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解析

2020-12-14 老姚談植物

一,什麼是茵陳

茵陳這個名稱來源於《神農本草經等》,在《中國植物志》中作為別名處理。它的植物學正式中名叫茵陳蒿,這個名稱來源於《本草衍義》,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菊科蒿屬龍蒿組柔毛蒿系。別名在《神農本草經等》中記載為綿茵陳、因陳、茵陳蒿等;在《中藥志》中記載為白茵陳;在湖北叫家茵陳;在廣西叫絨蒿;在江蘇叫臭蒿、安呂草等等。分布於我國遼寧、河北、陝西及以南各地,通常生長在溼潤沙地、草地、山坡、河岸等處。

茵陳是一種半灌木狀草本,在二三月份基生葉密集,通常蓮座狀排列,葉子二回或三回羽狀全裂;之後長出莖幹,幹細常單生,幹後木質,莖上葉子比較少。

二,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啥意思?

「三月茵陳」就是指茵陳蒿在早春二、三月的幼苗和嫩葉可以藥用,中藥名「茵陳」,主要含有綠原酸、咖啡酸、香豆精等物質,是治療肝膽疾病的主要中藥;具有祛風溼和寒熱、驅邪氣熱結、治療黃疸等作用。

茵陳的幼苗和嫩葉還是很好的野菜,做焪焪很好吃的。

「四月蒿」就是這個植物本身就是蒿屬植物,與黃蒿、青蒿、艾蒿等是同一屬植物,外形就是蒿屬植物的特徵。

「五月六月當柴燒」,這個很好理解,茵陳蒿到五月以後莖幹長高長老,不能藥用也不能食用,在農村只能當燒柴用了。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何意?老話在理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已經到了三月中旬,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地裡的野菜也長得飛快,上午趁著天氣好去地裡挖回了一些野菜,有茵陳、薺菜等等。聽老一輩的人們說,在以前每到青黃不接時,人們就靠著吃野菜度過了那一個個難熬的歲月。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啥意思?
    茵陳,別名絨蒿、白蒿等。為菊科牛至屬植物。在我國的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多產。常常野生於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上。因其」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得名因陳。後因有人認為因陳是草,故在」因「字上面加了」草字頭「,被稱為」茵陳「。
  •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割了當柴燒
    春天,意味著新的開始,萬物復甦,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割了當柴燒,過了三月的茵陳,就得再等一年了。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藥?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蒿草。
  • 三月茵陳四月蒿,都4月了,茵陳蒿吃了會有副作用嗎?
    「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六月當柴燒」,茵陳,即我們常說的白蒿。有利膽、保肝、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等功效。是中醫裡預防輔助治療肝炎的良藥,尤其對祛黃疸有奇效!新生兒長黃疸,很多便服用茵梔黃,喝上一禮拜一般就褪下來了。對治療肝不好引起的雀斑也有療效哦!
  • 農村俗話,「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野菜香
    農村裡的各種野菜中,「茵陳」最為常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蒿」,也有的地方叫做「耗子爪」。在農村裡有這樣一種說法,「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說的就是這種草。最初的時候「白蒿」的價值最高,不僅是一種藥材,還可以採來當菜吃。等長一段時間後就變成了「蒿」,使用的價值就降低了許多,不過還可以割來餵牲畜。等到最後的時候就成了雜草,只能拿來當柴火燒了。
  • 田地裡常見的蒿,有什麼作用?
    路邊、荒地、山坡常見的蒿,看似一種雜草,實際也是一味中草藥,它有什麼作用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俗話說「二月茵陳三月蒿」,這局俗語正好說出了「蒿」生長曆程中的重要節點,也說出了「茵陳」的採摘期。聽「茵陳」的名字可能沒幾個人知道,但說到「茵梔黃顆粒」很多寶媽都知道,嬰兒剛出生的時候,都需要吃這個藥。這個藥中君藥就是「茵陳」!
  • 開發炒茶釀酒卻遇冷,茵陳產業化為何叫好不叫座
    大自然的饋贈「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對於茵陳,這句俗語基本概括了它的一生價值。三月初的茵陳價值最大,此時不僅是一種藥材,還可以採集當菜吃。過了月,茵陳就成蒿子,難以下咽;到了夏天就是一堆草木灌了。茵陳為菊科、蒿屬的植物。
  • 多喝茵陳茶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如何製作茵陳茶?今天告訴各位答案
    多喝茵陳茶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如何製作茵陳茶?今天我們來告訴各位答案。茵陳蒿,中醫主要是以它的地上部位進行入藥的,一般都是在農曆三月至四月進行釆用。農諺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之說。茵陳性微寒,味微苦、辛,有清熱利溼退黃的相關功效。
  • 清蒸茵陳蒿,滋味清香,健康又美味,香軟細滑,天然抗生素,鮮美
    清蒸茵陳蒿不啦By 紫顰兒「茵陳蒿」,又名白蒿。 茵陳幼苗多為蜷縮團狀,全株密被白毛、灰綠色;葉多裂成絲狀,綿軟如茸;氣微香、味微苦。茵陳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陰曆三月的白蒿才叫茵陳蒿,起到藥用的作用,而到了陰曆四月,茵陳蒿已經失去它藥用的價值,已經成為蒿草,只能當柴火用了。 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B型肝炎、黃疸型肝炎,有顯著的療效。
  • 多喝茵陳茶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如何自己手動製作茵陳茶?一文讀懂
    有句俗話說的好:「三月茵陳四月蒿。」意思是說到了農曆三月,鮮嫩美味的茵陳是這個季節的時令美食。而一到四月,茵陳的蔓就變得結實粗硬,轉眼便成為隨風搖曳的蒿草了。
  • 茵陳蒿的功效和作用,注意事項是什麼
    茵陳蒿屬於菊科,蒿是一種半灌木狀草本植物,並且它的植株還伴有濃烈的香氣。因為茵陳蒿內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微量元素以及20多種胺基酸,並且還富含維生素,所以茵陳蒿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其中茵陳蒿以它祛溼熱的功效最為突出。知道它的主治功效之後,就要了解它具備什麼藥理作用。根據藥理研究表明,茵陳蒿當中含有一些苯氧基色原酮類和茵陳素等有效的成分,具體的藥理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1、茵陳蒿具有利膽的作用。
  • 春雨連綿,煲湯祛溼是應該上綿茵陳還是茵陳蒿?
    近日春雨連綿,暖溼天氣持續,是時候上「祛溼神器」綿茵陳了。 綿茵陳是在春季幼苗期採收的去根幼苗茵陳,而茵陳蒿就是茵陳這種植物在夏季花實期採收的地上部分。綿茵陳和茵陳蒿同樣有清利溼熱,利膽退黃的作用。通常來說,綿茵陳的效果會更好。
  • 明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雪,來年旱三月」,啥意思?
    導讀:明日臘月初一,俗語「臘月初一雪,來年旱三月」,啥意思?早晨起來看了家裡的老黃曆,發現今天是是冬月二十九,冬月最後一天,沒有三十?明天就是進入臘月,俗話說「臘月到,年就到」,明天就進入臘月初一了。這裡我們還要明白陰曆2020年因為閏四月,所以有十三個月,按照打小月之分分別是:正月小,二月大,三月大,四月小,閏四大,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小,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冬月小,臘月大,所以我們說冬月只有29天,而臘月是大月,今年有年三十除夕。
  • 揭秘《蒿香遍地》:原來野菜是葷的!
    比如植物的小名和近親,「春來第一菜」麵條棵,不同的地方又稱米瓦罐、麵條菜、廣皮菜,麥石榴、油瓶菜、瓢咀、羊蹄棵、「媳婦頭」等;薺菜又叫地米菜、地菜、木鍁花等;田紫草土名毛妮菜;馬康草又名澀薺菜、水蘿蔔棵……更神奇的是,他竟然知道三月三是薺菜的生日!不然,他為何能能通曉古往今來每一種野菜最適宜的食用、藥用乃至養生方法?
  • 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什麼意思?為何怕四月初一?
    農村的俗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而農民口中的月份,多指陰曆。因為人們還是習慣於用陰曆記事,那麼這「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人們害怕四月初一?【三月怕三七】怕,當然是害怕的意思。在過去,農村沒啥副業,主要是以糧食種植為主。就拿我們膠東農村來講,一年中地裡基本上以玉米、小麥、花生這幾種農作物為主。像北方農村,農曆三月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這地裡的冬小麥還是返青。而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也是在農曆的三月底之前。
  • 雙立春,閏四月,夏至五月端,接下來還一個立秋在6月!今年咋了
    既然有雙立春,必然有閏月,2020年是閏四月,自古就有「閏四月,吃樹葉」的說法,四月份通常是倒春寒最為頻繁的時候,而今年有2個四月,在古人看來,氣溫變化幅度比較大,不利於農業的生產,此時莊稼可能會因為極端天氣出現大面積減產,進而就會出現吃不飽飯的說法。
  • 農村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什麼意思?老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新生兒的出生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