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蒿香遍地》:原來野菜是葷的!

2021-01-12 南一號

減肥者慎開卷!

這是一本下飯的書!

不讀《蒿香遍地》

怎知野菜是葷的?

題外話不外·可愛的人與精美的書

何頻先生偏可愛。

我是有證據的。

初秋,鳳秋有了新的辦公室,我們相約慶祝。到了現場才發現,這是一場精心安排的迷你型慶祝活動,帶我共有三個女孩,男士只有何頻先生一人。

鳳秋有心,說今天就要讓何頻先生享受一下眾星捧月的幸福。

因那天菜極好看好吃,不免又期待著常來常吃,於是敲定回頭公開慶祝地點仍選擇此地。

何頻先生極為認真地說:「等下次你正式規模性慶祝的時候,我會裝作第一次來這裡,第一次吃到這樣的飯菜。情緒一定像從來沒有發生今天的事一樣飽滿、新鮮!」

三個女人一臺戲,何老師這句話把我們都逗樂了。

寒冬時節,我竟然命好得邀請到幾位大咖小坐。

席間,玉梅姐發表了許多有關文創方面的構思,忽然轉身問何頻老師:「您認同不?」

何老師頻頻點頭:「我完全無條件贊同!」

在座幾人大笑,不對啊,這笑聲明顯有故事。

何老師是實在人,略帶委屈地娓娓道來。

原來,某一日,鳳秋攢的飯局上,何老師針對玉梅姐的各種創意,不留情面地發表了個人的看法,因為反對意見居多,傷害了美女們。

「事後回想,覺得很是抱歉。雖是出於好心,卻沒注意合適的用詞和委婉的態度。你看,吃完飯,她倆一起去玩了,也不帶我。事後發的好多黃河的照片,那麼美的景致,也沒邀請我一起看……我很後悔,她們肯定是非常生我氣了……」

這一番話與其說是致歉,倒不如說是表白了,連帶著叫屈,如此誠摯如此率真如撒嬌般的心理陳述,出自何頻老師之口,怎能不讓人連呼「可愛」?

反正,我是沒忍住,和兩位美女姐姐笑翻了。

這一場景,銘記在心,難以忘懷。

雖然跳躍性有點大,但我這急性子,必須不加過渡地直接說到《蒿香遍地》了。

《蒿香遍地》這本書,便是由可愛的何頻先生所著。此書之所以精美到秀色可餐的地步,除了文字中花草樹木散發的泥土清香、花葉果實的植物氣息,更多的是何頻先生字裡行間對一草一木的熱愛,對一葉一花的珍惜,對一時一地的留戀,對一人一物的紀念。

翻開來,你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圖文並茂」的意義。從封面的獨特設計,到目錄別出心裁的排版,再到內文中手繪的插圖,讓最有趣的文字如同一株草木,從最神奇的土地上萌芽並茁壯成長、開花結果、馨香滿園。

植物考證·我們都是草木的姐妹兄弟

此前,我想像不出,一本講野花野草野菜野果的書,會如此令人漲知識。

我曾一度懷疑,在數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何頻先生一定是成功地延襲了原始細胞中的動植物共有的部分因子,從而能夠自由穿行於植物界,聽得懂葉的低語、花的歌唱,深知樹的習性、果的思想。

不然,他怎會如此了解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比如荊芥又名「再生丹」,霍香的近親是紫蘇。比如植物的小名和近親,「春來第一菜」麵條棵,不同的地方又稱米瓦罐、麵條菜、廣皮菜,麥石榴、油瓶菜、瓢咀、羊蹄棵、「媳婦頭」等;薺菜又叫地米菜、地菜、木鍁花等;田紫草土名毛妮菜;馬康草又名澀薺菜、水蘿蔔棵……更神奇的是,他竟然知道三月三是薺菜的生日!

不然,他為何能能通曉古往今來每一種野菜最適宜的食用、藥用乃至養生方法?比如茵陳白蒿,唐代人切碎了用醋調著吃,清朝貴族雅士則擅飲茵陳酒,現在的河南則開發的有茵陳飲料。「一歲大地錦繡,國人食蒿,從中原地區拌麵蒸白蒿,到南方人製作蒿子粑粑,再到嶺南食艾粿艾粽,大江南北吃蒿的口味一脈相承。」

全書以時間順序展示了那些從鄉野走向城市,從古時救荒走向現代餐桌的植物四季榮枯。何老師漫步於春夏秋冬,一邊欣賞變幻的時光,一邊把應季的遍地野味品嘗。

春天的薺菜、麵條棵、白蒿……《黃河邊的野菜》一文中,作者竟把從3月2日到4月21日每日將所食野菜寫進日記,包括價格、顏值、做法及食量,從茵陳、麵條棵、薺菜到白蒿、藿香,到榆錢、蒲公英,到嫩春菠菜,澤蒜,香棒頭、構棒、藤花、洋槐花、苦菜(原來苦菜就是曲曲芽啊),不好意思,我流口水了。

夏天的馬齒菜、野莧菜、豬毛菜、荊芥、石香菜、霍香……

秋天的甜圪檔、甜蘆粟、錦荔枝、無花果、莙薘菜……

冬天的蔓菁、芥疙瘩、銀條甘露兒,過年時的慈姑和荸薺,還有耐寒的蒲公英、馬齒莧、蒺藜等多種野菜竟能四季皆可食。

在對這些花草樹果進行文字加工時,作者無疑傾注了深厚的情感。以至我讀得入了心,胸中也升騰起一種「本是同根生」的草木情懷,充滿了對土地的親近與感恩。人類與草木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割不斷的血肉聯繫,在漫長的歲月中相互依存,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書中引經據點,隨便一種野菜,就可以讓我們見識到或聞所未聞,或僅止於聞而見所未見的典籍,如《嘉佑本草》《圖經本草》《救荒本草》《齊民要術》《新疆遊記》《大唐西域記》《燕園草木》《漢語日曆》《荊楚風時記》《河南農田雜草志》《植物名實圖考》……如果我膽敢羅列下來,估計會嚇到你,也嚇到我自己。

不禁佩服起何頻先生的執著。一個人,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驚世才華。研究野菜,就要把野菜的祖宗八代都追蹤到,從根上,從源頭上,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我連學都不敢說學)

作者對野菜已不僅是食用上的偏愛,而是當作寵物當作朋友來交往。他熟悉它們的一切,過往和未來,古老的傳說、救命的功德和扮靚餐桌的當下;何處生根何時發芽何時開花何時結果,它的乳名、俗稱、大江南北不同的名字以及官方的叫法;食用、藥用或是荒唐的詭異用法都起底出來;與它有關的故事、民俗、詩歌一應俱全,頗具雅俗共賞之功效。

原來,小野菜裡,也有大文章。

下飯之書·迫不及待與不忍讀完

書裡的主角,是各種各樣的野生植物,大部分都可俗稱野菜。

眾所周知,我是個無肉不歡的食葷者。可是在讀《蒿香遍地》的過程中,我時時垂涎。

通常情況下,是邊輔導作業邊讀書,有時會忍不住笑,更多的是饞。

初時,我不知道這饞從何來。雖然書中也有提到大閘蟹,但通篇著重展現的是地上長的野菜啊。我一個食肉動物,怎麼會對葉子們饞涎欲滴呢?

及至讀了第二遍,我恍然大悟,得出結論:野菜,原來是葷的!

這絕對可以算是二十一世紀重大發現,我要保留專利權!

讀《蒿香遍地》時,你會不自覺放慢速度,逐字細品。那些記錄下來的古老的新鮮的野菜做法、吃法,絕對值得你回味悠長,雖然並沒有真正吃到。

讀讀就是美的,想想都是美的。

先是迫不及待想要一目十行讀下去,看看還有什麼好吃的,看看還有什麼稀奇的食用方法,看看還有什麼樣的典故可以佐餐……

越是讀到後來,越是不忍讀快,因為怕讀完。就像是一桌美味珍饈,吃的人大快朵頤之餘,生怕光碟,怕自己吃少了。

我知道可以有更好聽的說法,如前所述,可以說《蒿香遍地》是一本秀色可餐的書。「秀色可餐」可比「下飯」來得優雅文氣多了,可我思來想去,就是覺得「下飯」二字極過癮,不「下飯」不足以確切地表達我的讀書感受。

我讀此書,常常冒出的念頭,不是好看,而是好吃。讀到某得意處,在心裡連聲讚嘆:好吃,好吃,真好吃!

詩意盎然·一部民俗的史詩

《蒿香遍地》,以雅俗共賞的語言,於農村和鄉野閒話中提煉返老還童的妙用,以詩的筆法詠嘆草木崇拜中的儀式感。感謝何頻先生用這樣一本草木之書,通過古老民俗變遷史的記錄與普及,實現對逐漸湮滅的傳統民風民俗文化的拯救、整理和展現,讓在城市化進程中遺忘的古老習俗不再蒙塵,給後世留下了可傳承的文化資產,可追溯的歷史,可萌發的根。

讀《蒿香遍地》,我方知世間有「人日」,不光中國有,日本也有。這一天要食七草粥,給春天以樸素卻神聖的儀式感。

讀《蒿香遍地》,我知道原來古人曾用甘蔗解灑;我知道孟州人稱花喜鵲為「喳喳」,明顯比永城鄉下的「馬喳子」更嬌憨;我知道馬齒菜出苗時,布穀鳥就來了;我體味到「食蒿三部曲」中埋伏的宗教般的本草情感;也因見識有限,到底不知稻槎菜、慈姑為何物。

讀《蒿香遍地》,我知曉了那些朗朗上口的民間俗語「生瓜梨棗,逮住就咬」「正月茵陳二月蒿」「二月二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三月三,螞蟻上」「狗兒秧揣饃香,幾天不吃想得慌」「柏山缸,上莊姜,七方的閨女不用相」「寺墕的糜米,唐家會的蒜,五花城的閨女不用看」「三月三,螞蟻上灶山。薺菜花兒賽靈丹」「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薺菜,馬蘭頭,娶了娘子生丫頭」「抱娘蒿,結根牢,解不散,如漆膠。」……中國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總能把春夏秋冬萬事萬物的生長變化用最簡潔順口的語言表達得生動形象接地氣。而何頻老師,把這些美麗的方言版的俗語收集起來,整理出來,變成文字,展示出來,多麼有心、有趣!

讀《蒿香遍地》,我方知道,以水「煠」青菜正確的書寫方法,平日裡疑惑,為何以油炸菜,以水也可「炸」菜?原來此「煠」非彼「炸」;原來焦作人民也會「塌菜饃」,又給永城方言找到一個有緣的鄰居。

讀《蒿香遍地》,也進一步印證了何頻先生的可愛和仁心,只因看了十冬臘月破冰挖藕的場面,買藕時便不忍心講價錢,怕對不起種藕人和挖藕人。

讀《蒿香遍地》,認識了何頻先生那位巧手善持家的奶奶,最拿手的有小鏊饃、醃芥菜、酸黃菜,恍然大悟,確實,每個大人都曾是孩子,德高望重的何老師也曾是長輩寵愛的小男孩。而與土地與草木的深情,則是從童年起就形成並珍藏的記憶, 豈非一朝一夕可比?

就像書中所說,野菜如同地方小吃或方言,特色最重要。《蒿香遍地》給了讀者耳目一新的體驗,這種體驗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幫你發掘出了內心深入的本真、熱愛和珍惜。

那本真,是對自然毫無保留的接納、融入之真。

那熱愛,是對生命油然而生的尊重、敬畏之愛。

那珍惜,是對世間萬物所懷的慈悲、共情之惜。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話,「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春天野菜香
    正月剛過,農村裡的田間荒地上各種野草逐漸開始冒頭,這裡面自然有人們經常碎碎念叨的野菜。挖野菜似乎成了農村裡的一個傳統,家裡的白菜吃膩了,新的蔬菜還沒有長出來,剛返青的野菜吃起最鮮美,農村裡爭相到地裡面挖野菜吃。除了看看地裡的莊稼長勢以外,還能和春天來個親密的接觸。
  • 品味春天丨蕪湖野菜圖鑑來了!
    蕪湖是一座半山半水,物產豐富的江城,春季不單單花開錦簇,更有野菜佳餚偷偷的躲在山野或是田間,香椿頭、馬蘭頭、豌豆芽......試問哪一個不香呢!今天小編就化身吃貨帶著大家一覽身邊的野菜圖譜!01馬蘭頭 若問蕪湖人氣最高的野菜是什麼?非馬蘭頭莫屬,春天的田間地頭,遍地都是馬蘭頭。它探頭探腦地長在雜草叢中,葉呈橢圓形,顏色深綠;莖長兩三寸,帶點紅色的馬蘭頭是上乘。
  • 農村這個野菜遍地有,這樣吃鮮香美味,且能養肝殺菌降血脂
    #涓流計劃#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開始熱衷於綠色食品,於是吃野菜變成了一種潮流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種叫做「白蒿」的野菜。這種野菜不僅甜美,而且營養價值很高,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吧!白蒿,其學名又叫茵陳,別名白毫、絨蒿、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等。又因為冬天它的根不死,春天的陳根重新發芽,所以又叫因陳或茵陳,到了夏天則變為蒿。所以在民間又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
  • 田地裡常見的蒿,有什麼作用?
    路邊、荒地、山坡常見的蒿,看似一種雜草,實際也是一味中草藥,它有什麼作用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蒿草白蒿,是一種常見的植物,每年剛開春,野地裡的草漸漸萌芽,大家常看到一種情形,挖野菜!蒿剛出小芽的時候,是新鮮的野菜!也是春天的象徵!
  • 春暖花開吃野菜正當時,教你10種野菜的不同做法,你家是怎樣做的
    從早春二月到四月,各種野菜陸續冒出,把春天裝扮得更有野趣。山蕨、野山菌、野蔥、青蒿、春筍、薺菜、蒲公英等或坦露在山裡田間,或者隱藏在某一處旮旯彎裡,等待你去發現,去採摘。採野菜要趕早,三月正是野菜最新鮮肥嫩的時候,趁著上面的露珠還在,趁著上面的春天氣息最濃。下面筱雅推薦10種常見的野菜和做法,美味讓人饞,看看在這些野菜中你能認識幾種?你家的做法又是怎樣?
  • 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解析
    它的植物學正式中名叫茵陳蒿,這個名稱來源於《本草衍義》,在植物分類學中屬於菊科蒿屬龍蒿組柔毛蒿系。別名在《神農本草經等》中記載為綿茵陳、因陳、茵陳蒿等;在《中藥志》中記載為白茵陳;在湖北叫家茵陳;在廣西叫絨蒿;在江蘇叫臭蒿、安呂草等等。分布於我國遼寧、河北、陝西及以南各地,通常生長在溼潤沙地、草地、山坡、河岸等處。
  • 清蒸茵陳蒿,滋味清香,健康又美味,香軟細滑,天然抗生素,鮮美
    清蒸茵陳蒿不啦By 紫顰兒「茵陳蒿」,又名白蒿。 茵陳幼苗多為蜷縮團狀,全株密被白毛、灰綠色;葉多裂成絲狀,綿軟如茸;氣微香、味微苦。茵陳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陰曆三月的白蒿才叫茵陳蒿,起到藥用的作用,而到了陰曆四月,茵陳蒿已經失去它藥用的價值,已經成為蒿草,只能當柴火用了。 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對甲、B型肝炎、黃疸型肝炎,有顯著的療效。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啥意思?
    茵陳,別名絨蒿、白蒿等。為菊科牛至屬植物。在我國的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多產。常常野生於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上。因其」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得名因陳。後因有人認為因陳是草,故在」因「字上面加了」草字頭「,被稱為」茵陳「。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何意?老話在理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已經到了三月中旬,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地裡的野菜也長得飛快,上午趁著天氣好去地裡挖回了一些野菜,有茵陳、薺菜等等。聽老一輩的人們說,在以前每到青黃不接時,人們就靠著吃野菜度過了那一個個難熬的歲月。
  • 霹靂布袋戲《蒿下歌》,玄同太子·紫色餘分的悲歡離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說起霹靂布袋戲裡的曲子,劣者最喜歡的是《伏羲神天響》、《日出峨眉》、《醉寒江》、《夜雨寄北》等,但最近看春秋戰國的一些故事,看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葬歌《蒿下歌《蒿下歌》是紫色餘分退場那一集的配樂,也可以說是紫色餘分的角色曲。充滿悲傷的曲調,增添了一份宏偉堅定的決心。滿地蘆蒿的場景裡,聲聲問,蒿下誰人答,聲聲思,蒿下誰人知,消失了的飛光劍盒,不理會自己的玄同太子,對於仿徨的紫色餘分,或許就是死亡的預言。當理性做不了決定的時候,就讓心幫自己找到方向。
  • 國民野菜食譜,附做法、功效和注意事項
    雀雀菜 野菜裡最適合配蘸水有一股特殊又特別的味道用刀兒的「尖尖」一挑就是一大兜春天的柴胡最鮮嫩而且一定是採了當天就吃下鍋一燙,瀝乾水,撒上蒜蓉辣子潑上熱油拌一拌帶著辣子和蒜香的熱油就會滲入柴胡裡蒿菜蒿菜又稱同蒿、蓬蒿、菊花菜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炒制過程中不要時間太長以免芳香精油揮喪失營養物質
  • 三月茵陳四月蒿,都4月了,茵陳蒿吃了會有副作用嗎?
    「三月茵陳四月蒿, 五月六月當柴燒」,茵陳,即我們常說的白蒿。有利膽、保肝、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等功效。是中醫裡預防輔助治療肝炎的良藥,尤其對祛黃疸有奇效!新生兒長黃疸,很多便服用茵梔黃,喝上一禮拜一般就褪下來了。對治療肝不好引起的雀斑也有療效哦!
  • 紅鳳菜是我國傳統的野菜,它真的有「毒」嗎?
    人類真的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明明如今蔬菜瓜果品類數不勝數,但是卻又心心念念的總惦記著農村的野菜,於是,一些野菜開始被人們廣泛種植,並成為了我們的日常較為常見的蔬菜,但並不是所有的野菜都有這樣的待遇,紅鳳菜作為傳統野菜,在我國有多年的的食用歷史,近年來,卻受到了人們的冷落。
  • 你小時候去挖過野菜嗎
    童年的野菜小時候,剛一到了春天,我們這些小調皮,就呼朋喚友的挎上個小籃子,像一群剛出籠的小鳥向田野奔去了。太陽明亮起來了,天純淨的醉人,藍藍的,像一大塊的藍玉。也就是說只要它長出兩個小葉子來,就是春天到了,地裡很多野菜就可以吃了。以前沒糧的災年,野菜可是救了不少人的命呢!
  • 櫻花叢中尋野菜,青草地裡話家常!
    野菜,通常是各種草葉、樹的嫩芽、花朵,屬於綠葉菜大家族。相比於養殖栽培蔬菜,野菜完全野生生長,不使用任何化學添加,更受老百姓的歡迎,人們對野菜的讚譽還是非常多的。4、如果實在愛野菜的美味,有一些野菜其實也在大棚裡種植,營養價值和口味並不遜色,相比而言還安全許多。我們今天採摘了兩種野菜,一種叫「婆婆丁」,一種叫「小根蒜」!
  • 春食野菜賽仙丹,50種野菜圖譜照著挖,要不然連薺菜都不認識!
    往年菜市場新鮮的野菜已經上市了,今年恐怕是會晚些。不要緊,帶上自己的小鋤頭挖起來!喜憂參半的香椿芽,花生碎伴侶馬蘭頭,餛飩搭檔薺菜,搭配不同、滋味各異。不過丫頭今天倒是遇到挺糗的一件事,所以把野菜大全分享給你! 一、你認識薺菜麼? 這個問題就有點白痴了,但是丫頭今天走在小公園裡真的是有點懵了!薺菜到底長什麼樣子?
  • 春天挖野菜,這4對野菜需要鑑別,有的是菜有的是草,別挖錯了
    隨著氣溫的回升,應該都不少朋友都趁著到野外「放風」之際,拿上小鋤頭和袋子順手挖上幾棵野菜,回來開水焯一下涼拌著吃也可以,包包子或者烙餅吃都是不錯的選擇,吃慣了大棚蔬菜突然來點野菜味道也是極好的。
  • 《漢字的圖畫》第九篇:蒿中意,蒿裡行
    其實蒿類有很多,僅在我國就有186種,而全球則有300多種,平常我們所熟知的就有艾蒿、蘆蒿、茼蒿、香蒿、牡蒿、白蒿、臭蒿等多種,其用途功能也大不一樣,有可以吃的,也有用來治病的,而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更是把從蒿類中提取的青蒿素推到了一個世界醫學應用的高端。 但是,蒿除了吃和藥用之外,其在漢語的使用意境中卻被賦予了更多的涵義。
  • 野菜,在每一個記憶裡都有不一樣的味道
    我們一般在麥田裡或者田邊上找,因為麥田裡的野菜有肥料助攻,長得又嫩又厚,是我們最喜歡的,選擇嫩的挖,大家細細搜索著目標,野菜仿佛也很聰明躲藏在麥苗群裡,不易發現。一般小夥伴幾個人,都要比賽的,誰的筐裡野菜多會引來大家的羨慕目光。如果發現哪裡的野菜較多,我們會做好記號,明天繼續來搜尋。
  • 春天吃野菜圖鑑
    春天吃野菜圖鑑 2020-04-28 0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