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12日,「藝術,鋼鐵之都的蝶變——上海吳淞國際藝術城論壇」舉行,通過對位於寶山長江邊的寶鋼工業遺存的參觀,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就「復興——工業遺存的價值再生」、「審美——城市的美學追求」等議題開始研討。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秘書長史蒂芬·修斯(Stephen Hughes)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對話時認為:「寶武不鏽鋼廠的改造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不是簡單的建築內部結構的重建。而是在70多個設施當中,保留7個,並依託其原有結構發揮新的作用。其中一個舊廠房改造成上海美術學院,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
史蒂芬·修斯(左一)在寶武不鏽鋼廠調研
就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復興,「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專訪了史蒂芬·修斯,他曾經參與京杭大運河的申遺,他所在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致力於對全球各地工業遺產的改造,再對其進行評估和研究。特別是針對鋼鐵,紡織等不同行業間的改造,給今後的規劃者提出相應的建議和意見。在專訪中,史蒂芬對中國工業遺產的復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工業遺存的保護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場區、建築體等軀殼的保護,更重要的是要留下工業的記憶,只有流程和工藝它留下來的才是故事,留下的是歷史。
寶武不鏽鋼廠
澎湃新聞:當工業成為過去,遺產如何在留住過去記憶的基礎上為今天所用?史蒂芬·修斯:
關於什麼樣的工業遺產可以再利用,現在有兩個國際範式給我們提供相關參考。工業遺產的再利用肯定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如果這些舊廠房不再利用的話,我們肯定會失去它們。實際上,這些工業遺產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物,它還能夠以非常生動的方式呈現出舊時光裡的機器設備、生產流程和工藝,並且還能夠通過網絡讓更多人了解;並且這些工業舊址也與當地的社區和居民密切相關。如果這些工業建築由於時代發展的緣故沒法留存下來,那我們可以通過其它方式把它們保留下來,成為留給後代們的記憶。
同在寶山板塊的紡織工業改建的「半島1919創意園區」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鋼鐵和紡織類的工業遺存有何不同之處?或者說將來應該往哪些不同的方向去發展? 史蒂芬·修斯:
不同之處在於那些最具行業特色的東西。以紡織工業為例,我們做了國際研究,紡織行業很早就開始了,也經歷了蒸汽機和現代電力這兩個時代,所以對於相應的工業遺址改造要盡力保留不同時代的、特徵最鮮明的機器設備,而且要有不同的建築風格,比如說以前都是一層的建築,現在有多層的建設。
由電廠改建而來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澎湃新聞:中國有很多老廠房變身創意園區或是濱江參觀路線,比較著名的是北京的798,上海的M50、PSA、民生碼頭等,您對此持有哪種態度?國際上是否有可以借鑑的成果樣本?史蒂芬·修斯:
舊有的工業設施變成藝術和創意的例子遍布全球,最早的大規模改造發生在1967年英國一個叫做Snape的地方,是將原來的啤酒廠廠房改建成了音樂廳。我認為這對全世界人民而言都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除了廢物再利用,還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我們已進入人工智慧的時代,那麼未來仍舊依靠人工操作、能夠給人提供工作機會的,可能就只有創意產業了。
我覺得中國和外國在工業遺產的再利用方面非常類似。中國的特殊之處在於經濟資源非常豐富,因為中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它可以在工業建築再利用的時候投入更多的資源,並且從其他國家的一些規模較小的項目當中汲取經驗,在做規劃的時候更加細緻,更加妥善有效。
英國啤酒廠改建而成的「Snape Concert Hall」音樂廳
澎湃新聞:M50是上海最早工業園區變身藝術園區的工業遺產之一,但目前卻面臨藝術家資金上漲、淪為旅遊景點等困境,在您看來有什麼解決之道?史蒂芬·修斯:
這樣的再利用其實都不是永久的,更多的是一個過渡轉型階段。其實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過渡性的、階段性的,所以當地藝術家選擇在改造後的廠房過渡,可能同時還會再尋找其他租金低廉划算的地方進行藝術創作。
史蒂芬·修斯在論壇上發言
附:用藝術復興城市鋼鐵叢林(史蒂芬·修斯論壇發言)
我的祖先來自南威爾斯,他們是礦工。這裡一度是世界的鋼鐵製造中心,威爾斯在1811年時,就已經有鑄鐵的房頂支撐。但是到19世紀,這樣的建築就變得多餘了。之後一些新的產業基地誕生。鐵礦石礦場的資源也耗盡了,從經濟上來講,也很難支撐那麼多的人口,結果留下了很多泥瓦匠。
南威爾斯有很多工業建築遺留下來,這些建築很多是建在山上,是19世紀末建造的,在那個時候造了很多大的熔爐,這些熔爐要重新使用很困難。現在其中有一個熔爐已經成為了「紀念碑」,成為工業遺址。那是一個巨型的石頭建築,它和當地風光緊密結合在一起。1800年建了一個城堡,用於當地的工人居住,當時在整個鋼鐵建築之外有一個非常原始的水道系統。
位於威爾斯南部的布萊納文工業景觀。布萊納文的周邊地區是19世紀全球主要媒、鐵生產地。目前這些礦坑和廠房都關閉,成為供後人參觀回味的「鐵工廠博物館」。1999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
那麼在威爾斯,什麼時候工業建築作為文化遺產作為使用呢?這裡有一個建築是在1830年時是用作瓷器倉庫的,當時有一個世界知名的歌唱家在這個改造後的倉庫進行表演。到1930年時,這裡改成了一個劇院。到1980年時就變成了一個酒吧。所以它是在不斷的改造過程當中,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工業遺產改造的黃金時代。我們協會有一個團隊,他們會專門看這些建築,然後進行改造的設計。在這個倉庫當中,我們會記錄它的改造過程,會把它放到檔案當中,並在網站上公布於眾。
在美國、法國也有一些大型的將老的工業建築轉化為藝術中心的工作。從工業遺產的角度來看,要記錄一些老的工業生產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工業的生產流程要記錄下來。
在中國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工業遺址,實際上它們有上千年的歷史。比如說有公元400年造的鑄鐵塔,還有很多上千年歷史的工業建築。
由火車站改建的巴黎奧塞美術館
我們協會的網站也在做一些動畫以紀念一些工業遺存上的當代的活動,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兩米高的紀念碑來紀念一戰中犧牲的戰士。在藝術館也有一系列的公共藝術的裝置。在雙年展上有一些大規模的對工業遺址的重新使用。
對於「寶武不鏽鋼廠」的再利用。最近有一個被轉變為科學技術博物館的例子,整個建築有一公裡長,人們到這個博物館來,常常對它原來的建築體量感到讚嘆不已。我想講一個伯明罕的例子,伯明罕是一個工業城市,它一開始是在一個小作坊裡生產產品的。現在有一些車間,我們已經是在改造使用了。有一個廠是生產甜點的,之後我們進行了改造,和藝術家、工程師共同合作,其實某種程度上,它已經有了一些社區的作用,現在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個樞紐。
寶武不鏽鋼廠
我們改造的原則是:在忘記這個工業遺產建築之前的功能之前,我們一定要把它之前的功能記錄下來,然後再考慮應用,藝術的介入是藉助創造性讓工業遺產重新使用,如果沒有很好的再利用,我們就會永遠失去這些工業遺產。
(本文根據史蒂芬·修斯論壇發言整理,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