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者慎開卷!
這是一本下飯的書!
不讀《蒿香遍地》
怎知野菜是葷的?
題外話不外·可愛的人與精美的書
何頻先生偏可愛。
我是有證據的。
初秋,鳳秋有了新的辦公室,我們相約慶祝。到了現場才發現,這是一場精心安排的迷你型慶祝活動,帶我共有三個女孩,男士只有何頻先生一人。
鳳秋有心,說今天就要讓何頻先生享受一下眾星捧月的幸福。
因那天菜極好看好吃,不免又期待著常來常吃,於是敲定回頭公開慶祝地點仍選擇此地。
何頻先生極為認真地說:「等下次你正式規模性慶祝的時候,我會裝作第一次來這裡,第一次吃到這樣的飯菜。情緒一定像從來沒有發生今天的事一樣飽滿、新鮮!」
三個女人一臺戲,何老師這句話把我們都逗樂了。
寒冬時節,我竟然命好得邀請到幾位大咖小坐。
席間,玉梅姐發表了許多有關文創方面的構思,忽然轉身問何頻老師:「您認同不?」
何老師頻頻點頭:「我完全無條件贊同!」
在座幾人大笑,不對啊,這笑聲明顯有故事。
何老師是實在人,略帶委屈地娓娓道來。
原來,某一日,鳳秋攢的飯局上,何老師針對玉梅姐的各種創意,不留情面地發表了個人的看法,因為反對意見居多,傷害了美女們。
「事後回想,覺得很是抱歉。雖是出於好心,卻沒注意合適的用詞和委婉的態度。你看,吃完飯,她倆一起去玩了,也不帶我。事後發的好多黃河的照片,那麼美的景致,也沒邀請我一起看……我很後悔,她們肯定是非常生我氣了……」
這一番話與其說是致歉,倒不如說是表白了,連帶著叫屈,如此誠摯如此率真如撒嬌般的心理陳述,出自何頻老師之口,怎能不讓人連呼「可愛」?
反正,我是沒忍住,和兩位美女姐姐笑翻了。
這一場景,銘記在心,難以忘懷。
雖然跳躍性有點大,但我這急性子,必須不加過渡地直接說到《蒿香遍地》了。
《蒿香遍地》這本書,便是由可愛的何頻先生所著。此書之所以精美到秀色可餐的地步,除了文字中花草樹木散發的泥土清香、花葉果實的植物氣息,更多的是何頻先生字裡行間對一草一木的熱愛,對一葉一花的珍惜,對一時一地的留戀,對一人一物的紀念。
翻開來,你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圖文並茂」的意義。從封面的獨特設計,到目錄別出心裁的排版,再到內文中手繪的插圖,讓最有趣的文字如同一株草木,從最神奇的土地上萌芽並茁壯成長、開花結果、馨香滿園。
植物考證·我們都是草木的姐妹兄弟
此前,我想像不出,一本講野花野草野菜野果的書,會如此令人漲知識。
我曾一度懷疑,在數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何頻先生一定是成功地延襲了原始細胞中的動植物共有的部分因子,從而能夠自由穿行於植物界,聽得懂葉的低語、花的歌唱,深知樹的習性、果的思想。
不然,他怎會如此了解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比如荊芥又名「再生丹」,霍香的近親是紫蘇。比如植物的小名和近親,「春來第一菜」麵條棵,不同的地方又稱米瓦罐、麵條菜、廣皮菜,麥石榴、油瓶菜、瓢咀、羊蹄棵、「媳婦頭」等;薺菜又叫地米菜、地菜、木鍁花等;田紫草土名毛妮菜;馬康草又名澀薺菜、水蘿蔔棵……更神奇的是,他竟然知道三月三是薺菜的生日!
不然,他為何能能通曉古往今來每一種野菜最適宜的食用、藥用乃至養生方法?比如茵陳白蒿,唐代人切碎了用醋調著吃,清朝貴族雅士則擅飲茵陳酒,現在的河南則開發的有茵陳飲料。「一歲大地錦繡,國人食蒿,從中原地區拌麵蒸白蒿,到南方人製作蒿子粑粑,再到嶺南食艾粿艾粽,大江南北吃蒿的口味一脈相承。」
全書以時間順序展示了那些從鄉野走向城市,從古時救荒走向現代餐桌的植物四季榮枯。何老師漫步於春夏秋冬,一邊欣賞變幻的時光,一邊把應季的遍地野味品嘗。
春天的薺菜、麵條棵、白蒿……《黃河邊的野菜》一文中,作者竟把從3月2日到4月21日每日將所食野菜寫進日記,包括價格、顏值、做法及食量,從茵陳、麵條棵、薺菜到白蒿、藿香,到榆錢、蒲公英,到嫩春菠菜,澤蒜,香棒頭、構棒、藤花、洋槐花、苦菜(原來苦菜就是曲曲芽啊),不好意思,我流口水了。
夏天的馬齒菜、野莧菜、豬毛菜、荊芥、石香菜、霍香……
秋天的甜圪檔、甜蘆粟、錦荔枝、無花果、莙薘菜……
冬天的蔓菁、芥疙瘩、銀條甘露兒,過年時的慈姑和荸薺,還有耐寒的蒲公英、馬齒莧、蒺藜等多種野菜竟能四季皆可食。
在對這些花草樹果進行文字加工時,作者無疑傾注了深厚的情感。以至我讀得入了心,胸中也升騰起一種「本是同根生」的草木情懷,充滿了對土地的親近與感恩。人類與草木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割不斷的血肉聯繫,在漫長的歲月中相互依存,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書中引經據點,隨便一種野菜,就可以讓我們見識到或聞所未聞,或僅止於聞而見所未見的典籍,如《嘉佑本草》《圖經本草》《救荒本草》《齊民要術》《新疆遊記》《大唐西域記》《燕園草木》《漢語日曆》《荊楚風時記》《河南農田雜草志》《植物名實圖考》……如果我膽敢羅列下來,估計會嚇到你,也嚇到我自己。
不禁佩服起何頻先生的執著。一個人,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驚世才華。研究野菜,就要把野菜的祖宗八代都追蹤到,從根上,從源頭上,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我連學都不敢說學)
作者對野菜已不僅是食用上的偏愛,而是當作寵物當作朋友來交往。他熟悉它們的一切,過往和未來,古老的傳說、救命的功德和扮靚餐桌的當下;何處生根何時發芽何時開花何時結果,它的乳名、俗稱、大江南北不同的名字以及官方的叫法;食用、藥用或是荒唐的詭異用法都起底出來;與它有關的故事、民俗、詩歌一應俱全,頗具雅俗共賞之功效。
原來,小野菜裡,也有大文章。
下飯之書·迫不及待與不忍讀完
書裡的主角,是各種各樣的野生植物,大部分都可俗稱野菜。
眾所周知,我是個無肉不歡的食葷者。可是在讀《蒿香遍地》的過程中,我時時垂涎。
通常情況下,是邊輔導作業邊讀書,有時會忍不住笑,更多的是饞。
初時,我不知道這饞從何來。雖然書中也有提到大閘蟹,但通篇著重展現的是地上長的野菜啊。我一個食肉動物,怎麼會對葉子們饞涎欲滴呢?
及至讀了第二遍,我恍然大悟,得出結論:野菜,原來是葷的!
這絕對可以算是二十一世紀重大發現,我要保留專利權!
讀《蒿香遍地》時,你會不自覺放慢速度,逐字細品。那些記錄下來的古老的新鮮的野菜做法、吃法,絕對值得你回味悠長,雖然並沒有真正吃到。
讀讀就是美的,想想都是美的。
先是迫不及待想要一目十行讀下去,看看還有什麼好吃的,看看還有什麼稀奇的食用方法,看看還有什麼樣的典故可以佐餐……
越是讀到後來,越是不忍讀快,因為怕讀完。就像是一桌美味珍饈,吃的人大快朵頤之餘,生怕光碟,怕自己吃少了。
我知道可以有更好聽的說法,如前所述,可以說《蒿香遍地》是一本秀色可餐的書。「秀色可餐」可比「下飯」來得優雅文氣多了,可我思來想去,就是覺得「下飯」二字極過癮,不「下飯」不足以確切地表達我的讀書感受。
我讀此書,常常冒出的念頭,不是好看,而是好吃。讀到某得意處,在心裡連聲讚嘆:好吃,好吃,真好吃!
詩意盎然·一部民俗的史詩
《蒿香遍地》,以雅俗共賞的語言,於農村和鄉野閒話中提煉返老還童的妙用,以詩的筆法詠嘆草木崇拜中的儀式感。感謝何頻先生用這樣一本草木之書,通過古老民俗變遷史的記錄與普及,實現對逐漸湮滅的傳統民風民俗文化的拯救、整理和展現,讓在城市化進程中遺忘的古老習俗不再蒙塵,給後世留下了可傳承的文化資產,可追溯的歷史,可萌發的根。
讀《蒿香遍地》,我方知世間有「人日」,不光中國有,日本也有。這一天要食七草粥,給春天以樸素卻神聖的儀式感。
讀《蒿香遍地》,我知道原來古人曾用甘蔗解灑;我知道孟州人稱花喜鵲為「喳喳」,明顯比永城鄉下的「馬喳子」更嬌憨;我知道馬齒菜出苗時,布穀鳥就來了;我體味到「食蒿三部曲」中埋伏的宗教般的本草情感;也因見識有限,到底不知稻槎菜、慈姑為何物。
讀《蒿香遍地》,我知曉了那些朗朗上口的民間俗語「生瓜梨棗,逮住就咬」「正月茵陳二月蒿」「二月二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三月三,螞蟻上」「狗兒秧揣饃香,幾天不吃想得慌」「柏山缸,上莊姜,七方的閨女不用相」「寺墕的糜米,唐家會的蒜,五花城的閨女不用看」「三月三,螞蟻上灶山。薺菜花兒賽靈丹」「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薺菜,馬蘭頭,娶了娘子生丫頭」「抱娘蒿,結根牢,解不散,如漆膠。」……中國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總能把春夏秋冬萬事萬物的生長變化用最簡潔順口的語言表達得生動形象接地氣。而何頻老師,把這些美麗的方言版的俗語收集起來,整理出來,變成文字,展示出來,多麼有心、有趣!
讀《蒿香遍地》,我方知道,以水「煠」青菜正確的書寫方法,平日裡疑惑,為何以油炸菜,以水也可「炸」菜?原來此「煠」非彼「炸」;原來焦作人民也會「塌菜饃」,又給永城方言找到一個有緣的鄰居。
讀《蒿香遍地》,也進一步印證了何頻先生的可愛和仁心,只因看了十冬臘月破冰挖藕的場面,買藕時便不忍心講價錢,怕對不起種藕人和挖藕人。
讀《蒿香遍地》,認識了何頻先生那位巧手善持家的奶奶,最拿手的有小鏊饃、醃芥菜、酸黃菜,恍然大悟,確實,每個大人都曾是孩子,德高望重的何老師也曾是長輩寵愛的小男孩。而與土地與草木的深情,則是從童年起就形成並珍藏的記憶, 豈非一朝一夕可比?
就像書中所說,野菜如同地方小吃或方言,特色最重要。《蒿香遍地》給了讀者耳目一新的體驗,這種體驗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幫你發掘出了內心深入的本真、熱愛和珍惜。
那本真,是對自然毫無保留的接納、融入之真。
那熱愛,是對生命油然而生的尊重、敬畏之愛。
那珍惜,是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慈悲、共情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