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萬戈百歲壽慶,捐贈波士頓美術館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卷》

2021-01-09 澎湃新聞
7月28日是知名收藏家、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先生百歲誕辰,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為此專門舉辦「翁萬戈先生百歲誕辰慶典」。據參加壽慶的相關人士透露,翁先生當天宣布,向波士頓美術館捐贈跟隨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的《長江萬裡圖卷》。2010年,翁萬戈先生曾向北京大學捐贈明代吳彬繪《勺園祓禊圖》。

波士頓美術館於7月開始展出王翬《長江萬裡圖》,以表示對翁先生的百歲生日祝福,也讓這張翁氏重要的收藏再次展現在大眾面前。展期至9月30日。此前,這一作品曾在北京展出。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同時刊發王立翔先生記錄與翁先生交往的《六世傳承,萊溪守望》。

2018年7月28日,百歲老人翁萬戈(右一)在百歲壽慶儀式上       張子寧 圖翁萬戈百歲壽慶儀式上的籤名冊

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卷

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卷在波士頓美術館展出現場               張子寧 圖

旅美華人收藏家翁萬戈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知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清朝兩代帝師翁同龢先生的後人。1918年出生於上海,在天津接受小學及初中啟蒙教育。1938年,翁萬戈先生赴美國普渡大學留學,1940年獲機電工程碩士學位。但他並沒有從事自己所學的專業,隨即入威思康辛大學美術系,改學油畫。此後一直從事繪畫、攝影及電影工作。

據此前公開的報導,1948年秋天,為避戰火,翁萬戈和他的家人把家傳收藏打包,遠渡重洋。先從天津運到上海,再從上海運到紐約,在1949年初到了美國。其後數十年一直悉心呵護,潛心研究,著有多本專著。除了對家藏文化的研究,他也一直致力於中美文化交流。從上世紀40年代初起,他就開始參與拍攝,並獨立製作了數十部教育片和紀錄片,向西方介紹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上世紀80年代初,他任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主席,力主發展和大陸的交流,促成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翁萬戈曾感慨地說:「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一番話道盡了他對家藏畢生的守護,也是一個收藏世家的繼承人所背負的傳承使命。

翁同龢像

翁氏家族的收藏。以明清文人書畫作品為主,包括沈周、文徵明、項元汴、董其昌、項聖謨、陳洪綬、朱耷、清代「四王」、惲壽平、華巖、金農等明清文人的書畫,翁同龢的墨寶、日記及少部分的文房四寶、玉印、古爵、如意等收藏品。其中年代比較久遠的藏品是南宋宮廷畫家梁楷以獨特筆法和風格繪成的工筆畫「道君像卷」。據翁萬戈介紹,他最愛的畫作之一便是清代畫家王翬的16米長卷名為「萬裡長江」。畫中富有想像力地描繪了中國這條著名大江從入海口至源頭綿延數千公裡的沿途景色,氣象宏闊。翁萬戈說,其先祖翁同龢1875年在居家附近文物市場尋獲此卷,愛不釋手,最後挪用原本存放購新宅的四百兩銀子購得此畫。

2000年,翁萬戈將其家族收藏的80種,542冊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書,通過拍賣方式以45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上海圖書館。

2010年,翁萬戈先生曾向北京大學捐贈明代吳彬繪《勺園祓禊圖》,《勺園祓禊圖》(又名《米氏勺園圖》),此圖是明代著名畫家吳彬應其好友、勺園主人米萬鍾所邀,為其勺園所繪製的圖卷。該圖卷由翁同龢在清光緒年間購得。

2010年,翁萬戈先生向北京大學捐贈明代吳彬繪《勺園祓禊圖》

此次在百歲誕辰上捐贈的翁同龢家藏之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峰巒起伏,城郭隱見,得江山千裡綿絡之致,可謂其生平第壹傑作。此作品在第壹收藏家張榕瑞於1700年左右裝裱後,原裝保存至今,在翁家已逾一百多年。

《長江萬裡圖》的作者王翬(1632-1717),字石谷,號臞樵、耕煙散人、清暉主人、雪笠道人、天放閒人等,江蘇常熟人。自幼嗜畫,似有夙慧,曾奉詔作《南巡圖》稱旨,康熙賜書「山水清暉」,因以為榮。晚歲辭官家居,侍母之暇,未尚輟筆。能以南宗筆墨寫北宗丘壑,為虞山派之祖,有「畫聖」之譽。

多年前,白謙慎與學生觀摩翁萬戈先生藏《長江萬裡圖》

據鄭重在《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的撰文,在翁同龢留下來的眾多藏品中,最為令他珍重的是王翬《長江萬裡圖》。他在光緒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1日)日記中記載,在廠肆見到,因為索價千金未得,後賈人送來,越看越美,於是回到博古齋去議價,出三百,不賣,一共4天,留在他手中觀賞,最後以四百購得。四月二十三日(5月27日)日記寫道:「重見長江圖……目前一樂也。」他把預備買房子的錢換了王翬的《長江萬裡圖》。王翬卷後作跋,此圖作於「康熙歲次乙卯九月上浣」,此時是他畫完康熙南巡圖之際,得到皇帝的褒獎,心歡意滿,「戊寅秋日,長安南遷,蓬窗多暇」、「凡七月而成,頗覺指腕間風規猶在」。此圖顯然是王翬的得意之作。翁同龢在此卷木匣蓋上題了一首詩:「長江之圖疑有神,翁子得之忘其貧。典屋買畫今幾人,約不出門客莫嗔。」 

翁氏收藏書畫展海報

對《長江萬裡圖》,翁同龢視之若生命。他在卷尾跋曰:「餘藏此畫三十年,未敢褻以一字,遇通人逸士輒引同看,黃金橫帶者雖固請未以示也。今年四月,蒙恩放還,俶裝之頃,有貴遊欲以重金相易。餘曰他物皆可,唯此畫與麓臺巨幅此生未忍棄也。比歸裡門,人事紛紜,資用空乏,暑鬱蝨雷幾不可耐,每北窗明處時一展卷,清風拂人,塵慮都淨,世間神明固應爾耶。抑勞逸頓殊,身邊兩不相收,理然也。趙子固云:性命可輕,至寶是保,餘嘗自知為愚,若餘者其愚耶?否耶?既自笑因書於後。光緒戊戌六月晦快雨初晴,病起手戰,松禪居士同龢記。」 

「澎湃新聞」獲悉,2008年12月,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曾舉辦「翁同龢六代家藏書畫精品首度歸國展」,其中王翬的《長江萬裡圖》長卷曾在現場展出。

清代王翬《長江萬裡圖》局部

—————————————

延伸閱讀:

六世傳承,萊溪守望

王立翔

在近現代,翁氏一族的六世收藏,毫無疑問是中國收藏群落的大宗,是近代以降中國鑑藏史不可繞開的一段脈絡。這個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翁同龢,他是清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狀元宰相,且兩入軍機,曾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是晚清政局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彼時歷史雖然進入了封建帝制的尾聲,但士大夫的產生土壤及其由此產生的諸多情懷志趣,並沒有大的改變。因此,當初的翁氏家族,也同其他同僚一樣,多雅好古籍和字畫。翁同龢正是承接了其父翁心存的收藏,並逐步積聚而成大觀。

歷史的塵埃掩去了時間的種種印痕。朝代更迭,人世滄桑,翁氏家族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至一九八七年一月,《藝苑掇英》在第三十四期以專集形式介紹、選刊了翁氏家藏的書畫精粹,世人開始將目光重新聚焦到了翁氏一族身上,翁萬戈先生的名字,開始與翁氏六代緊密結合在一起。原來,謝稚柳、徐邦達、楊仁愷等當代書畫鑑定的頂級權威,於一九八五年受翁萬戈先生之邀,造訪他在美國波士頓北部的萊溪居,從此為今人撣去歷史的塵埃,讓世人真正知道世間還有翁氏完整的書畫珍品。而翁萬戈先生守護翁氏家藏的傳奇故事,也漸為鑑藏界所知。

翁萬戈與攝影師斯坦納在博物館(約1950年)

作為翁同龢的第五代嫡孫,翁萬戈先生兩歲時就接受了這筆巨額家藏。一九三八年他留學美國,一九四八年秋天,因預感內戰將起,為避戰火,翁萬戈先生將他繼承的存於天津的翁氏家藏盡數打包,運到上海,再輾轉運抵紐約。當這批寶藏曆經坎坷、遠渡重洋到達紐約時,翁先生決心以畢生所能守護家藏,背負起一個收藏世家的傳承使命。退休前他選中波士頓北部新罕布夏州的半山叢林,架椽築屋,以貯珍寶。此後的三十餘年,翁先生即隱居於萊溪居,一直潛心研究著翁氏文獻和中國書畫。

翁萬戈先生也是美國著名的華人社會活動家,但真正讓他名滿華人世界的,是二〇〇〇年四月翁先生將八十種五百四十二冊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書轉讓給上海圖書館。此次轉讓使世界聚焦,傅熹年先生認為翁氏藏書是「二百餘年學人想望不知其存否的著善本。即以其中的宋刊本而言,其珍稀程度和版本、文物價值超過美國各圖書館現藏中國宋刊古籍之總和」,「是爭取海外大批善本回歸的最後一次機會」。其意義已無需再做評議。

此後,翁先生先後在二〇〇八年十二月,於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舉辦了「傳承與守望——翁同龢家藏書畫珍品展」,於二〇〇九年四月,在美國亨亭頓圖書館推出「六代翰墨流傳——翁氏珍藏書畫精品展」。這是目前僅有的兩次翁氏六代中國書畫珍藏大體量公諸同好,翁氏書畫由此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私人收藏之一」。

我拜識翁萬戈先生,是在2006年的上海博物館舉行的「中日古代書法珍品展」開幕晚宴上。我冒然舉杯向翁先生敬酒,翁先生起身熱情回應。我以自己從事二十餘年的出版經驗,頓時感覺我們之間將會為翁氏珍藏開啟一段歷史性的因緣。我當即約請先生哪日有空,我單獨請他小聚以便討教,先生馬上從口袋裡找出一個小本和一支筆,翻看行程,當即作了約定,並認真記下了我們約見的時間。這個小本子,此後多次出現在我與先生約見的時刻,先生的嚴謹認真就此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果然,我們在次日中午延安飯店邊的蘇浙匯聚談,先生給予了我巨大的信任,並將他正在做的翁氏文獻整理和書畫研究諸工作一一講述。我聽了極為震動,這是一個龐大的構想,出自一位將近90高齡人的心扉,目光中充滿著堅毅和自信。席間,我們就翁氏文獻和書畫的系列性整理出版達成了合作意向,翁先生將親自整理、撰寫研究文章。

此後翁先生因各種事由幾乎每年回國一次,我都拜會一面,直至2010年,因翁先生乘機不便而未再返回國內。但我於二〇一二年六月專門赴美拜訪了遠在東北部Lyme小鎮旁的萊溪居。這是我拜識翁先生後久有的一個心願,不僅是時隔兩年,尤其想念已九十四歲高齡的老先生,更因萊溪居貯藏著一個中國藝術品收藏的傳奇。

Orientations雜誌2007年翁萬戈先生及翁氏收藏專題

翁氏六代所藏中國書畫的主體部分來源自翁同龢,藏品上入宋元,下及沈周、文徵明、董其昌、項聖謨、陳洪綬、朱耷、清代「四王」、惲壽平、華巖、金農諸家,其特色是文人作品。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梁楷《道君像》,此畫謝稚柳先生曾有專文,並被編入《梁楷全集》第一幅,認定為梁楷早年細筆精妙之作;最為輝煌的,當屬王翬《長江萬裡圖卷》,是王翬費時七月的自得之作,長達十六米。

我則對翁藏兩件書法情有獨鍾。一件是唐開元年間遺存至今的四十三行《靈飛經》墨跡,乃《渤海藏真帖》《望雲樓帖》之原身,亦是翁氏家藏書法中年代最早的精品。另一件,則是初唐四家之一薛稷的《信行禪師碑》,世人都以為世間僅存流入日本的 「何紹基藏本」,後因碑帖鑑賞家馬成名先生來萊溪看到「翁氏藏本」,研究後終於打破了孤本之說。此二件精美絕倫之作,後均收入於書畫社出版之《中國碑帖名品》叢帖中,後者更是首度完整驚豔亮相。

在萊溪居,我們與萬戈先生再次就翁同龢《日記》《翁氏文獻叢編》,以及翁氏書畫珍品的出版做了深入商議。書畫部分,翁先生決定將對每一幅書畫都寫一篇鑑賞研究性文章,首先聚焦梁楷的《道君像》和王翬的《長江萬裡圖》。

一別萊溪,今又五載,翁先生已是年屆期頤,雖隔大洋,然賴先生女翁以思、侄翁以鈞二位先生常遞信息,令我如睹先生或伏寫或緩行於萊溪之畔的身形神採,每念及此,親切和崇敬之情不可自抑。翁先生守護著五世重託,但他並不秘而不宣,以珍寶為獨佔,而是視為家族使命和中華文脈在他身上的一種承續,他理應擔當起歷史的責任。他不僅熱情而開放地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國古籍、藝術研究者,更是努力以捐贈、展覽和著述等方式,弘揚藏品所荷之中華文化。

翁先生在臨摹《長江萬裡圖》,2018年

翁先生說:「我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為了我的人生。」我體會此語寓意極為豐富,這其中不僅指他完成了家族的使命,成就了他收藏家、詩人、藝術家的寶貴人生,更讓他成為一名中華文化的世界使者,他要為世界「發揮、利用好它們的價值」。萊溪居成為他守護家藏的陣地,更是其文化守望精神的出發地。

作為翁先生晚輩的「老朋友」,我能陪伴先生共同經歷與翁氏六世珍藏有關的一段過程,亦是我之榮幸。而今又逢翁先生期頤壽辰將近,先生親撰之「翁氏藏中國書畫品鑑·萊溪居讀畫」系列開犁二種即將出版,更是倍感榮耀!謹記數言,以呈晚學與編輯同仁的跨洋祝福!祝福先生起居康勝,壽誕禎祥!一定共同完成萊溪居之約,完成翁先生的宏偉心願!

波士頓美術館也於7月開始展出王翬《長江萬裡圖》,以表示對翁先生的生日祝福,也讓這張翁氏重要的收藏再次展現在大眾面前。展期至9月30日。

同時,我們最新出版的《萊溪詩草》收錄翁萬戈自1936年至2017年所創作的新舊體詩二百餘首。翁萬戈自幼喜愛中國文學,書中附其《寫詩論詩》一文,從詩情、詩意、詩體及詩字四個角度對新舊體詩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視為其創作之餘,對於中國古詩的研究心得。

《萊溪詩草》

「我現在整理舊作,編纂成集的時候,看出了新舊交替的現象,不由得不自問:為什麼在一九三八年,我一離開故國,詩思就開始從傳統形式體現出來?在太平洋上的一組詩,一首新詩也沒有。可是,當亞洲皇后號在加拿大的溫古華靠岸,我看到新大陸頭一眼以後,在幾天後卻寫成一首新詩?在一九四八年返國的飛機上,我寫了一首長飛返國行,卻又開了舊體詩的門戶?那年底從動亂的上海回到紐約後,雖然沒有立刻拋棄了新體,舊詩的勢力在我的腦中卻逐漸增長,一直到在重返故國前的三十年裡,不再寫一首新詩?

在我這集後寫詩論詩一文裡,我探討了詩體的問題,對新舊體有一些看法,作了比較客觀的解釋。可是主要的解釋是主觀的:回首平生,我的經歷並不單純。大致說來,我出生後的二十年在中國,而後幾倍長的歲月都在國外(不計回國若干次的旅行)。海外生活,不但包括在美國走了多少城市,換了幾次居所,我也曾遊歷歐洲數次,在日本以及中國臺灣、香港地區小住,行程北至斯德哥爾摩和列寧格勒,南至新德裡和新嘉坡;可以說我的世界超越了許多國界。我運用的不是一種語言,我體驗的不是一個政治體制,我的情感不存於一項寄託,我的觀察不限於一個角度。可是我一生只有一個心宅,那就是詩——中國詩——那從詩經楚辭一直到五四運動後的新詩。以成就的積聚和傳統的延續來論,新詩是那麼簡短,那麼幼稚,只是我心宅裡的一角院落,而不是高堂大廳。我的意識和潛意識裡沒有幾首新詩,可是成千上百的舊詩詞句,不時地湧上心頭。雖然我生在新文學運動之後,我所受的教養卻更深遠,把我造成數千年中華文化的產物,使我用來寫作的一切模式和工具,都是這偉大文明無數代的積聚,而不僅僅是我在短短幾十年中的新收穫。總之,雖然我的大半生是在海外,而對我最親切的是那無畛域、無時代的心宅。不管人事怎樣代謝往來怎成古今,那心宅是超出現實的現實,泯入想像的想像。又何須斤斤計較於新舊?

「翁氏藏中國書畫品鑑」:萊溪居讀王翬《長江萬裡圖》、萊溪居讀梁楷《道君像》

有詩為證:六合茫茫一縷情,心聲豈辨舊和新?曉風吹草露零落,一片朝霞亙古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波士頓美術館獲得藏家翁萬戈捐贈巨幅《長江萬裡圖》
    在翁萬戈百歲誕辰之日,他宣布將這一畫作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這幅山水畫卷由清初著名畫家王翬(1632-1717)創作,畫面描繪了亞洲第一長河流——長江的沿途景致,並融入了中國博大精深的藝術與文學傳統。波士頓美術館最知名的是早期宋元作品;而此番捐贈加強了美術館在清代繪畫這一領域的收藏。《長江萬裡圖》是波士頓美術館入藏的第五件王翬畫作,此前翁氏還捐贈過兩件王翬作品。
  • 美術史裡的《萬裡長江圖》山水畫的文人臥遊和政治抱負?
    7月28日是著名收藏家、翁同龢五世孫翁萬戈的百歲誕辰,在其生日慶典上,他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將跟隨自己近一個世紀的翁同龢舊藏——長達16米的清代王翬的《長江萬裡圖卷》捐贈給了波士頓美術館。這幅作品不僅是翁氏家族六代收藏中最珍貴的藏品,也是清初「四王」王翬的大成之作,更是至今諸多傳世《長江圖》中最具經典的一幅佳制。
  • 本是中國人,無償捐贈美國183件中國文物,卻對祖國開出天價購買
    他叫翁萬戈,生於1918年,爺爺是同治光緒兩朝著名的狀元宰相翁同龢。 尤其在1875年,曾花400兩重金買下了清代畫家王翬的《長江萬裡圖》,這也是他所有藏品中收藏價值最高的一件。 後來翁同龢去世,這些珍藏幾經沿襲,到了孫子翁萬戈手中,而翁萬戈接手這幾百件藏品時才兩歲。哪裡明白這些寶物的價值。
  • 他向美國無償捐贈183件國寶,卻要國內重金購買,答覆理由很牽強
    相對文天祥,翁萬戈所引發的爭議似乎要更很激烈——他將183件中國文物無捐給了美國。這麼一大批文物被無償捐贈給美國,引發了許多國人的強烈抨擊。再加上後來他向中國上海圖書館轉讓了一批藏書,卻要求後者花費450萬美元購買。如此一番對比,激烈的社會譴責隨之而來,翁萬戈無言以對,只能默默地將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去。
  • 祖上是清廷高官,百歲生日時向美國捐贈上百件文物,拒絕中國買入
    他還從另一位哥哥那裡尋找接班人翁萬戈,當時這位哥哥只有兩歲。作為滿清遺民,翁萬戈1938年赴美留學,主修機電工程,1940年獲碩士學位。但由於二戰的全面爆發,許多文物遭到破壞。為了修復字畫,他轉入這項技術,去了很多地方修復古代文物。1948年,他擔心自己的文物會受到戰爭的影響。他把這些珍寶從天津運到紐約,在這裡定居。
  • 波士頓美術館何以擁有全美第一的宋元繪畫收藏
    早崎幸吉為我們拍下了眾多中國古蹟原貌的照片,他還是波士頓美術館在中國的代理人。在岡倉天心和早崎幸吉的協作下,波士頓美術館購入了大量經典藏品。岡倉天心痴迷於道教,常常身穿道袍活動,他購買了許多出色的道教塑像。他還為波士頓美術館購入了馬遠冊頁《柳岸遠山圖》和傳為宋徽宗所作的手卷《搗練圖》。此外,他還購買了大批中國銅鏡。
  • 他是中國收藏家,將文物以450萬美元賣給我國,卻無償捐贈給美國
    1918年出生上海的翁萬戈,是著名的收藏家,其收藏基本上來源於先祖翁同龢在清代當官之時。翁同龢在當時是同治、光緒兩代皇帝的老師,也是清末重要的歷史人物。翁無其他嗜好,但是特別喜歡收藏古董字畫,憑藉著職位上的優勢,以及不斷的努力,翁同龢收藏的寶貝逐年增多。在經歷了幾代人的發展後,比如翁萬戈時代,收藏的數量已經可以說是可以直接開展覽了。
  • 翁萬戈的捐贈厚此薄彼,雖然談不上賣國,但至少是敗家
    翁萬戈的捐贈厚此薄彼,怪不得國民義憤填膺,甚至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但至少是一個敗家子 !2018年12月13日,翁萬戈向美國捐獻183件藏品。翁萬戈在過去的十年間,他曾向美國博物館捐贈了21件重要的中國藝術作品——其中包括長逾16米的《長江萬裡圖》。
  • 收藏東方: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藏品的建立
    「羅斯收藏」涵蓋面極廣,涉及各大洲,亞洲藝術品約6千件,其中不少為中國藝術珍品,包括北齊粟特石棺床的2塊浮雕圍屏、《北齊校書圖卷》北宋摹本、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卷》、大德寺本《五百羅漢圖》1906年入藏的那5幅、南宋《文姬歸漢圖》殘卷、南宋和元代《十王圖軸》各一套、蘇漢臣《靚妝仕女圖扇》、馬麟《溪頭秋色圖》、趙雍《高峰原妙禪師像軸》、明《揭缽圖卷》等,大幅提升了波士頓的中國收藏品質。
  • 知名收藏家翁萬戈仙逝|翁萬戈和翁氏藏書軼事
    翁萬戈生於1918年,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第五代孫,手中有著翁家傳承了六代的藏書,翁萬戈先生的書畫收藏基本來自翁同龢的舊藏。去年,翁萬戈曾將其所藏的明代《林帶文錦謝安東山圖》軸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詩意圖》軸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翁萬戈與上海有著很深的淵源,早在2000年上海圖書館就將翁氏藏書購入館內收藏。「翁氏藏書」拍賣可謂是當年古籍拍賣中最著名的一件事了。
  • 國內僅存的蘇軾畫作《瀟湘竹石圖卷》將再現中國美術館
    這些捐贈,使中國美術館有了更為完整和豐富的收藏序列,構成了以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作品為主,還包括極為珍貴的中國古代書畫以及國際美術大家的作品。中國美術館接受的最早一批捐贈,始於1961年,被稱為嶺南畫派三傑之一的陳樹人的夫人居若文女士捐贈給中國美術館116件陳樹人的代表作品。最近的一批收藏,是接受了熊秉明夫人陸丙安捐贈的熊秉明創作的104件作品。
  • 鄧拓捐贈的傳蘇軾《瀟湘竹石》亮相,中國美術館為捐贈者辦展
    此次展覽從歷年捐贈作品中遴選500件精品,展出作品包括1964年鄧拓捐贈的傳為蘇軾的《瀟湘竹石圖卷》、 倪瓚《鶴林圖》,沈周《萬木峰圖》等古代中國畫作品,以及來自各界慷慨捐贈的常玉、潘玉良等的油畫、李樺、古元的版畫和滑田友等的雕塑作品。
  • 他是王翬的繼承人,是「小四王」之一的畫家,作品名副其實嗎?
    他是王翬的繼承人,是「小四王」之一的畫家,作品名副其實嗎?文/秋香王玖,字次峰,號二痴,又號逸泉主人、海隅山樵,祖籍位於江蘇常熟,晚年移居至江蘇的蘇州,並且一直長期居住於此,生卒年皆不詳,是我國清代的著名畫家。
  • 王翬畫風濃豔而飄渺
    王翬對此多有異議,認為畫學衰微自此始。桃花漁艇圖 □王翬□羅韜自明中葉以後,畫派開始形成,浙派、吳門派、婁東派,派系紛然,門戶森嚴,王翬對此多有異議,認為畫學衰微自此始。王翬雖然得到王鑑、王時敏的指導,但他卻不受其局限,而能合南北於一手,更有這樣的野心——「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澤以唐人氣韻」,這與董其昌以來提倡「南宗」是很不一樣的。這也是他與「三王」不同的地方。此作是王翬背臨趙孟頫的《桃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