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學歷史課的時候都一定學到過一篇課文「完璧歸趙」吧?我相信當時大部分人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對藺相如的忠肝義膽可以說是印象很深,可以說後期趙國正是靠著藺相如和廉頗可以才有幾十年的喘息時間。
然而今天我們就這件事再來看看,我們會發現「完璧歸趙」趙國其實輸得很慘,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首先我們就回顧一下這個事情的始末:
完璧歸趙
在當時的戰國時期有一個價值連城的寶物名為「和氏璧」,這塊「和氏璧」原來是屬於楚國的,後來楚王被秦國囚禁,脫身到了趙國想用「和氏璧」向趙國求助來換取趙國對其庇護,可惜當時趙國的權臣李兌坐視不管,趁機也將「和氏璧」據為己有,這塊「和氏璧」就這樣幾番顛簸之下到了趙惠文王的手中。
「和氏璧」當時是無價之寶,就算是秦王也眼饞這樣的寶物,於是乎派遣使者通知趙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擔心秦國違約,又不敢得罪秦國,就問手底下的人怎麼辦。這個時候趙國一個宦官就推薦了藺相如,於是藺相如作為趙國使臣到了秦國和秦國商談。
在盟約上,藺相如看到秦王沒有誠意換取和氏璧,於是假借「和氏璧」有瑕疵趁機將和氏璧取回來並以此威脅秦王,秦王擔心寶玉被毀,於是就叫手下拿來地圖指出需要交換的十五座城池。
而藺相如看到秦王無意交換,於是秘密派人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最終秦王也沒有辦法,藺相如也因為這次事件最終成為趙國上卿。
單純看「完璧歸趙」的事件的話趙國其實並未吃虧,保住了面子,保住了「和氏璧」,還讓秦國吃癟了。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可以說,書上的歷史上很美好的,他只給我們看到了藺相如的忠肝義膽,可是趙國之後的真實情況卻是很慘,可以說藺相如是一個合格的「外交官」,但是卻也把趙國帶入了很危險的境地。
「完璧歸趙」之後的趙國,秦趙交惡
現在有很多的人認為所謂的「完璧歸趙」其實是秦國試探趙國的一種舉動,他們想要看看當時趙國的真實實力以及趙國對秦國的態度:
自趙武靈王繼位之後,趙武靈王在趙國境內實行「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國力大增,同時最主要的是由於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改變了當時的秦趙格局,當時秦國剛剛經歷「季君之亂」朝政混亂,而趙武靈王則已經滅了中山國消除了自己的心頭大患。
同時趙武靈王在當時還有一個大膽的舉動即繞過函谷關穿插至秦國縱深來滅秦國,可惜隨著「沙丘政變」的發生而被迫取消。
對於此時的秦國而言,他們不知道失去了趙武靈王的趙國是什麼樣的,於是想要用「和氏璧」交換城池來打探趙國此時的真實態度。
事實上這種說法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沒有了趙武靈王的趙國面對秦國還是很害怕的,這和趙武靈王時期的大膽是明顯南轅北轍,所以在魄力方面,趙惠文王比之趙武靈王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但是對於秦國來說,他們也看到了沒有了趙武靈王的趙國就是「紙老虎」,面對如此咄咄逼人的態勢趙國都不敢得罪秦國,所以這在氣勢上就已經讓秦國摸清了趙國的底細。
其次,「完璧歸趙」讓趙國保住了面子也保住了裡子,可是趙國什麼都保住了,那麼反過來秦國呢?
秦國在這次事件當中既沒有得到「和氏璧」也被藺相如搞得很沒面子,外加上經過這次事件秦國也已經徹底的摸清楚了趙國的底細,所以這無疑是加劇了秦國對趙國的虎狼之心。
就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兩年之後,秦國和趙國承平已久的和平時光被打破了,秦國對趙國發動了進攻,先是奪取了趙國的幾座城池之後又斬殺趙人士卒數萬人。
面對秦國的進攻,此時的趙國完全是一副被動挨打的局面,可以說當時的趙國有多麼的風光現在就有多麼的慘。
所以「完璧歸趙」的真實事件看起來是趙國最終保住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可是事實上在這次事件之後趙國則是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之中,而這就是歷史老師沒告訴你的。
當然「完璧歸趙」的事件還是有可借鑑之處的,因為在藺相如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一心衛國的優秀「外交官」形象,正是因為當時的趙國有如此人才,所以才能在和秦國幾十年的交鋒之中勉強不落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