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東臨黃海,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自古為魚米之鄉,歷史上名人、才子輩出,是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均十分發達的地區,現在也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之一。
江蘇歷史悠久,但建省很晚,其省域分屬數個不同的地理、文化單元,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後才同屬直隸(南直隸),清初江南省東西分置,江蘇、安徽建省。江蘇建省後轄區變化不大,現與山東、安徽、浙江、上海四省市相鄰,這四省與江蘇關係均十分密切,上海原為江蘇的一部分,安徽、江蘇曾同為南直隸,江蘇蘇南部分與浙江同為江南且元朝時同屬江浙行省,而江蘇與山東也是山水相依、淵源深厚。
山東原為地理名詞,指的是崤山、太行山以東地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江蘇原也是山東地區,山東作為行政區劃始自金代。金滅北宋後改京東東、西路為山東東、西路,京東東、西路及山東東、西路均曾轄有今蘇北一部。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是我國最重要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今徐州、連雲港等地曾為山東根據地的一部分,這一情況也沿襲到解放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時江蘇仍有多縣由山東省管轄。
建國初,山東省政區仍沿襲解放戰爭情況,不僅層級多,轄區也與今有很大的區別,不僅津浦路以西部分劃歸新設平原省,南北兩面還轄有河北、江蘇的眾多縣市,江蘇部分為今徐州、連雲港等地。江蘇方面,建國初並未直接設江蘇省人民政府,而是將江蘇分為蘇南、蘇北兩個行署區。
新中國成立時,山東省有四大省轄市,其中之一就為徐州市,徐州市轄一至六區及銅山縣,徐州市為「汪偽政府」時期析銅山縣所設,是所謂的淮海省省會,抗戰勝利後也是國民政府位於蘇北的軍事重鎮。
此外,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臺棗專區所轄豐縣、沛縣、華山、銅北、邳縣等五縣及魯中南行政區濱海專區竹庭縣、東海縣、新海連市等兩縣一市,這七縣一市也為原江蘇省之地。
其中,豐縣、沛縣、邳縣均為清朝徐州「老八縣」之一,華山縣、銅北縣是戰爭時期所轄新縣。竹庭縣原稱贛榆縣,1945年為紀念在贛榆犧牲的原濱海軍區政治委員符竹庭將軍而改贛榆為竹庭縣,新海連市為新海連特區改稱,新海連特區是魯中南行政區以民國時期所設連雲市及東海縣新浦、海州、雲臺山等地合設,竹庭縣、東海縣、新海連市均為清朝時海州轄區。
1950年5月,山東省調整行政區劃,三大行政區撤銷且重新劃定專區,徐州市仍為山東省省轄市,轄六區一縣,豐縣、沛縣、華山、銅北隸屬於新設滕縣專區,邳縣、竹庭縣、新海縣(5月新海連市、東海縣合併所設)隸屬於臨沂專區。1950年10月,竹庭縣恢復舊名贛榆,同年底新海縣撤銷,新海連市、東海縣恢復建制,此兩縣一市仍隸屬於臨沂專區。
1952年4月,銅山縣撤銷併入徐州市,同年底政務院批准山東原屬江蘇縣市劃歸江蘇管轄。1953年1月,蘇南、蘇北兩大行署區正式合併設江蘇省人民政府,山東省省轄市徐州市,滕縣專區所轄豐縣、沛縣、華山、銅北等四縣,臨沂專區所轄新海連市、贛榆縣、東海縣等正式劃歸江蘇省管轄。以上建制劃歸江蘇後,除了徐州市仍為江蘇省轄市外,江蘇成立徐州專區統一進行管理。現在,這些地區分屬江蘇省徐州、連雲港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