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承民
圖:來自網絡
前些日子,我第一次走進一湖之隔的微山縣城夏鎮。和煦的陽光下,玲瓏小城嫵媚多姿,給我留下美好的記憶。然而,夏鎮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那不改的沛縣鄉音。
當我徜徉在湖濱溼地公園的曲徑迴廊,聽到的是濃濃的沛縣方言;當我流連在車水馬龍的鬧市街頭,耳聞的仍是那熟悉的沛縣鄉音。初時,我不以為然,自認為那是和我一樣尋古覓勝的沛縣遊客,也許是出嫁湖東的沛縣閨女,抑或是在此打工謀生的沛縣小夥。然而情況出乎預料,因為在夏鎮作客卻似置身沛城街頭,這裡操沛縣鄉音的太多太多!
我就納了悶了:我知道,沛縣地處蘇魯兩省交界處,相鄰縣鄉人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相似,那麼方言俚語自然大同小異,可沒想到夏鎮的沛縣方言說得這麼地道。我也知道,夏鎮以前曾隸屬於沛縣,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但那畢竟是多少年以前的事情,可怎麼至今鄉音無改?
說到鄉音也就是方言,又稱土語,帶有泥土莊稼的氣息,說起來生動形象,酣暢淋漓。它是鄉村最樸素的一剪窗花,也是維繫濃濃鄉情的紐帶。至於沛縣方言,大體相同,若細分,可分為城南城北兩塊。城北方言因受百年移民的影響,有點山東味。城南方言基本上就是徐州西部地區土著居民的方言。夏鎮的方言大致屬這一塊。
回顧歷史,夏鎮的方言與沛縣有著不解的淵源關係。據我後來的調查所知,夏鎮,早在秦朝時稱廣戚城,明朝時改稱夏鎮。自唐代起夏鎮開始屬沛縣管轄。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黃河在蟠龍集決口,沛縣遭遇洪災,縣衙門自棲山遷至夏鎮,歷時11年。後因捻軍攻陷才又遷回沛縣老城。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沛縣設二市五區,湖東夏鎮地區稱夏陽鄉,後改稱沛縣第七區。漢時,高祖劉邦把夏鎮一帶封給戚姬作為封地。至今沛縣流傳著劉邦樊噲河東夏鎮賣狗肉的故事。
清朝詩人宋思仁《過夏鎮》詩說:"片帆風利掛殘陽,一鎮區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縣白,鐘聲遙送沛縣涼。」可見夏鎮沛縣割捨不斷的關係。既然河東河西一家親,已經有千年歷史,那麼,其間演進融合為一種共同遵循操守的語言就再自然不過了。
當然,世事滄桑,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方言也會隨著時移世易而異化演進。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加強微山湖的統一管理,國家於1949年設湖區辦事處,駐夏鎮。
1953年8月,國家批准設立微山縣,要求沛縣以夏鎮為主的湖東地區不再劃回本縣外,再劃給微山縣15個村莊,其中5個是湖中的全漁村,10個是昭陽湖和微山湖西岸的半漁村。後因湖田糾紛,國務院於1984年8月批准,沛縣又將14個自然村劃入微山縣,同時設立西平、趙廟鄉。加上原有的高樓、張樓鄉,微山縣在湖西共有4個鄉,5萬餘人。
對於這兩次區劃調整的背景原因和科學性、合理性沒必要再去梳理分析。不過,區劃調整自古有之,不足為怪,特別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恩澤萬家,人人平等,因故調整一下隸屬關係也沒什麼大不少的事,根本談不上什麼"喪權辱國」、"割地賠償」一類的話語。正像一首歌曲唱的那樣,"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其它什麼都不重要。我不會故意打擾,更不會讓你煩惱。」
不過,沛微分治後因利益關係而引起的湖田糾紛案件時有發生,對兩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曾有名人預言,隨著沛微分治,再加上微山湖的阻隔、年代的漸變和環境的壓力,人們無暇顧及傳統的發展和繼承,夏鎮地區的沛縣方言鄉音將會逐漸地衰減或消亡。可是,我的湖東夏鎮一遊所看到的一幕,與此說截然不同。
說到微山湖地區的湖田糾紛,至今已長達一百多年,但它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可以把它區分為不同性質的兩碼事。第一件事,是指一百多年前開始發生在湖西沛銅地區的山東移民事件。
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黃河在豐縣蟠龍集漫決,水淹沛縣。沛縣父老紛紛外逃以存。四年後,黃河又在河南蘭儀決口向北改道,山東曹州地區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紛紛湧入沛銅魚間的湖西地區披荊斬棘,安家落戶。
後返鄉的土著沛民與山東移民為湖田爭鬥,政府調解無果,屢釀流血衝突事件,土客之間不交往,不通婚的事情延及幾十年。據有關學者研究,在民國初年沛縣共有人口約30萬,山東移民就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約10萬人左右。
新中國成立後,沛縣各級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協調土客關係。特別是公有制的建立,造成雙方衝突的基礎被取締,雙方交往日益頻繁密切,最終化幹戈為玉帛,一笑泯恩仇。
在這一漫長的同化融合的過程中,經濟社會得以穩定和發展,兩地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同時一種帶有山東味的沛縣方言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歸屬的象徵在這一過程中應運而生,相伴而成。其中就包括當時還是沛縣一部分的湖東夏鎮地區。
第二件事就是沛微分治後引發的各類湖田糾紛案件。這一事件自1953年8月兩縣分家開始,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時間。據政府權威部門統計,其間共發生各類爭執械鬥400餘起,雙方死亡近30人,其中沛縣18人,微山縣10人。
本來這些矛盾都是發生在兩省交界處的基層村組,或個人之間小範圍的爭鬥,其焦點無非是三垧麥子二畝稻,八捆蘆葦七擔草的東西,如果本著"分化矛盾,因地制宜,就事論事,各個解決」的精神,矛盾並不難處理。只因為矛盾的發生地處兩省交界,雙方地方政府介入導致事態的擴大化,最後驚動上層,影響全國。
自從國務院按照關於"還是把雙方打架鬧事多的村莊,劃歸山東省統一管理比較好」的講話精神下發三個文件後,沛縣又將湖西的14個自然村劃歸微山縣。
出乎預料,這一決定竟使雙方矛盾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一是湖田糾紛案件隨著14個自然村的交割全部轉給微山縣,成了縣裡的"內部矛盾"。二是兩地政府注意力卻轉向邊界糾紛。
圍繞著省縣劃界的問題雙方打了幾十年官司,最後無疾而終,不了了之。目前雙方維持現狀的結果並未對老百姓造成實質性影響。而前者,卻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自1984年14個自然村入微後,微山縣並沒有歧視打壓他們,而是採取了感化懷柔政策措施,一視同仁,公平合理地化解了各類矛盾。三十多年過去了,湖西4個鄉鎮基本融入了微山縣。湖田糾紛矛盾在微山縣縣內的解決,也從根本上改善了沛縣微山縣的關係。如今的微山湖美麗富庶、和諧恬靜。人民也已鑄劍為犁,和睦相處。
唐朝詩人皇甫冉《同諸公有懷絕句》詩曰:"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是說世易時移對方言鄉音的影響至關重要,然而方言鄉音保護的關鍵,仍是事在人為。
從目前來看,微山湖糾紛的處理方法並不是最佳方案,而且還有深層次的矛盾有待解決,但目前的處理方法還是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兩岸交流的作用。
可以設想,如果不是有居住於湖西的4個鄉鎮5萬多群眾,山東沒有了西顧之憂,就不可能再投入那麼多來改善湖西鄉鎮的環境條件;如果雙方矛盾不能及時解決,自成壁壘,分道揚鑣,積怨越來越深,"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那麼湖東夏鎮地區沛縣方言鄉音的衰減或消亡真的會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
回首桑梓百年事,可以看出,夏鎮的沛縣方言鄉音存在發展到今天確實不容易。今後要想讓夏鎮方言不改,與沛縣鄉音連袂前行,還要做許多艱苦的工作。目前影響制約沛縣夏鎮方言鄉音相向前行的因素基本排除,要說當下需要重視的,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打通兩岸交通阻隔上下功夫。
微山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每當打開地圖看到那天藍色的標識,腦海中立即映現出微山湖煙波浩渺,橫無際涯的景象。其實具體情況並非如此。為了解開夏鎮之謎,我也曾深入湖區了解情況,卻看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景象。
那是一個綠肥紅瘦、落英繽紛的時節,我和朋友開車,首先在湖屯過湖西大堤後,乘船過了京杭運河碼頭,就進了湖區。而呈現在眼前的不是碧水溼地,卻是一條東西向的筆直的水泥路向湖的縱深延伸而去。水泥路平坦寬敞,可以交會車輛。
行進中,只見道路兩旁麥苗兒青,油菜花兒黃,一眼望不到邊。河邊地頭,高大的楊樹遮天蔽日,沙沙作響。間或遇有成方成塊的魚塘,還有那大大小小的鴨棚雞圈。我們還看到兩處裝修簡陋的特色小漁館,工作人員正忙著中午的活計。一刻鐘後到了水泥路的盡頭。
我們下車,向正在伺弄雞鴨的老者問路。老者說,前邊就是衛河,沒橋,過不去。到東岸不遠了。你看那遠處影影綽綽的高樓嗎,那就是夏鎮了。
老者還告訴我們,現在湖裡都是良田,在這裡生產生活的人多得是,有湖東的,也有湖西的;有山東的,也有江蘇的,多年就是這樣。沒見過發大水,就是南水北調後水位也沒影響湖裡的生產生活。這就是我看到的夏鎮與沛城鎮之間微山湖的實情,與地圖上有天壤之別。
後來我向專家求證得知,微山湖本是由不同水系的四個湖泊組成,又稱南四湖。由於受季節性雨水影響,湖面時大時小,有進有退,湖的邊緣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如廣為人知的1957年發大水,洪水淹了沛城,但幾天後就退下去了。解放後政府在南四湖周邊修築了圍堤,統稱微山湖,有關業務部門在地圖上就把大堤以內的部分都標為天藍色的水面了,實際上很多地方都沒有水。
再加上後來國家攔湖修了二級壩,上級湖水位顯著提高,下級湖夏鎮沛城段的蓄水就更少了,溼地涸出,沃土相連。因此出現了上述老者講到的那些情況。
自從揭開微山湖之謎,走出認識的誤區,使我受到很大啟發。《沛縣誌》記載,沛縣縣城至夏鎮僅約20公裡,大概只有沛城到棲山那麼遠,比沛城到豐縣還近。如今沛縣豐縣的交通已到了半小時發一班客車的地步。
不僅如此,目前湖東湖西都是路網密布,車水馬龍。而由於湖區阻隔和分省管理,沛城夏鎮兩地仿佛遙距千裡,真是讓人唏噓不已,扼腕長嘆。基於湖區水少地平距離近的實情,我曾設想,如果跨湖修建一條公路直接溝通兩地兩縣的聯繫,將會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為了不影響防洪洩洪,可以高架公路。據我所知國家已有在上級湖跨湖修建高速公路的規劃,那麼下級湖自然也可以考慮。另外,為了減少經費壓力和工程難度,退而求其次,可採用"水漫路"的方式,即在湖區現有地平面修建簡易便捷的公路,無水時通車,有水時通水,交通洩洪兩不誤。
從微山湖蓄水的歷史記錄來看,年通車率應該在95%以上。目前國內這種路段不止一家。上面講到的我入湖考察時走的那條水泥路就已具備了"水漫路"的基本要素。
說起來頭頭是道,條條有理,可辦起來不容易。首先是因為很多人,包括一些領導人並不了解湖區上述真情,自然難以支持湖裡修路。另外,這裡是兩省交界的邊緣之地,屬兩管兩不管,可管可不管之地,可能沒有領導願在這方面下功夫。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是宋朝詞人李之儀的名句。每當讀到這裡,我總會與之產生共鳴。然而詞人表達的是對紅粉知己的相思之意,我的心境卻是因湖區阻塞、鄉音難續而生發的一絲鄉愁!夏鎮,是微山縣政府所在地,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它山河秀美,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是一顆璀璨的湖畔明珠。夏鎮地處湖東交通要衝,是通往山東腹地的橋頭堡。
我總是在想,如若有一天,一路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必將從根本上解決交通不暢的問題,有力地促進兩地兩縣乃至兩省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到那時,何愁那兒鄉音不駐!何慮我的一絲鄉愁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