燕麥鋪滿了大地,金燦燦,沉甸甸。作為全國燕麥黃金產區,烏蘭察布已發展成國人的「健康廚房」。「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從科研、種植,到加工、銷售,當地圍繞燕麥、雜糧雜豆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中國燕麥之都」實至名歸。
  • 麗水這裡的扶貧小香薯迎來大豐收
    麗水這裡的扶貧小香薯迎來大豐收 2020-09-11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羅田小香薯豐收
    8月21日,羅田縣駱駝坳鎮葉家圈村幾戶脫貧戶正在收穫小香薯。目前,該村已種植小香薯500多畝,帶動48戶貧困戶脫貧和115名非貧困人口就業,小香薯俏銷北上廣等各大城市,年銷售額達500多萬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喜摘「致富花」 2020-10-07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小香薯中的大民情
    小香薯中的大民情 2020-08-05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薯」你最美!
    「豬仔薯」不知道你吃過沒?在水步天獅坡、新塘、井崗等村都種植了近千畝的「豬仔薯」!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豬仔薯是一種介於淮山與土豆之間的薯類,是水步特色傳統農產品之一。尤其在這個「豬仔薯」的豐收季節,來上一碗,最是合適了!說起豬仔薯,不少人會覺得這個名字很逗趣。這種臺山特有的食材,由於個小圓潤所以被稱作此名。據當地農民介紹,原來豬仔薯分有「大種」與「小種」,以「小種」為佳,也只有水步新塘這個地方才有種植。
  • 小康路上見「薯」光
    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隨著土豆身價的「進階」,它所承載的使命更加繁重而長遠……  從果腹糧到脫貧薯  定西關於豐收的話題,自然繞不開土豆。每當進入收穫季節,成熟的馬鈴薯便從隴中大地的坡地、山窪陸續「破 土而出」。
  • 此時正是水果豐收的季節,汕頭澄海果農們正忙著採摘火龍果和林檎
    金秋時節,碩果纍纍,此時正是水果豐收的季節,在澄海,果農們正忙著採摘火龍果和林檎,下面,就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走進果實飄香的田園,感受農戶們豐收的喜悅。金秋是收穫的季節,各類時令水果陸續上市,在澄海溪南鎮,當地的火龍果也迎來了豐收的季節。
  • 大薯煮紅糖水看似很普通,卻是廣西農村特色的小吃!
    這裡是【小芸的美食】最善於發現生活美好,分享生活美食!關注小芸,每天分享一道不同美味的家常菜!,大薯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也有部分人不了解大薯。其實大薯就是一種很大的白薯,可以做各種小吃,煲紅糖水,看似簡單又普通的大薯紅糖水,卻是廣西農村特色的一種小吃。
  • 「救薯行動」 ,甜了貧困戶劉金梨的心
    「很久沒有這麼開心了,要是沒有供銷社的這場『救薯行動』,我哪能這麼安心地工作呀!」劉金梨言辭懇切地說道。>劉金梨家住樹林召鎮耳字壕村,由於夫妻倆都身患殘疾,所以收入一直很微薄,2016年她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潮汕美食之薯粉粿
    其實到後來才明白外婆一人要做的薯粉粿數量很多,所以把精力都用在做粿上,不然得做很久,做完還得蒸熟。外婆也知道我們這些孩子愛吃薯粉粿,做多一些也可以讓我們吃多幾天,心裡一直很感激外婆。後來,生活水平逐漸變好了,自家做薯粉粿花費的時間比較久,也不想勞煩年邁的外婆幫忙做,母親一般是去外麵店家買現成做好的,味道也還不錯,但可能就是缺少了點兒時看著薯粉粿一點一點做成的過程,期待感少了些許。也許這就是成長吧,兒時的過去早已成為記憶,長大後需要去學著接受變化。儘管如此,每當母親買回薯粉粿給我們這些孩子吃,依舊很開心,因為這是一種對食物的念想吧。
  • 草莓香薯,鹹蛋黃,榴槤芝士糰子的做法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草莓香薯,鹹蛋黃,榴槤芝士糰子的做法,製作簡單,味道可口。所需食材:草莓,糯米粉,小香薯2個,鹹蛋黃2個,榴槤肉1塊,芝士片2片。步驟三:準備餡料香薯芝士餡:將小香薯洗淨去皮,切片,放入鍋中蒸熟,加入一片芝士用勺子搗爛即可。榴槤芝士餡:將榴槤核去掉,果肉加半片芝士用勺子搗爛,攪拌均勻。
  • 「香薯小農場」為扶貧助農注入新活力
    「我和孩子一起來認領這塊香薯田,希望能在收穫生態綠色農產品的同時讓孩子真切感受付出才有回報,也為精準扶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日前,市民劉先生帶著孩子來到白龍山街道三門村「香薯助農」黨員愛心農場,認領了一塊屬於自己的「香薯小農場」。
  • 汝陽:紅薯「打擂」,單株重66.55公斤奪「薯王」
    今年的第三屆紅薯文化節相較以往不僅規模更大,而且活動也更加豐富、更有意義:已經開展的「萬斤紅薯送洛城」活動,大家將汝陽紅薯贈送給了在一線默默奉獻的醫護人員、交警以及城市管理人員;「汝陽紅薯開挖節」則邀請了近兩百名汝陽紅薯種植戶共慶新薯開挖,共享豐收喜悅。除此之外,活動組委會還向廣大市民發放了「汝陽紅薯豐收消費券」,讓市民朋友不僅可以免費品嘗汝陽紅薯,還可以持券優惠購買汝陽紅薯。
  • 麥當勞「大薯日」來了!大暑免費續大薯,還有酷炫周邊開搶!
    = 麥當勞「大薯日」來了 =麥當勞「大薯日」終於來啦!作為薯條控的我,怎麼能錯過!那麼服務員小姐姐就會為熱愛大薯的你,再續上一份哦!(ps.最多兩次~)作為麥當勞的【當家花旦】,金黃酥脆的薯條是我的進店必點!拿在手上還熱乎乎的,分分鐘解決完一大包~
  • 農村小夥地裡挖紅薯,挖下去薯藤底下全是紅薯,最後就地土烤
    聽家裡的老爺爺說以前打仗的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是靠紅薯充飢贏得了勝利。直到現在,我們很多鄉下的地方都保持著種植紅薯的習慣,隨著時代的進步,紅薯的種類也變得多,有甜紅薯、粉紅薯、板慄紅薯等等。其中,這個粉紅薯是老家人一直傳下來的種子,每年挖完紅薯之後都會選一下紅薯用來做下一年的種子。今天家裡小弟去地裡挖紅薯,一鋤頭下去發現全是紅薯,太高興了,最後直接用了最原始的食用方法:土烤。
  • 豐收的味道,真甜!
    今年,豐收啦!!!!!用高明產的黃穀米粉皮包起來,蒸熟,綿軟不粘牙,就是這方水土的至愛,更是濃濃的媽媽的味道。角仔形狀如元寶,可蒸可炸,喻意金銀滿屋。每年春天,高明有傳統的角仔節,鄉村裡家家戶戶包角仔,宴請系朋好友美味的角仔,是高明人味蕾裡的鄉土氣息。
  • 「中國薯都」有了幸福味兒
    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成就了業界公認的馬鈴薯產業黃金帶,烏蘭察布被譽為「中國薯都」。今年,察右前旗三岔口鄉十二洲村村民張連奎,種馬鈴薯致富的動力倍增。他動員在外打工的外甥回鄉種植馬鈴薯,一起流轉了300畝土地,並選用品相好、價格優的新品種,果然效益倍增。今秋,張連奎家種植的馬鈴薯平均畝產高達8000斤,收入達到30萬元,穩穩踏上了致富路。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隨著土豆身價的「進階」,它所承載的使命更加繁重而長遠......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攝  從果腹糧到脫貧薯  定西關於豐收的話題,自然繞不開土豆。每當進入收穫季節,成熟的馬鈴薯便從隴中大地的坡地、山窪陸續「破土而出」。在延綿的山脈下,村民們掛著笑臉,把顆顆「金蛋蛋」從土裡挖出,裝入袋中。
  • 辰頤物語:天目山小香薯
    小香薯好吃,但有不少的小香薯果肉裡有絲,吃起來難免影響口感。 ▲左圖為冒牌,右圖為正宗小香薯 辰頤物語就為大家找到了一款真正無絲的小香薯,這款香薯通過了專業的檢測,每一枚都做到綿密無絲,口感簡直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