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本是同宗同源,趙國也曾如日中天,最終為何走向敗亡

2021-01-09 騰訊網

秦國用了整整十五年終於統一了六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霸業。在與六國的爭鬥中,不得不說遇上了幾個比較難啃的骨頭,而趙國就是其中之一。

戰國時期,秦國的確非常強大,但趙國的綜合國力也毫不遜色。一度稱霸中原,而且在戰國四大名將中,趙國就佔據了兩位,廉頗和李牧。但是趙國國君的昏庸,聽信讒言,致使兩位名將一個逃亡,另一個被誅殺。

失去了兩位頂級將領,趙國也就只剩下奄奄一息,任人魚肉的境地。秦國和趙國兩個之間,從歷史的追溯來看,本為同宗同源。同為嬴姓,他們的祖宗都是商紂王麾下大將飛廉。後因各自的功勳分成兩地,一地為秦,一地為趙。

從地圖上看趙國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東面是燕國和齊國,南面是魏國,西面是秦國,而北邊是匈奴,完全處於被包圍的一個狀態,所以趙國的邊境地區十分緊張,大大小小的各種衝突也是重未間斷過。

到了趙武靈王的時代,為了鞏固趙國的地位,趙國開始實施胡服騎射,提高了兵種的等級和戰鬥力。之後,趙國便開始了不斷兼併小國的模式,先後吞併了中山國、林胡等地域,由於實行了強兵政策,鄰國之間都非常懼怕趙國的實力。

雖然趙國在不斷的發展壯大,但一旁的秦國也正在實施改革變新,而且速度要快得多。通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很快在各個方面趕超了趙國。秦國強盛之後,所面臨的的問題就是擴大版圖,所以東出事件不斷,諸如完璧歸趙、澠池相會等等都是針對趙國而發生的時間。秦趙之間的交惡一觸即發。

公元262年,秦趙兩國開始了正面交鋒,長平之戰,本來是場旗鼓相當的戰役,但趙王聽信了讒言,換下了前方戰將廉頗,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代,結果40萬趙軍被坑殺,徹底打破了僵持的局面,要知道40萬趙軍數量是何等的龐大。趙國至此,一蹶不振。

之後趙王遷繼位,趙國的內憂外患越加嚴重,虎狼之師秦國將目標瞄準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當時幸虧有名將李牧的保衛,趙王遷才得以一時安寧,但好景不長,趙國權臣郭開誣陷李牧謀反,李牧死,趙國亡。

雖然趙國仍舊留有些王室繼位,也的確做出了些成績,但面對強大的秦國,以卵擊石,毫無作用,趙國慢慢地從版圖上逐漸消失。

相關焦點

  • 祖先是古之惡來,秦趙本是同源,秦國發跡前的歷史故事
    從此大駱所在的西垂也被封給秦非子之後,秦成為西垂大夫。 再之後犬戎作亂,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由平王許諾犬戎所攻佔的豐鎬之地歸秦所有。至秦穆公時代,「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秦國從此成為諸侯大國,最終由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 《大秦賦》趙國最後的八年:國君被俘,名將隕落,公子嘉死不瞑目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滅齊國,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大業。在六國版圖逐漸納入嬴政麾下的過程中,有一個國家最讓人惋惜,它就是和秦國比鄰而居的趙國。北宋時期,「三蘇」之一的蘇洵曾寫過一篇《六國論》,借秦滅六國的教訓,來針砭時弊。在《六國論》中,蘇洵對趙國也十分憤慨,文曰: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 戰國時期,趙國兩次「廢長立幼」,最終走向了滅亡!
    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戰國時期,趙國這一諸侯國曾不止一次廢長立幼。在這幾次廢長立幼的事件,有兩次對趙國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促使趙國最終走向了滅亡。  最終,不僅趙武靈王的長子趙章被殺,趙武靈王也被困在沙丘宮中,最後被活活餓死。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為趙武靈王廢長立幼,導致趙武靈王、趙章、肥義等人被殺,這無疑是趙國的巨大損失。並且,因為沙丘宮變,原先呆在趙國的樂毅、劇辛、龐煖等人,也選擇離開趙國。凡此種種,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趙國的衰落。  三  另一方面,到了趙國後期,趙悼襄王這位君主廢長立幼,直接葬送了趙國的江山。
  • 大秦賦:史冊上的趙偃未必昏聵,趙王一代不如一代倒是真的
    ▲典韋:曹操口中的「古之惡來」話說秦趙本是一家,始自紂王親信蜚廉的兩個兒子:兄長惡來和弟弟季勝,一支在西陲替天子養馬,一支在晉國為臣。好在趙人很快等來了救世主武靈王,一番「胡服騎射」的操作令趙國的軍事實力迅速上升,攻滅中山、擊退燕魏,蘇洵也曾言「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不可一世的秦銳士在長平折損過半,算上瘀與和邯鄲之戰也足足留下了數十萬之多,都有賴於趙雍留下來的家底。
  • 王翦用反間計除掉李牧,李牧若不死,趙國的結局能改變嗎?
    所以論後勤應該是李牧佔優,王翦應該是佔著秦國強大和始皇英明的優勢,但在兩軍對峙時,雙方憑藉自身優勢基本都抵消了,最終就看誰軍事能力和智商高低。人們在這都認為李牧輸在趙王太渣,王翦勝在始皇英明。但是想想之前白起,不也是被趙國反間計殺了嗎?秦昭襄王那麼英明怎麼會殺白起。
  • 秦王為何忌憚趙國?多次戰役損傷近百萬,皆因趙雍之舉
    在《大秦賦》中秦王為了能夠和趙國結盟,能夠做到對趙王百般忍耐,對趙王所提要求可謂是百分之百答應,在我們印象中秦王不應該是這樣,在那段歷史長河中,秦王對趙王為何如此忌憚?縱觀戰國歷史,能夠讓秦國正面對待,除了楚國之外當屬趙國,甚至在一段時期內,因為趙國國力強盛全民一心不得不停下一統天下的步伐。
  •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抗秦強國,卻被活活餓死
    七國之中,趙國一直是實力強大的一方,戰國時能數得上的大將有一半都在趙國,所以趙國的國力一直十分強大,最初的時候,連秦國也比不上他。趙國的強大自然離不開國主的帶領。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得趙成為當時的軍事大國。趙武靈王除了改革是一把好手之外,他還有著一顆童心未泯的好奇心。他對秦昭襄王和宣太后的長相十分好奇,因為這兩個人名聲太大,他很想見識一下。
  • 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為何亡在一個妓女手上?
    愚蠢狂妄的趙悼襄王擔不起趙國的中興在和娼後勾搭之初,大臣們是明確反對的。這個娼後的名聲確實不好,因為她把自己的原夫家禍害的家破人亡。這樣的女人,很多人應該是有忌諱的吧,可是趙悼襄王沒有,而且深陷其中。在《孽嬖傳·趙悼倡後》中,李牧對他說:「不可。女之不正,國家所以覆而不安也。此女亂一宗,大王不畏乎?」
  • 《大秦賦》之趙悼襄王:本想復興趙國,奈何生不逢時!
    一定程度上,對於趙悼襄王趙偃這位君主,雖然不乏昏庸的一面,但是,他確實是一位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只是,因為生不逢時,最終還是敗給了秦王嬴政。一「你要記得,用好李牧就能守住邯鄲,邯鄲守住,趙國就亡不了。嬴政背棄盟約,天下不齒,等寡人病癒,定要合縱諸國,去滅掉嬴政。」
  • 《大秦賦》趙國被滅趙偃做錯了這幾件事 她更是助推趙國走向滅亡臭...
    這個樂乘是廉頗手下敗將,兩人曾在燕趙之間的鄗城之戰中交過手。此戰樂乘兵敗被擒,投降了趙國。廉頗將自己被樂乘代替視為奇恥大辱,一怒之下率軍攻擊樂乘。樂乘不願與廉頗為敵,逃亡他鄉,從此不知所蹤。兩大主將火拼,導致伐魏之戰因此失利,功敗垂成。而廉頗也無法在趙國立足,從此流落楚國,有生之年再未回來。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戰國時期,中山夾居於燕、齊、趙三國之間,疆域雖小,武力卻很強盛。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文侯侵佔中山,把太子擊封在那裡。大約在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8年),中山復國。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和韓、趙、魏、燕五國相王,可見其在當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
  • 秦滅六國之戰上:趙國很慘只排第二,比他更慘的是哪國?
    上黨郡守不甘心事秦,帥民眾歸趙,由此爆發了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韓國成功將仇恨轉嫁到趙國,秦趙兩國多次交戰。而趙軍更是在李牧的帶領下在肥之戰、番吾之戰中殲滅秦軍達15萬人。之後,秦國回到先滅韓國的戰略方針上來。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守騰主動投降並獻出南陽地。
  • 《大秦賦》:趙國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作沒的?
    魏國有著恢復晉國舊土的野心,所以趙國老是受魏國的欺負,趙對魏作戰經常是敗多勝少,魏對趙發動的一場最大規模的戰爭是邯鄲之戰,邯鄲一度被破,趙君出逃,但是這時齊國及時馳援趙國,即著名的圍魏救趙,使趙國不至於滅國。此戰之後,趙國和魏國國力都受到嚴重削弱,受到東方大國齊國和西方崛起的秦國的威脅。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趙國 秦國和趙國同宗同源,據說他們的先祖名叫大業,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孫女吞了玄鳥掉落的鳥蛋而生下的。大業的兒子叫大費,曾經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到了舜帝的嘉獎,並賜姓為嬴氏。大費後裔有一個人叫非子,因為擅長養馬而被周孝王封到秦地,建立了秦國七百年的基業;大費後裔還有一個人叫造父,曾經是周穆王的車夫。
  • 《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剛剛在長平之戰中損失40多萬大軍的趙國,反而能夠在邯鄲之戰中轉敗為勝。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開篇的邯鄲之戰:秦強趙弱,為何秦國會敗給趙國呢? 一、長平之戰後,秦軍沒有立即進攻趙國,給了趙國喘息之機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
  • 燕趙之地多俊傑,為何趙國君主卻一代不如一代
    相比之下,秦的幾個主要對手,在繼承人的培養上就明顯不行,比如秦後期最大的勁敵趙國,可以說是生生輸在了國君層面上。趙國在秦變法後不久,也迎來了一次飛躍提升,趙國最偉大的武靈王上臺,他開啟改革,讓趙國一下子成為當時的強國。
  • 平原君趙勝:既是振興趙國的名相,也對趙國的衰落負有很大責任
    平原君趙勝是戰國末期的趙國公子,輔佐趙惠文王與趙孝成王兩代趙王,既把趙國推向強盛,也讓趙國走向衰落,可以說見證了趙國由盛轉衰的全過程。那麼趙勝是如何輔佐趙王的,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喜招門客趙惠文王一即位,就封弟趙勝為平原君、宰相,命他幫助自己治理趙國。趙惠文王派田部吏趙奢收繳租稅,結果平原君的數名門客因為拒絕交租,被他處死。平原君聽了十分生氣,決定殺死趙奢。趙奢以平原君身為趙國宗室,應該以身作則,遵紀守法,才能使趙國富強為由,說動平原君,使他打消了怒氣。事後平原君覺得趙奢有才,將他推薦給趙惠文王。趙奢管理賦稅井井有條,使得趙國走向富強。
  • 長平之戰,趙括之母曾阻止悲劇發生,趙王不聽,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趙兩國合計出動85萬兵力,在長平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場戰爭歷時兩年多。趙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導致戰爭失利。最終,趙國慘敗,45萬將士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秦國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必然性:SWOT分析法告訴你答案
    三、長平之戰失敗的必然性在戰前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卒百姓,趙國都是不如秦國的,因此,在戰爭中趙國從一開始就處於劣勢狀態,最終走向了失敗。這實際上是趙國在戰國時期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因此,趙國在對外戰爭中常以騎兵的機動力為主,主張速戰速決,而被秦國拖入持久戰的泥潭,使得趙國經濟不足的劣勢不斷的擴大,最終不得不拼死一戰,以求速戰速決。廉頗和樂毅自趙奢去世後已經是趙國可獨當一面的大將,而樂毅身為燕將而投趙,一直不被重用。
  • 趙國的強軍之路,趙武靈王推行的胡服騎射,為何遭貴族抵制?
    春秋時期,騎兵開始慢慢發展,如秦穆公時期送晉公子重耳回國時,送其「疇騎二千」(《韓非子》:「秦穆公因起卒,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立為晉軍」)。在沒有機械車輛運輸的古代,騎兵是機動性、戰略投送能力最強的部隊。直到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使軍隊強大起來,甚至走上「以胡制胡」的道路。