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用了整整十五年終於統一了六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霸業。在與六國的爭鬥中,不得不說遇上了幾個比較難啃的骨頭,而趙國就是其中之一。
戰國時期,秦國的確非常強大,但趙國的綜合國力也毫不遜色。一度稱霸中原,而且在戰國四大名將中,趙國就佔據了兩位,廉頗和李牧。但是趙國國君的昏庸,聽信讒言,致使兩位名將一個逃亡,另一個被誅殺。
失去了兩位頂級將領,趙國也就只剩下奄奄一息,任人魚肉的境地。秦國和趙國兩個之間,從歷史的追溯來看,本為同宗同源。同為嬴姓,他們的祖宗都是商紂王麾下大將飛廉。後因各自的功勳分成兩地,一地為秦,一地為趙。
從地圖上看趙國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東面是燕國和齊國,南面是魏國,西面是秦國,而北邊是匈奴,完全處於被包圍的一個狀態,所以趙國的邊境地區十分緊張,大大小小的各種衝突也是重未間斷過。
到了趙武靈王的時代,為了鞏固趙國的地位,趙國開始實施胡服騎射,提高了兵種的等級和戰鬥力。之後,趙國便開始了不斷兼併小國的模式,先後吞併了中山國、林胡等地域,由於實行了強兵政策,鄰國之間都非常懼怕趙國的實力。
雖然趙國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但一旁的秦國也正在實施改革變新,而且速度要快得多。通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很快在各個方面趕超了趙國。秦國強盛之後,所面臨的的問題就是擴大版圖,所以東出事件不斷,諸如完璧歸趙、澠池相會等等都是針對趙國而發生的時間。秦趙之間的交惡一觸即發。
公元262年,秦趙兩國開始了正面交鋒,長平之戰,本來是場旗鼓相當的戰役,但趙王聽信了讒言,換下了前方戰將廉頗,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結果40萬趙軍被坑殺,徹底打破了僵持的局面,要知道40萬趙軍數量是何等的龐大。趙國至此,一蹶不振。
之後趙王遷繼位,趙國的內憂外患越加嚴重,虎狼之師秦國將目標瞄準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當時幸虧有名將李牧的保衛,趙王遷才得以一時安寧,但好景不長,趙國權臣郭開誣陷李牧謀反,李牧死,趙國亡。
雖然趙國仍舊留有些王室繼位,也的確做出了些成績,但面對強大的秦國,以卵擊石,毫無作用,趙國慢慢地從版圖上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