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稜孤榆樹村活化運用東北抗聯歷史資源——紅色文化滋養這片熱土

2020-12-25 澎湃新聞

牡丹江市政府新聞辦官方微信 本地值得信賴的公眾號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牡丹江發布

核心閱讀

深山之中的孤榆樹村,蘊藏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搜集整理歷史資料和物件、建設東北抗聯密營教育基地、組織傳承東北抗聯精神培訓……在黑龍江省穆稜市孤榆樹村,東北抗聯精神代代相傳,紅色旅遊日益紅火,鄉村發展充滿活力。

兩山東西聳立,中間河水靜靜流淌,全村340餘戶沿孤榆樹溝鋪排開去,這便是黑龍江省穆稜市下城子鎮孤榆樹村。「往北到市區要走40多公裡,以前就窄窄一條泥土路,開車得顛簸一個半小時才能到。」村支書齊曉東說。

地處偏遠、山多地薄,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謀生計。最多時,全村接近一半的戶籍人口常年在外,孤榆樹村一度有些沉寂,如何找到發展的路子?

搜集整理歷史資料

深秋時節,木葉開始凋零,猶如調色板被打翻,黃一簇、綠一簇,山色繽紛。出了下城子鎮,沿蜿蜒的山路穿行,汽車被包裹在濃烈的秋色當中。

這條水泥路是前年修好的,可容旅遊大巴通行。不過十幾分鐘,孤榆樹村在望,此時暮色四合,幾縷炊煙悠然飄蕩。

在這深山之中,東北抗聯戰士曾設立密營,以此為根據地對日軍控制的據點、交通線進行破襲作戰。「附近的山上還存留著當年抗聯戰士居住的地窨子,村裡老人從裡面發現的彈殼等物品也保存著。」齊曉東說。

從2015年開始,穆稜市分批派遣黨員幹部到井岡山集中培訓學習。「穆稜市是革命老區,而且在全國革命遺址普查調研時被確定為『孤榆樹抗日根據地遺址』,以紅色旅遊帶動鄉村振興會是一個突破口。」齊曉東一面發動大夥搜集整理抗戰時期的相關資料和老物件,一面向上級黨委和政府爭取支持。

「經過中國抗聯研究中心、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等多方機構和專家考察論證,確定1932年到1940年間,孤榆樹村是東北抗聯第二、第四、第五軍的密營地,是東北抗日聯軍在黑龍江活動的主要陣地。」穆稜市文廣旅局局長劉澤海說。

在2017年穆稜市元宵晚會上,孤榆樹村文藝隊60多名村民登場表演紅色曲目,反響熱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穆稜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褚建華曾多次去井岡山考察學習,「當時省內還沒有專門的東北抗聯精神教育培訓基地,我們決定在孤榆樹村建設東北抗聯文化紅色旅遊景區。」

建成抗聯教育基地

經過謀劃建設,2017年9月,以「重走抗聯路」為主題的東北抗聯密營教育基地在孤榆樹村全面落成開放,形成了重走抗聯路景區、郝家大車店景區以及東北抗聯第二、四、五軍紀念館等「八區一館」格局。

得益於紅色旅遊景區的建成,孤榆樹村變了一番模樣。「現在戶戶白牆黛瓦,院落乾淨整潔,路邊栽樹種花,村子成了一個大公園。」村醫程文霞說,近兩年,村子先後獲得省級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黑龍江省鄉村旅遊重點村等稱號。

實際運營過程中,下城子鎮和孤榆樹村集體共同組建孤榆樹文化推廣公司,借鑑井岡山的模式經驗,為各類團體提供東北抗聯精神集中培訓。

重走抗聯路、上抗聯歷史課……穆稜市民主小學輔導員陳佳和團隊來到孤榆樹村接受了為期兩天的集中培訓,「沿著抗聯戰士當年的足跡,聽專題講座,在體驗式教學、情景教學中感受紅色歷史,讓我們對東北抗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紅色旅遊帶火了孤榆樹村。「從基地開放到去年底,村裡共接待培訓團隊310個、2.5萬餘人次,純收入120多萬元。」下城子鎮黨委書記金鳳勇表示,「今年受疫情影響,沒有接待團隊遊客,但前來參觀的散客仍然不少,據粗略統計達3.2萬餘人次。」

村裡人氣旺了,老百姓也跟著受益。46歲的付中麗種了大半輩子地,2018年6月應聘到文化推廣公司做了一名講解員,平時還在培訓基地的餐廳做兼職,去年掙了1萬多元。「做好這份工作,不能光靠死記硬背講解詞,我會把村裡祖輩傳下來的一些故事融入進去。能把紅色文化和自己的家鄉介紹給大家,我非常自豪。」

隨著遊客量增多,孤榆樹村鼓勵大夥充分利用閒置民居打造特色農家樂,目前共建有家庭民宿10處,床位150個,餐飲日接待量達500人。村民馮啟花家改造建成了一個家庭民宿,「一個房間一天收費150元,遊客能自己做飯,院裡還有小菜園,免費提供食材。」馮啟花說,她去年賺了1.6萬元。

「從2016年到現在,已經有60多人返鄉,在旅遊、農業、服務業等領域從事經營服務,為孤榆樹村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齊曉東說,全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5萬元提高到了2.7萬元。

離開孤榆樹,天已黑透,山風寒涼。回望小村,燈火點點,暖了夜歸人。

原標題:《【人民日報】牡丹江穆稜孤榆樹村活化運用東北抗聯歷史資源——紅色文化滋養這片熱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東北抗聯經典故事連環畫原稿作品選展」首次上線
    東北網8月14日訊(記者 許諾)為講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迎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東北烈士紀念館與黑龍江人民出版社跨界融合,資源共享,共同舉辦線上公益文化展覽「東北抗聯經典故事連環畫原稿作品選展
  • 抗戰勝利紀念日 紅色動畫《抗聯密營知多少》首次公開展映
    為加強黑龍江省東北抗聯遺址集中連片保護,鞏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成果,在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東北烈士紀念館精心打造推出紅色動畫《抗聯密營知多少》。「頭道溝,二道溝,抗聯住在哪道溝?大青山,小青山,抗聯住在哪座山?道道溝,座座山,有溝有山有抗聯。要問抗聯有多少,千千萬,萬萬千。中華民族都抗日,萬眾一心保家園。」這首《萬眾一心保家園》曾在東北抗聯部隊和抗日遊擊區群眾中廣泛傳唱。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佔中國東北,長達14年之久。
  • 黑龍江省東北烈士紀念館推出國內首個東北抗聯經典故事連環畫原稿...
    央廣網哈爾濱8月15日消息(記者遲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除了激勵大眾的抗戰歌曲,黑龍江省東北烈士紀念館還正式推出國內首個東北抗聯經典故事連環畫原稿作品選展。1938年,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在部隊西徵途中,編寫了用古曲「落花」舞調填詞的《露營》歌。以季節變化為主線,生動反映了抗聯將士的艱苦生活情景。據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劉強敏介紹,本次雲展播的抗聯歌曲,都出自崔清洙烈士編輯、抗聯女戰士李敏保存的「東北抗日聯軍歌集」,歌曲大多是指戰員們根據戰鬥生活「原創」的抗日戰歌。
  • 心得體會範文:學習東北抗聯精神心得範文五篇
    (二)弘揚抗聯精神,一生對人民感恩 東北抗聯精神學習是一次修心之旅。東北抗聯 14 年的抗戰 歷史,是堅決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歷史,也是與人民群眾水 乳交融、並肩戰鬥的歷史。指出,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幹部要把黨的初心、黨的使命銘刻於心,這樣人 生奮鬥才有更高的思想起點,才有不竭的精神動力。
  • 紅色動畫《抗聯密營知多少》首次公開展映
    紅色動畫《抗聯密營知多少》(東北烈士紀念館供圖)央廣網哈爾濱9月1日消息(記者遲嵩 通訊員鄧祁)為加強黑龍江省東北抗聯遺址集中連片保護,鞏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成果,在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之際,東北烈士紀念館精心打造推出紅色動畫《抗聯密營知多少》。
  • 白山黑水築牢血肉長城——東北三省聯合召開弘揚偉大東北抗聯精神...
    新華網哈爾濱7月30日電(記者鄒大鵬、馬曉成)92歲高齡的抗聯老戰士李敏和戰友們靜靜地坐在臺前,聆聽著專家學者緬懷艱苦卓絕的抗聯歲月,布滿胸前的勳章微微震動,仿佛在訴說當年慘烈至極的戰場記憶。30日,東北三省在哈爾濱聯合舉行「弘揚偉大東北抗聯精神座談會」,社會各界在銘記歷史中凝聚著振興發展的強大力量。
  • 東北抗聯歌曲雲展播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東北烈士紀念館推出「戰火中的旋律——東北抗聯歌曲雲展播」,激昂的歌聲、慷慨的歌詞,不僅述說著那段悲壯與輝煌的歷史,更奏響了時代最強音。讓東北抗聯歌曲在新時代嘹亮迴響東北抗日聯軍不僅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武裝部隊,同時也很注重政治、文化教育和宣傳工作。
  • 【速看】推動文旅融合,弘揚紅色文化!延邊州首批「紅色打卡地...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發揮延邊紅色資源優勢,推動紅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加強紅色文化的弘揚傳播,提升紅色景址、基地、場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延邊州委宣傳部會同黨史、文旅等部門共同梳理確定了首批「紅色打卡地」名單,共包含17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景區景點,速來了解
  • 寶頂村發掘「活化」紅色資源 助力百合鎮鄉村振興
    夏末秋初的雨後,走進開平市百合鎮茅岡村委會寶頂村,村子的廣場上,紅色資源到處可見,老人帶著小孩在玩耍,地裡有村民正在忙碌……誰曾想,這個在兩年前還很破舊落後的村莊,如今巧借鄉村振興的東風,以建設「紅色黨建示範村」為契機,充分發掘和「活化」紅色資源,大力實施紅色黨建引領工程,將原來道路坑窪、遺址破敗、環境凌亂的舊村打造成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樣板
  • 依託紅色文化資源 助推鄉村經濟發展——解密通化縣興林鎮曲柳川村...
    得知這一消息,王書禮主動上門與其謀劃產業項目。經過反覆磋商和甄選,他們把項目選定在開發紅色文化旅遊產業上。「其實,我們充分考慮到了在曲柳川村開發紅色文化旅遊的突出優勢。」鎮黨委副書記閻賀龍興致勃勃地介紹說,「第一,有政策優勢。曲柳川村地處通化市水源地保護區哈泥河流域上遊,不允許開發工礦企業和大型的養殖業,紅色鄉村旅遊這一切入點正符合當前政策導向;第二,有資源優勢。
  • 韶關南雄 擦亮紅色文化品牌,助推打造紅色文化高地
    已籌集資金9000多萬元對19個革命遺址進行搶修保護,正在編撰近150萬字的系列紅色南雄叢書,傾力打造了3條紅色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全面推進紅色革命遺址活化利用……南雄作為全省為數不多的原中央蘇區縣,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目前認定的革命遺址有94處。一直以來,該市堅持科學規劃、連片打造,構建市鎮村全覆蓋的紅色革命遺址保護體系,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 「只要有我在,東北抗聯的旗幟就不能倒」,紀念楊靖宇將軍殉國80周年
    《瞭望》新聞周刊特採訪研究楊靖宇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專家,還原一個你可能不熟悉的楊靖宇,一個你可能不知道的東北抗聯。當年6月,共產國際交通員傳來信息要抗聯一路軍過境去蘇聯。抗聯一路軍司令部在輝南縣石道河子召開領導幹部會議,專門討論過境去蘇聯的問題。大多數人都同意撤往蘇聯,等著形勢好了再轉回來打,可楊靖宇不同意。他說:「東北抗聯,東北抗聯,你把東北抗聯拉到蘇聯去,出了國,那還是東北抗日聯軍嗎?再說上蘇聯去抗誰?」抗聯許多人對此都不能理解。
  • 主體館、村史館、專題展館,昌邑市紅色歷史展館成規模 「紅色文化...
    在陳列館內的革命烈士證書牆前,董桂欣舉起右手行了一個軍禮後說:「這個館建得好,可以讓我們的後代了解過去的歷史,珍惜現在的和平美好生活。」  昌邑市紅色歷史資源豐富,特別是在抗戰時期,以昌邑北部為中心的「渤海走廊」,成為連接膠東、清河、魯中和革命聖地延安的紅色生命線。
  • 東北抗聯中的少年鐵血隊
    在東北抗聯第一路軍中,有這樣一群小戰士,年齡最大的18歲,最小的只有13歲。他們當中有隨父母參加抗聯的孩子,有被解放勞工中的童工,有抗日根據地的兒童團員,還有父母被日偽軍殺害後隻身投奔抗聯的孤兒。  這些小戰士雖然年紀小,卻都滿懷著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決心抗日到底、光復祖國、解放家園。
  • 以弘揚紅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所創造的紅色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於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時期,在新時代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是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有助於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紅色資源挖掘為基礎,推動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 此人曾是抗聯幹將 卻叛變投敵 導致楊靖宇犧牲 後來的下場怎樣了
    泱泱五千年來,無論何種勢力、何種外強,從來沒有完全徵服這片夏大地。為了文化的傳承、民族的延續,即使侵略者再怎麼強大,自己的力量再怎麼渺小,中華兒女依然沒有停止過抗爭,哪怕光復的過程是幾年、幾十年或者更多。
  • 《天道王》致敬抗聯英雄 十二獵戶上演壯烈史詩
    陶瑞在致辭中坦言影片讓我們重溫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也讓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這對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有深遠影響。  陽光新視界董事長夏雄表示,影片將鏡頭對準了大時代下的普通人,儘管片中的角色都是無名之輩,但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又都是扭轉戰局的關鍵人物,而這一些人,不應被遺忘。電影中老倭瓜的扮演者胡雙全向大家介紹道:「這是一部有血有肉,有真情,有兄弟情,有家國情懷,還有夫妻情的影片。」
  • ...緬懷先烈 | 黑河市委黨校新任職幹部培訓班學員重走抗聯烽火路
    在五大連市大衡山,東北抗聯烈士紀念碑前,學員們獻花、默哀、重溫入黨誓詞。為推進紅色旅遊事業發展,提升五大連池市朝陽山抗聯紅色景區的歷史地位,五大連池市朝陽山東北抗聯精神教育基地一期工程項目開始建設。同時對五大連池市朝陽山東北抗聯精神教育基地二期、三期項目建設進行了規劃。
  • 抗聯主力退入蘇聯獲番號 數百名戰士僅10人健在
    2008年,當地居民在這片山林裡發現了13具遺骨,經歷史研究部門鑑定,這裡安葬的,是「原蘇聯遠東紅軍88獨立旅亞洲人」遺骨。  此後,蘇聯遠東紅軍88獨立旅研究會秘書長安然和88獨立旅老戰士李敏曾多次到墓地考察,在墓地周邊找到多處戰壕。曾經有中國抗聯戰士在此建營地修戰壕,並秘密訓練,因此這些遺骨極有可能都是中國東北抗聯戰士的遺骨。
  • 騎行抗戰路:永遠的豐碑,東北抗聯鐵血第七軍
    2018年5月29日,早7點離開珍寶島,騎行2公裡,右轉一條縣級公路,這段路穿梭在叢林中,不時有小飛蟲圍繞著我嗡嗡的轉來轉,趕也趕不走,特心煩。20公裡來到一岔路口,右轉改道改走s211(G331),5公裡左右便進入了雙鴨山市饒河縣境內。過五林洞鎮不久,單車後輪輻條斷了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