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史蒂芬·修斯:工業遺存的保護並不僅是建築,更是記憶

2021-01-11 澎湃新聞

5月11日-12日,「藝術,鋼鐵之都的蝶變——上海吳淞國際藝術城論壇」舉行,通過對位於寶山長江邊的寶鋼工業遺存的參觀,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就「復興——工業遺存的價值再生」、「審美——城市的美學追求」等議題開始研討。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秘書長史蒂芬·修斯(Stephen Hughes)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對話時認為:「寶武不鏽鋼廠的改造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不是簡單的建築內部結構的重建。而是在70多個設施當中,保留7個,並依託其原有結構發揮新的作用。其中一個舊廠房改造成上海美術學院,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

史蒂芬·修斯(左一)在寶武不鏽鋼廠調研

就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復興,「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了史蒂芬·修斯,他曾經參與京杭大運河的申遺,他所在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致力於對全球各地工業遺產的改造,再對其進行評估和研究。特別是針對鋼鐵,紡織等不同行業間的改造,給今後的規劃者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在專訪中,史蒂芬對中國工業遺產的復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工業遺存的保護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場區、建築體等軀殼的保護,更重要的是要留下工業的記憶,只有流程和工藝它留下來的才是故事,留下的是歷史。

寶武不鏽鋼廠

澎湃新聞:當工業成為過去,遺產如何在留住過去記憶的基礎上為今天所用?史蒂芬·修斯:

關於什麼樣的工業遺產可以再利用,現在有兩個國際範式給我們提供相關參考。工業遺產的再利用肯定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如果這些舊廠房不再利用的話,我們肯定會失去它們。實際上,這些工業遺產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物,它還能夠以非常生動的方式呈現出舊時光裡的機器設備、生產流程和工藝,並且還能夠通過網絡讓更多人了解;並且這些工業舊址也與當地的社區和居民密切相關。如果這些工業建築由於時代發展的緣故沒法留存下來,那我們可以通過其它方式把它們保留下來,成為留給後代們的記憶。

同在寶山板塊的紡織工業改建的「半島1919創意園區」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鋼鐵和紡織類的工業遺存有何不同之處?或者說將來應該往哪些不同的方向去發展? 史蒂芬·修斯:

不同之處在於那些最具行業特色的東西。以紡織工業為例,我們做了國際研究,紡織行業很早就開始了,也經歷了蒸汽機和現代電力這兩個時代,所以對於相應的工業遺址改造要盡力保留不同時代的、特徵最鮮明的機器設備,而且要有不同的建築風格,比如說以前都是一層的建築,現在有多層的建設。

由電廠改建而來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澎湃新聞:中國有很多老廠房變身創意園區或是濱江參觀路線,比較著名的是北京的798,上海的M50、PSA、民生碼頭等,您對此持有哪種態度?國際上是否有可以借鑑的成果樣本?史蒂芬·修斯:

舊有的工業設施變成藝術和創意的例子遍布全球,最早的大規模改造發生在1967年英國一個叫做Snape的地方,是將原來的啤酒廠廠房改建成了音樂廳。我認為這對全世界人民而言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除了廢物再利用,還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我們已進入人工智慧的時代,那麼未來仍舊依靠人工操作、能夠給人提供工作機會的,可能就只有創意產業了。

我覺得中國和外國在工業遺產的再利用方面非常類似。中國的特殊之處在於經濟資源非常豐富,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它可以在工業建築再利用的時候投入更多的資源,並且從其他國家的一些規模較小的項目當中汲取經驗,在做規劃的時候更加細緻,更加妥善有效。

英國啤酒廠改建而成的「Snape Concert Hall」音樂廳

澎湃新聞:M50是上海最早工業園區變身藝術園區的工業遺產之一,但目前卻面臨藝術家資金上漲、淪為旅遊景點等困境,在您看來有什麼解決之道?史蒂芬·修斯:

這樣的再利用其實都不是永久的,更多的是一個過渡轉型階段。其實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過渡性的、階段性的,所以當地藝術家選擇在改造後的廠房過渡,可能同時還會再尋找其他租金低廉划算的地方進行藝術創作。

史蒂芬·修斯在論壇上發言

附:用藝術復興城市鋼鐵叢林(史蒂芬·修斯論壇發言)

我的祖先來自南威爾斯,他們是礦工。這裡一度是世界的鋼鐵製造中心,威爾斯在1811年時,就已經有鑄鐵的房頂支撐。但是到19世紀,這樣的建築就變得多餘了。之後一些新的產業基地誕生。鐵礦石礦場的資源也耗盡了,從經濟上來講,也很難支撐那麼多的人口,結果留下了很多泥瓦匠。

南威爾斯有很多工業建築遺留下來,這些建築很多是建在山上,是19世紀末建造的,在那個時候造了很多大的熔爐,這些熔爐要重新使用很困難。現在其中有一個熔爐已經成為了「紀念碑」,成為工業遺址。那是一個巨型的石頭建築,它和當地風光緊密結合在一起。1800年建了一個城堡,用於當地的工人居住,當時在整個鋼鐵建築之外有一個非常原始的水道系統。

位於威爾斯南部的布萊納文工業景觀。布萊納文的周邊地區是19世紀全球主要媒、鐵生產地。目前這些礦坑和廠房都關閉,成為供後人參觀回味的「鐵工廠博物館」。1999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

那麼在威爾斯,什麼時候工業建築作為文化遺產作為使用呢?這裡有一個建築是在1830年時是用作瓷器倉庫的,當時有一個世界知名的歌唱家在這個改造後的倉庫進行表演。到1930年時,這裡改成了一個劇院。到1980年時就變成了一個酒吧。所以它是在不斷的改造過程當中,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工業遺產改造的黃金時代。我們協會有一個團隊,他們會專門看這些建築,然後進行改造的設計。在這個倉庫當中,我們會記錄它的改造過程,會把它放到檔案當中,並在網站上公布於眾。

在美國、法國也有一些大型的將老的工業建築轉化為藝術中心的工作。從工業遺產的角度來看,要記錄一些老的工業生產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工業的生產流程要記錄下來。

在中國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工業遺址,實際上它們有上千年的歷史。比如說有公元400年造的鑄鐵塔,還有很多上千年歷史的工業建築。

由火車站改建的巴黎奧塞美術館

我們協會的網站也在做一些動畫以紀念一些工業遺存上的當代的活動,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兩米高的紀念碑來紀念一戰中犧牲的戰士。在藝術館也有一系列的公共藝術的裝置。在雙年展上有一些大規模的對工業遺址的重新使用。

對於「寶武不鏽鋼廠」的再利用。最近有一個被轉變為科學技術博物館的例子,整個建築有一公裡長,人們到這個博物館來,常常對它原來的建築體量感到讚嘆不已。我想講一個伯明罕的例子,伯明罕是一個工業城市,它一開始是在一個小作坊裡生產產品的。現在有一些車間,我們已經是在改造使用了。有一個廠是生產甜點的,之後我們進行了改造,和藝術家、工程師共同合作,其實某種程度上,它已經有了一些社區的作用,現在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個樞紐。

寶武不鏽鋼廠

我們改造的原則是:在忘記這個工業遺產建築之前的功能之前,我們一定要把它之前的功能記錄下來,然後再考慮應用,藝術的介入是藉助創造性讓工業遺產重新使用,如果沒有很好的再利用,我們就會永遠失去這些工業遺產。

(本文根據史蒂芬·修斯論壇發言整理,略有刪節)

相關焦點

  • ...就越有辨識度,越有獨特魅力」 周江勇專題調研工業遺存項目
    周江勇在調研工業遺存項目時強調加強工業遺存綜合保護利用在提升城市品質中展示時代魅力今天下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專題調研工業遺存項目。他強調,要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高品質、大統籌、加速度,推動工業遺存保護利用與歷史文化傳承、產業創新發展、城市功能提升協同互進,充分彰顯歷史與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現實為未來註解的別樣精彩。許明、繆承潮、胡偉參加。
  • 上海第一高爐變身鋼鐵會博中心 舊廠房等工業遺存如何盤活?
    何增強介紹,自2017年開始,上海城區改造的思路就從「拆改留並舉、以拆為主」轉到「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越來越多的城市歷史、人文記憶的建築空間與街區得到保護性利用。但是,如何利用好存量空間,使得存量空間提質增效也成為當前城市更新的重要課題。以曾為滿足生產加工製造的工業舊場坊為例,如何正確處理保護、改造與再利用的關係呢?
  • 內蒙古一高校鍋爐房變身圖書館:工業遺存成文化課堂
    張瑋 攝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18日電 題:內蒙古一高校鍋爐房變身圖書館:工業遺存成文化課堂中新網記者 張瑋「我們終於也有了『別人家』的圖書館。」18日,在內蒙古師範大學青年政治學院新改建的「鍋爐房」圖書館學習的大二學生安靜激動地告訴記者。
  • 張松:淬鍊·重生—— 工業遺產保護更新的可持續性準則
    會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作了題為《工業遺產保護更新的可持續性準則》的主題演講。▲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工業遺產作為產業建築類型的物質形態遺存,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可以成為城市文化認同的重要內容和當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指出的:「建築物表明了集體性的神話。」
  • 濰坊又一批建築將被重點保護!
    南大營 6 號蘇式倉庫 青年路 1789 號院內,建於 1955 年,工業倉儲建築,磚混結 構,共 1 層,建築面積 787.3m 。建築主體保存完整,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濰坊工商業發展的舊物遺存,是濰坊火車站周邊老濰縣商埠區倉儲產業文化的標 志,具有較高的時代意義和保護價值。
  • 創新開發工業遺產 保護傳承瀋陽工業文化
    瀋陽工業歷史悠久、資源類型豐富、遺存狀況較好,見證了遼寧地區乃至我國近代民族工業進程及工業文明的發展。  儘快完善瀋陽市工業遺產資源的普查與認定,加快推進工業遺產文物數位化進程。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單位申報國家工業遺產認定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加快落實《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並根據《辦法》精神,儘快出臺市級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相關政策規定。堅持規劃引領,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開發規劃與工作方案,並將其納入到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中,實現前瞻式布局、高起點建設。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④|楊浦濱江百年遺存,孕育水岸藝術空間
    致正建築工作室楊浦濱江改造後航拍 田方方不少專家在接受採訪時都認為,楊浦濱江是在世界範圍內是工業遺存最大、也是保護較好的區域之一。上海楊浦濱江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左衛東對「澎湃新聞 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表示:「楊浦濱江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級濱水公共空間』,對於『世界級』的定義,不是『高大上』,而是要作出獨一無二的濱水岸線,講好百年工業遺存的故事。
  • 演藝「進駐」 百年海派建築遺存華麗轉身很「有戲」
    演藝生態的進駐,正在為這些上海昔日的老工業遺產、海派建築遺存書寫新的劇本。「繁榮而富有活力的上海演出市場,成為這些新空間發展的永動機,源源不斷地向其輸送具有創新形態的演藝產品。」上海戲劇學院榮廣潤教授如是說。
  • 讓工業遺產不再「沉睡」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引發人們對用好保護好工業遺產的關注。廢棄的工廠、關停的煤礦、古老的作坊……這些曾經的「工業引擎」承載著城市記憶,見證了歷史風貌,如今卻因各種原因沉睡,在城市快速發展的腳步中被遺忘。如果能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工業遺產,讓其由「工業鏽帶」向「生活秀帶」轉變,不僅能傳承工業精神、滿足人們生活需要,還能喚醒沉睡的價值。
  • 成都的東郊記憶公園,中國的倫敦西區,倒閉的工廠變成了藝術聚落
    今天我們說一個成都的小眾景點,東郊記憶。成都東郊記憶是個工廠改造的藝術公園,模板是北京的798,跟一般的綠化公園不一樣,前身是成都市成華區建設南支路的「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於2012年11月1日起更名為「東郊記憶」。東郊記憶被稱為「中國的倫敦西區」, 是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科技與文化融合示範園區、國家工業遺產旅遊基地名單。
  • 鐫刻歷史印記的瀋陽工業遺產遊
    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遺存,見證了國家和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但當繁華褪去,那些承載著昔日榮光與記憶的工業遺產該何去何從?瀋陽鐵西區交上了一份優秀答卷。 因地制宜保護「工人村」 與中國工業博物館同樣具有典型性,但內容上完全不同的是鐵西區「工人村」建築群,被稱為「共和國崛起的第一處工人住宅區」。從1952年12月第一期工程完工,到1954年、1957年續建,「工人村」形成了143棟建築,總佔地面積73萬平方米的建築群。
  • 武漢最大規模工業遺址群落將變身文創藝術區,保護經典建築外觀也...
    12月26日,記者從武漢1890全球商業發布會上了解到,漢陽鐵廠工業遺址經修復改造,將變身文創藝術區。據介紹,漢陽鐵廠作為國家首批工業遺址,工業遺產建築物建築面積約6.2萬平方米,為目前武漢最大規模工業遺址群落。由融創中國華中區域集團參與的改造工程,建築面積約5.27萬平方米。
  • 浙江一公園火了,成功改建工業遺存,距三江口市中心20分鐘車程
    文/打卡旅行官(歡迎個人轉載與分享)旅遊不在乎終點,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還有那些美好的記憶和景色。8號公園是因為是在江北孔浦寶馬街,就是8號公園的名字由來,8號公園的前身,原來是一個紡織廠的舊址,在一些相關部門的扶持之下,對於老舊的廠房進行了一些的創新跟改造,改造完後的園區,十分的大方整潔,有一種後現代的工業文化氣息,這裡的交通十分的便捷,距離三江口市中心,江東區以及鎮海區,還有東部新城,都僅僅只有20分鐘的車程,十分的方便快捷。
  • 我國將對工業遺產分級保護
    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近日聯合發布《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披露,我國將建立工業遺產分級保護機制,全面開展工業遺產的調查、評估和認定工作,摸清工業遺產底數。自十九世紀後半葉洋務運動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不同歷史時期,都留下了寶貴的工業遺產。但當前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相對薄弱,特別是一些工業遺產遭到破壞、損毀甚至消亡,亟需採取措施進行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為此,這份實施方案敲定的基本原則第一條便是保護優先,以用促保。
  • 成都東郊記憶 老廠房長出新經濟(工業旅遊)
    成都東郊記憶內部建築。資料圖片老車間,水塔,煙囪……眾多工業遺址的元素,構成了別有韻味的遊覽勝地——成都東郊記憶。20世紀50年代開始,這裡成為我國西部工業企業的集聚區。負責東郊記憶工業遺址改造工程的中建三局項目負責人谷青峰告訴記者,為了完整保留這裡的工業記憶,東郊記憶聘請了國內知名設計師把各種構造複雜的廠房改造為商業用建築,重點對蘇式紅磚廠房和具有工業符號的煙囪管廊等歷史遺蹟進行了保護性改造。經過改造,工業建築的魅力在東郊記憶得以完整保留。
  • 一線串四礦,沉寂5年的京西老礦區將變工業遺存文旅區
    記者6日獲悉,京能集團下屬京煤集團聯合華北科技學院,利用礦區建築和井下巷道,正在打造國家級安全生產事故預控與應急處置技術實驗實訓和科普基地。目前基地正進行基礎設施改造,預計9月中旬亮相。昔日門大運煤專線未來也將被激活,並將沿線四個礦區連線成網,在清山綠水間打造集文旅、康養與戶外運動於一體的生態文旅區。
  • 25處濟南老廠房6處變身文化創意園 還有一些百年工業建築期待重生
    國棉四廠拆遷保留的老建築。◥山東造紙總廠裡改建的酒吧。一座座老廠房,記載城市的發展變遷,承載幾代人的記憶。濟南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產生與發展的重要城市之一,有豐富的工業遺存,記者近日對市區的老廠房進行探訪發現,目前它們的保護現狀不一,有些已變身為文化創意產業園,還有的正在經歷改造等待重生。
  • 工業遺產尋訪︱章丘16座老廠房連片保留,佔地150畝!
    這處工業遺產是一個佔地150畝的完整院落,大致呈長方形格局,裡面廠房總建築面積有2.5萬平方米。南北兩面圍牆長近400米,東西圍牆長度在240米左右。現在,院內共有較大的老工業廠房16個,大部分車間內保留有工業行車,甚至一些老機器依然安裝在原地。整體保存如此完好、規模如此龐大的工業遺存,在章丘實屬難得一見,不可多得。
  • 2020年9月時政熱點分析:留住城市記憶 記住鄉愁
    在多個重要場合,習近平都強調要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鄉愁,是一種文化延亙,一種歷史傳承,也是一種精神依託。一句「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安定了無數漂泊的心靈,引發無數城市人的共鳴。
  • 為現存唯一唐代高臺建築遺存
    為現存唯一唐代高臺建築遺存 央視   2020-09-27 21:41 [摘要] 長恨歌驪宮遺址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