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隸屬於沛縣的微山夏鎮,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不改的鄉音!

2020-12-19 愚伯的自留地

文:甄承民

圖:來自網絡

前些日子,我第一次走進一湖之隔的微山縣城夏鎮。和煦的陽光下,玲瓏小城嫵媚多姿,給我留下美好的記憶。然而,夏鎮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那不改的沛縣鄉音。

當我徜徉在湖濱溼地公園的曲徑迴廊,聽到的是濃濃的沛縣方言;當我流連在車水馬龍的鬧市街頭,耳聞的仍是那熟悉的沛縣鄉音。初時,我不以為然,自認為那是和我一樣尋古覓勝的沛縣遊客,也許是出嫁湖東的沛縣閨女,抑或是在此打工謀生的沛縣小夥。然而情況出乎預料,因為在夏鎮作客卻似置身沛城街頭,這裡操沛縣鄉音的太多太多!

我就納了悶了:我知道,沛縣地處蘇魯兩省交界處,相鄰縣鄉人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相似,那麼方言俚語自然大同小異,可沒想到夏鎮的沛縣方言說得這麼地道。我也知道,夏鎮以前曾隸屬於沛縣,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但那畢竟是多少年以前的事情,可怎麼至今鄉音無改?

說到鄉音也就是方言,又稱土語,帶有泥土莊稼的氣息,說起來生動形象,酣暢淋漓。它是鄉村最樸素的一剪窗花,也是維繫濃濃鄉情的紐帶。至於沛縣方言,大體相同,若細分,可分為城南城北兩塊。城北方言因受百年移民的影響,有點山東味。城南方言基本上就是徐州西部地區土著居民的方言。夏鎮的方言大致屬這一塊。

回顧歷史,夏鎮的方言與沛縣有著不解的淵源關係。據我後來的調查所知,夏鎮,早在秦朝時稱廣戚城,明朝時改稱夏鎮。自唐代起夏鎮開始屬沛縣管轄。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黃河在蟠龍集決口,沛縣遭遇洪災,縣衙門自棲山遷至夏鎮,歷時11年。後因捻軍攻陷才又遷回沛縣老城。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沛縣設二市五區,湖東夏鎮地區稱夏陽鄉,後改稱沛縣第七區。漢時,高祖劉邦把夏鎮一帶封給戚姬作為封地。至今沛縣流傳著劉邦樊噲河東夏鎮賣狗肉的故事。

清朝詩人宋思仁《過夏鎮》詩說:"片帆風利掛殘陽,一鎮區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縣白,鐘聲遙送沛縣涼。」可見夏鎮沛縣割捨不斷的關係。既然河東河西一家親,已經有千年歷史,那麼,其間演進融合為一種共同遵循操守的語言就再自然不過了。

當然,世事滄桑,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方言也會隨著時移世易而異化演進。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加強微山湖的統一管理,國家於1949年設湖區辦事處,駐夏鎮。

1953年8月,國家批准設立微山縣,要求沛縣以夏鎮為主的湖東地區不再劃回本縣外,再劃給微山縣15個村莊,其中5個是湖中的全漁村,10個是昭陽湖和微山湖西岸的半漁村。後因湖田糾紛,國務院於1984年8月批准,沛縣又將14個自然村劃入微山縣,同時設立西平、趙廟鄉。加上原有的高樓、張樓鄉,微山縣在湖西共有4個鄉,5萬餘人。

對於這兩次區劃調整的背景原因和科學性、合理性沒必要再去梳理分析。不過,區劃調整自古有之,不足為怪,特別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恩澤萬家,人人平等,因故調整一下隸屬關係也沒什麼大不少的事,根本談不上什麼"喪權辱國」、"割地賠償」一類的話語。正像一首歌曲唱的那樣,"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其它什麼都不重要。我不會故意打擾,更不會讓你煩惱。」

不過,沛微分治後因利益關係而引起的湖田糾紛案件時有發生,對兩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曾有名人預言,隨著沛微分治,再加上微山湖的阻隔、年代的漸變和環境的壓力,人們無暇顧及傳統的發展和繼承,夏鎮地區的沛縣方言鄉音將會逐漸地衰減或消亡。可是,我的湖東夏鎮一遊所看到的一幕,與此說截然不同。

說到微山湖地區的湖田糾紛,至今已長達一百多年,但它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可以把它區分為不同性質的兩碼事。第一件事,是指一百多年前開始發生在湖西沛銅地區的山東移民事件。

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黃河在豐縣蟠龍集漫決,水淹沛縣。沛縣父老紛紛外逃以存。四年後,黃河又在河南蘭儀決口向北改道,山東曹州地區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紛紛湧入沛銅魚間的湖西地區披荊斬棘,安家落戶。

後返鄉的土著沛民與山東移民為湖田爭鬥,政府調解無果,屢釀流血衝突事件,土客之間不交往,不通婚的事情延及幾十年。據有關學者研究,在民國初年沛縣共有人口約30萬,山東移民就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約10萬人左右。

新中國成立後,沛縣各級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協調土客關係。特別是公有制的建立,造成雙方衝突的基礎被取締,雙方交往日益頻繁密切,最終化幹戈為玉帛,一笑泯恩仇。

在這一漫長的同化融合的過程中,經濟社會得以穩定和發展,兩地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同時一種帶有山東味的沛縣方言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歸屬的象徵在這一過程中應運而生,相伴而成。其中就包括當時還是沛縣一部分的湖東夏鎮地區。

第二件事就是沛微分治後引發的各類湖田糾紛案件。這一事件自1953年8月兩縣分家開始,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時間。據政府權威部門統計,其間共發生各類爭執械鬥400餘起,雙方死亡近30人,其中沛縣18人,微山縣10人。

本來這些矛盾都是發生在兩省交界處的基層村組,或個人之間小範圍的爭鬥,其焦點無非是三垧麥子二畝稻,八捆蘆葦七擔草的東西,如果本著"分化矛盾,因地制宜,就事論事,各個解決」的精神,矛盾並不難處理。只因為矛盾的發生地處兩省交界,雙方地方政府介入導致事態的擴大化,最後驚動上層,影響全國。

自從國務院按照關於"還是把雙方打架鬧事多的村莊,劃歸山東省統一管理比較好」的講話精神下發三個文件後,沛縣又將湖西的14個自然村劃歸微山縣。

出乎預料,這一決定竟使雙方矛盾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一是湖田糾紛案件隨著14個自然村的交割全部轉給微山縣,成了縣裡的"內部矛盾"。二是兩地政府注意力卻轉向邊界糾紛。

圍繞著省縣劃界的問題雙方打了幾十年官司,最後無疾而終,不了了之。目前雙方維持現狀的結果並未對老百姓造成實質性影響。而前者,卻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自1984年14個自然村入微後,微山縣並沒有歧視打壓他們,而是採取了感化懷柔政策措施,一視同仁,公平合理地化解了各類矛盾。三十多年過去了,湖西4個鄉鎮基本融入了微山縣。湖田糾紛矛盾在微山縣縣內的解決,也從根本上改善了沛縣微山縣的關係。如今的微山湖美麗富庶、和諧恬靜。人民也已鑄劍為犁,和睦相處。

唐朝詩人皇甫冉《同諸公有懷絕句》詩曰:"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是說世易時移對方言鄉音的影響至關重要,然而方言鄉音保護的關鍵,仍是事在人為。

從目前來看,微山湖糾紛的處理方法並不是最佳方案,而且還有深層次的矛盾有待解決,但目前的處理方法還是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兩岸交流的作用。

可以設想,如果不是有居住於湖西的4個鄉鎮5萬多群眾,山東沒有了西顧之憂,就不可能再投入那麼多來改善湖西鄉鎮的環境條件;如果雙方矛盾不能及時解決,自成壁壘,分道揚鑣,積怨越來越深,"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那麼湖東夏鎮地區沛縣方言鄉音的衰減或消亡真的會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

回首桑梓百年事,可以看出,夏鎮的沛縣方言鄉音存在發展到今天確實不容易。今後要想讓夏鎮方言不改,與沛縣鄉音連袂前行,還要做許多艱苦的工作。目前影響制約沛縣夏鎮方言鄉音相向前行的因素基本排除,要說當下需要重視的,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打通兩岸交通阻隔上下功夫。

微山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每當打開地圖看到那天藍色的標識,腦海中立即映現出微山湖煙波浩渺,橫無際涯的景象。其實具體情況並非如此。為了解開夏鎮之謎,我也曾深入湖區了解情況,卻看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景象。

那是一個綠肥紅瘦、落英繽紛的時節,我和朋友開車,首先在湖屯過湖西大堤後,乘船過了京杭運河碼頭,就進了湖區。而呈現在眼前的不是碧水溼地,卻是一條東西向的筆直的水泥路向湖的縱深延伸而去。水泥路平坦寬敞,可以交會車輛。

行進中,只見道路兩旁麥苗兒青,油菜花兒黃,一眼望不到邊。河邊地頭,高大的楊樹遮天蔽日,沙沙作響。間或遇有成方成塊的魚塘,還有那大大小小的鴨棚雞圈。我們還看到兩處裝修簡陋的特色小漁館,工作人員正忙著中午的活計。一刻鐘後到了水泥路的盡頭。

我們下車,向正在伺弄雞鴨的老者問路。老者說,前邊就是衛河,沒橋,過不去。到東岸不遠了。你看那遠處影影綽綽的高樓嗎,那就是夏鎮了。

老者還告訴我們,現在湖裡都是良田,在這裡生產生活的人多得是,有湖東的,也有湖西的;有山東的,也有江蘇的,多年就是這樣。沒見過發大水,就是南水北調後水位也沒影響湖裡的生產生活。這就是我看到的夏鎮與沛城鎮之間微山湖的實情,與地圖上有天壤之別。

後來我向專家求證得知,微山湖本是由不同水系的四個湖泊組成,又稱南四湖。由於受季節性雨水影響,湖面時大時小,有進有退,湖的邊緣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如廣為人知的1957年發大水,洪水淹了沛城,但幾天後就退下去了。解放後政府在南四湖周邊修築了圍堤,統稱微山湖,有關業務部門在地圖上就把大堤以內的部分都標為天藍色的水面了,實際上很多地方都沒有水。

再加上後來國家攔湖修了二級壩,上級湖水位顯著提高,下級湖夏鎮沛城段的蓄水就更少了,溼地涸出,沃土相連。因此出現了上述老者講到的那些情況。

自從揭開微山湖之謎,走出認識的誤區,使我受到很大啟發。《沛縣誌》記載,沛縣縣城至夏鎮僅約20公裡,大概只有沛城到棲山那麼遠,比沛城到豐縣還近。如今沛縣豐縣的交通已到了半小時發一班客車的地步。

不僅如此,目前湖東湖西都是路網密布,車水馬龍。而由於湖區阻隔和分省管理,沛城夏鎮兩地仿佛遙距千裡,真是讓人唏噓不已,扼腕長嘆。基於湖區水少地平距離近的實情,我曾設想,如果跨湖修建一條公路直接溝通兩地兩縣的聯繫,將會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為了不影響防洪洩洪,可以高架公路。據我所知國家已有在上級湖跨湖修建高速公路的規劃,那麼下級湖自然也可以考慮。另外,為了減少經費壓力和工程難度,退而求其次,可採用"水漫路"的方式,即在湖區現有地平面修建簡易便捷的公路,無水時通車,有水時通水,交通洩洪兩不誤。

從微山湖蓄水的歷史記錄來看,年通車率應該在95%以上。目前國內這種路段不止一家。上面講到的我入湖考察時走的那條水泥路就已具備了"水漫路"的基本要素。

說起來頭頭是道,條條有理,可辦起來不容易。首先是因為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人並不了解湖區上述真情,自然難以支持湖裡修路。另外,這裡是兩省交界的邊緣之地,屬兩管兩不管,可管可不管之地,可能沒有領導願在這方面下功夫。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是宋朝詞人李之儀的名句。每當讀到這裡,我總會與之產生共鳴。然而詞人表達的是對紅粉知己的相思之意,我的心境卻是因湖區阻塞、鄉音難續而生發的一絲鄉愁!夏鎮,是微山縣政府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它山河秀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是一顆璀璨的湖畔明珠。夏鎮地處湖東交通要衝,是通往山東腹地的橋頭堡。

我總是在想,如若有一天,一路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必將從根本上解決交通不暢的問題,有力地促進兩地兩縣乃至兩省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到那時,何愁那兒鄉音不駐!何慮我的一絲鄉愁不解!

相關焦點

  • 紀實:沛縣影視第一人,拍攝六十六集電視連續劇《農家樂》
    文:朱迅翎圖:來自網絡沛縣沛城鎮前裴塘村中學教師王德榮,迷上電視劇,自編自導《農家樂》六十六集,當年在沛縣電視臺生活頻道連續播放一個月,成為微山湖畔,大沙河兩岸,劉邦故裡,漢文化發源地的一件新鮮事。一1971年,我從鐵道兵轉業沛縣文化館,負責文學創作線輔導。參加文學創作輔導的農村知識文學青年人很多,其中有吳廣川、梅發坤、王德榮。那時,文化館對參加文學創作輔導的業餘作者,每天補助八毛錢,五毛錢給生產隊,記勞力10分,那三毛錢在文化館吃一天。
  • 建國初,江蘇哪些縣曾隸屬於山東,現分屬何市?
    江蘇建省後轄區變化不大,現與山東、安徽、浙江、上海四省市相鄰,這四省與江蘇關係均十分密切,上海原為江蘇的一部分,安徽、江蘇曾同為南直隸,江蘇蘇南部分與浙江同為江南且元朝時同屬江浙行省,而江蘇與山東也是山水相依、淵源深厚。
  • 江蘇沛縣:垃圾分好類 「五廢」變「無廢」
    4月初,記者來到微山湖畔的江蘇省徐州市沛縣五段鎮,眼前的鄉村圖景,讓人感受到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成效。當地人說,他們有一大法寶,就是做好垃圾分類和生態處置。當前,國家大力倡導垃圾分類,農村地區是重點也是難點。
  • 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不讀「chi」而讀「shuai」
    《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語言平實,感情真切,第一句用「少小」對應「老大」,第二句用「鬢毛衰」承接上句,第三句和第四則筆鋒一轉,通過兒童「笑問」的情景,反主為賓,引出無窮的感慨。
  • 《雪中悍刀行》裡我印象最深的孩子,是小地瓜,你印象最深的是誰
    正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小故事交織在一起,才讓我們看到了雪中那不一樣的江湖。阿倫做雪中的文章,已經好久了。從每一個熱愛雪中的人的評論中,阿倫能看到雪中帶給了大家很多。每次阿倫一寫自己印象深的人的時候,總會有不少朋友問為什麼不寫誰誰誰,誰誰誰為什麼不算。在這裡解釋一下,《雪中悍刀行》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篇幅有限,只挑選了我個人心中印象最深的人,希望大家諒解。
  • 「鄉音無改鬢毛衰(cui)」,被老師判讀錯,孩子:不懂別亂教
    「鄉音無改鬢毛衰(cui)」,被老師判讀錯,孩子:不懂別亂教琪琪是一位85後媽媽,因為丈夫工作忙,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琪琪在輔導女兒寫作業,這天琪琪正常輔導女兒做功課,突然看到女兒做題的時候,「鄉音無改鬢毛衰(cui)」,被老師判讀錯,琪琪瞬間就不高興了,以為是老師判錯了。
  • 沛縣這位農村婦女,從農資銷售到發展牛蒡產業,她讓夢想開出花朵
    在這期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我給一家韓國公司供應保鮮洋蔥。客戶為了省時省力,降低原料成本要求把洋蔥扒皮後再運輸到廠。當時我們這裡沒有洋蔥種植基地 ,也沒有加工場地,只能從豐縣收購洋蔥,然後運輸到家裡,分給全村的村民拉到各自家中去扒皮,再統一送到規定地點裝車。
  • 當年的這位老師貌美如花,8年前再次看到她的那一刻,我哭了!
    王老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到她隨著鐺鐺鐺的上課的鈴聲,她跨進教室,幾乎聽不到腳步聲。她講課時,總有一縷黑髮,時不時地貼在她的嘴角。當她用手將那一縷黑髮撩起,淺淺的額頭時鎖時舒,像一幅美麗的畫圖。生理衛生課,對中學生來講,是必讀課。當時的鄉村中學,男女生年齡偏大,步入了青春期。
  • 沛縣朱寨鎮:千秋鄉,萬代福,風採依舊,永鑄輝煌!
    朱寨村寨牆,始建於明天啟年間,重修於清同治元年【民國沛縣誌載由朱敬立帶領修築】,牆高7尺有餘,厚2尺,牆下有隍, 隍深7尺,寬丈餘寨門高18尺餘,寬13尺餘,分南寨門和北寨門,南寨門靠寨西南方位置,北寨門靠寨東北方位置,四角各有哨樓,寨南北約225米,東西約385米,呈長方形。1951年建朱寨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
  • 沛縣航模第一人——吳楠,果然名不虛傳!
    圖文:朱迅翎我終於見到了沛縣航模第一人——吳楠,果然名不虛傳!昨天上午,我們走進沛縣實驗小學。在校長姚凱的帶領下,來到了航模設計製作室。「航模人」吳楠,是實驗小學的一名體育教師,他出身於教育世家,自幼在微山湖畔摸爬滾打。
  • 沛縣:高質量推進反腐「三不」機制建設2020年12月10日 新華日報
    沛縣紀委監委不鬆勁、不停步、再出發,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精心辦案正本清源,以精細機制保駕護航,以精準教育春風化雨,推動「三不」機制建設提質增效。 不敢腐:懲治腐敗不手軟 沛縣鹿樓鎮七堡村位於煤礦採煤區,屬採煤塌陷村。
  • 殘疾軍人龐宗合在沛縣創業:將蘆葦叢生的溼地,變成迷人的綠野!
    前天,沛縣千島溼地景區的牌樓下,一位高個男子匆匆從湖面的船上下來,健步如飛的來到我的面前,一個標準的軍禮,一聲「老班長,瞬間」拉近了我與他的距離,他就是今天我們要見的退役殘疾軍人、沛縣綠野家庭農場老闆龐宗合。
  • 沛縣的飯局,如此這般……
    文:朱迅翎圖:來自網絡沛縣人崇文尚武,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飯局對沛人來說,那是小菜一碟。他講,在連隊遇上老鄉(一個省一個縣一個鎮,都稱老鄉),跑到山上,亂石一坐,一瓶酒,一包花生米,幾句老鄉話未完,班長找上山,厲聲道:「備戰備荒,防空洞,廣積糧,你們幾個跑到山上喝酒,敵人來了怎麼辦?」酒興未盡,當兵一喝酒,軍帽一甩,臉一紅,酒瓶一摔,管什麼排長、班長,說著喝著,動起手腳。現在,我們脫掉了軍裝,再無顧慮,盡情地喝吧!
  •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怎麼念?老師坦言:家長不懂就別亂教
    「一月離校五月回,童音未改視力衰。同學相見不相識,驚問胖子你是誰?」經歷了四個月左右的「寒假plus」之後,很多人不禁這樣感嘆在朋友圈瘋傳這首被改版後的《回校偶書》。說到被改版的這首詩,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原版中的第二句——「鄉音無改鬢毛衰」。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家鄉的方言你還記得多少?
    在我們老家話中有不少方言,由於我離開故鄉的時間太久了,一時想不起太多,但對故鄉的思念與牽掛,又常常讓我有意無意間念起那些小時候講過的土話,總想捋一捋自己到底還能記得多少鄉音鄉情。情的東西我就整理成故事短文寫下來,音的東西就歸入到這篇短文中,算是我對故鄉之根的一種紀念吧!
  • 小診所展現中醫藥大觀 沛縣民間收藏家這樣守護地方文化根脈
    記者 張瑾「在每一位藏家的心中,都會把自己收藏的東西估價是價值連城,包括我。經過30多年的摸爬滾打,我才發現,真正價值連城的東西都在你身邊,都是些不起眼的東西。」11月27日,記者驅車沛縣龍固鎮,在民間收藏家呂高群私人診所二樓的展室中看他收藏的眾多有關中醫藥和地方歷史的文獻、物件,感受他以一己之力挖掘區域歷史、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投入。■小診所裡的中醫藥大觀呂高群在龍固鎮開私人診所多年。
  • 沛縣孫氏迎風破浪修家譜
    「文彩公」對他的抄件還作了一個說明,說「鹹豐四年盤樂集黃河北岸開決正衝我沛」,他「逃居蕭邑以教讀為生」,這時有一位被稱作「端公」的同族人攜著一部族譜過訪,他就乘機抄下了長房的部分。可惜的是,之後回到老家再也沒有見到「端公」回來,而且再也沒有見到「老譜」。至於這部老譜是印製本還是手寫本,是只有那一部還是有多部,均不得而知了。這部老譜雖然遺失了,但孫姓北支人把這部族譜的撰修稱作「創修」。
  • 劉煒暢談喬丹:曾和姚明與飛人同場競技 印象最深38度高燒贏爵士
    中國男籃退役名宿劉煒如今談到與喬丹的「緣分」,透露他在1997年曾和姚明一起參加喬丹訓練營,還有幸與喬丹同場競技合影獲得證書,而他印象最深的則是喬丹1997年高燒38度率隊擊敗爵士的天王山之戰。飛人喬丹是誰?任何稍微熟悉籃球的球迷,都不會對這個名字陌生,而喬丹也是公認的「籃球之神」,他是所有球迷膜拜的籃球圖騰。
  • 在希望之春開啟蓬勃之夏
    在希望之春開啟蓬勃之夏3月19日 ,在冰消雪融、紅柳初絮,最冷小鎮最富詩意的季節 ,呼中區開啟「希望之春「——打贏「三個硬仗」線上文藝作品線上徵集。5月5日,春走夏來,42期文藝專刊、92篇盼春、寫春、戀春、留春的原創作品,讓最冷小鎮的這個春天豐富靈動,讓酣戰正濃疫情防控、森林防火、項目建設的主戰場充滿文藝的力量。
  • 《FF16》製作人:對馬島是我2020年印象最深的遊戲
    《最終幻想16》、《最終幻想14》的製作人吉田直樹最近接受了4Gamer的採訪,並在採訪中談了自己2020年印象最深的遊戲。吉田直樹在採訪中被問及「2020年印象最深的遊戲是哪一款」的時候大加讚賞了PS4獨佔的《對馬島之魂》,吉田直樹:「我對黑澤明的作品充滿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