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時代商學院研究員 孫沐霖
2018年,福州市榮獲工業和信息化部授予的全國首個「中國軟體特色名城」稱號,有6家福建企業躋身2019中國軟體百強企業榜。長威信息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威科技」)也是一家誕生於福州的軟體公司。
長威科技是一家從事智慧城市建設的信息技術企業,專注於智慧治理、智慧應急、政務民生等領域開展業務,為各級黨政機關、金融、企業等客戶提供集智慧應用開發、系統集成服務、運維和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信息技術服務。9月4日,上交所官網披露,長威科技科創板上市申請已獲受理。
時代商學院查閱其招股書發現,2017—2019年,長威科技來自福建省的營收佔比分別為93.22%、93.72%、85.08%,業務區域集中度過高,業務規模較小,近年來其營收增速落後於行業增速。
營收失速,但應收帳款卻一路高歌,報告期內其應收帳款增速分別為131.73%、68.12%、24.88%,而經營性現金流因此暴跌,自2018年起持續為負,遠低於淨利潤。
9月11日,時代商學院就以上問題向長威科技發函詢問,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長威科技IPO基本信息如圖表1所示。
一、兩年前衝A折戟,過度依賴興業銀行
長威科技的前身為長威有限,成立於2000年3月1日。該公司的創始人系洪我河、林元坤,出資額合計200萬元,而2014年1月8日,長威有限變更為股份公司,法人代表和第一大股東為林韶軍,上述創始人已不見身影。截至招股書籤署日,長威科技的實際控制人為林韶軍,直接持股37.62%,通過正德投資、有恆投資和榮安投資分別間接持股5.3%、5.37%和0.52%,合計持有長威科技48.28%的股份。
1967年出生的林韶軍畢業於廈門大學計算機系,本科學歷。曾任福州大學數學系助教、福建省輕工業廳所屬輕工業研究所工程師、香港建新控股有限公司電腦部經理等。現任長威科技董事長兼總經理。
事實上,這是林韶軍第二次帶領長威科技叩關上交所。證監會官網顯示,長威科技最早於2016年12月披露了招股書,擬登陸上交所。2018年又更新了一版招股書。
此前的招股書顯示,2013—2017年6月,長威科技90%以上的收入都來自福建省內,近5成營收依賴興業銀行,應收帳款佔總資產的比重超6成,還存在現金流大起大落,扣非淨利潤連續3年不足3000萬元等問題。
具體來看,2013—2015年,長威科技來自興業銀行的業務收入佔其收入總額的比例分別為57.83%、51%、34.42%和36.27%。該公司的營業收入主要依賴福建省內,而福建省外的營業收入均是來自大客戶興業銀行下屬的各分行。
為何偏偏是興業銀行?時代商學院查閱其招股書發現,在長威科技從一個硬體平臺系統集成商轉變為軟硬體系統集成商的過程中,2002年的「興業銀行視頻會議系統」項目訂單對長威科技的轉型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意義。而興業銀行的第一大股東為福建省財政廳。此後,長威科技在福建省政務行業系統集成領域打開了市場。其客戶以各級黨政機關等相關政府部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為主,著重參與大型智慧城市項目的招標建設。
長威科技對單一大客戶的依賴性過高,對該客戶容易失去議價能力。長威科技在2018年更新的招股書中顯示,在客戶要求下,公司放寬了主要客戶興業銀行、泉州銀行、興業證券等公司的信用期。截至2020年6月,儘管長威科技對興業銀行的依賴度有所下降,但興業銀行仍是長威科技的第二大客戶。
長威科技首次衝A以失敗告終,本次IPO擬登陸科創板,但其業務區域集中、經營性現金流不穩定、應收帳款佔比高等問題依然存在。
二、業務過於集中,走出福建困難重重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長威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25億元、3.66億元、3.8億元和1.97億元,2018年營收增長率為12.55%,2019年營收增長率為4.1%,複合增長率為8.24%。
2011—2019年,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市場總量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18.19%,其中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增速分別為14.57%和13.8%,而長威科技的營收增速未能跑贏行業收入增速。
報告期內,長威科技來自福建省內的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93.22%、93.72%、85.08%和72.28%,業務區域過於集中,其客戶集中度也較高,該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戶的銷售佔比分別為73.24%、62.9%、53.93%和56.5%。
從福建省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收入來看,2018年收入增長率為15.76%。2018年超9成營收來自福建的長威科技,其營收增速也未能跑贏福建省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根據賽迪智庫的研報顯示,福建省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指數在全國各省份中排名未進前五,屬於第二梯隊,福建省政務新媒體建設、政府網上服務發展水平居於中上但非領先。長威科技宣稱要「根植福建、立足海西、輻射全國」,但經營20年仍掙扎於福建市場。
早在2016年的招股書中,長威科技就表示計劃在穩定福建省市場的基礎上著重開拓省外市場,但直至2018年長威科技的省外市場開拓計劃仍毫無起色。
自2019年起,長威科技的業務集中問題略微有所好轉,而背後卻是銷售費用率高企。報告期內,長威科技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6.56%、6.85%、10.19%和11.07%,同行可比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均值分別為6.54%、6.26%、5.9和8.15%。長威科技2019年的銷售費用率開始大增,接近同行均值2倍。
令人費解的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並不僅限於福建省,福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也並非領先全國,但長威科技開拓福建省外業務為何困難重重?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存疑。
三、經營性現金流暴跌,應收帳款高企
報告期內,長威科技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4037萬元、-4302萬元、-933萬元和-5949萬元,經營性現金流十分不穩定。
長威科技解釋稱,2018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下降較多的主要原因是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減少,而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加所致。
報告期內,長威科技的淨利潤分別為3068萬元、4553萬元、5109萬元和540萬元。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自2018年起開始暴跌,未能覆蓋淨利潤。
長威科技在招股書中解釋,2018年、2019年其淨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差異大的原因,主要是存貨、經營性應收項目佔用資金增加較多,而相應的經營性應付項目未同比例增加。
時代商學院查閱其應收帳款發現,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長威科技的應收帳款帳面價值分別為3602萬元、8347萬元、1.4億元和1.75億元,分別佔同期公司總資產的9.84%、18.57%和26.25%和30.92%。經計算,其應收帳款增速分別為131.73%、68.12%、24.88%,遠超同期營業收入增速。
長威科技應收帳款的增速遠超營業收入的增速,或是導致長威科技經營活動現金流暴跌的主要原因。
長威科技表示其應收帳款較大的原因是,其應收帳款客戶主要為政府部門以及大型企事業單位等資信程度較高的客戶,其付款審批流程相對較長。但對於應收帳款增速為何如此之高,長威科技並未解釋。根據長威科技此前披露的招股書來看,2016年其應收帳款佔同期總資產的比重一度超過50%,長威科技的應收帳款管理能力仍需加強。
【嚴正聲明】本文(報告)基於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撰寫,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未經時代商學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及其它公眾平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獲得授權轉載,仍須註明出處。(聯繫郵箱:TimesBusines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