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保護個人信息?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近日,「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話題衝上熱搜榜,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據報導,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不法分子藉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40萬條,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獲利120餘萬元,涉及河南、河北、山東等多個省份。

  公民個人信息是一種無形資產,數位化時代更加凸顯個人信息的價值。正因如此,不法網站兜售個人信息、電信詐騙等新聞時常見於報端,給公民信息安全、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40萬條個人信息被洩露,再次敲響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警鐘。

  物流行業是公民個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此次事件中,深陷其中的物流公司暴露出管理短板,不得不令人深思。圓通2019年底擁有分公司4000多家,服務網點和終端門店7萬多個,員工40萬餘人。一旦缺乏動態化的精準監控與管理,每個網點、每個員工都有可能是「定時炸彈」。

  重典整治,方能有效斬斷黑色產業鏈條。公民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鋌而走險的違法犯罪背後是法律的嚴懲,築牢執法防線才能使違法者有所忌憚,彰顯法律的震懾力。

  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作為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公民要切實提高信息安全意識,隨時隨地看護好個人信息;企業要不斷完善技術與管理手段,在提供信息安全這項服務上多下功夫;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好監督管理職責,切實為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撐起一把保護傘。

(責任編輯:年巍)

相關焦點

  • |民法典普法系列之當我們在談個人信息保護時,我們在談什麼?
    那麼,什麼是個人信息呢?個人信息與隱私的區別是什麼?個人信息、個人隱私均受到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非法侵害。[3]因此,個人信息包括私密信息與非私密信息,與隱私存在交集。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同時適用隱私權保護的相關規定。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修改了侵權責任法針對患者隱私和個人信息侵權的構成要件,不再要求造成患者損害。即只要有非法洩露行為發生,無論是否有實際損害,都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 金融個人信息保護的數據開放探析
    開放銀行的實質是銀行金融數據的開放,其中一項重要前提為個人金融信息的有效保護。在我國目前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應對開放銀行數據共享對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帶來的挑戰和問題,值得相關部門研究探討。何為開放銀行  如果簡單定義物理網點為Bank1.0,電子銀行推進Bank2.0,網際網路銀行開啟Bank3.0,Bank4.0可以看作是開放銀行的探索。
  •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
    自從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手機功能日新月異,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方便的同時,個人信息資料和使用痕跡也存留在各類APP上。但在享受數據紅利的同時,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一直是公眾關心的問題。從大方向來說,大數據當然是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如果這一技術被不當利用,我們的個人信息會被打包處理出售給各種企業,這些企業視我們為廣告、促銷信息的精準投放對象,每天各種消息狂轟濫炸,令人不勝其煩。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不被濫用。今年兩會不少代表委員都關注了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問題。
  • 「扒私」行為越界 如何更好保護個人信息?
    「鐵蹄」過處,「寸草不生」,女孩14天內的活動場所在地圖上被一一標示出來,繼而其真實姓名、家庭住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也在網絡江湖上流傳開來,謾罵、誹謗、騷擾等一齊向她襲來。無怪乎有評論說,「比病毒更可怕的是網暴」。
  • 兩會熱議疫情後個人信息保護 代表委員提了什麼建議?
    【財新網】(記者 錢童)疫情期間,全國範圍內普遍推行的個人信息採集,對推進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伴隨著線上線下的大量個人信息採集,信息收集不規範、保護不到位的現象也愈加突出。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和委員就個人信息保護提出建議意見,希望加快相關立法。
  • 請保護好您的個人信息
    前有酒店洩露個人開房信息,現有江蘇一高校學生信息洩露被盜用,目前個人信息洩露甚至被盜用的事情隨處可見,以至於近幾年的電信詐騙案頻繁發生,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嚴厲打擊電信詐騙行為,但是個人信息的洩露事件還是頻繁發生並且多數人對個人信息的保密措施做得不夠嚴謹,多數人受傳統意識的影響,僅僅把信用作為一種觀念用道德去約束,認為失信之人只會受到社會道德的譴責,但並沒有意識到現在信用已經發展成一種商品
  • 守護數據安全 個人信息保護「交規」日臻完善
    編者按:假如站在10年後的時間節點回顧歷史,或許會發現,2020年已成為我國建立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關鍵之年。在今年,我國兩部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取得重大進展,頂層設計推進一系列布局,而野蠻生長的網際網路金融也正在收歸監管之手。與此同時,國際上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與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倒逼國內加快立法進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數據安全規範。
  • 守護數據安全 個人信息保護"交規"日臻完善
    編者按:假如站在10年後的時間節點回顧歷史,或許會發現,2020年已成為我國建立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關鍵之年。在今年,我國兩部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取得重大進展,頂層設計推進一系列布局,而野蠻生長的網際網路金融也正在收歸監管之手。與此同時,國際上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與法律制度的完善,也倒逼國內加快立法進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數據安全規範。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關於快遞信息需要填寫的個人信息和地址等,一旦被洩露,後果則不堪設想。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報導了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被洩露,引發了全民的熱切關注。有多名圓通公司內鬼利用員工系統盜取個人信息,然後販賣給不法分子!今年8月。
  • 倒賣簡歷猖獗警示求職者保護個人信息
    個人簡歷一般包括姓名、聯繫電話、住址、教育履歷、職業經歷等個人重要信息。然而,求職者的簡歷卻成了不法者牟利的「工具」。個人簡歷被倒賣後,對求職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不斷收到騷擾電話與簡訊「轟炸」;如果個人信息被不法人員用於網絡貸款、擔保等交易,求職者還有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財產遭受損失。
  • 上海通信管理局加強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
    近期,上海市通信管理局通過約談通報、行政處罰、下架斷網等多種管理手段,嚴肅查處了一批侵害用戶權益和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APP應用,淨化上海地區移動網際網路空間。一是創新技術手段,建設上海市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大數據監測平臺,實現對本市移動APP應用以及APP開發者的全量統計,並對各APP開展自動化、滾動式安全監測,對應用的惡意行為、漏洞風險、隱私保護、權限調用等情況進行測評。截至2020年11月,監測平臺已收錄了上海地區12.8萬餘款安卓APP應用和5萬餘款iOSAPP應用。
  • APP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徐想 攝)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大規模廣泛應用,用戶信息問題現在已經逐步引起社會更大關心。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用戶信息保護工作。今年以來,持續開展行動應用程式(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深化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一,縱深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
  • 大數據時代,我們的個人信息要如何保護?
    「再見」睡不下去了,只能躺著玩玩手機,看到網上成都確診女生的個人信息在網絡洩露的新聞,突然想起來之前陪朋友去海口的某個售樓處看房時,渠道讓我們戴上頭盔再去看房的事。渠道告訴我們現在海口的售樓處裡都有人臉識別系統,一旦被判定為自訪客戶,就無法享受到相關優惠。
  • 天桐互動出席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
    11月27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牽頭組織、協調的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在京召開。我司——天桐互動有幸出席會議。  ﻩ在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大量存在、違法違規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十分突出的背景下,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部門開展了全國範圍內的專項整治的工作。
  • 男子戴摩託車頭盔來看房,稱為保護個人信息
    近日,一段「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視頻在網上廣泛傳播,據視頻字幕顯示,該男子戴頭盔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很多人可能不明白,為什麼買房子還要戴頭盔保護個人信息呢?出於對自己的保護,現在有的客戶會有意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比如戴口罩戴墨鏡之類的。但人臉識別系統十分先進,單純地遮住眼睛或者嘴巴可能不管用,因此出現「戴頭盔」看房的情況也就見怪不怪了。
  • ...應急指揮部發布公告:規範疫情信息處理 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
    四川省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公告:規範疫情信息處理 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 2020-12-15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些不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網絡安全保護義務的違法行為會被處罰
    公安部網安局網絡安全行政執法典型案例為全面整治網上違法犯罪亂象,「淨網2020」專項行動開展以來,重慶市公安局網安總隊大力加強網絡秩序清理整頓,積極開展網絡安全執法檢查,對不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義務和不履行網絡安全保護義務等違法行為的單位及個人進行查處
  • 【金融標準,為民利企】個人金融信息保護技術規範
    b) 應對匿名化或去標識化處理的數據集或其他數據集匯聚後重新識別出個人金融信息主體的風險進行識別和評價,並對數據集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c) 應建立個人金融信息防洩露控制規範和機制,防止個人金融信息處理過程中的調試信息、日誌記錄等因不受控制的輸出而洩露受保護的信息。
  • 知名藝人信息僅需幾元?天威誠信教你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知名藝人是如此,你的信息呢,又值多少錢?  據網絡流傳的一份數據公司個人信息報價表,3毛能買到你在外賣平臺的基本信息和帳單詳細信息,2元就能買到你在某主流購物平臺的交易明細及關聯帳號的借貸信息……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個人在大數據面前幾乎毫無隱私,接近「裸奔」。社會對個人數據被濫用和隱私洩露的焦慮也日益增長。人們困惑於自己的信息究竟是如何洩露的,以及怎樣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
  •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誰來保護我的信息安全?
    有不願具名的人臉識別方案提供商對中新網記者稱,其實人臉識別是一種加密技術,更安全便捷,隱患風險在於存儲安全,因為不少應用將人臉信息和個人隱私信息,如姓名、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信息綁定在一起。」「目前人臉數據一般存儲於人臉識別應用的運營方或技術提供方的資料庫中。無論是在本地伺服器還是在雲端,一旦伺服器遭到入侵,人臉數據就面臨著洩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