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藝術的角度講,一切影片本就是框架的藝術。
▲《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1989)
框中框的構圖是利用門框、窗框、車窗、陽臺、樓梯和走廊等作為前景布局,然後將被攝對象安排在這些框中,使整個畫面形成一個框架,被攝對象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一個邊框。
▲《去年在馬裡昂巴德》(1961)
框中框的構圖不局限於規則的矩形格局,任何形狀和形式都能被這樣使用,只要它能造成一個圍蔽的空間,能在某種形式上包圍視覺中心即可。
框中框的幾種手法:
1.圓形的「框」可以用來充分突出角色人物。
▲《布達佩斯大飯店》(2014)
2.框架也常常用作隔離物來區分「框」兩邊不同的世界或者狀態。
3.框架也可以作為自由和孤立的對比設置。
▲《The Searches》(1956)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角色穿過框去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而其他角色則拒絕穿過這個框。
使用框中框拍攝手法的作品非常之多,今天小編也為大家準備了幾部「框中框」經典之作。
1
《繪圖師的合約》
」框中框」是彼得·格裡納韋的一個顯著拍攝手法,最出名的就是在其長片處女作《繪圖師的合約》中的運用。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家境優渥的赫伯特夫人僱傭天才畫師奈維爾為莊園完成十二幅畫作,在此期間,畫師與夫人發生了不倫關係,然而畫師不知道的是自己早已掉入一個巨大的陷阱裡。
影片中,攝影機透過畫師的觀景窗來拍攝莊園中的人事物,形成一種框中有框的既視感,而觀景窗上的水平分割線,更是導演以一種赤裸裸的方式在告訴觀眾「這個觀景窗就是我們的攝影鏡頭,你只是在看電影而已」。
2
《畢業生》
角色本坐在浴缸前面,他正在思考畢業之後究竟自己要做什麼,我們可以留意到後面浴缸的海草為本的頭部構成了一個封閉的構圖設置,這些海草可以被理解為本心理焦慮的形象化表徵。
等到本的爸爸進入畫面,代替了後面浴缸的細節,營造出第二個更具壓迫感的「框」別。
最後,也是電影《畢業生》的經典畫面,女主角用腿來形成構圖的框架,營造出非常有壓迫感的「框」,給影片氣氛的營造增添了意味。
3
《人工智慧》
史蒂文·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和詹奴蘇·卡曼斯基(Janusz Kaminski),在《人工智慧》電影中用了一個圓形作為「框」。下圖裡面圓形燈裡的小機器人,運用這個「框」,暗示了小機器人和他的「父母」的隔離感、抽離感。
在影片的後段,圓形的「框」則被用作充分突出角色人物。這些構圖技巧來表達自己想附加的寓意和動因,或者可以做到升華情感的作用。
電影語言是豐富而博大精深的,上面提到的「框中框」構圖法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