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1988年在日本上映,時隔三十年後,2018年在中國內地上映,是我國內地第一部正式引進的宮崎駿電影,也是大導演黑澤明個人百佳電影中的唯一一部動畫。
就連觀眾喜愛的大白角色也是借鑑龍貓的,大白角色的設計總監金進曾對借鑑一事直言不諱,並稱宮崎駿是自己的人生偶像。
不僅如此,我們熟悉的《千與千尋》當年(2001年)在《電影旬報》上位列第三,《幽靈公主》當年(1997年)位列第二,而《龍貓》卻登頂了1988年《電影旬報》之首。
就是這樣一部沒有任何反面角色的生活化動漫,卻收穫了無數期刊雜誌和觀眾的心。
一句話,因為它治癒了我們的童年。
接下來,我們就從童年入手,去分析《龍貓》"何德何能"能成為一代經典。
一.相似的童年,美好的重塑
宮崎駿的母親身患肺結核,在醫院治療長達九年,在這期間,宮崎駿一直處於一種母親隨時可能離開的憂傷情緒中,也因此,導致了宮崎駿童年裡母親角色的搖搖欲墜。
而《龍貓》裡的小月和小梅的母親也同樣是因為肺結核在醫院長期治療,小月和小梅也同樣在"沒有"母親的環境下成長。
不一樣的是,宮崎駿的母親最終也沒能戰勝病魔,離開了人世,而小月和小梅的母親卻康復出院,一家四口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與其說現實很無奈,不如說宮崎駿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安撫童年裡的那個小男孩(他自己),也是他對自己童年的救贖,並與過去不完整的生活握手言和。
在沒有母親參與的生活裡,宮崎駿為小月和小梅安排了龍貓,一種沒有任何話語的柔軟的動物,它的出現,一方面彌補了母親角色的缺失,一方面也滿足了孩童對未知的好奇,對黑暗恐懼的理解。
這表面上是宮崎駿對小月和小梅的柔軟,實則是對自己兒時的一種交代,因為母親的緣故,宮崎駿的童年在不停的搬家,同時也在不停的換學校。
而每到一處新的住所,孩童本能對陌生環境的害怕和生分就成了宮崎駿要不斷對抗的困難,而在這種不知所措和努力適應的情感切換之下,一個龍貓就是宮崎駿所能贈給小月和小梅最好的禮物,也是給他自己最好的憧憬,並將這份美好裝在了他童年裡窺探到的無盡的黑暗之中,以此來撫平那個瑟瑟發抖的小男孩,和如今的我們。
這也是為什麼說《龍貓》是一部童年治癒系動畫的原因,但它最讓人疼惜的並不是這些表面上贈予式的安排,而是藏在"大笑"和"大叫"下的堅強和樂觀。
二."大笑大叫"般的面對後,獨留下一片星光璀璨的夜空
小月和小梅剛到新家時的表現:欣喜歡愉。
她們像探索奧秘一般的"解鎖"新家,期間一直充溢著她們的笑聲,即使在發現新家有些破爛時,仍然不減熱情。
並且這期間,小梅是完完全全由姐姐小月引導的:
支撐房簷的柱子有些搖晃(房子破舊):兩個人發現後都立在原地不知所措,但很快姐姐小月就反應了過來,不僅沒有立刻離開,還做出一副好玩的樣子邊大聲笑邊繞著柱子轉,隨後小梅便跟著姐姐笑了。這樣"破舊"就被輕而易舉地被化解了。
剛打開浴室門時四處逃散的黑壓壓的煤煤蟲:兩個人還是愣在了原地,但隨後姐姐小月便對著浴室大叫,掩蓋住心底的害怕,妹妹小梅受到了鼓舞,跟著姐姐大叫,嚇走了煤煤蟲。勇氣就這樣從心底被喊了出來。
準備爬上黑漆漆的二樓去開窗戶:對著眼前的黑暗,小月和小梅齊聲高喊,灰塵精靈請你現在出來吧!灰塵精靈請你現在出來吧!此時的小梅已經漸漸地跟上了姐姐小月的步調,一種隱形的發自內心的鼓舞,用大喊大叫去化解害怕和黑暗,喊出來的不僅僅是虛張聲勢,還有真正的勇氣。
這一點在父親的教育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他們入住的第一晚,颳起了大風,大到仿佛能將不牢實的房子扯碎,而這個時候他們三個人正在洗浴,隨後父親為了化解孩子們的恐懼,便提議一起大笑,果真就沒那麼害怕了,並且還將屋子裡的煤煤蟲盡數嚇走了。
這便是"大笑大叫"的前因後果,也是影片最為感動的部分。
也從側面講述了有悖於傳統觀念下面對膽怯的另一種角度,悄無聲息和大笑大叫,前者是逃避躲藏,後者是坦然面對,如果將這種面對膽怯的方式縮小化,那便是兒時對黑暗的恐懼,但遺憾的是,黑暗大多數時候都被逃避對待了。
記得李玫瑾老師曾說過,她小的時候和母親走夜路,母親看出了她的害怕,便讓她看天上的銀河和星座,慢慢地,她忘記了害怕,記憶裡只有一片星光璀璨的夜空。
這便是面對的魅力,和"大笑大叫"一樣,讓人留住美好,忘記膽怯。
三.龍貓是夢裡的期盼,是裝點童年的美好
家庭:母親角色的缺失成就了姐姐小月的懂事和乖巧,她不僅照顧妹妹小梅,還為全家人做好便當,遇上下雨天,她還會去車站給父親送傘,她不僅充當著女兒、姐姐的角色,還替母親承擔了部分責任。
用小月母親的一句話說:小月越是懂事,我就越覺得心疼。
而總是跟在小月身後的小梅,當需要母愛的情緒無處寄託時,姐姐小月便擔當了母親的角色,最形象的一點便是,小梅要跟正在上課的姐姐在一起,最後因為如願以償而一副高興滿足的神態。
和上面提到的"大笑大叫"的樂觀一樣,這種懂事乖巧也在無形中影響著小梅本身。
小梅因為聽到鄰居婆婆說她種的玉米吃了不會得病,便抱著玉米要去給母親送去,雖然這種任性的行為讓家人很擔心,但孩童的天真固執卻讓人感到疼惜。
動畫裡龍貓的出現填補了她們童年裡很多的不足,包括這些心底的渴望和委屈,但我更相信龍貓是一個美好的相信,相信我們童年裡做的夢,夢裡的小精靈,或是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其實是有精靈守護的,這便是這部動畫能夠治癒童年的根本原因。
夢裡龍貓讓種子一夜之間長成了參天大樹,但第二天只有小芽的土地,也同樣讓小月和小梅高興,這部分的設計更證實了那是一場夢,可並不是說夢不重要,相反,這種充滿期盼的夢才是裝點童年最美的東西。
四.小草從根部生長,人類從自然探索
關於自然,一直都是宮崎駿動畫裡永恆的主題,這不僅與他個人愛護環境有關,還與動畫的主題兒童有很大的關係。
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裡曾出現過關於兒童和自然的關係的探討,大概的意思是,我們受自然庇佑,換句話說自然是我們人類的根本,探索根本,不僅是在滿足孩童對探索世界的好奇,同時也是在告訴人類我們的生存不能脫離自然。
同樣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探討,宮崎駿在《幽靈公主》裡講的更深刻。
而《龍貓》對自然部分的描述與《千與千尋》裡誤闖入另一片境地的方式很相似,都是不小心踏入了不同於現實的一塊土地。
這種對自然的熱愛最直接的表現在《哈爾的移動城堡》裡,為了保護植物免受戰爭的迫害,哈爾利用魔法將小草移到了遠離戰爭的地方。
無處不透漏著宮崎駿對自然的傾心和熱愛。
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需要傳承,比如說當小梅稱自己看見了龍貓,但懊惱自己沒有辦法證明時,父親的做法是相信小梅,並說小梅遇見的一定是森林的主人,這不是誰都可以遇見的,並帶著小月和小梅去拜訪森林。
就像宮崎駿老師帶著我們一步步地拜訪自然一樣。
曾有傳言說《龍貓》是一部恐怖片,是根據日本的狹山事件所改編的,片中確實也多次出現了這方面的暗示,可對它恐怖動畫定義的背後其實是對死亡狹隘的認識,與其說因為幾個暗示而把它定義為恐怖片,不如說這是一種懷念。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對死亡未知的恐懼,時至今日仍無法正確面對。
宮崎駿用《龍貓》安撫了沒有母親參與的童年,也安撫了母親過世對他造成的缺憾,從另一種層面上說,不參與不僅僅代表著過世,也有可能是不在身邊、沒有時間、不願相伴等,而滿篇下來便是宮崎駿老師贈予給我們與過去和解的方法,以使我們同樣可以平和的撫慰內心深處的幼小的他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