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東昌府區新星小學,古琴演奏者演奏《神人暢》。□見習記者王秋迪
12月4日,在東昌府區新星小學,琵琶演奏者演奏《十面埋伏》。 □見習記者王秋迪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琦 通訊員 呼曉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猶如源頭活水,浸潤著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中小學生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作用,12月4日,由中共聊城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教育和體育局主辦,市古琴學會、東昌府區新星小學承辦的聊城市2020年「戲曲、雜技、傳統文化(非遺)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在新星小學舉辦。
活動現場,來自市古琴學會的20餘名表演者通過古琴、琵琶、箜篌、陶笛等古典樂器,為200餘名師生帶來了一場音樂盛宴。
● 創新形式 薪火相傳
「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們對本次活動的演出方式進行了創新,採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演出方式。」市文化和旅遊局藝術科科長劉憲鵬說,依託文藝工作者的力量,我市開展了「戲曲、雜技、傳統文化(非遺)進校園」線下活動,同時,組織市直3家文藝院團、14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課程錄製,讓孩子們通過網絡了解「非遺」項目,學習經典戲曲等。
開展聊城市2020年「戲曲、雜技、傳統文化(非遺)進校園」活動,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今年以來,全市各中小學校組織學生通過教育平臺以及抖音帳號、公眾號等新媒體觀看相關課程,並通過舉辦戲曲晚會、班會,建立戲曲興趣小組和戲曲社團,開展校園戲曲比賽等形式,進一步豐富了活動內涵。
「推進『戲曲進校園』『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可以讓更多青少年近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更多傳承者。我相信,在各級文化部門和文藝工作者的推動下,傳統文化會在校園裡煥發不一樣的光彩。」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章蘭說。
● 各君同會 共撫絲桐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老而風雅的樂曲,傳遞著古人的情懷;一首首絕美的詩詞,抒發著千古之幽思。
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在時光的捲軸上,記載了許多美妙的詩歌雅樂。在新星小學舉辦的古樂展演活動中,聽眾一起沉浸在或虛擬或真實的世界裡,在一個個文人雅集之中,踏上了由市古琴學會帶來的詩意之旅。
一曲古樂《神人暢》,帶我們回到西周,聽風、思雅、稱頌,或淺吟低唱,或鐘鼓齊鳴,其樂煌煌;
高山流水遇知音,彩雲追月得知己……古道熱腸、肝膽相照又知音同夢之人,何處尋覓?於古琴《伯牙子期》中,我們再次回味了這段知音之情;
當風煙瀰漫了大秦王朝的短暫與輝煌,一統六合的呼聲,又從哪裡響起?一曲琵琶二重奏《十面埋伏》又讓我們「重回」垓下古戰場;
寄情山水酣暢淋漓,撫琴飲酒憂思獨傷……箜篌,曾是大唐不可或缺的殿堂之樂,一曲《天空之城》讓我們再聞那空靈之聲。
琴簫《梅花三弄》《雲水禪心》,陶笛二重奏《遊子吟》,古曲新編《陽關唱別》……凡此種種,一十二曲,為在場師生及傳統文化愛好者帶來了一場動人心魄的視聽盛宴。
「今天真是大飽眼福!以前我在課堂視頻和書本上見過這些樂器,這次不僅能見到箜篌、陶笛、笙等樂器,還能欣賞多種樂器合奏表演,真是太開心了!」六年級八班的學生張思宇說。
在12月4日—6日為期三天的「傳承經典築夢未來」——「文化進校園」活動中,市古琴學會邀請了多位國內著名古琴演奏家及山東省各地市古琴家,開展了山東琴友會、古琴藝術講座等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水城文化內涵,擴大了城市影響力。
聊城市2020年「戲曲、雜技、傳統文化(非遺)進校園」活動是提高學生文化審美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民生工程。「我們要持續推動戲曲、『非遺』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使青少年近距離接觸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營造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劉光輝說。
來源於聊城日報、聊城晚報、聊城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