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發揮延邊紅色資源優勢,推動紅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加強紅色文化的弘揚傳播,提升紅色景址、基地、場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延邊州委宣傳部會同黨史、文旅等部門共同梳理確定了首批「紅色打卡地」名單,共包含17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遊景區景點,速來了解!
首批「紅色打卡地」名單
1.延邊革命烈士陵園
位於延吉市公園街煙集路8號
烈士陵園正門
紀念碑及主題雕塑
延邊革命烈士陵園是1992年2月經延邊州委、州政府報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延吉市革命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的。延邊革命烈士陵園於1992年11月30日完成主體建設。陵園東西約110米,南北約650米,總面積為36294平方米。園內建有牌樓、烈士紀念碑、革命紀念館、英烈牆、骨灰堂、烈士墓區等。中心建築是紀念碑,碑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為江澤民同志親筆所題。延邊革命烈士紀念館裡陳列著豐富的圖片和實物,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延邊兒女前赴後繼、英勇戰鬥的光輝歷程。
延邊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延吉市公園街煙集路8號,是全國佔地面積最大的烈士陵園,是全國革命傳統教育100個重點基地之一,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榮譽稱號。是省、州、市黨史教育基地。
2.延邊博物館
位於延吉市長白山西路8627號
博物館正門
朝鮮族傳統耕種
延邊博物館始建於1960年4月,2012年改擴建後現佔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展館建築面積近1.5萬平方米,是集地方歷史和朝鮮族特色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文物近1.5萬件,國家珍貴文物500多件。館藏文物主要由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和朝鮮族民俗文物組成。現有藏品保管區、文物修復區、展覽區、觀眾互動區、公眾服務區、科研區、辦公區七大功能區域。基本陳列有朝鮮族民俗陳列、千秋正氣——朝鮮族革命鬥爭史陳列、延邊出土文物陳列三大陳列,另有三個臨時展廳。主要展示了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啟蒙教育、反日抗日、新中國成立等場景和延邊的歷史、發展脈絡。
延邊博物館位於延吉市長白山西路8627號,1994年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評為國家級二級博物館,2015年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年接待觀眾近20萬人次,是延邊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宣傳的重要場所。
3. 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
位於琿春市英安鎮大荒溝村
琿春黨史展覽館
琿春十三烈士陵園紀念碑
大荒溝是中共琿春縣委誕生地,也是東滿最早成立遊擊隊、建立根據地的地區之一,是建立、發展、保衛紅色政權的重要地區,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2004年起,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內先後建設修復了縣委機關、十三烈士陵園、偽軍起義紀念廣場、兵工廠、被服廠、醫院等十餘處遺址遺蹟。2017年7月,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的琿春黨史展覽館新館投入使用,集中展示了黨領導下的琿春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團結協作,敢於亮劍、勇於擔當,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甘於奉獻、力爭上遊」的心懷和風貌。
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位於琿春市英安鎮大荒溝村,距離琿春縣城45公裡。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黨史教育基地、省級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關工委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於2017年1月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底,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開展活動達530多次,參觀人數達53多萬人次。
4. 東北解放紀念塔
位於圖們市友誼街
圖們市東北解放紀念塔
東北解放紀念塔(圖們人稱之為「白塔」),是為紀念在1945年8月17日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第25集團軍在解放圖們城戰鬥中犧牲的20名蘇聯紅軍戰士而修建的紀念塔。建於1945年9月,佔地面積314平方米,塔基為方形,塔身呈寶劍形,鋼筋混凝土結構,水磨石面,正面朝東南方向,邊長13米,塔高15米。塔正面用俄文鐫刻著「光榮屬於為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圖們城而英勇奮戰的紅軍戰士 1945年8月」。東北解放紀念塔是二戰反法西斯勝利的歷史見證,每年都有許多俄羅斯人專程到這裡獻上一束束鮮花。
東北解放紀念塔位於圖們市中心,1981年列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二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8月,圖們市人民政府對此碑進行了整體修繕。2017年命名為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 陳翰章烈士陵園
位於敦化市翰章鄉翰章村
陳翰章烈士陵園正門
白山英魂主題紀念館
「九一八」事變後,陳翰章積極參與反日愛國宣傳活動。1932年8月,陳翰章參加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任總司令部秘書長,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的陳翰章率部與日軍作戰,由於叛徒告密,陳翰章和戰友被敵人包圍,最終犧牲,年僅27歲。侵華日軍殘暴地將陳翰章的頭顱割下,浸泡在福馬林液中,保存在當時偽滿州國首都新京(今長春市)的「大陸科學院」。2013年4月,陳翰章誕辰一百周年,烈士頭顱被迎回敦化故鄉身首合葬。
為紀念陳翰章將軍百年誕辰,敦化市委、市政府投資擴建陳翰章烈士陵園。陵園門楣高10.1米,紀念先烈為新中國的創立奉獻出鮮血和生命;正門兩側碑林刻有領袖、開國元勳、各界知名人士和抗聯老戰士對烈士的頌詞;花崗巖雕刻的將軍雕像,高2.7米,象徵陳翰章生命的27年;碑身高19.13米,紀念將軍1913年出生,四面各設立27級臺階,紀念陳翰章27歲犧牲。將軍墓墓高6.14米,紀念將軍的誕生日期,外觀為八面形,墓室壁畫由吉林工藝美術大師許家池繪製,石棺雕刻黨徽和五星圖案。
陵園位於敦化市翰章村南200米,2013年5月30日竣工,2015年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6. 東北抗聯寒蔥嶺密營遺址
位於敦化市江源鎮寒蔥嶺林場
寒蔥嶺密營遺址紀念碑
寒蔥嶺密營遺址地窨子
東北抗聯寒蔥嶺密營遺址經軍事專家證實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作戰痕跡最清晰、軍事特徵最顯著的密營核心遺址,是東北抗聯長期戰鬥和生活的重要區域,是1933年至1939年楊靖宇、魏拯民、王德泰、陳翰章等將軍長期打伏擊戰的根據地。
密營遺址內營房、指揮所、主哨位、戰壕、菜地、菜窖、夥房、倉庫、高地指揮所、散兵坑清晰可見。建成的東北抗聯寒蔥嶺密營文化展覽館,以「寒蔥嶺戰跡、寒蔥嶺密營文化」為主題,以東北抗聯重要人物、事件、戰跡為線索進行布展,館內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獻史料和抗聯遺物3000餘件,全面、真實、系統地反映了東北抗聯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
東北抗聯寒蔥嶺密營遺址位於敦化市西南部、距市區45公裡的江源鎮寒蔥嶺楓頤園。2019年命名為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0年命名為省級國防教育基地,現已成為重走抗聯路、傳承紅色基因、開展主題活動、進行研學教育的重要紅色教育基地。
7. 敦化處理日本遺棄化學武器
工作展覽館
位於敦化市大劇院
展覽館主題牆
展覽館展覽
敦化處理日本遺棄化學武器工作展覽館以「還人民一片淨土」為主題,共分為「歷史罪行、鐵證如山」「據理力爭、捍衛權利」「清除毒害、淨化國土」「任重道遠、使命光榮」四個部分。展館揭露了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法,對中國軍民大肆使用化學武器,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災難,用鐵的事實駁斥那些企圖否認歷史、掩蓋歷史罪行的言行,還原歷史真相。也向世人展示化武工作者們多年來默默無聞、不畏艱辛、團結協助、無私奉獻,為消除危害作出的巨大貢獻。同時也呼籲大家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
館內展出侵華日軍毒氣製造工廠群全貌、毒劑車間的生產情況,陳列大量生化武器,以鐵證揭示侵華日軍歷史罪行;運用寫實雕塑與實物道具,設立虛擬防化服體驗系統和穿戴防毒面具互動體驗臺,採用化武銷毀流程「增強現實成像」系統,生動展現處理化武充滿危險的艱苦作業過程。
展館位於敦化市大劇院南側,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2019年命名為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8. 敦化市革命烈士陵園
位於敦化市北山公園
敦化革命烈士陵園紀念碑
敦化市革命烈士陵園英烈榜區
敦化市具有光榮革命傳統,歷史上義和團抗帝、抗聯鬥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都表現出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廣大敦化人民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無數革命志士以他們的英勇無畏,在祖國的大地上譜寫出一曲曲氣吞山河的壯麗篇章,鑄就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敦化市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46年11月,1975年遷至市區北山北坡現址,1993年9月擴建,總佔地面積為15.6萬平方米。陵園內設有著名烈士碑區、烈士墓區、英烈榜區和雕像區。烈士墓區安葬著280位烈士,英烈榜記錄了敦化籍和在敦化犧牲的1703名烈士的名字,收集烈士遺物、史料1100餘件。園內有紀念雕像一座,高3.2米,展室面積104平方米,展示了土地革命以來各個歷史時期,革命前輩英勇奮鬥的戰鬥歷程。
敦化市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市區北山北坡,2006年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列入省級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9. 韓樂然生平展
位於龍井市檔案館內
革命先鋒 藝術楷模——韓樂然
韓樂然文獻資料
韓樂然先生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革命家,深厚繪畫造詣的藝術家,是開創我國石窟壁畫研究保護工作的先驅者,中國第一位朝鮮族共產黨員。
《韓樂然生平展》展陳面積共計400平方米,展線141米,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樓大廳及走廊,主要採用多媒體和四幅油畫反映韓樂然的革命生活。第二部分是《韓樂然生平展》展廳,展廳分為「艱辛尋路」「東北拓荒」「赴法留學」「抗日歲月」「喋血西北」「革命伉儷」「薪火相傳」七個部分,含有200多幅珍貴照片、兩個實物展櫃、韓建立女士捐贈的韓樂然遺物及部分韓樂然作品複製件,採用圖片、實物與多媒體結合的方式進行展出。第三部分是二樓的韓樂然文化活動體驗中心,利用韓樂然作品向參觀人員提供臨摹繪畫、熱轉印DIY、作品拼圖、現場教學等活動項目。
韓樂然生平展位於龍井市檔案館內,是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州廉政教育基地和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開館至今已接待社會各界參觀人士萬餘人。
10.朱德海舊居
位於龍井市智新鎮勝地村
朱德海銅像
朱德海生平展覽館
朱德海,原名吳基涉,延邊州首任州長。朱德海長期主持延邊地區工作,重視維護民族團結,重視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事業,重視發展農業和民族工業,為延邊地區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朱德海舊居始建於1986年,佔地面積1400餘平方米,由朱德海紀念碑、朱德海銅像、朱德海生平展覽館組成。展覽室面積為60平方米,共陳列百餘幅照片和多件珍貴實物,分7個部分,生動展示朱德海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的光輝一生。
朱德海舊居位於龍井市智新鎮勝地村二屯,已成為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2019年命名為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1.藥水洞抗日紀念地
位於和龍市頭道鎮龍門村
蘇維埃政府成立90周年紀念活動
碑林
藥水洞抗日紀念地是東北地區第一個人民政權——和龍縣藥水洞蘇維埃政權成立地,於1930年5月27日建立。先後於1930年6月10日成立中共藥水洞支部;1930年7月10日成立中共平崗區委;1930年8月13日成立中共延和中心縣委。在這個不到100戶人家的鄉村裡,先後湧現出金順姬等70多名抗日烈士。藥水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始終站在鬥爭的前列,被譽為和龍「革命搖籃」,為延邊的抗日鬥爭史譜寫了壯烈詩篇。1985年6月,和龍縣人民政府修建藥水洞抗日紀念地紀念碑。2016年,市老促會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修建「藥水洞革命遺址公園」,挑選產自河南南陽的「晚霞玉」為「藥水洞蘇維埃政府遺址碑」碑石。這塊「晚霞玉」,形狀、紋路、顏色都酷似初生老虎,象徵著紅色政權虎嘯生風,威震敵膽。
藥水洞抗日紀念地位於和龍市頭道鎮龍門村,2019年命名為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遺址對研究延邊、和龍、延吉抗日鬥爭史以及黨史資料具有重要價值,是廣大幹部群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12.漁浪村抗日根據地
位於和龍市西城鎮臥龍村漁浪村
紀念碑正面
紀念碑碑文
漁浪村抗日遊擊根據地創建於1932年12月。翌年一月,中共和龍縣委在此地成立平崗、漁浪村革命委員會(後為人民革命政府),根據地設有中共和龍縣委、平崗區委機關及和龍縣遊擊大隊隊部。1933年2月12日,縣委書記崔相東、遊擊隊中隊長金世領導遊擊隊員、赤衛隊員和少先隊員,同20倍以上的日本「聯合討伐隊」進行了長達6個小時的激戰,用鮮血和生命掩護縣委機關和根據地群眾安全轉移,保存了黨領導的和龍縣武裝力量及抗日遊擊根據地,粉碎了敵人妄圖消滅抗日遊擊隊的企圖。1934年9月,根據地軍民轉移到車廠子。
1981年8月1日,中共和龍縣委、和龍縣人大常委會、和龍縣人民政府、和龍縣政協,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漁浪村十三勇士,在和龍市體育場後山坡上修建了紀念碑。2017年,市老促會受市委、市政府委託,在漁浪村十三勇士英勇奮戰和壯烈犧牲的漁浪屯後山上重建了十三勇士紀念碑和紀念亭。
漁浪村抗日遊擊根據地位於和龍市西城鎮臥龍村漁浪屯,2019命名為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3.馬村(小汪清)
抗日遊擊根據地遺址
位於汪清縣東光鎮東林村東南
小汪清(馬村)抗日遊擊根據地遺址入口處全景
汪清縣小汪清區(第二區)蘇維埃政府遺址(復建)
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遺址是中共東滿特委領導下的一個重要的抗日遊擊根據地,也曾是東滿特委機關所在地。1932年下半年,中共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率領特委機關從延吉縣王隅溝轉移到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馬村。1932年12月在中共東滿特委和汪清縣委領導下,在馬村正式成立了汪清縣小汪清區(第二區)蘇維埃政府。1933年11月17日起,日偽軍對根據地進行了為期五十多天的「大討伐」,使原來有一千五百多名抗日軍民的根據地只剩下四百餘人。1934年1月,中共東滿特委、中共汪清縣委決定撤離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小汪清區委所屬黨員轉移到蛤蟆塘、大荒崴,併入三區黨組織,特委機關和汪清縣委機關經過十裡坪轉移到腰營溝堅持鬥爭,剩餘群眾分別轉移到大荒崴、腰營溝、羅子溝等地。3月21日,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在汪清縣東光鎮廟溝村附近大北溝與日偽「討伐隊」戰鬥時壯烈犧牲,時年27歲。
小汪清抗日遊擊根據地遺址位於汪清縣東光鎮東林村東南部,其範圍為由南向西北延伸的河谷盆地,長約10公裡,寬約2公裡。現有20多處遺址或紀念碑,復建汪清縣反日遊擊隊密營、兵工廠、印刷廠等多處重要遺址。根據地遺址路旁建有賀敬之題寫的「汪清抗日烽火燎原東滿大地」題詞碑及顧秀蓮題寫的「東滿抗戰歷史長廊」題詞碑。201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8年,被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旅發委、省東北抗聯研究會命名為首批「吉林省東北抗聯紅色教育基地」。列入省黨史黨性教學基地,是各級黨員幹部教育實踐的重要場所。
14.紅日村黨性教育基地
位於大興溝鎮紅日村
紅日村黨性教育館內景
金相和烈士半身像
紅日村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多民族混居村,曾是中共汪清縣委和中共蛤蟆塘區委駐地,湧現出中共汪清縣第二任縣委書記金相和以及李光、金銀植等眾多革命英烈,紅色資源非常豐富,紅色歷史底蘊深厚。
紅日村黨性教育基地(金相和烈士陵園)佔地面積約12.3畝,展館面積約430平方米,2018年1月正式成立,擁有專兼職講解員17人。展陳主要包括「兩館一園一居一校」,「兩館」即紅日村黨性教育館和紅日村村史教育館;「一園」即金相和烈士陵園;「一居」即紅日村出生的朝鮮族抗聯女戰士金伯文的故居;「一校」即「童長榮紅軍小學紅日分校」。
紅日村黨性教育基地位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大興溝鎮紅日村,2019年命名為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是面向省、州、縣各級黨員幹部、中小學生和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2020年8月,紅日村被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列入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15.童長榮烈士陵園
位於汪清縣東光鎮廟溝村
童長榮烈士陵園全景
童長榮紀念館內景
童長榮,字燦華,又名張樹華、張長榮,安徽省樅陽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東京特別支部領導人、中共上海滬中區委書記、河南省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大連市委書記等職。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發起人之一。「九一八」事變後,他來到東滿,擔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他創建了黨領導的東滿反日遊擊隊和遊擊根據地,率先在東滿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東滿各族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34年3月21日,他在汪清縣東光鎮廟溝村大北溝與日偽軍「討伐隊」戰鬥時犧牲,時年27歲。1951年11月,皖北行政公署追認童長榮為革命烈士。2014年9月,童長榮被國家民政部確認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童長榮烈士陵園總佔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由童長榮紀念館、紀念碑、烈士墓區和陵園廣場四部分組成。童長榮紀念館陳列內容根據童長榮烈士生平設有少年磨礪、投身革命、白區鬥爭、浴血東滿、英名永存5個部分。烈土紀念碑正面鑲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部用朝漢雙語鐫刻「童長榮烈土紀念碑」。烈士墓區位於陵園東側,建築佔地面積700平方米,由童長榮烈士墓、烈士塑像、烈士生平碑、崔今淑烈士紀念碑和東滿特委簡介碑五個部分組成。陵園廣場位於陵園南側,地面為花崗巖鋪面,陵園西側入口處立有鐫刻「童長榮烈土陵園」的花崗巖石碑。
童長榮烈士陵園位於汪清縣東部,汪清至復興公路45公裡左側東光鎮廟溝村大北溝入口處。2015年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6.東滿特委明月溝(甕聲砬子)
會議展覽館
位於安圖縣明月鎮大砬子村
東滿特委黨團會議會址
東滿特委明月溝(甕聲砬子)會議展覽室展廳
1928年8月,在甕聲砬子小學任教的共產黨員姚茂才秘密建立了安圖境內第一個黨組織——中共甕聲砬子黨支部。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安圖播下的第一顆革命火種,也為東滿特委黨團會議的召開奠定了組織基礎。
「九一八」事變後,滿洲總行動委員會為統一指揮東滿各縣反日鬥爭,1930年9月25日,發出指示信,要求成立東滿特委, 10月,東滿特委正式成立。1931年12月16日,東滿各縣黨團負責人聯席會議在安圖縣甕聲砬子召開,剛剛到任的東滿特委書記童長榮主持會議,史稱中共東滿特委甕聲砬子黨團會議。剛剛受東滿特委委派擔任延吉反日同盟組織部長的王德泰遵照組織安排參加了這次會議。
東滿特委明月溝(甕聲砬子)會議展覽室位於安圖縣明月鎮大砬子村,佔地面積600㎡,2017年建成,主要包括景觀石、涼亭、展覽室、紅色文化長廊、文化廣場、登山棧道、山門等。主題展廳內包括東滿特委黨團會議召開背景、會議內容、會後影響三個部分。2019年命名為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州級幹部教育培訓基地,成為安圖縣廣大幹部群眾、青少年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17.安圖歷史展覽館
位於安圖縣檔案館一樓
安圖歷史展覽館大廳浮雕
安圖歷史展覽館展廳
安圖歷史展覽館整體布局以縣域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為主線,突出安圖地處長白山核心區域的地標特徵,展覽館的主題為「長白山第一縣」,分設「奧壤靈區、雄天北極」「臨危設治、安邊圖強」「不屈血性、熱土忠魂」「崢嶸歲月、光輝歷程」「新時代、新徵程」等5個展廳。以歷史發展脈絡為序,全景式展現安圖發展的曲折道路,客觀反映中國共產黨在安圖改天換地的光輝歷程,充分展現了安圖從2.6萬年前到當代歷史文化發展,是全縣目前唯一集愛黨愛國愛家鄉於一體的展覽館。
安圖歷史展覽館位於安圖縣檔案館一樓,佔地面積340平方米,由展板、展櫃、沙盤、觸控螢幕、專題片等內容組成,館內共陳列布展圖片資料近千幅、文物原件225件。2019年命名為州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原標題:《【速看】推動文旅融合,弘揚紅色文化!延邊州首批「紅色打卡地」名單發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