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司馬遷。
春秋時期,大小諸侯國先後崛起,在兼併戰爭當中,只有七個國家存活了下來,分別是: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為了吞併小國,都實行變法,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保持住了東方霸主的地位,趙國也是當時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了楚國進獻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就派出了使者帶著國書面見趙惠文王,並表示願意以15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惠文王一時間拿不定主意,有人就推薦了藺相如。
藺相如臨危受命,帶著和氏璧來到了秦國,秦昭襄王雖然非常喜歡和氏璧,但遲遲不提換城池的事,藺相如知道他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玉璧,就說玉璧上有一塊瑕疵,他從秦昭襄王手中奪過玉璧後,以玉碎要挾秦昭襄王換取城池。
俗話說狗急跳牆,秦昭襄王怕他真砸壞了玉璧,就讓人拿出地圖,劃出了十五座城池,藺相如心想秦昭襄王肯定是騙他,要是讓出了玉璧,這城肯定拿不到手,於是藺相如就讓秦昭襄王齋戒5天。
秦昭襄王也不怕藺相如跑了,就照他的意思等了五天,不過藺相如早已經派人將玉璧送回了趙國,5天之後,他自然是拿不出和氏璧,不過藺相如有恃無恐了,在朝廷上振振有詞,甚至主動請求湯鑊之刑。
秦昭襄王十分無奈,最終將藺相如放回了趙國,趙惠文王十分欽佩藺相如,還封了他為上大夫,完璧歸趙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後面到底發生了什麼,老師可不會告訴你。
其實從「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來看,也能發現很多的漏洞,秦昭襄王作為一國之君,真的貪圖一塊和氏璧嗎?當然不太可能,秦昭襄王在意的是趙國,他只是想用和氏璧作為藉口打壓趙國,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藺相如是一個變數,他打破了趙國的僵局,但這並不代表,秦昭襄王會放過趙國,藺相如不僅不奉上和氏璧,還在朝廷上辱罵秦昭襄王的列祖列宗,這讓秦昭襄王更加難以咽下這口氣。
趙國在連年的徵戰下,也是越來越強盛,秦昭襄王也意識到需要好好教訓一下趙國,公元前260年,秦國發動了長平戰爭,秦國主戰,廉頗只守: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廉頗的固守讓趙王失去了耐心,廉頗也被替換掉了,換上了趙括,結果可想而知,趙括敗給了白起,秦軍「坑殺」了40萬趙軍,明白坑殺,你就知道有多殘酷了,這可不是活埋,而是一個個殺掉,趙國的國力從此一蹶不振,至於藺相如和廉頗去了那裡,在史書當中並沒有記載,但史學家認為,長平之戰時,藺相如可能就已經死了,廉頗後來投奔了魏國。老死在楚地。
完璧歸趙確實保全的趙國的名譽,但有時候示弱也沒錯,勾踐當年也能「臥薪嘗膽」,過於強勢反而會適得其反。
歷史總是這麼現實,筆者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資治通鑑》,作為一本記錄歷史的書,它收錄的春秋到宋朝之間的歷史,十分有趣,著名的房產大亨李嘉誠,也借閱過《資治通鑑》,說:讀一些有趣的歷史,能豐富人的閱歷。
這本書筆者也看過一些,確實非常不錯,不然也不會推薦給大家,全套原價98元,現在搞活動只要58元,價格公道,喜歡的人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